韓 強
從春秋戰(zhàn)國到當代地緣政治的多元化
韓 強
生產方式決定經濟管理方式,經濟管理方式決定國家機構的組織模式。世界發(fā)展史,實際經歷了“農業(yè)手工業(yè)市場經濟”(以中國封建社會為典型)、“近現代工業(yè)市場經濟”(以英、美資本主義為典型)、“金融市場經濟”(以美國為典型)。因此,從中國春秋戰(zhàn)國到當代世界的大國經濟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多元化是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
農業(yè)手工業(yè)市場經濟;近現代工業(yè)市場經濟;金融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地緣政治多元化
2016年全球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英國通過全民公投,宣布退出歐洲聯盟。人們不禁要問:從1950年法德兩國建立煤鋼聯盟,到1957年法國等6國建立歐洲“共同市場”,再到1993年歐洲共同體12國正式宣布成立歐洲聯盟,經過56年的努力已經取得成就的歐洲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重大轉折?特別是在2017年,正值歐洲主要國家大選之際,一些國家卻發(fā)出了“退歐”的聲音。
有學者認為,英國“退歐”是反全球化的表現,但是英國卻宣稱“退歐”是為了使英國更好地“全球化”。我們認為,對于英國的行為不能簡單用“反全球化”來概括,而應該仔細研究歐洲聯盟內部出了什么問題,因為英國在工業(yè)革命后曾經是一個全球化的“大英帝國”。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存在著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加強了聯系;另一方面,由于各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以及政治制度、特別是文化的差異,形成了地緣政治的多元化。英國的公投脫歐正是這個矛盾的體現,下面我們對這個矛盾進行詳細的分析。
“百度百科”有一篇文章——《細數世界古代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十個“超級帝國”》:依次是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中國漢帝國、羅馬帝國、中國唐帝國、阿拉伯帝國、中國元帝國、中國明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中國清帝國[1]。
在這個排列中,中國的漢、唐、元、明、清時期有5次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共有18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歷史上,雖然出現過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那樣的分裂局面,但統(tǒng)一的時間遠遠超過分裂的時間,或者說,在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分裂是暫時的,統(tǒng)一是長久的。
我們還看到,有些大帝國,當今已經變成比較小的國家。波斯帝國是現在的伊朗,羅馬帝國是現在的意大利,奧斯曼帝國是現在的土耳其。
另外,還有一些近現代興起的大國,如俄羅斯和美國。地緣政治的版圖是不斷變化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出現5次的超級大國——中國,至今仍然保持著廣闊的面積和全國性的大市場。
按照史學界的觀點,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階段,諸侯分封政治形態(tài)轉化為大一統(tǒng)政治形態(tài),春秋的邦國林立轉化為戰(zhàn)國七國爭雄,最后秦統(tǒng)一了天下。類似于中國春秋戰(zhàn)國的情況在亞非歐也出現過,例如,波斯統(tǒng)一前,除希臘聯盟之外,埃及以及歐亞地區(qū)的民族國家,都被波斯占領過。以后的亞力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羅馬帝國在它們統(tǒng)一前,也都有過邦國林立的狀態(tài)。同樣,在東方的印度、朝鮮、日本也出現過所謂的“戰(zhàn)國時代”。
最有趣的是,中國古代的統(tǒng)一經過秦漢一次成功,而波斯帝國、亞力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羅馬帝國經過多次分裂和擴張,卻都沒有長期固定的版圖,甚至出現了中世紀的倒退,歐洲的封建社會又出現了邦國林立。
我們認為,中國在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形成的完整的市場經濟,為長期的統(tǒng)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中國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形成了區(qū)域性市場,七大諸侯國的商業(yè)網已經形成?!豆茏印氛f:“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百乘之國必有百金之賈?!盵2]也就是說,一個大國必須有大商人、大市場;大商人的資產越多,市場就越大,經濟就越發(fā)展。管仲為齊桓公相,推行一系列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有效措施,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第二,中國在春秋時期已經形成區(qū)域性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的市場經濟。農業(yè)手工業(yè)商品要在全國流通,首先要打破割據,其次要有統(tǒng)一的度量衡和錢幣,最后要有便利的交通。這些基本的條件秦朝都具備了:秦國結束了諸侯割據局面,統(tǒng)一了文字、度量衡和錢幣,修建馳道,為全國性的市場經濟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中國形成一個空間廣闊的大市場。所以,中國的政治統(tǒng)一是與經濟上的市場統(tǒng)一密切相聯的。過去,我們更多的是從政治意義上談秦的統(tǒng)一,其實,我們的研究忽略了中國傳統(tǒng)市場的作用,現在我們從經濟決定政治的角度看,就會發(fā)現中國歷史的這個秘密。
