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轉型發(fā)展中的地方院校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路徑研究

      2017-03-11 17:02:16
      文山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技術理性工匠理性

      王 萍

      (文山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轉型發(fā)展中的地方院校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路徑研究

      王 萍

      (文山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在地方本科院校進行轉型發(fā)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已逐漸成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參照,也應是大學生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應以促進技術產品的品質革命為目標,以技術理性的培養(yǎng)為載體,力爭在學生的技術學習和創(chuàng)新方面實現價值理性和技術理性的統(tǒng)一,進而將其基本訴求、實施方案和必要保障等作為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實踐路徑選擇的參考。在此基礎上,應不斷更新觀念,順應時代需求,在實踐中積極推進相關課程建設,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高質量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工匠精神;技術理性;實踐路徑

      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院校轉型發(fā)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如何實現由理論學習向應用技術發(fā)展的重心轉移,進而實現理論升華,培養(yǎng)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高質量的應用技術人才是各個轉型發(fā)展高校面臨的共同問題。所以,技術,尤其是合乎人的理性要求的技術規(guī)則等相關問題成為關鍵所在,相關改革也將在不斷實踐中穩(wěn)步推進。通??梢哉J為,理性的技術規(guī)則就是技術理性,是人們植根自身物質追求及對自然永恒依賴的技術精神與實踐理性,是人類追求技術的理想性、合理性、規(guī)范性、有效性等的智慧和能力,也是一種貫穿人類實踐活動始終的思維活動,其完善及構建應在技術與人文和道德的互動中展開。[1]如今,技術理性已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占社會主導地位的思維方式與實踐原則,既帶來了空前效率和巨大財富,也背離了技術服務于人的基本宗旨,人們應將技術理性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發(fā)揮積極作用,對技術又快又好的發(fā)展有重大意義。[2]高校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邔哟渭夹g人才的主要場所,在轉型發(fā)展新階段和技術相關的各種問題幾乎充斥著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技術認知、技術情感、技術態(tài)度、技術觀念、技術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的問題都是以“技術”為核心,這些問題并沒有超出技術理性的范疇。圍繞應用技術人才培養(yǎng)和時代需求,國家提出倡行“工匠精神”這一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指導思想。工匠精神是一種歷史悠久內含豐富的人文精神,也是一種在傳統(tǒng)道德指導下的敬業(yè)精神,蘊含著對世界與人生的深刻思考,體現了濃郁的中國氣質,古時的各類匠人以其精湛的技藝創(chuàng)了不菲的社會財富,也為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和現代的技術發(fā)展的需求在思想上可認為是一脈相承的,在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必不可少,因此,適應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的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實踐路徑很值得探索。

      1 工匠精神體現了地方院校轉型發(fā)展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訴求

      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需要教會他們正確的技術認知,進而在意識形態(tài)培養(yǎng)方面強化供給側改革導向下時代精神,凸顯工匠精神的實踐價值,促進適應地方高校轉型發(fā)展的大學生技術教育有序化、規(guī)范化開展。

      1.1 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應以正確的技術認知為基礎

      大學生的技術認知可認為是他們在一定的校園和社會文化氛圍及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是個人人格境界和技術體驗所肯定的關于技術的觀念尺度和模式,是大學生對身外科技支配下的世界的內心感觸,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息息相關。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崇高的、積極的、健康的技術認知,技術認知需要在實踐中獲得,其本身也是一種理性,而且常演繹成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對人的行為和思想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我國傳統(tǒng)工匠精神的傳承應是技術認知的主要目標之一。有研究認為,對技術的認知應結合一定的技術情景,技術情景是內在于技術的外在領域,既包括客觀時空、也有宏觀的經濟、政治、文化及微觀個體情感、認知、態(tài)度、動機。[3]而且在當今的數字時代,保羅·萊文森認為,人在技術關系中具有至上性,技術是人思想的體現。[4]然而,學生畢竟生活在非常真實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這種文化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將產生直接影響,應使學生認識到技術發(fā)展對人們社會生活的改變,進而喚起他們對技術的熱愛及技術學習的激情,避免他們的集體意識、責任意識、榮譽意識、敬業(yè)意識缺失,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抬頭,促使他們在理性的支配下提升自身的技術認知素養(yǎng),積極推動技術產品的“品質革命”。所以,學生的技術認知應盡可能在理性的軌道上進一步確立自我的角色意識。結合我國地方高校改革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導向下全社會對各類高質量技術人才的需求,不難發(fā)現,應用技術培養(yǎng)仍需進一步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開展,仍需在不斷的實踐中凸顯我國文化特色,仍需弘揚我國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

