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蔚, 干 薇
(1.東華大學 黨委組織部, 上海 201620; 2.復旦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 上海 200433)
高?!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要素研究
陳 蔚1, 干 薇2
(1.東華大學 黨委組織部, 上海 201620; 2.復旦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 上海 200433)
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推行,高?!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日益受到關注,對它的研究也成為大學德育教育研究中出現的新課題。探究這一領域,對于將這門課程的教材優(yōu)勢轉化為教學優(yōu)勢,促進教材的知識體系向學生的價值體系、信仰體系轉化,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進而切實提升和改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都具有較好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高校; 思想道德修養(yǎng); 法律基礎; 課堂教學
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旨在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為主要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增強學法守法的自覺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1]當前許多高校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兩課”課程的重要內容,“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編排體系是按照理想信念、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愛國主義、人生價值、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等安排的[2]。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當中,這既符合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guī)律,也符合高校教學的規(guī)律。為了更深刻地認識高?!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概念,我們試著從教育過程的結構(確定教育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與方法、教育效果評價)角度,來解讀高?!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基于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設置的課程,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社會成員是課程的基本任務,這也恰恰反映了社會主導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由于高等教育是高層次的專門教育,其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表現為不同專業(yè)領域的具體化目標,規(guī)定了各個專業(yè)所要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規(guī)格和基本素質?!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特點和任務決定“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不是純粹的知識活動,它本質上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判斷,承載著社會明確的價值期待。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既符合教育的目的,又與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保持一致,同時也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內容。確立教育目標的有效性是指教育目標確立要遵循有效教育的價值取向,在具體表述時應做到明確而清晰。我們所說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育目標,其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在每一次課堂教學活動的具體化,是衡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實現程度的直接依據與評判標準。由于教育目標具有定向、強化、適應和評價功能,應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確立好“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活動的目標,使其體現有效教育價值取向:
(一) 目標確立應當開放,不應封閉;應當全面,不應單一
學校持久的適應性必須是與整個社會的過去和未來有關,從而真正重視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滿足眼前的需要、獲取即時的利益,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開放式教育目標定位在發(fā)展學生的潛能,不拘泥于一味灌輸與教化;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不僅限于注重學生的社會化、德育的養(yǎng)成與信息量的補充,還要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認知、學會判斷。
(二) 目標的確立應滿足學生的認知興趣
只有當課堂教學內容誘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進而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學生才能認可并學好它。學生的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的需求由潛在狀態(tài)變?yōu)榛顒訝顟B(tài),當教育目標與學生興趣有關時,學生的學習意愿就能得以激發(fā),學習效果也因此而提高。
(三) 目標的確立要符合發(fā)展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
在擔當社會角色之前,我們的教育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具備滿足社會需要的基本素質,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文科類學生教育目標的確立要著重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追求美好人生價值的愿望;理工科類要注意對學生積極進取探索精神與實事求是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四) 目標的確立要考慮教師自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育個性發(fā)展方向
當教師自身發(fā)展沒有很好定位時,他們往往在教育學生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教師教育個性發(fā)展的目標體現在對課堂教學活動內容進行符合個性的改編和對學生的認識定位上。
教學內容處理的有效性是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活動內容選擇與安排要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服務,盡可能與這一教育目標相符合,避免因盲目樹立正面思想教育而產生“失真”偏向。
(一) 選擇有效教學知識量