在對外貿易方面,中國市場經濟的對外交流早在西漢之前已經開始,張騫通西域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到唐宋時代,中國對外貿易進一步發(fā)展,絲綢、茶葉、瓷器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導產品;再到明代,鄭和下西洋,使中國和西方的貿易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第三,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后,統(tǒng)一的時間比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的分裂時間長得多。史學界一直認為,中國的統(tǒng)一主要是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的作用,而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秦漢以來的中國大市場經濟,才是統(tǒng)一的根本的原因。為什么漢武帝否決了“復六國”而堅定地主張“漢承秦制”?因為必須保持市場經濟的完整性,才能使?jié)h朝強大起來。后來,鹽鐵的大爭論,在某種意義上,也折射出這個因素。
用現代的語言說,一個在長時間內形成的完整的全國大市場很難分割,即便暫時被分割,也會通過內部的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中國自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統(tǒng)一的時間比分裂的時間長,正是因秦漢以來的全國性市場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這也是中國能保持大國地位的重要原因。
第四,中國封建社會,不僅長期保持著一個大市場,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嚴密的管理制度。秦朝設立“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代稱為“度支”“左民”“右民”等,唐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五代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歷朝中央政府中設立了專門部門對人口、土地、農業(yè)、地租、稅收等進行嚴格的管理。
第五,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居于統(tǒng)治地位,實現了官方思想的統(tǒng)一。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為中國建立了完整的政治管理制度。也就是說,政治與經濟是互相配合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歐洲中世紀為什么沒有出現“大歐洲”國家?正是因為當時歐洲還處在邦國林立的時代,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大市場經濟。歐洲大國的出現是在近代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時期,是伴隨著工業(yè)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出現的[3]。
兩千多年來,農業(yè)手工業(yè)市場經濟和與之相適應的國家制度保持著統(tǒng)一,使中國數度成為超級大國,而西方的波斯、亞歷山大、羅馬、阿拉伯和奧斯曼帝國卻陸續(xù)衰落。
自從羅馬帝國滅亡后,整個歐洲經歷了很長時期的中世紀(自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即476—1453年),時間近千年。當時,歐洲封建割據與頻繁的戰(zhàn)爭,阻礙了科技和生產力的發(fā)展,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被史學界稱為“黑暗的中世紀”。
歐洲中世紀是封建社會。這里,特別要注意“封建”的兩個意義:一是國體意義的“封建”,這是指國家的性質,也就是社會中不同階級和階層所處的地位,具體地說是地主或領主占統(tǒng)治地位,農民或農奴是被統(tǒng)治者;二是政體意義的“封建”,這是指國家的組織形式,具體地說,在歐洲是國王對貴族采取分封制,在中國商周時期是天子對諸侯采取分封制。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分封建國”的說法,這個“國”是指諸侯國。柳宗元的《封建論》是指“分封建國”,而對秦統(tǒng)一以后的政治形式稱為“郡縣”制。他認為,無論是“封建”制還是“郡縣”制,都不是圣人的意志,而是歷史發(fā)展的“勢”決定的。
進一步說,“封建”的兩個意義在中國古代是不重合的。商周社會政體是分封制,國體是奴隸制(史學界一般看法)。秦統(tǒng)一以后,政體是郡縣制,國體是地主占統(tǒng)治地位。但是在歐洲中世紀,“封建”的兩個意義是重合的,政體是分封制,國體是農奴主占統(tǒng)治地位。
如果我們進一步比較就會發(fā)現,農業(yè)手工業(yè)市場經濟是中國長期統(tǒng)一的基礎,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既呈現出積極性的一面,也具有保守性的一面,其保守性的根源就是農業(yè)手工業(yè)市場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tài)。長期的中國封建社會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道德性命的儒學是第一重要的學問,科舉考試是通向仕途的主要出路。中國哲學思維方式是直覺的而不是邏輯的,因此,不能發(fā)展出獨立的自然科學理論,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特別是在近代沒有跟上向工業(yè)市場經濟轉型的世界潮流。
