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晶
(浙江省杭州市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文博學校,浙江杭州 310000)
科學課,以提升人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體現(xiàn)在“必要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等方面?!睘榱擞行鋵嵔處煛敖虝焙汀坝恕钡穆氊?,我們應當關注科學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和效果,以下本文就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探究如何有效滲透德育于小學科學課程中。
科學知識來源于我們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古老的鐘擺是靠什么驅動的?寒冷的冬天窗戶上為什么會產(chǎn)生“冰花”?人在同等的陽光照耀下,為什么穿黑衣服要比穿白衣服感覺熱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來自我們的生活。雖然他們表現(xiàn)的很普通,但是卻體現(xiàn)了某種科學知識,而這些現(xiàn)象就是對科學知識最好的解讀。所以為了引導小學生學習好科學課,掌握科學知識,激發(fā)孩子們的科學知識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可以從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入手,讓他們學會觀察、學會發(fā)現(xiàn),如此才能為之后的思考、合作、實驗、總結等過程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從而提升學科教學效率,也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
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在科學事業(yè)上做出的巨大貢獻,將他們的科學研究事跡當作小故事講解給兒童聽,以科學家在人類歷史上做出的社會貢獻來勉勵小學生,將來走出校園,成長為社會人才之后,積極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科學知識,為人類造福、為社會獻禮,為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再添一份力。如,我們可以講解“瓦特發(fā)明蒸汽機”的故事,而瓦特之所以能夠將人類帶入“蒸汽時代”,使得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就是源自于對生活中一個不起眼的現(xiàn)象——燒開水的水壺蓋被蒸汽頂起來所產(chǎn)生的探索的欲望,最終通過一系列的科學實驗,將多次改良之后的蒸汽機應用到了工廠、輪船、火車等方面,使得生產(chǎn)力極度提升。
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觀察實驗,以此來達到滲透德育和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實驗觀察能力的目的。比如,三年級小學科學教材中涉及觀察“植物”、“動物”的實驗,比如“觀察水生植物”、“植物發(fā)生的什么變化”、“蝸?!薄ⅰ拔浵仭钡鹊?,實驗觀察是科學實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觀察實驗中,我們要告誡小學生在實驗操作完成之后,放生觀察對象,并且要盡可能的不對觀察實驗對象進行生命體征的破壞,要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在實驗的操作中亦是如此,這樣才能從小培養(yǎng)兒童對動植物、對自然界的熱愛之情。
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jīng)說過:“人類一生的工作,精巧還是粗劣,都由他每個習慣所養(yǎng)成?!焙玫牧晳T,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寶貴的財富,而相反地,一個壞的習慣,很可能會給其帶來終身難以避免的災害??茖W實驗中,實驗操作者的一個壞習慣,比如以手來直接拿取實驗觀察對象,不僅可能會破壞實驗對象的生命體征,造成原本活躍的生命狀態(tài)變成緩慢活動或者停止活動,更可能會影響到最終的實驗準確定和科學性,但是這僅僅是小學生學習中的壞習慣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所以,為了保證小學生在科學學科學習中取得更好的突破,也為了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我們應當細心留意課堂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從細節(jié)入手,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比如,在教學四年級科學“聲音”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在課堂上準備了音叉和三角鐵,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觀察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聲音的變化等等,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孩子剛剛到了教室就迫不及待的拿起實驗用具開始敲擊,然后可以想象到整個教室內“一陣火熱”。其實這就是實驗中的一個壞習慣,即未經(jīng)實驗組織者允許就隨意使用實驗工具,而這還是在不知曉實驗工具的危險性情況下,假設是其他有危險的氣體、液體等,很可能會因為實驗的不當操作而發(fā)生危險。
所以,對于這種不良的習慣,我們要堅決扼殺在搖籃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兒童明白實驗操作的危險性,讓他們懂得在實驗中不要輕易觸碰實驗工具、實驗儀器的道理,自覺維護和保持實驗室的良好環(huán)境,從而有效滲透德育于小學科學課堂。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是集地理、物理、生物等學科于一身的自然學科,可以說對于孩子們有重要的科學啟蒙作用,教材中給出的教學內容固然重要,需要學生有效掌握,但是我們絕對不可以將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的視野局限在課堂上、課本上,而是應當積極向課外延伸,拓展兒童的科學視野,更提升小學科學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
也正因為我們將科學課堂延伸至課外,所以,我們實施德育滲透的途徑也就更多了一些。我們可以結合課外綜合實驗活動,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進一步認識,更懂得一些為人處事之道,達到滲透德育的目的。比如,我們可以讓身為少先隊員的兒童到社區(qū)的養(yǎng)老院做調查、考查的科學活動,一則鍛煉兒童與人的溝通能力,提升其社會的適應性;二則為各位養(yǎng)老院的老人們送去童真的歡歌笑語,送去才藝表演,更在這種實踐活動中明白尊敬老人的道理,完善兒童思想道德建設。
身為教師,我們要為人師表,以自身良好的形象為小學生做好模范帶頭的作用。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算我們在一天兩天之內個人不良的習慣不會對孩子造成什么,但是,需要知道的是,我們是與學朝夕相對的人,可以說除了家長,就只有我們與孩子們的接觸最多了。因此,筆者建議,要規(guī)范我們小學科學教師的行為習慣,做到舉止端正得體、文明語言、待人接物符合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兒童的行為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品質,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校園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教師對學生一往情深的愛在某種意義上表現(xiàn)為高尚的師德,這種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講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是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的具體化。這種師愛一旦讓學生體會到,就會“親其師”,并且“信其道”。
此外,在實踐中,我們還要客觀評價學生,做到公平、公正、符合邏輯,比如有的教師在上科學課的時候,明明自己就已經(jīng)遲到了,還嚴厲批評學生上課遲到,須知此時我們自身已經(jīng)沖破了班級制度的底線,也就沒有權利再去要求學生了,因此作為科學教師,要想德育有效滲透到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就應當不斷勉勵自己,約束自己,提升自身的行為素養(yǎng)和職業(yè)操守,為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自然學科,對于兒童具有思維發(fā)散、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實驗精神提升等作用,當然,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有利場所。為了完善我們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就需要結合多個方面進行教學滲透,從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動手實驗、親身經(jīng)歷等維度入手,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更構建健康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
[1]楊玉玲.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的有效嘗試[J].教師,2017(16):108-109.
[2]李群義.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微[J].新課程(上),2017(2):223.
[3]韓婧.德育滲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