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海
[摘 要]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在一個以宗教為信仰、排斥主義信仰化的西方文化傳統(tǒng)背景下。它之所以能在中國被確立為信仰,與中國以“主義”為信仰的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關。改革開放以來,弱勢群眾歸屬感缺失效應、開放環(huán)境下的“再對比”效應、領導干部消極腐敗效應,構(gòu)成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深層原因?;怦R克思主義信仰缺失問題,必須立足信仰形成和鞏固的歷史條件,在馬克思主義本身和共產(chǎn)黨人實踐兩個方面下功夫,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論,回歸日常生活,把信仰教育和干部實踐結(jié)合起來,把理論正義和制度正義結(jié)合起來。
[關鍵詞]信仰;宗教信仰;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1-0018-09
在當代中國,信仰問題似乎是一個很難講清楚的問題。什么是信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當代中國人特別是共產(chǎn)黨人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上存在什么問題?怎樣解決信仰問題?等等。這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的確立及進程
探討馬克思主義信仰,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信仰。信仰最先出自佛教梵語,《法苑珠林》說:“生無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薄度A嚴經(jīng)》也說:“人天等類同信仰”。人沒有崇高信仰,在人群中就立不起來?!掇o源》把信仰解釋為“信服尊敬”。也就是說,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宗教或理論學說的信服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指南。它是人的世界觀、人生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是人對世界和人生關系的終極認知,是人的思想價值追求的核心。這樣講信仰,還是有點抽象。為此,有人用如下例子,幫助人們更形象地理解信仰。
有個人問一位智者:信仰是什么?
智者:你走過大橋嗎?走過。
橋上有欄桿嗎?有。
你過橋時扶欄桿嗎?不扶。
那欄桿對你沒用了嗎?有用,沒有欄桿護著,掉下去怎么辦?
可是你并沒有扶欄桿???但是沒有欄桿,我會害怕!
對呀,信仰就是橋上的欄桿!你可以不注意它,但必須有。心底里有了信仰,你生活才會更覺得有寄托,有保障,很踏實!
這個例子說明,信仰盡管無形無狀,但人活著離不開信仰。信仰是一個人的生命線,關系到人們生活道德的底線,關系到人生的格局和境界;往大處說,還關系到政黨宗旨和方向,關系到國家、民族聚散和興亡。
信仰很重要,但世界上的人,比如中國人和西方人,在信仰方式上,又是截然不同的。那么,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傳進中國的學說,又是如何成為中國人信仰的呢?為說明這個問題,有必要比較一下中西方信仰有什么不同。
(一)西方人的信仰主要是宗教信仰
讀不懂宗教,就看不懂西方。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一種以宗教為信仰、排斥主義信仰化的文化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就產(chǎn)生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
西方人的信仰,主要是基督教信仰。不論是天主教、東正教,還是新教,都堅信上帝唯一,是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神,是全知全能全愛的主,無罪性,有大愛。基督徒把認識上帝、榮耀上帝,作為人生首要目標。要衷心堅守上帝啟示,完成上帝所托傳播福音,在愛人如己中成全神的誡命。上帝啟示(神啟),包括生命神圣、愛和慈善、自由和平等、契約和權(quán)利等西方傳統(tǒng)價值。比如,契約倫理,《圣經(jīng)》多次講到“立約”。上帝降福給人,也要和人立約。《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記載:上帝對諾亞及其孩子們說:“我要和你及你之后的世代立約”;上帝在天空劃出一道彩虹說:“這是我和你以及……每一個生靈世世代代立約的憑證”;“我會看著云中的彩虹,記住……永久契約”。上帝對亞伯拉罕說:“我要在我和你之間立約,讓你們世代繁衍”……
可見,基督教設定了一個全知全能全愛的上帝。在基督教的邏輯里,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愛的,也就是無限的,那上帝啟示的生命神圣、愛和慈善、自由和平等、契約和權(quán)利等價值追求,就必然是可信的,就有理由成為人們遵循的信仰。而人則是有限的,知有限、能有限、愛也有限。既然人是有局限的,不可避免會產(chǎn)生欲望和罪惡。所以,世俗世界中的任何人,不管是多么英明的國王、大英雄、思想家,更不用提普通人,都因為這種有限性,必然不完全、不可信,必須用契約、法律和誡命加以防范。
進一步說,基督教在天界設定一個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全知全能全愛、具有終極無限性的上帝,這就使上帝成為一面鏡子,照出世俗人類的有限性。正如伏爾泰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有了上帝,人才不會失去最后的敬畏與崇高感。人盡管有理性,但人的理性跟上帝相比太有限了。因此,人的主張、學說、主義都是有限的,只是對局部世界的認識,不能窮盡全部真理,也就沒有資格成為信仰。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家(如康德),明確把“信仰界”和“現(xiàn)象界”分開,把宗教與科學、哲學和藝術分開,把信仰主要歸結(jié)為宗教信仰。即使是無神論者,在批判宗教信仰的同時,也把信仰視為宗教信仰,信仰也被僅僅看成是宗教領域里的事情。正是在這種語境下,世俗世界的主義,不論是柏拉圖主義,還是黑格爾主義,抑或馬克思主義,都是可懷疑的,不能成為信仰;即使一些人信仰某個主義,這種主義信仰也沒有成為西方社會信仰的主流。
應當指出,馬克思作為西方人,同樣也是在上述語境下看待信仰問題的。他說:“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1]他晚年很擔心自己的學說日后淪為某種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宗教”,淪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與宗教類似的信仰。他說:“把馬克思主義壟斷化并使它成為一種國家宗教,就意味著卡爾·馬克思精神的死亡,而這種精神正是他畢生研究和生活的靈魂之所在。”[2]可見,馬克思在西方信仰的特定內(nèi)涵和語境下,不同意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化。
那么,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后來被中國人確立為信仰呢?馬克思主義被確立為信仰,是否違反馬克思的本意呢?