而在歐洲,雖然諸侯林立,很難形成封建大國,但資本主義卻得以在封建薄弱的地方發(fā)展起來。文藝復興運動14世紀發(fā)端于意大利,到15世紀中期以后,先后波及尼德蘭(荷蘭)、西班牙、法國、英國、德國,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思想家提倡反封建、反神學的人文主義文化,宣揚個性解放,推動了歐洲一些國家的宗教、經濟、政治和教育的改革。經過二百多年的文藝復興,自然科學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yī)學諸領域以及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為歐洲的資本主義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指出:“加爾文教在荷蘭創(chuàng)立了共和國”;“資產階級的第二次大起義”“是在英國發(fā)生的”;“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的第三次起義”[4]。
17世紀,荷蘭出現資本主義初期的重商主義政治經濟體制,被馬克思稱為“經濟發(fā)展的模范國家”[5]。1602年荷蘭建立的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排擠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商業(yè)勢力。東亞有兩個東印度公司,分別屬于英國和荷蘭,荷蘭的公司資本額比英國的要大十幾倍。但是,英國后來居上,荷蘭的航海、商業(yè)、外貿雖然發(fā)達,但是真正的工業(yè)革命卻率先在英國發(fā)展起來。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引起了一系列技術革命,實現了從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的重大轉變。隨后的工業(yè)革命,很快傳播到法國、美國、德國,俄國也掀起工業(yè)革命??茖W家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yè)技術迅速發(fā)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走在了世界前列。
機器大工業(yè)使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迅速占領市場,近代的第一個世界大國——大英帝國形成了,領土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千米,它實際上是一個以大不列顛島為中心的英國和海外殖民地和附屬國組成的松散聯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1922年,英國根據巴黎和會托管的殖民地達到了領土面積最大時期,其領土、附屬地遍及七大洲(包括南極洲)、四大洋,所以被形容為“日不落帝國”。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并在信息革命中達到頂峰。這就是工業(yè)革命的第二階段的特點。美國在這方面領先。1864年開始,美國采用貝西默煉鋼法,到19世紀90年代采用了平爐煉鋼,使鋼產量由1865年的1.9萬噸增至1000萬噸,其中美國卡內基鋼鐵公司的鋼產量就超過英國。隨著鋼鐵業(yè)的發(fā)展,機械工業(yè)到1900年成為美國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工業(yè)。美國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外國經驗,而是在學習和引進的基礎上,在一些尖端領域大膽地應用和獨創(chuàng),才從根本上改變了工業(yè)的落后面貌[6]。
在世界近現代史中,俄羅斯是歐洲資本主義最落后的國家,到16-18世紀一躍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令人刮目相看。16世紀初期,俄羅斯形成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多民族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親政,開始向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工業(yè)技術和軍事。17世紀俄羅斯打敗了波蘭和瑞典的入侵,加入帝國主義列強行列,同時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占領了中國的庫頁島、海參崴、外興安嶺、新疆北部等地。1812年俄羅斯在莫斯科打敗了入侵的拿破侖軍隊。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發(fā)動十二月黨人起義,被鎮(zhèn)壓。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俄國雖然也是迎頭趕上,但是在19世紀還不如美國,直到20世紀初經過1917年十月革命,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才真正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超級大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英聯邦的解體,美、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大國。
文藝復興喚醒了中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的曙光使歐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時“大歐洲”的夢想成為人們的新希望。法國的圣·皮埃爾是“大歐洲”的理論家,1713年他發(fā)表了《爭取歐洲永遠和平方案》,提出建立“‘歐洲聯邦’的設想,主張國家之間締結一個永遠盟約,服從共同的法律,組建‘歐洲參議院’做出重大決定,并以武裝部隊來貫徹執(zhí)行?!盵7]之后,法國的盧梭、伏爾泰,德國的康德等思想家也提出對歐洲統(tǒng)一的看法。法國大革命的成功,使“大歐洲”的理念又興盛起來。拿破侖就有過武力統(tǒng)一歐洲的設想,1812年入侵俄國前夕,他曾說過:“我們應當有一部歐洲法典,一個歐洲的最高法院,一種統(tǒng)一的歐洲錢幣,統(tǒng)一的度量衡,統(tǒng)一的法律。應當由我把歐洲的各國人民變成一個統(tǒng)一的人民,巴黎要成為世界的首都。……這是唯一理想的結局?!盵8]但是,1812年拿破侖軍隊入侵俄羅斯,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俄羅斯的寒冬阻止了法軍,最后回到法國的只有不到3萬人。
