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歸有光
吳山圖記
[明]歸有光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巖,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跡。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nèi)之奇觀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①。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夫令之于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吳之山川,蓋增重吳。異時吾民將擇姓于巖巒之間,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fù)惓惓②于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賢者于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人也。
(原文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歸有光散文選注》)
【注釋】
①給事中:官名,明代給事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掌侍從規(guī)諫,稽察六部之弊誤,有駁正制敕之違失、章奏封還之權(quán)。魏用晦所任為刑科給事中。
②惓惓(quán):懇切、難以舍棄的樣子。
【譯文】
吳縣、長洲兩縣都是吳郡的郡治所在地,兩縣劃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眾多山岡,都在吳縣境內(nèi)。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等。春秋時吳國宮殿的故址就在靈巖山上,那里還有西施的遺跡?;⑶稹Τ匾约疤炱?、尚方、支硎等處,都是名勝古跡。太湖浩浩渺渺,面積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謂海內(nèi)奇觀。
我的同齡好友魏用晦任吳縣縣令未滿三年,因考績列入優(yōu)等被調(diào)入京城擔任給事中。魏君任吳縣縣令期間有恩于民,離任時,百姓設(shè)法挽留卻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離開他的百姓,于是有熱心人便畫了一幅《吳山圖》來送給他。
縣令對于老百姓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縣令是賢良的,那么當?shù)氐纳酱ú菽疽矠槊墒芷涠鳚啥械綐s耀;如果縣令不賢良,那么當?shù)氐纳酱ú菽疽矔獾降満Χ械綈u辱。魏君對于吳縣的山河,可以說是增光添彩了?;蛟S,吳縣的老百姓還將在青山秀巖間挑選一塊名勝寶地,在佛寺或道觀里祭祀他,這完全是應(yīng)該的。魏君既然已經(jīng)離開了吳縣,為什么還對這里的名山那樣眷戀呢?從前,蘇東坡稱贊韓琦離開了黃州四十多年,還念念不忘黃州,以至于寫下了思黃州的詩歌。蘇東坡為黃州人把這詩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賢能之士到某一處地方,不單單使那兒的人民懷念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記那兒的人民。
【簡析】
《吳山圖》是歸有光的朋友魏用晦離任吳縣縣令時,當?shù)匕傩账徒o他的一幅山水畫,其功用相當于“去思碑”,體現(xiàn)民眾對廉潔、賢明的地方官的認同與懷念。全文結(jié)構(gòu)巧妙、層次井然,緊扣官與民的關(guān)系展開議論,抒情含蓄。在第一段中作者不直接從《吳山圖》說起,而是先寫吳縣的山川形勝,顯示出其深廣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第二段交代自己與《吳山圖》主人的同年關(guān)系,再引出《吳山圖》的故事,順理成章地將一地的山川形勝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賢能之士聯(lián)系起來。第三段屬于感興議論,作者先從縣令的賢與不賢對老百姓的關(guān)系說起,又舉蘇軾和韓琦的故事為例,說明賢能之官吏一定會得到當?shù)匕傩盏纳钋袘涯?。真正的政績在百姓的口碑里,也會永遠被百姓記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