(二)中國人的信仰主要是主義信仰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被確立為信仰,與中國以主義為信仰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如前所述,某種主義在西方要成為社會主流信仰,是很難的。那么,在中國呢?我們考察中國思想史,會看到中國人的信仰方式,恰恰與西方人截然不同,中國人三千年來的主流信仰,恰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主義信仰”,是與政治緊密結(jié)合的主義信仰。
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多數(shù)是在政治和倫理道德意義上說信仰。宗教信仰的對象是“神”,然而道德、勸善,既可以是神啟,也可以是圣人教誨。換句話說,在中國社會生活中,離開神,離開宗教,只要有圣人教誨,信仰照樣是可以成立的。
當然,中國人也有鬼神崇拜。一般人不單信佛爺、信道士,而且民間還有廣泛的實用性、地方性鬼神崇拜。如山神土地、城隍,門神,財神,送子觀音,月老,媽祖,風伯、雨師、雷公、電母、海龍王、閻羅王、玉皇大帝等等,無所不包,應有盡有。這些鬼神崇拜追求靈驗,或是對因果報應的信仰。問題是,這些鬼神崇拜并沒有上升到基督教、伊斯蘭教那種系統(tǒng)的宗教信仰體系,也沒有構(gòu)成中國的主流信仰。從歷史看,中國商朝非常信鬼神。殷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但到了周朝,鬼神地位下降,鬼神崇拜這種類似宗教的信仰,讓位給以“周禮”為核心的道德信仰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所謂“夏人尊命”、“殷人重鬼”、“周人遵禮”,形成了一個“三統(tǒng)”遞進結(jié)構(gòu)?!叭y(tǒng)”就是“天道”?穴天命?雪、“鬼神”?穴祖先?雪和“禮樂”?穴仁義?雪??梢姡疤臁保ㄌ烀┮巡痪哂絮r明的鬼神色彩??鬃樱骸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禮記·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至于鬼神,“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而“禮樂”,自周公創(chuàng)立禮制以后,“禮”就處于敬天法祖、安人保民的重要位置,“經(jīng)禮三百?穴周禮?雪,曲禮三千?穴儀禮?雪”,在歷史上起著規(guī)范靈魂、政治、社會、人倫生活的作用。
“禮”不是神啟,而是周公名下的主義。至于后來的儒學,更是地地道道的主義。漢以后,儒學成為凌駕于“百家”和道教、佛教之上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構(gòu)成以儒學價值(“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等)為核心,規(guī)范君臣、家族、夏夷關系等帝國秩序的“主義信仰”(帝國隱喻)。這是一個由孔子(圣人)、帝王(圣王)、官吏(君子)領銜,由道德、宗法、民俗等層級建構(gòu)起來的信仰結(jié)構(gòu)。
中國人的信仰結(jié)構(gòu)
主義信仰=主導意識形態(tài)=百教之上(政儒合一)
鬼神崇拜=民間偶像供奉=追求靈驗(天人感應)
家族宗法=血緣紐帶倫理=日常倫理(移孝作忠)
(以儒為主,上下互置)
《論語·季氏》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薄拔贰笔蔷次?、信服、遵從,就是信仰天命、信仰大人和圣人之言,就是信仰儒學這個主義。
正因為中國人主要信仰的是世俗世界的圣王之言、圣人之言,與西方宗教信仰設定的全知全能全愛的上帝不一樣,所以德國古典哲學家謝林很驚訝,他不理解“中國人的學說怎么會這樣想象,即把天的一切權(quán)威都賦予既不是永生的、又不完美無缺,甚至會犯錯誤的這樣一位塵世統(tǒng)治者?”[3]然而,這正是中國的信仰傳統(tǒng)。歷史表明,中國人以主義信仰為傳統(tǒng),西方宗教信仰如果不像佛教那樣中國化,不與中國主流文化結(jié)合,就很難在中國得以傳播。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代表皇權(quán)的儒家信仰發(fā)生沖突,于是北朝滅佛,北魏太武帝滅佛,周武帝滅佛,會昌滅佛,吐蕃贊普朗達瑪滅佛等等,記載史不絕書,佛教面對皇權(quán)和儒家必須中國化,否則就得被滅。唐代基督教“景教”傳入中國,元代天主教“也里可溫教”或“十字教”傳入中國,明代耶穌會士利瑪竇等人來中國傳教,都先后中斷了。利瑪竇等人也認識到,不與儒學這種主義結(jié)合,不實現(xiàn)中國化,絕對不行。因此,不了解政治,就看不懂中國。政權(quán)加上與政權(quán)結(jié)合的主義(主導意識形態(tài))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主義信仰在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傳統(tǒng),因為在中國信仰邏輯中,即便世俗世界的個體人生是有限的,也可以通過代際努力和傳承,以有限通達無限;即便具體時代的學說、主義是有限的,也依然能通過后人去豐富和發(fā)展,像儒學通過孔子之后儒家傳承發(fā)展,開出新枝,形成兩漢經(jīng)學、宋明理學、明代心學等。雖然莊子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但是,儒家的信仰邏輯堅信人能通過代際傳承發(fā)展,以有涯通達無涯,以有限達成無限,照樣可以追求終極價值理想。因而,儒學成為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信仰。
然而,到了近代,以農(nóng)耕文明為母體、以儒學為主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其信仰體系,在應對西方工業(yè)文明沖擊時敗下陣來。西方基督教沒進來,原來的主義信仰又不中用了,“民族魂”如何安置就成了大問題。正是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對中國人重塑信仰產(chǎn)生了決定性影響。
(三)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由上可見,中國人的信仰傳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為比較能夠接受“主義信仰”。同樣,近代以后,為了救亡自強,中國人并沒有尋求基督教信仰,而是先后嘗試300多個政黨與“主義”。當年,張之洞、李鴻章等興辦洋務,選擇的是王朝舊制與資本主義艦炮工商嫁接“主義”;康有為、梁啟超等發(fā)動戊戌變法,選擇的是資本主義君主立憲“主義”;孫中山以“三民主義”為旗幟,選擇的是典型的資本主義道路。但這些選擇,都先后失敗了。而馬克思主義,正是在無數(shù)“主義”的大浪淘沙中,逐漸顯示出對重塑中國人信仰、再造“國魂”和“民族魂”的重大時代意義。人們看到,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不僅有強大的真理感召力,而且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有力佐證。所以,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使中國大批先進分子“豁然開朗”,決心用馬克思主義觀察、處理中國問題,把握中國命運。由此,一代代中國人特別是共產(chǎn)黨人,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