      1.2 應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凸顯工匠精神導向下的技術理性

      眾所周知,人的意識形態(tài)源于社會存在,受人的思維能力、價值取向、環(huán)境、信息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不同。人的意識形態(tài)之于人健康成長的積極意義無論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還是國外的專門研究都有過精辟的論述。健康的意識形態(tài)需要完整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積極向上的信仰作保障,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識、正確的倫理觀念和身心健康的基本常識來支撐。張成崗研究認為,在現代科技發(fā)展的影響下,意識形態(tài)已滲透到生產過程中,技術扮演著意識形態(tài)的角色,甚至已成為某種意識形態(tài),技術理性的內涵也處于不停的演化中,技術的合理性領域是其演化的最新結果,技術理性已成為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內容[5],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技術理性和工匠精神實現深度接連。對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應該弄清其基本訴求、實施方案及其基本保障等方面的問題,以此為基礎,深刻認識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中的各相關因素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更新觀念、確立目標、建章立制、深化改革,將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基本需求結合起來,制定完善學生的技術培養(yǎng)的實踐策略。所以,結合深化改革、強化技術創(chuàng)新及中國夢導向下工匠精神培養(yǎng)是對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塑造和技術理性培養(yǎng)的必要選擇,也是發(fā)揮工匠精神導向作用的重要前提,進一步為各轉型發(fā)展中的地方高校的招生就業(yè)及特色發(fā)展提供參考。

      在目前地方院校的轉型發(fā)展期,國家教育管理部門及學校的領導層已經普遍認識到傳統(tǒng)的重視理論的研究性教育模式很難適應新時代的技術革命需求,新的辦學思想和培養(yǎng)規(guī)范亟待確立,工匠精神應是新的指導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密切相連的技術理性也應放到一個突出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應盡快置于人的意識深層。意識形態(tài)應體現現代性。李國俊研究認為,現代性反映了人們社會生活的眾多矛盾和危機,技術理性是現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現代性所體現出來的各種理性特征都不同程度的蘊含著技術理性的內在邏輯,都是技術理性的投射。[6]大學生的技術理性培養(yǎng)應在意識形態(tài)上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社會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方面,應在各個領域傳承和創(chuàng)新我國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進一步樹立和學生年齡結構相適應的昂揚向上奮發(fā)有為的遠大理想,正確認識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的本質及其背后的促因,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積極傳播促進自身健康成長與社會和諧的正能量,立志做健康的、審美的、自信自律的一代新人,自覺積極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技藝,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幸福觀,不斷強化對真、善、美的向往,不斷優(yōu)化心態(tài),塑造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強大內心。

      2 適應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實施方案

      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應通過提升他們的技術認知完成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實現觀念更新。適應轉型發(fā)展需求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應從技術規(guī)范、技術精神及實踐理性等方面的培養(yǎng)建立必要的激勵措施,凸顯各激勵因素的協同作用。2.1 以科技產品為載體教學生重視技術規(guī)范