“大歐洲”的理想,不僅在法國,而且在英國和德國也很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過程中,美國的經濟、政治實力取代了英國。世界的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但是,英國、法國、德國并沒有放棄“大歐洲”的理想。1946年,丘吉爾提出:“只有忘記過去的仇恨,丟開民族的怨恨心和復仇心,逐步消除那些使我們分裂加深和凝固起來的邊界與關卡?!盵9]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交部部長舒曼舉行記者招待會發(fā)表聲明,提議把法國、德國的全部煤鋼生產置于一個高級的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參加這個機構。1950年6月20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6國在巴黎達成協議,于1951年4月18日簽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1957年,這六個國家又簽定了《羅馬條約》,決定1958年1月1日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1965年4月8日,6國在比利時又簽署《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統(tǒng)稱“歐洲共同體”。1970年10月“第一個經貨聯盟計劃”的提案《維爾納報告》在歐共體內部獲得通過。1972歐洲統(tǒng)一匯率的蛇形計劃開始實施,以本國貨幣為基礎加權形成對美元浮動匯率。1979年形成歐洲貨幣單位。1989年德洛樂報告提出建立歐洲中央銀行,1999年1月1日正式啟動歐元。
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布魯塞爾條約》生效后,歐共體不僅努力統(tǒng)一貨幣,而且不斷擴張。1973—1986年,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相繼加入歐共體,使歐共體成員國增至12個。1993年11月1日,根據內外發(fā)展的需要,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
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歐盟又開始向東擴張,1998年3月12日,歐盟15國與申請加入歐盟的中、東歐11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倫敦啟動了“歐洲會議”的首腦定期磋商機制。
2004年5月1日,歐盟實現了規(guī)模最大的擴盟,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馬耳他、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十個國家同時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歐盟。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加入歐盟。
歐盟的經濟快速發(fā)展,有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國內生產總值提升到2.06萬億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2002年達到近10萬億美元。歐盟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進入21世紀,似乎“大歐洲”的理想正在變?yōu)楝F實,然而世界經濟形勢卻突然發(fā)生了逆轉。2008年由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fā)了歐洲債務危機即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加入歐盟的國家都是歐元區(qū)國家。歐元是有條件的,因此只有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芬蘭、愛爾蘭、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希臘、馬耳他、塞浦路斯19個國家是歐元會員國。英國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愿意加入會員國,其他國家是因為沒有達到會員國的標準。應該說歐元的推廣還是比較謹慎的,但還是出了意想不到的問題。
歐洲債危機爆發(fā)的主要導火索是希臘弄虛作假。根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要加入歐洲貨幣同盟必須符合兩個關鍵標準——預算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和負債率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然而,希臘一個條件也不符合,但它卻花了3億美元的傭金從華爾街請來了高盛,給自己做了一套財務方案,用“貨幣掉期交易”的方式,掩飾了一筆10億歐元的公眾債務,竟然造成了賬面的盈余的表象。希臘也就順利加入歐元區(qū)。
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挽救經濟的弱勢。但是,造假的希臘財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弱平衡狀態(tài),遇到經濟危機,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于枯竭的惡性循環(huán),也就是說,金融危機中政府加強杠桿化使債務負擔進一步加重。