歷史表明,在信仰問題上,中國語境與西方語境完全不同。當年馬克思在西方特定語境下,不同意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化。然而,在中國人信仰的特定語境下,馬克思雖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雖然具有特定的時代性,沒有窮盡所有真理,但是,這個主義可以通過一代代馬克思主義者去發(fā)展,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不一定像馬克思本人擔心的那樣,馬克思主義一旦信仰化生命就會枯竭。事實正是這樣,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我們黨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探索、發(fā)掘出傳統(tǒng)中國存在的大量與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相契合的歷史因素,包括“主義信仰”這個歷史因素,掌握了撬動中國基層社會、發(fā)動大多數(shù)人起來革命的歷史杠桿,由此在廣大人民和全體共產(chǎn)黨人中確立和不斷鞏固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隨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中國救亡圖強的民族民主革命迅速呈現(xiàn)出三大新氣象:
一是重振革命精神。我們黨把中國源遠流長的“天下大同”這個樸素進化夢想,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五種社會形態(tài)進化的理論相結(jié)合,與社會主義關于“勞工神圣”、“階級平等”、“民主”、“科學”等主張相結(jié)合;把農(nóng)民對土地的歷史情結(jié),對平均地權(quán)的不懈追求,與社會主義廢除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的土改主張相結(jié)合;把大同、土改納入社會主義邏輯,使社會主義傳入中國后有了中國人易于理解、接受的內(nèi)在思想能量,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最富感召力的理想指向。
二是凝聚革命力量。振奮精神的東西,也一定是能凝聚力量的東西。把大同、土改納入社會主義邏輯,落實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主張和土改政策,為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展開一場史詩般的偉大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動力基礎。人民大眾一旦被發(fā)動,就會迸發(fā)出無窮力量。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三是開辟革命道路。我們黨深刻揭示傳統(tǒng)中國贏者通吃,勝王敗寇的利益博弈邏輯,揭示了統(tǒng)治者即使遇到重大政治危機,也不愿放棄絲毫既得利益,像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試圖在體制內(nèi)達成各階級有限妥協(xié),進行經(jīng)濟或政治改良,必然失敗。從而,得出了變革中國社會的唯一途徑就是革命這個結(jié)論。而辛亥革命流產(chǎn)的事實又表明,中國新興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量先天不足,過于弱小,不可能擔當領導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黨把中國農(nóng)民無數(shù)次暴力起義的歷史傳統(tǒng),與科學社會主義關于暴力革命的理論相結(jié)合,探索形成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實行“武裝割據(jù)”的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理論。
一個大同理想,一個土地革命,加上立足農(nóng)村的暴力革命,我們黨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邏輯,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徹底完成了中國主文化體系從儒學到馬克思主義的置換,完成了中國人民主導信仰從傳統(tǒng)儒學信仰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轉(zhuǎn)換。
二、正視馬克思主義信仰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歷史表明,中國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曾經(jīng)對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充滿自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無比堅定。當年,從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到新中國誕生,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社會主義一路高歌猛進,人們對社會主義比之于資本主義的優(yōu)越性充滿信心。人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深植內(nèi)心,幾乎不可撼動。
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之初,幾乎沒有什么人對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性有絲毫懷疑。在那個年代,多數(shù)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在一個社會主義美好、公正的輿論氛圍中,人們從書籍、報刊、電影中看到的西方社會,是一個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制度極端不公正的黑暗腐朽社會。在那個時代,人們讀夏衍的報告文學《包身工》,了解到舊社會包身工制度對工人的殘酷迫害。被販賣的工人多是青少年、女孩子,被包工頭騙到工廠、礦山做工,沒有人身自由,工錢全歸包工頭,受資本家和包工頭的雙重剝削。夏衍通過對比,揭示了新舊社會“二重天”:在新中國,女孩子們與當年的包身工完全不同:“她們床邊有書籍、雪花膏、香水等”。夏衍說:“我替她們感到了幸福?!痹谶@樣的時代背景下,全國人民,都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充滿自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無比堅定。那個時代,我們不存在信仰危機問題。
然而,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一些人的社會主義自信,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面臨著許多困惑,馬克思主義信仰也開始動搖甚至完全喪失。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現(xiàn)