      技術規(guī)范主要指與技術相關的準則和標準,體現在設備工序、執(zhí)行工藝、產品、勞動、服務等方面的細節(jié)要求。大學生技術規(guī)范認知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技藝水平的提升,高水平的技術規(guī)范本身就是一種“匠人”的榮譽,也是技術實踐的重要保障,正確的技術規(guī)范認知也將對他們職場生涯的規(guī)劃產生積極影響,對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也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與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服飾、手機、日常用品等科技產品外在形態(tài)及工藝水準是他們對技術規(guī)范認知的最表層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技術心理,也直接影響他們技術審美的發(fā)展。職業(yè)技能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職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需要較高的審美素養(yǎng),精湛技藝的獲得和具有較高的藝術要求的產品創(chuàng)造離不開他們對技術規(guī)范的深刻理解和嚴格要求,特色技藝的本身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技術規(guī)范體系,直接反映了人們的技術理性在技術實踐中的運用。技術規(guī)范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立足大學生自身生活實際,喚起他們從審美和道德層面認識技術規(guī)范的深層內涵,并在技術理性的指導下促進自身技藝水平的提升。技術規(guī)范的認知也離不開具體的文化審美和道德文化環(huán)境,也應是高水平審美認知的基礎,大學生們對他們衣飾、用品等展現出的“技藝”與“匠心”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他們對技術規(guī)范和自身技藝的認知,這種認知對他們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也是一種激勵。

      2.2 以德育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技術精神

      技術精神可認為是由技術性質所決定的并貫穿于人的技術行為之中的基本精神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認識基礎上、在不斷深入的技術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總稱,作為一種進步理念內化于人的世界觀及方法論之中,成為提升人們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給養(yǎng),主要包括探索技術原理的求真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的務實精神、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效益的功利精神、注重倫理的理性精神、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等。[7]技術精神本身也是一種工匠精神,是人們在技術探索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多元內涵的精神文化,應以道德發(fā)展為基礎,也唯有如此,技術精神才不會偏離技術服務于人這一本質。高校應激勵學生在不斷地學習中逐步領會并培養(yǎng)健康的技術精神,將踐行技術精神和道德實踐結合起來,上升到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高度。從這個層面講,工匠精神指導下的技術精神更重要的還應體現在高尚道德情操和責任感支配下的一種無怨無悔的堅守,所以工匠精神的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價值,在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方面也應以德育為依托,結合具體的技術環(huán)境循序漸進的進行。

      有研究認為,德育歸根結底就是道德責任教育,以尊重學生自由為基礎,重視學生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yǎng),強化主觀責任。[8]大學生應成為有道德、有能力、有責任、有崇高技術精神的優(yōu)秀勞動者,對大學生技術精神的培養(yǎng)更要體現在心理品質和道德意志上,缺乏道德的點綴一切行為都將黯然失色,更談不上傳揚工匠精神,踐行中國夢。當然,技術精神也應是充滿理性的,符合人們倫理生活的基本要求。從現代科技發(fā)展的視角來看,技術精神的本身就是技術實踐和技術規(guī)范意識在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反映,應體現在對工藝和產品細節(jié)的一絲不茍、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技術創(chuàng)新鍥而不舍的追求等多個方面,并以此為前提規(guī)導自身學習和未來職業(yè)生涯。因此,在德育特色課程開設方面,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科學選擇教學內容,使之將技術精神自覺轉化為職業(yè)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他們技術精神的培養(yǎng)喚起他們積極的、自主的、負責的技術學習和實踐,并將其作為基本職業(yè)素質和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理性看待。

      2.3 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目標教學生深刻理解實踐理性

      實踐作為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其過程應該是理性的,實踐和理性的內在結合可認為是實踐理性,實踐理性可認為是技術理性的重要形式。對大學生而言,實踐理性更應體現為理性的實踐。王炳書研究認為,實踐理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組成部分,實踐和理性緊密相連,從二者的結合中理解其本質,從二者的比較中解釋其特點,從人與世界的關系中探索其基本形式。[9]技術實踐的根本宗旨就是改造世界、改善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也可認為技術實踐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應是技術創(chuàng)新,進而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實現技術優(yōu)化,這也是踐行中國夢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證,這一目標體現在理性層面上就是實踐理性。從社會及科技發(fā)展的宏觀視野來看,技術創(chuàng)新早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技術創(chuàng)新源于人們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實踐,與實踐理性之間可認為是一種外與內、果與因的關系,換言之,技術創(chuàng)新即是實踐理性的外在表現或實踐理性產生的科技成果。對轉型發(fā)展中的地方高校大學生而言,他們對實踐理性的認識也許還不夠深刻,但對與技術的相關問題已有非常廣泛的思考,甚至已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技術創(chuàng)新的價值對他們而言有非常大的誘惑力。所以,通過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目標教學生深刻理解實踐理性能為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提供最基本的助力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工匠精神的內涵。