“教學有效知識量,就是教學的內容對學生而言實在有益(新的或具有新意)的觀點、材料、方法,學生學了之后有所感、有所獲,真正理解的內容?!盵3]保證教學內容的有效性要關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知識量,其因有三:(1)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2)學生的智慧發(fā)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3)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4]。可以說“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有效知識量如果為零,那么教師講得再多,也不為學生所接受,教育的有效度仍為零。
(二) 合理安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活動內容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活動內容的安排要注意三個方面:
1. 根據知識的類型進行相應的教育安排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三大類[5]。不同的知識所蘊藏的價值不同,因而在教育內容的教育處理時應相應有所區(qū)別,才能充分發(fā)揮知識的價值。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始終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修養(yǎng)、法治意識教育。通過世界觀教育,使大學生把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人生觀教育,使大學生深刻領悟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并實現人生價值。通過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惡丑。通過道德法制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學會做人做事,使大學生樹立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做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這些都涉及人生最根本問題,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必須面對和必須回答的問題,教師一定要理直氣壯地予以正面教育和灌輸,不可回避,不要推卸。
2. 根據學生需要和其自身特點進行相應的知識補充
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能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啟迪思維,發(fā)展能力。當然補充知識要遵循“適用、必要、科學、精巧”等原則,做到“需中求好,好中選精”[6]。例如,教育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不能動搖。在課堂教學中全面準確地宣講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認真學習重要文獻,這些重要文獻不僅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指導方針,也是大學生生涯設計和人生規(guī)劃的指導原則。因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建設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中國的繁榮、富強、和平、穩(wěn)定等是每一個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3. 注重內容的社會適用性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教學內容的處理除了滿足既定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認知需求外,還要明確學生始終是社會的個體,最后還是要融入社會,適應社會,乃至改造社會。因而,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要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的作用,讓學生在體驗中、在實踐中學習和領悟,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7]這樣才不至于使學生的學習與社會生活實際脫離,畢竟“課堂教學中的知識控制過程,實際上是學校實現其選擇性功能的重要途徑?!盵8]例如,引導大學生關注諸如高房價、看病難、教育不公平等問題,客觀地向大學生介紹歷史與現實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這些現象,澄清大學生思想上的模糊認識。引導學生不要因此懷疑或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全面的觀點,認清經濟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主流,絕不能以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來否定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
教學方式與方法具有多層次的內涵,廣義的教學方式是指實現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術、途徑。我們所闡述的教學方式運用的有效性不求面面俱到,僅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方面加以詳述。
(一) 課堂互動的有效性
課堂互動的有效性是指師生與生生之間通過有效的交流,促使課堂教學目標有效達到,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量。從心理學考查師生交往的有效性,應注意對心理規(guī)律的運用,其中之一是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課堂教學通過多種途徑交替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較好地集中在教育內容上。有效地引起學生無意注意與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的儀表端正、教師的精神飽滿、教師恰當的動作和姿勢、教師語言的起伏感以及借助表情姿態(tài)等非語言因素實現信息的溝通有關;而有效地引起學生有意注意與克服困難排除干擾的程度等因素相關。[4]
從教育社會學角度考查,課堂教學活動師生交往的有效性與教師教學交往風格有關。1977年美國學者凡·諾頓研究了教師教學交往風格與教學有效性的關系,此后許多學者對教師的教學交往風格進行了研究,大致分為十種:喜歡支配的、富有戲劇性的、好爭論的、生動的、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放松的、注意力集中的、開朗的、友好的、準確的教學交往風格[9]。由于不同的教學交往風格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交往環(huán)境,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求和師生教學個性特征運用相應的教學交往風格,以提高教學交往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主導課堂情感氛圍。所謂的“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大學生交互作用、共境共情的過程。每一個知識點的傳授都蘊涵著師生間思維的交流,每一個理想信念的建立都有師生間心靈的共識,每一個時點互動都融匯了師生間情感的疏通。因此,課堂互動的有效性首先是在輕松自如的教學心態(tài)、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實現的。課堂情境是由教師營造和主導的。因此,在工作中無論遇到了多么不公正的待遇、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了多么大的不幸,教師都不能把個人的情緒尤其是消極情緒帶到課堂,更不能把消極情緒傳遞給大學生或對大學生發(fā)泄,從而影響課堂氛圍和學生情緒,進而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及其實效性。教師既要主導自己的情緒,又要主導課堂氛圍和學生的情緒,更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情緒和心境,要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里真正體會到這門課的“人格”魅力。