2014年9月《人民論壇》發(fā)表《當前中國十大社會病態(tài)分析報告》,有88%的受調(diào)查者認為當前社會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其中“信仰缺失”、“看客心態(tài)”、“社會焦慮癥”位列當今社會病態(tài)前三項。這個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告訴人們,信仰缺失是目前社會病態(tài)的主要根源。
但是,中國大眾實際上并不缺信仰。中國人有的是信仰,信仰形形色色、林林總總。政治信仰層面,8800萬中共黨員,1億多共青團員;宗教信仰層面,信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大宗教者有1億多人?穴學術界有3億多信教者等不同說法?雪;民族民間信仰層面,依族群、語言、傳統(tǒng)及地域相異而各有不同;至于文化信仰層面,炎黃子孫等儒教信仰者以漢族為主體,人數(shù)更是難以統(tǒng)計……如此看來,中國人不缺信仰,缺失的是黨員、干部、人民群眾共同認同的社會主流信仰,缺失的是馬克思主義信仰。
一是社會大眾信仰處于裂散狀態(tài)。在當代中國轉(zhuǎn)型期,過去官方主流文化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已經(jīng)被全面打破,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上至少同時存在著四種文化價值體系:一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以市場為中心延伸出來的,包括自由、權(quán)利、法治等觀念要素;二是建黨以后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包括獨立、斗爭、大公無私、艱苦奮斗等觀念要素;三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主要是“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等儒學價值;四是西方自由主義價值體系。這四種價值體系同時作用于社會,給人們的信仰選擇提供了巨大回旋空間,使大眾價值選擇呈現(xiàn)一種明顯的分散性,價值觀選擇日益相互疏離,出現(xiàn)了很大的分歧和對立。其消極后果:人們信仰選擇游離于官方提倡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和理想信念,轉(zhuǎn)向其他思潮,轉(zhuǎn)向五花八門的宗教,甚至轉(zhuǎn)向邪教或低俗不堪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
問題在于,從一般意義上講,傳統(tǒng)中國人主要信孔子,現(xiàn)代中國人主要信馬克思主義,而在當下,信仰已經(jīng)變得很雜了。在開放社會條件下,馬克思主義信仰正面臨著西方宗教信仰、西方自由主義、傳統(tǒng)儒家保守主義的多元沖擊。不僅如此,在當代中國還有一些人既不信鬼神、不信孔子,也不信馬克思主義,什么能滿足欲望就信什么,信錢、信權(quán),有的基本沒有道德底線,信奉“人死如燈滅”,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沒有靈魂也沒有來世,沒有報應。這樣,心靈就沒有敬畏,貪婪也失去了精神節(jié)制。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但我們怎樣通過思想政治建設把這種主義變成整個民族、全體人民的共同的、真誠的信仰呢?這已經(jīng)成了一個重大現(xiàn)實問題。
二是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信仰嚴重缺失。前述《人民論壇》社會病態(tài)分析報告中,過半數(shù)受訪者(57.5%)在回答“哪類群體信仰缺失最嚴重”問題時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官員群體身上。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黨員、干部隊伍中,信仰缺失是一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瘪R克思主義信仰缺失集中表現(xiàn)為政治生活的“口號化”傾向。一些黨員干部在政治生活中口頭上高喊信仰馬克思主義,但實際上是不信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錢。習近平尖銳指出,這種“兩面人”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喜歡表演作秀,表里不一、欺上瞞下,說一套、做一套,很會偽裝;有的人公開場合要求其他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背地里自己不敬蒼生敬鬼神,篤信風水、迷信“大師”。
對于我們黨來說,馬克思主義是每個黨員必須始終堅持的、唯一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則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一些黨員干部信仰體系中的缺位和失位。信仰缺失,對于已經(jīng)執(zhí)政60多年的我們黨來說,已經(jīng)成為一個繞不過、躲不開的現(xiàn)實危險。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政治后果,概括地說,主要是削弱黨執(zhí)政的思想基礎、組織基礎、群眾基礎,危及黨的執(zhí)政安全。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深層原因
如前所述,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初,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曾經(jīng)對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充滿自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無比堅定,這種情況到改革開放以后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是改革開放不好嗎?難道我們只能在封閉條件下才能保持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性嗎?顯然都不是。這樣認識問題顯然十分膚淺而且有害。我們黨是靠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起來的,中國今天所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奇跡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指導,為什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仍然出現(xiàn)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問題?深層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哪里?