      3 轉型發(fā)展期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必要保障

      對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屬于人文通識知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需培養(yǎng)大學生的目標意識,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環(huán)境作保障。所以,以工匠精神傳揚為目標的人文通識知識教育及學生的技術追求教育都可作為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最基本的保障。

      3.1 開展符合新時期工匠精神要求的人文通識知識教育

      工匠精神本身是一種人文精神,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可以宏觀意義的技術理性為基礎。有研究認為,可將技術理性分為工具理性、操作理性和價值理性三個階段,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tǒng)一將是技術理性的未來。[10]然而,在學生的意識中將技術理性和具有價值理性特征的工匠精神統(tǒng)一起來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一定的人文通識知識作保障,需要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創(chuàng)造一種大學生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和諧。然而,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并非處處如愿,與青春有關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消費需求、戀愛交友等多方面的問題時常困擾他們,他們需要一定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指導,在生活的實踐中不斷擺脫外界的不良干擾,不斷創(chuàng)造和諧。一般情況下,日常行為能取決于人的心理狀態(tài),得體的言行常能體現心境的和順,彰顯自身人文素養(yǎng),通過對日常行為的控制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能使人更接近理性。所以,以促進和諧為宗旨的人文通識知識教育可作為大學生技術理性培養(yǎng)的最基本的基本保障,也能進一步促進工匠精神的傳揚。

      工匠精神培養(yǎng)不是一個微觀的問題,應該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思想體系,在傳揚堅守傳統(tǒng)的同時,還應順應時代精神,不斷在具體的技術領域內吸納國內外優(yōu)秀的技術思想,轉化為人們?yōu)榧夹g追求不懈努力的精神動力。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新的生活和職業(yè)規(guī)劃理念不斷走進課堂,促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應與時俱進,力爭從學習和工作中發(fā)現更多的規(guī)律,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技術素養(yǎng)。因此,應多角度多層次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樹立他們的職業(yè)理想,結合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新時代的“大國工匠”事跡為案例,充分發(fā)揮人文教育的能動作用,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健康的具有崇高道德水準的一代新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文通識知識教育也應是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并體現在教育過程的各個方面,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應該和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結合起來,以人文通識教育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在對技術的認知上體現更多理性。

      3.2 鼓勵學生將工匠精神指導下的技術追求作為一種理性的生活方式

      通??梢哉J為,技術追求是對自身技術水平及技術境界的追求,對某項技術的狂熱可能來自一時的感性,但長時間的技術追求終究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引導學生正確的技術追求應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和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在國家大力倡導“工匠精神”的新時代背景下,技術成為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對宏觀意義上的技術人才而言,為國家需要掌握更先進技術已成為這個時代的又一重要主題,高校的大學生將來多半會成為各個戰(zhàn)線上的技術人才,其技術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因此,學校應盡可能的讓學生認識到技術追求比掌握某項技術更加重要,將其內化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并體現在學生未來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他們的技術探索提供永久的動力支持,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將其培養(yǎng)成學生的一種理性的生活方式。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宗旨是讓學生學會更好地生活,學習、工作和生活是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存在,技術追求不只是工作的一部分,還是一種生活,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階段正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和固化的重要階段,必要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理想的教育顯得非常重要,甚至能決定他們生活的幸福程度和對未來社會的貢獻。因此,學校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為掌握精湛技術而努力的熱情,鼓勵他們脫穎而出,并賦予他們應有的榮譽,為將來的技術革新做準備。

