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娜
(吉林師范大學經(jīng)濟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責任編輯:周丹】
【辨風正俗】
我國農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影響因素芻議
黃海娜
(吉林師范大學經(jīng)濟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近年來,宗教在我國農村老年人群體中的傳播速度日趨加快,信奉宗教或參與宗教活動的老年人比例逐漸增大,部分村莊甚至出現(xiàn)了“信教熱”現(xiàn)象。相對于城市,農村老年群體的精神生活長期處于單調匱乏狀態(tài),為了彌補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信奉宗教便成了農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另類滿足途徑。
農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影響因素
家庭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家庭步入空巢期后,個體由于身體機能的衰退、社會地位的降低,以及退休、獨居等問題的出現(xiàn),精神情感需求會逐漸加強,而子女又忙于自身發(fā)展無暇照顧,此時宗教信仰便會成為滿足個體精神情感要求的形式。[1]所謂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種特定宗教的人群對其所信仰的神圣對象,由崇拜認同而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直至全身心的皈依。近幾年,農村空巢老人的比例日益升高,精神情感生活的匱乏為宗教的快速傳播提供了土壤,通訊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宗教參與的助推器,這使得現(xiàn)階段農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參與呈現(xiàn)出新趨勢,即人員比例擴大化、傳教途徑多元化、傳播對象集中化。在農村“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宗教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變老年人情感生活的低質狀態(tài),起到心靈慰藉作用,因此農村地區(qū)老年人“信教熱”并非偶然現(xiàn)象,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
(一)宗教政策
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寬松的宗教政策為公民信仰宗教和參與宗教活動提供了保障,信教與否、信奉何種宗教是公民的權利。我國農村老年人信奉的宗教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及伊斯蘭教等,近年來,信奉基督教并參與其活動的農村老年人人數(shù)逐漸增加。宗教教義多有教人向善的價值取向,作為主流文化的重要補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信眾的心靈,維護社會穩(wěn)定,因此我國以憲法的高度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自由的宗教政策是針對合法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參與而言的,對于披著宗教外衣而進行違法犯罪的邪教組織是予以嚴厲打擊的。
(二)社會保障水平
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整體上沿著“廣覆蓋、?;尽钡乃悸废蚯巴七M,廣大農村地區(qū)在醫(yī)療、養(yǎng)老等領域也建立起了相應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對老年群體應對風險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較大,農村地區(qū)整體的保障水平依然相對偏低,享受的公共福利資源也相對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村老年人的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退化,農村老年人逐漸退出勞動領域,而現(xiàn)有的社會保障水平又不足以保障其晚年的基本生活需要,為了減輕家庭其他成員的經(jīng)濟負擔,也為了避免遭受病痛折磨,他們往往求助于神靈,企圖借助超自然的力量達到維護健康的目的。另外,某些宗教教義鼓勵互助與支持,如基督教的信徒互稱“姊妹”,當某個“姊妹”遭遇生存危機而陷入貧困,其他教徒都會自愿對其進行物質幫助,這種互助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存風險與保障不足的矛盾,使信徒產生安全感,更能吸引老年人信奉宗教。[2]
(三)精神文化生活狀況
相對于城市的老年中心、文化廣場,農村老年人缺少必需的文化娛樂場所及設施。雖然近年來國家鼓勵倡導發(fā)展農村文化,但總體來看,文化項目的覆蓋范圍小,群眾參與度低,休閑娛樂設施閑置現(xiàn)象嚴重,大部分老年人難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安排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以打麻將、嘮家常為主要的休閑娛樂手段,而這些活動對于老年人的健康并不具有積極意義,甚至會引發(fā)人際矛盾和糾紛。而宗教活動的舉行有固定的場所和周期,信教群眾能在定期舉行的宗教聚會中與人交流,表達意愿,還能有組織地參與一些慈善活動,對于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著重要意義。另外,受人口政策和就業(yè)制度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家庭結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空巢老年家庭的比例逐年升高,情感孤獨成為農村老年人的又一特征,而定期舉行的宗教活動為空巢老人提供了社會交往平臺,能滿足其情感需求。
(一)身體健康狀況