一是弱勢群眾歸屬感缺失效應。如果說改革開放前,整個社會從經(jīng)濟、政治到文化,都置于高度一元化、一體化體制之下,全體人民生活方式、利益差別都不太明顯,彼此很容易形成一種簡單、樸素的親切互助氛圍,對社會、對國家、對集體,對黨和黨的指導思想很容易形成一種簡單、樸素的歸屬感。這自然會堅定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以及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豪感、自信心。而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結(jié)構(gòu)、利益結(jié)構(gòu)和生活方式高度分化,必然使人們?nèi)找孢h離原來十分確定、心有歸屬的生活狀態(tài),人與人、人與社會原來的依存和互助關系不復存在,大家彼此變得越來越陌生,每個人都要靠自己的本事獨立謀生,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生計場、生意場上打拼、掙扎,一不小心就會遭算計,甚至血汗錢也會賠得血本無歸。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特別是弱勢群體,就會在內(nèi)心留存的原有歸屬感驅(qū)使下,自覺不自覺地濾除對社會發(fā)展宏觀成就的肯定,專注于從自身微觀生活境遇出發(fā),將當下的感受與過去的感受進行縱向?qū)Ρ?,對正處在發(fā)展完善中的現(xiàn)行制度無法立即解決自身面臨的各種問題產(chǎn)生不滿情緒,表現(xiàn)出日益強烈的懷舊心理。一些人開始懷念傳統(tǒng)體制和制度,不滿現(xiàn)行體制制度,而我們早年與現(xiàn)實生活貼得很近的理論話語,現(xiàn)在與社會現(xiàn)實特別是弱勢群體現(xiàn)實生存處境之間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不能對他們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完全起到釋疑解惑的作用,致使他們失落、懷疑加迷茫,主義信仰、制度自信開始動搖或喪失。
信仰需要歸屬感。有歸屬才會體驗到溫暖,才有寄托和希望。如果我們的理論不能提供這種歸屬感,不能在心靈互動中使人們感到溫暖和希望。甚至,如果極力回避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而現(xiàn)實中又大量出現(xiàn)與以前批判過的舊中國、西方社會各種丑惡現(xiàn)象相類似的(如“黑黃賭毒”、“包身工”、黑心老板為富不仁等)現(xiàn)象,那么,這一切蔓延開去,就必然使人們?nèi)鎲适ι鐣髁x的希望,喪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二是開放環(huán)境下的“再對比”效應。從相對封閉到全面開放,外國許多新鮮事物涌入國門,許多中國人也走出國門,他們見識到了一個與自己以往看法有很大差異、五光十色的西方發(fā)達世界。百聞不如一見。人們往往習慣于從自己最直接看到的視覺事實出發(fā),自覺不自覺地濾除我們官方對社會主義制度種種優(yōu)越性的深層解讀,專注于拿西方產(chǎn)品質(zhì)量與我們某種假貨泛濫現(xiàn)象進行對比,拿西方再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免費教育制度和免費醫(yī)療制度等與我們的相關制度缺陷進行對比,拿西方兩黨或多黨競爭政治制度下的視覺效果與我們的協(xié)商民主制度進行對比,拿西方官員受到的種種制度制約和監(jiān)督與我們某些官員無法無天現(xiàn)象進行對比,拿西方多元精神生活方式與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道德分化狀況特別是一些突破道德底線的事件進行對比,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大眾更注重現(xiàn)實,不看重抽象的理論分析,更不會放眼西方社會制度建設已經(jīng)延續(xù)了二三百年的歷史,因而體諒我們的制度建設才只有幾十年,還有很大的發(fā)展完善空間。根據(jù)中國人的信仰特點,信仰是需要兌現(xiàn)的,比如共產(chǎn)主義遠大目標,即使不能一下子兌現(xiàn)全部,也要通過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運動、階段性目標,在人民當家作主、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一部分一部分地加以兌現(xiàn)。如果制度建設不能漸進地、時時地進步和完善,讓人們時時感受到理論與實踐帶給他們的獲得感和希望,那么,他們就會感到我們在理論上對他們作出的承諾過于遙遠和空曠,因而他們也不會長久地等待。
在兩種制度誰更能兌現(xiàn)對人民的承諾問題上,人民更看重他們眼前的視覺事實。所謂“眼見為實”,一個外來視覺事實勝于無數(shù)篇大報大刊上為我們辯護的抽象理論文章。因此,在開放的年代,我們必然無法避免一些人通過上述視覺化、表層化對比,簡單得出“我不如人”的結(jié)論。如果我們的理論不能透徹地說明和回答這種對比產(chǎn)生出來的現(xiàn)實疑問,那么,以前在相對封閉條件下通過教育宣傳對比始終得以保持的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如今就必然會通過所謂現(xiàn)實“再對比”,發(fā)生了大面積動搖或喪失。
三是領導干部消極腐敗效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反腐敗力度空前加大,許多高中級領導干部、基層黨政干部因腐敗問題受到嚴厲查處。消極腐敗,損害的不僅是黨和社會的肌體健康,還有人們的精神健康。美國政治學者約翰·約瑟夫·沃利斯認為,腐敗的盛行絕不僅限于政治領域,而會擴展到其他社會領域,對一般信心和信賴起腐蝕作用,導致難以維持公民的道德。在向來推崇以吏為師的中國文化中,領導干部腐敗引發(fā)的不僅是黨內(nèi)黨員的信仰危機,還有社會民眾更大范圍的信仰危機。2014年社科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成就與問題》調(diào)查中,在回答“您認為馬克思主義被弱化的原因是什么”,有76.03%的受訪者認為是由于干部腐敗問題造成的。
過去,我們的理論對于消極腐敗,常常強調(diào)腐敗在我們隊伍中是個別現(xiàn)象,不是普遍現(xiàn)象。而今天,面對大量滋生、有時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塌方式集體腐敗”現(xiàn)象,如果我們在理論上說不清楚這種現(xiàn)象到底是不是普遍的,是不是制度本身有缺陷造成的,為什么不能從根本上加以遏制?等等,那么,人民會怎樣看待我們這支隊伍?我們的理論和主義還會有人信嗎?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中會堅定起來嗎?