有分析指出,在歐元區(qū)中,德國、法國屬于經濟發(fā)達的國家;希臘、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五國屬于相對落后的國家,他們的經濟主要依賴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yè)和旅游業(yè),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yè)結構,遇到經濟危機的沖擊就顯得非常脆弱。另外,歐洲各國人口結構不平衡和老齡化以及高福利,也是發(fā)生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
當今世界,先進國家進入了金融市場經濟新階段,地緣政治也顯現出新的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到20世紀80年代,大約出現過180次局部戰(zhàn)爭和武裝沖突。90年代的軍事戰(zhàn)爭有了新的特點,就是高科技武器裝備的大規(guī)模應用,如隱形飛機、精確制導炸彈等。最典型的是兩次海灣戰(zhàn)爭和科索沃戰(zhàn)爭,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戰(zhàn)爭模式,引起了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軍事變革,而且進一步引起了現代戰(zhàn)爭新的深刻變化。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是經過聯合國授權的,反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具有正義性。但是1999年北約發(fā)動的科索沃戰(zhàn)爭,并沒有經過聯合國的授權,結果肢解了主權國家——南斯拉夫聯盟。這就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
除了直接用武力肢解南斯拉夫,西方大國還對其他國家發(fā)動了“顏色革命”。
“顏色革命”又稱為“花朵革命”,也被稱為“街頭革命”,是指利用一個國家社會危機的契機,以中心城市為平臺,以突發(fā)性和快速集結為特征,用和平非暴力的街頭抗爭的方法,使一個國家政權迅速更迭的新型政治革命形式。通常是西方國家通過非暴力手段來推翻他們所認為的“獨裁政府”,打著“擁護民主、自由”的旗號,破壞一個國家的獨立。參與者通常采用一種特別的顏色或者花朵作為標志。顏色革命已經在格魯吉亞、塞爾維亞、烏克蘭幾個國家取得成功。
蘇聯解體后,一些獨聯體國家模仿歐美憲法建立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和選舉制度,軍隊實行了國家化。一些美國學者認為,一些獨聯體國家使用民主的語言但卻在實行他們自己的“反自由主義”(illiberalism),阿塞拜疆、白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甚至厭倦了這樣的偽裝?!爱敊嗾咄ㄟ^對媒體的控制和對反對派的打壓,系統(tǒng)地操縱著選舉……這就為反對派的奪權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革命的理由,為反對派通過‘天鵝絨式革命’奪取政權提供了可能性?!盵10]
除了在東歐煽動“顏色革命”之外,西方國家還在中東和非洲煽動所謂的“阿拉伯之春”等反政府運動。截至2012年12月,阿拉伯革命已經推翻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4個國家政權。
還有兩件事,也使歐盟國家不知不覺掉進了陷阱。
2003年3月20日,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對其發(fā)動了戰(zhàn)爭,一些歐盟國家也加入了這場戰(zhàn)爭。但是美國和歐盟在幾年之后才看到這場戰(zhàn)爭的后果。伊拉克的獨裁者薩達姆被推翻了,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了模仿西方的議會制國家,小布什推行的美國價值觀念和西方模式好像大功告成了。2008年11月4日,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tǒng),2010年8月,美國戰(zhàn)斗部隊撤出伊拉克。
然而,在伊拉克內部卻發(fā)生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原來占少數的遜尼派統(tǒng)治的國家變成了占多數的什葉派統(tǒng)治的國家,雖然表面上原來的遜尼派在議會中也有議員,政府中也有官員,而且總統(tǒng)還是遜尼派人物,但是真正掌握實權的是什葉派總理馬利基。這兩派仍然在爭斗,只不過是什葉派占上風。結果是新出現的恐怖組織乘機發(fā)展起來,占領了大片伊拉克土地,并且與敘利亞的恐怖組織聯合在一起,使中東地區(qū)動蕩不安。
2010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中東、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的一些國家發(fā)動了“顏色革命”,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等國,多名領導人先后下臺,使這些國家陷入混亂。特別是敘利亞的恐怖勢力與伊拉克的恐怖勢力聯合起來,中東陷入內戰(zhàn)之中。由于社會的動蕩不安,引起了難民潮,大批難民涌向歐洲。這是當初一些參加伊拉克戰(zhàn)爭的歐盟國家意想不到的,來自利比亞、敘利亞甚至阿富汗的大批難民不斷地涌入西歐,使歐盟國家難以承受。本來2008年金融危機已經讓歐元國家受到沉重打擊,2014年的難民潮更是雪上加霜。最耐人尋味的是,曾經堅決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的英國,在2016年6月24日以公民投票方式退出了歐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抵制難民進入英國,更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國會通過一系列調查材料證明前首相布萊爾與美國聯合攻打伊拉克是錯誤的,布萊爾也公開承認當年的錯誤。