      4 結語

      工匠精神是一種個人觀念,植根于個人的意識形態(tài)深層,對個人的成長成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工匠精神也是一種社會思潮,影響著更多的社會大眾在各自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對技術問題的理性思考。時代精神引導下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地方高等教育改革能很好的實現學生的價值理性和技術理性的統(tǒng)一,進一步發(fā)揮工匠精神的人文教育價值。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實踐路徑選擇是在學校教育體系下對決定大學生應用技術全面培養(yǎng)的各因素之間關系的一種積極探索,也應是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一項戰(zhàn)略性選擇,應和相應的教育評價機制、協同機制等結合起來,發(fā)揮各機制體制的合力作用,以機制和體制創(chuàng)新為動力推進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時代的發(fā)展需要青年一代更好地掌握一些高精尖的技術,也更需要科學駕馭這些技術的工匠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引下服務社會,造福于人,這需要在宏觀邏輯視角下工匠精神的導引,并以技術為中心開展相關的教育工作,學生理性的、合乎道德要求的駕馭所學技術是未來社會的客觀需求。高等教育終究是著眼當下面向未來的教育,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既要高瞻遠矚、放長擊遠,又要明察秋毫,于學生日常行為和習慣的細微處下功夫。

      [1] 巨乃岐,邢潤川.試論技術理性及其批判[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72-175.

      [2] 林學俊.技術理性擴張的社會根源及其控制[J].科學技術辯證法,2007(2):82-85.

      [3] 程海東,劉煒.情景:技術認知的一個必要維度[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4(3):59-64.

      [4] 盛國榮,葛莉.數字時代的技術認知——保羅·萊文森技術哲學思想解析[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2(4):58-63.

      [5] 張成崗.從意識形態(tài)批判到“后技術理性”建構——馬爾庫塞技術批判理論的現代性詮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7):43-48.

      [6] 李國俊.現代性的技術理性批判[D].長春:吉林大學,2007.

      [7] 樊勇,高筱梅.技術精神:一種值得關注的精神形態(tài)[J].學術月刊,2011(6):18-23.

      [8] 趙文靜.學校道德責任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9] 王炳書.實踐理性辨析[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3):270-275.

      [10]趙建軍.技術理性的現代化展現及其未來命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0):48-51.

      (責任編輯 查明華)

      A Study of the Cultivation Approach of Students' Artisan Spirit in Local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ANG P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In new era background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e artisan spirit has gradually become important reference of applied technology talents and should als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structur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pirit should be the products quality of technology revolution as the goal, take the cultivation of technical rationality as the carrier, and achieve the unity of value rationality and technology rationality in th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nd take basic appeal,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the necessary security as the practice path selection reference of craftsmen spiri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continuously renew the idea, keep up with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actively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ed courses in practice to cultivate more high quality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artisan spirit; technical rationality; practice approach

      G710

      A

      1674 - 9200(2017)03 - 0077 - 05

      2017 - 05 - 11

      王萍,女,云南蒙自人,文山學院體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體育文化等研究。

      猜你喜歡
      技術理性工匠理性
      90后大工匠
      國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風采
      “單向度的人”與“君子不器”——比較視域下馬爾庫塞與孔子的技術理性批判
      工匠神形
      當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責任倫理:變革時代的倫理探索
      理論導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06:25
      現代化的前鑒
      道德與文明(2016年5期)2016-12-07 01:22:17
      工匠贊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直接動因
      人民論壇(2016年25期)2016-09-28 11:06:09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沾益县| 昭觉县| 石景山区| 拉孜县| 乐昌市| 金湖县| 仁化县| 北宁市| 民权县| 镇江市| 桦南县| 慈溪市| 临汾市| 黄龙县| 星子县| 龙游县| 二手房| 读书| 攀枝花市| 汉寿县| 澄迈县| 镇江市| 色达县| 定陶县| 白沙| 荣成市| 泰和县| 武清区| 九江市| 崇州市| 安乡县| 阿荣旗| 常宁市| 河池市| 漾濞| 慈溪市| 普陀区| 鹤壁市| 三都| 崇仁县|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