總之,干部群眾歸屬感、開放環(huán)境下中外“再對比”,以及干部腐敗對信仰的沖擊問題,已經(jīng)成為我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無法回避、必須面對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換句話說,如何從理論到實踐,不斷與時俱進,正視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深刻回答我們前進道路上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有效應對改革開放以后社會各階層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面臨各種嚴峻挑戰(zhàn),從根本上消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性的各種困惑、懷疑,從根本上消除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質(zhì)疑和否定,引導人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已經(jīng)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而艱巨的現(xiàn)實課題。
三、克服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路徑選擇
信仰的形成和發(fā)展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在宗教信仰中,人通過教會和神父、牧師去了解上帝,最終形成對上帝的信仰。在主義信仰中,人們通過政治組織去了解信仰對象,最終形成信仰。這里,主義信仰涉及到兩個因素:一是信仰對象,一是政治組織。對于信仰對象而言,它必須是時代的最強音,這樣才能吸引人去信仰它;而對于政治組織而言,其必須具有先進性、純潔性,這樣人們才愿意跟隨它。我們要化解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問題,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本身和共產(chǎn)黨隊伍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論中堅定信仰
從根本上講,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批判的主義、人民的主義,是引領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主義。1848年《共產(chǎn)黨宣言》發(fā)表時馬克思主義還很弱小,也不盡完善,但它卻吸引千百萬工人匯聚在自己旗幟下,讓歐洲一切舊勢力都感到恐慌。馬克思主義憑借的顯然不是單純的文字邏輯,而是對資本主義深入骨髓的批判和對工人群眾發(fā)自肺腑的同情;馬克思主義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其徹底的人民性和持久的人文關懷,在于其對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然而這樣一種主義和信仰,為什么會在社會主義運動中出現(xiàn)危機呢?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被僵化、被教條化、被閹割。應該說,這正是當年馬克思擔心“馬克思精神死亡”時提出的嚴重問題!現(xiàn)在,總結(jié)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運動理論與實踐的沉痛教訓,絕大多數(shù)共產(chǎn)黨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最偉大的成就,沒有人如此深刻地分析資本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發(fā)展。遺憾的是,19世紀蓬勃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20世紀卻在蘇東停止了發(fā)展。本來理論應先于體制和政策,但這些國家的理論卻遠遠落在了實踐后邊。理論沒有回應進入后工業(yè)(信息)時代的問題,也沒有預見世界發(fā)展的趨勢。一種主義不能占領時代的至高點,這個至高點就必然被別的主義占領。
今天的中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奇跡,但我們也要看到,經(jīng)濟發(fā)展并不必然帶來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尖銳揭露了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問題,指出理論界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一是有數(shù)量缺質(zhì)量、有專家缺大師。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理論“肌無力”,不入腦不入心,蒼白無力。二是宣傳教育根據(jù)需要找一大堆語錄,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實踐,表面化、庸俗化和實用主義傾向嚴重。比如,一些宣傳教育大講解放思想、改革創(chuàng)新,但干部群眾卻認為,你講的其實是“沒有思想的解放思想”。三是回應外來思潮無力,外來思潮蔓延,馬克思主義“無用論”“過時論”“終結(jié)論”“墮落論”,俯拾皆是,在網(wǎng)上刪不勝刪。面對西方“普適價值”“憲政民主”等,出現(xiàn)了一種“上邊”不說“下邊”亂說、政府不說社會亂說的局面,理論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往往被用來當作社會主義的標簽,或者被一些黨員干部用來彰顯自己表面政績的工具。這樣下去,馬克思主義必然被教條化,走向僵化,導致邊緣化。
理論僵化問題,既是信仰領域出現(xiàn)各種亂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解決好信仰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解決好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一條重要路徑選擇,就是不斷推進理論與時俱進,始終占領時代發(fā)展的精神制高點。