總而言之,2003年美英聯軍攻打伊拉克和2010年西方國家在北非、中東發(fā)動的“顏色革命”,其后果都是歐盟國家自己陷入了困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古今中外的歷史證明:大國必須有強大的市場經濟,而且還有嚴密的管理制度。中國在歷史上五次成為超級大國,是因為戰(zhàn)國時期7個諸侯國實力差距不大,所以秦的統(tǒng)一能夠一次成功,漢承秦制,進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因此中國統(tǒng)一的時間遠遠大于分裂的時間。
第二,歐亞非曾經出現的5個大國:羅馬雖然建立了嚴密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方式,但是,在連綿不斷不斷的戰(zhàn)爭中不斷地消耗著國力;阿拉伯帝國、波斯帝國、亞力山大帝國在經濟上有很強的實力,但是缺乏嚴密的管理制度,特別是波斯帝國的大流士建立的23個行省,都有較大的獨立性,好像一個個小王國,還保持自己原來的法律;大流士的幣制改革規(guī)定,中央政府造金幣,省區(qū)總督可以造銀幣,這就形成了市場上流通的銀幣成色不一,實際上削弱了全國市場的力量;奧斯曼帝國比較特殊,仍然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經濟,沒有很快向工業(yè)市場經濟轉型;中國清朝也是如此。
第三,還有兩個特例,就是俄羅斯和美國在近現代的迅速崛起。俄羅斯能在近代迅速東擴,是因為當時北亞人煙稀少。美國因為外來移民利用近代工業(yè)市場經濟的強大力量和軍事力量戰(zhàn)勝了原住民。
第四,歐洲經過中世紀的邦國林立,已經形成各民族獨立的文化傳統(tǒng),雖然經過工業(yè)革命的突飛猛進,出現了英法德這樣的大國,但是很難再次超越。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雖然有歐洲聯盟的理想,并且從20個世紀50年代的煤鋼聯盟經過六十多年的努力,形成規(guī)模,但是英國卻要退出聯盟。
第五,從經濟與制度建設來看,歐元制度存在漏洞,所以出現了希臘的財務造假,給歐元區(qū)造成了傷害。另外,近十年的迅速擴張,使得聯盟內部經濟不平衡的矛盾不斷擴大,出現離心主義傾向,甚至在歐盟最核心的德法兩國都出現部分居民的退歐思潮。所以說,未來的歐盟任重道遠。
[1]細數世界古代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十個“超級帝國”[EB/OL].[2017-01-20].http://w.baike.com/3e75151f56f7474b9728c93b09a2336e.html.
[2]管子·輕重甲[M]//諸子集成:五.北京:中華書局,1954:390.
[3]韓強.中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三個階段[J].蘭州學刊,2016(4):15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1.
[5]馬克思.資本論:第 3 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8.
[6]梁最新.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英美工業(yè)反差的原因分析[J].學術論叢,2009(22):5.
[7]陳樂民.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45.
[8]喬治·博爾多諾韋.拿破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223.
[9]丘吉爾.歐洲聯合起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146.
[10]蔡宏娟.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與俄羅斯外交對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7.
Pluralism from Ancient China to Contemporary Geopolitics
HANQiang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dea that the mode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economic governance,which in turn determines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The course of world development witnesses the"market economy of agriculture and handicraft"typical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industrial market economy"represented by Anglo-American capitalism and eventually"financial market economy"typical in the US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 powers is further analyzed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in China 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The paper finally pointsout tha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geopolitical pluralism ar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world today.
market economy of agriculture and handicraft;industrial market economy;financial market economy;economic globalization;geopolitical pluralism
翟 祎
F13
A
1003-1502(2017)05-0085-07
韓 強(1948-),男,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郵編: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