長期繁重的體力勞動為農村勞動者的健康埋下了隱患,而農村地區(qū)醫(yī)療資源的缺乏和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使得部分疾患不能得到及時治療,當勞動者進入老年階段,身體機能退化,一度被延誤的病情便會更加嚴重,當老年人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時,便會求助于神靈,希望獲得神的庇護,因此農村老年信眾中多數(shù)是因為自己或家人長期患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疾病,希望得到神靈的庇護。另外,多數(shù)老年人失去勞動力后也就失去了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子女供養(yǎng),難以支付高昂的醫(yī)療費用,加之農村醫(yī)療水平有限,在“無錢求醫(yī)”和“無處求醫(yī)”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于神靈,幫其緩解病情,減輕負擔,從而虔誠地皈依宗教。
(二)受教育程度
相對于城市,農村老年人信仰宗教的比例較高;相對于男性,農村女性老年群體更容易接受宗教。出現(xiàn)上述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對個體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均有較大影響,尤其當個體遭遇生存風險時,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做出的應變反應也會有所差異??傮w來看,農村老年人受經(jīng)濟、歷史等條件的限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女性老年群體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較高。當他們遭遇疾病折磨、婚姻家庭變故或者經(jīng)濟窘迫時,往往不能正確地認知困難,難以找到適當?shù)木葷緩?,甚至容易陷入不知所措、孤立無助的境遇,此時他們便容易相信存在一種超自然力量助其脫離困境,并愿意通過某些儀式或活動來表達其虔誠的心態(tài)。
(三)婚姻家庭狀況
婚姻家庭狀況的好壞也是影響農村老年人信仰宗教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不僅包括夫妻關系,還涉及婆媳、翁婿等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在農村老年信眾中,有許多人存在夫妻關系長期失和的情況。一直以來,農村老年群體受傳統(tǒng)婚姻觀念的影響,不愿采取離婚的方式來終止不幸福的婚姻關系,尤其是女性,由于缺乏經(jīng)濟來源而更情愿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繼續(xù)生活。而宗教教義多教人寬容忍耐,其能撫慰信眾壓抑的心情。除夫妻關系外,代際溝通不暢和生活方式差異往往也會使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如婆媳矛盾、翁婿隔閡等。壓抑的家庭氛圍使老年人更愿意參與宗教活動,通過參與宗教活動獲得傾訴交流的機會,以彌補現(xiàn)實家庭生活的不愉快,緩解思想上的壓力。
(四)家庭經(jīng)濟情況
農村老年人退出勞動領域沒有年齡的限制,只在身體機能衰退不能從事農業(yè)勞動時才會放棄勞動,但這也代表其一旦不能從事勞動,就意味著收入減少。雖然我國已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的養(yǎng)老問題,但待遇水平偏低,無法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目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子女和先前的積蓄,生活水平明顯偏低。這種情形下,部分老人開始請求神的庇護,以消病除災,避免拖累家人,甚至有老人虔誠信教則是祈求神靈保佑子女的收入有所增加。
(五)信教親友的影響
相比城市,農村的人際交往更加密切,鄰里鄉(xiāng)親走動頻繁,相互之間的影響相對較大,很多老年人信奉宗教都是受親友的影響和指引。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動較少,排解寂寞的形式單一,多以聊家常的方式傾訴交流,當有人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不如意的事情,又恰逢親友中有人信教,其則會受到親友的勸導,向其傳遞教義思想,或帶其一起參與宗教活動,讓其感受宗教的神圣,使其逐步成為信眾。
農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能填補其精神生活的空白,但受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其宗教活動往往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當其遇到困難時多會想到求神保佑,而不是主動探尋克服困難的方法,形成強烈的心理依賴,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3]基于此,相關部門、組織和個人應辯證地看待農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問題,對其進行合理引導。家庭層面要堅持“引導與關愛并重”的原則,家庭成員之間多些寬容與理解,不信教的家庭成員對信教的家庭成員應盡量避免偏見,以防激化家庭矛盾;政府層面堅持“引導和保障并重”原則,進行必要的監(jiān)控和引導,同時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社會層面堅持“引導與建設并重”原則,充分發(fā)揮村集體的作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實現(xiàn)常態(tài)化發(fā)展,真正滿足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需要。
[1]杜鵬,王武林. 中國老年人宗教信仰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6):64-74.
[2]陳小夢,張婧琳,殷曉慧.宗教信仰:農村老年人精神的另類滿足[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6,(15):106-107.
[3]劉曉芳.宗教信仰:農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另類滿足——基于山西M基督教會的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0.
C913.6
A
1673-7725(2017)10-0043-03
2017-08-05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天主教社會訓導的思想傳承與實踐困境研究”(項目編號:15CZJ014)的階段性成果。
黃海娜(1982-),女,天津人,講師,主要從事宗教政策及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