占領時代精神制高點,有三個衡量坐標:一是時代坐標,即把馬克思主義置于時代發(fā)展的洪流中考量,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時代在發(fā)展,世界在巨變。我們不能完全期待產(chǎn)生于160年前的馬克思主義解決今天的所有問題。如果誰要這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那么,套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就是在給他帶來過多“榮譽”的同時,也會給他帶來過多的“侮辱”。
二是世界坐標,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置于世界大勢中考量,確立起其在當今世界的話語權(quán)。當今中國已經(jīng)是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中國的問題會成為世界問題,世界問題也會成為中國問題,但我們還沒有完全學會思考世界問題。馬克思主義要成為時代最強音,必須學會思考世界問題,必須在那些事關整個世界和人類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們不僅要讓國外知道“舌尖上的中國”,更要讓國外知道“有崇高價值和信仰的中國”。
三是民族坐標,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置于中華文化體系中考量,夯實其在中國發(fā)展最深厚的文化根基。歷史地看,我們黨有深厚民族文化情結(jié)。毛澤東在提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采取合則用、不合則廢的態(tài)度?!拔母铩敝小捌扑呐f”(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批林批孔”運動,無不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重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他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文化淵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和本,是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fā)展的深厚基礎,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創(chuàng)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秉持民族文化情懷。當然這種民族文化情懷,絕不是簡單祭孔、祭奠炎黃,拉小孩子們進“讀經(jīng)班”,……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情懷。真正的民族文化情懷,應是薪火相傳、代代守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二)在日常生活中夯實信仰根基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哲學的區(qū)別時說,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列寧指出,大多數(shù)人是根據(jù)實際生活得出自己信念的,他們不相信書本和空談。但是,在社會主義運動中,人民的日常生活卻往往被遺忘掉。20世紀50年代,蘇聯(lián)東歐某些國家領導人有的公開宣稱,改善人民生活就是犧牲我們的未來;有的號召人們要勒緊褲腰帶實現(xiàn)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由于忽視人民生活需求,蘇東國家先后爆發(fā)了“面包荒”“肥皂荒”“藥品荒”,群眾怨聲載道,黨群關系極度緊張,馬克思主義信仰遭遇空前危機。
縱觀歷史,不論是西方宗教信仰,還是傳統(tǒng)中國的主義信仰,既關注彼岸也關注此岸,既講廟堂之高也處江湖之遠,既抓住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意向,又深入基層民間生活傳道解惑,抓住老百姓的心靈。我們看到,那些忠誠的基督教傳教士,往往都深深扎根在民間,成為在民間傳經(jīng)布道、行道、殉道者;傳統(tǒng)儒家也是這樣,不僅講忠君也講孝道,并深深扎根于民間家庭宗法倫理之中。陳寅恪指出:“二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4]。這就是說,儒學在傳統(tǒng)社會是通過從高層到基層社會民間生活的法律、禮制、禮教等環(huán)節(jié)而實現(xiàn)其信仰價值的,它本身是“家國一體”的。當年我們在“打江山”的年代講馬克思主義,也是深深扎根于基層民間生活的,不論走到哪里,都堅持為老百姓的正義訴求撐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在干什么呢?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從理論到實踐,實實在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信仰。
蘇東劇變的教訓、我們黨成功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傳播主義信仰的歷史經(jīng)驗,都充分反映了信仰的日常生活傳播規(guī)律,表明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既是思想問題、理論問題,更是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問題,生產(chǎn)力發(fā)展不起來,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就會從根本上消解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和吸引力。習近平指出,沒有扎扎實實的發(fā)展成果,沒有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空談理想信念,空談黨的領導,空談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空談思想道德建設,最終意識形態(tài)工作也難以取得好成效。今天,老百姓已不再僅僅關注吃飯問題,更關注發(fā)展問題、公正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生存環(huán)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等。如果我們黨和政府回避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問題,無論怎么宣傳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都不會相信,效果就必然大打折扣。
(三)切實發(fā)揮黨員干部引領示范作用
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儒學思想、信仰和價值觀的傳承方式很多,其中有兩條值得注意:一條是道德說教,再一條是樹圣人、君子,為老百姓立標準,做榜樣。人們的舉止言行既要對照“子曰詩云”,又要向圣人、君子標準看齊。這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與實際、信仰與現(xiàn)實相互印證。也正因如此,傳統(tǒng)儒學思想、信仰和價值觀念,才在中國人心目中確立得十分穩(wěn)固,影響十分深遠。同樣,毛澤東思想的傳承方式雖然也很多,但其中有兩條卻必不可少:一是靠這一思想中包含的道德理想。把毛澤東的世界觀、歷史觀歸結(jié)起來,就是一整套人生道德價值觀,貫穿著共產(chǎn)黨人的道德理想。二是靠共產(chǎn)黨員的道德人格來立標桿、樹影響。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建立新中國初期,毛澤東思想代表了人民心聲,共產(chǎn)黨人的言行一致為人民樹立了榜樣。這些都深深內(nèi)化到人民心里,形成了一種由衷的“內(nèi)在精神感化力”。今天,要合理引領思想觀念,引導人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應當借鑒上述思想、信仰、價值觀傳承的歷史經(jīng)驗。
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來說,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倡導者、承擔者、示范者和踐行者。普通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心理認同、理想上和信仰上追隨,主要是通過同黨員干部接觸實現(xiàn)的。黨員干部如果出問題,就必然影響人們對黨、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原蘇共中央委員格·阿·阿爾巴托夫在《蘇聯(lián)政治內(nèi)幕:知情者的見證》一文講到,特權(quán)腐敗不僅造成國家物質(zhì)上的損失,道德上的損失就更為慘重:經(jīng)常遇到磨難的大多數(shù)人對那些不僅享受福利照顧而且享有種種特權(quán)、任意攫取不義之財而又逍遙法外的“上流人物”的憎恨與日俱增,埋下了社會沖突的地雷,黨、政府、整個領導層的威信不斷下降,同時作為一種自然反應,右的和左的平民主義都冒出來了。
習近平在中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上指出,作風問題本質(zhì)上是黨性問題。對我們共產(chǎn)黨人來說,能不能解決好作風問題,是衡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忠誠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在思想價值多元、挑戰(zhàn)考驗多樣的社會條件下,解決信仰問題,必須堅持兩個結(jié)合:第一,把信仰教育和干部實踐結(jié)合起來;第二,把理論正義和制度安排結(jié)合起來。宣傳教育只能解決信仰倡導問題,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要根本解決問題,必須進一步擴展到黨員干部實踐行為,推進到制度和法紀建設上來。信仰建設成效、成敗,關鍵取決于共產(chǎn)黨人能否以自身理論和實踐的徹底性、理論正義與實踐正義的統(tǒng)一性,以自身行為的示范性充分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因此,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努力達成理論正義性與實踐正義性的高度統(tǒng)一,達成理論正義和制度安排的高度統(tǒng)一。如果達不成這兩個統(tǒng)一,不能把理論包含的正義性原則順利轉(zhuǎn)化為體現(xiàn)這種正義性的實踐,不能轉(zhuǎn)化為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主義信仰價值的政策制度安排,那么,理論即使被我們說得天花亂墜,也仍然不能起到凝聚人心、堅定信仰的作用。不能僅僅在黨章、文件和領導講話里宣傳黨的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理念,宣傳馬克思主義信仰,而必須高度重視把執(zhí)政實踐及其責任后果作為衡量黨的性質(zhì)宗旨的根本標準,作為衡量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信念是否堅定的根本標準,并納入制度和法紀規(guī)范之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以主動應戰(zhàn)的勇氣、開放進取的銳氣、科學嚴謹?shù)娘L氣、真理在我的底氣,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基礎,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信仰建設,不斷累積健康進取向上的常態(tài)化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6.
[2]Museum Karl-Marx-Haus Trier.Karl Marx?押Leben-Werk-Wirkung bis zur Gegenwart Ausstellung im Geburtshaus in Trier,2013,S.75.
[3]夏瑞春編.德國思想家論中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48.
[4]陳寅恪.審查報告三,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附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40.
責任編輯 姚黎君 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