(二) 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是指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環(huán)境中,根據課堂教學中的情境變化,采取相應措施與手段,適時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和組織好教育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育活動長期處于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中,由此促進教育目標的高效達成。美國教育社會心理學家班尼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在教師從事的一切任務中,沒有比管理技巧更為重要的了?!盵10]隨著教師教育價值觀的轉變和大學生自我意識的不斷發(fā)展,注意課堂管理的人文性,關注師生共同和諧發(fā)展的課堂管理策略正成為加強課堂管理的新價值取向,以人文教育觀來支撐現代課堂管理的策略,目的在于在促進學生有效吸收各類知識的同時,使師生的人格得以健全發(fā)展,讓學生今后能以更為主動健康的心態(tài)去迎接未來社會的各種挑戰(zhàn)。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大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大學生感受參與以及參與成功的快樂。一是運用“參與式教學法”,讓大學生模擬公共生活,引導他們運用道德規(guī)則調節(jié)公共生活,維護公共秩序,提高對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實踐重要性的認識。二是運用“情景教學法”,讓大學生模擬法庭的形式,比如討論藥家鑫的審判問題,讓同學明白自首、道歉、后悔、賠償等都不能改變違法的事實,要以法律思維方式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三是運用“價值澄清理論”,以實際的社會生活和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為依托,從大學生生活中所經歷和體驗的社會性、道德性問題切入,選擇與大學生個人有關的題材,包括信仰、抱負、態(tài)度、興趣、情感等與價值觀有關的話題,分析大學生的實際道德認識和價值取向,幫助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準確定位,少走彎路。大學生在課堂討論或公開發(fā)言時,大多在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道德原則和意識形態(tài),這種價值取向就是一種正確態(tài)度,就是在弘揚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大學生在課堂上對社會問題或基本理論的分析和闡述比教師循循善誘般講授會更有實效。這些參與課堂討論的大學生展示了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這是對其他同學的正確示范和引導。
(三) 教學媒體運用的有效性
“由于現代教學媒體能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具體;能及時準確地反饋教學信息,使教學過程得到有效調控;易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11]。因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要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教育內容的整合優(yōu)勢,讓課堂教學活動充滿現代氣息。成功而有效地運用教學媒體進行課程教學活動,應該進行周詳的設計,遵循一定的運用步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分析學生背景。包括一般背景如年齡、年級、智力、文化社會背景,特殊背景,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對于所要開展的課堂教學活動內容的態(tài)度分析等。
2. 擬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媒體的選擇范圍,確定使用媒體的學習環(huán)境,確定適宜的教學評量方式。
3. 準備教學媒體。選用現成的教學媒體、修改現成的教學媒體、自行制作新的教學媒體。
4. 使用教學媒體。試用、預演、布置環(huán)境,引起學生注意。例如,使用遙控鼠標操控計算機,可以讓教師的位置“回歸”到學生的視覺中心,“邊走邊講”地介紹教學內容。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有意無意流露出的表情和動作可以隨時被學生捕捉,蘊含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可以及時被學生解讀。同時,學生的反饋表情也可盡收教師的眼底。毫不夸張地說,遙控鼠標的使用不僅可以使教師的位置“回歸”,而且能在拉近師生空間距離的同時,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
5. 激發(fā)學生反應。教師宜掌握教學媒體的特性,鼓勵學生參與教育活動,加強反饋。例如,在教學課件中多設疑,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營造理想教學環(huán)境的工具。當學生感到疑惑不解時,自然會將尋問求解的目光轉向教師。此時,教師不再處于學生思維的“盲區(qū)”,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fā)揮。課件設疑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在分析、演示、證明中設疑,也可以在討論中設疑;既可以使用文字、圖形設疑,也可以使用動漫、卡通形象設疑。這種“課件設疑——學生思考——教師答疑”的教學設計,可以創(chuàng)造師生“面對面”的機會,增加師生間的“人—人”交流。
6. 評量教學效果。包括對學生學習成就的評量,教學媒體運用是否適當的評量,對教學過程的評量。
教師有效地運用教學媒體以提高教育效率,還應遵循現代教育技術使用的原則,如明確服務性、強調針對性、堅持多樣性、加強指導性、注意適度性、克服隨意性[6]。
(四) 教學時間安排的有效性
教學時間安排的有效性是指課堂教學活動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以提高教學的效率與效果。教學時間安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活動的時間密度。教學的時間密度是單位時間內師生為達到課堂教學目標而付出的勞動數量與質量,即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活動的緊張度。合理的教學時間密度要做到既能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又使學生有一個合適的學習負擔。
2. 把握好課堂教學活動節(jié)奏。課堂教學活動節(jié)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快慢適度、詳略得當、收放自如。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階段與不同要求,安排合適的時間進程,主要考慮好教學要求的高度、教學內容的難度、教學進程的速度。
3. 充分考慮教學時序的優(yōu)化。教學時序是指按時間順序安排教學活動的程度,最佳的教學時序應當符合科學知識的邏輯序列的優(yōu)化。教學時序是指按時間順序安排教學活動的程度,最佳的教學時序應當符合科學知識的邏輯序列和學生學習心理序列。教學時序的概念絕不是傳統(tǒng)的“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理論,而是要求有序與無序的結合統(tǒng)一。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活動時間,對課堂教學活動程序進行精心設計和安排,保證學生按照科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向知識的深度進軍,又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支配時空,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形成健全個性。
4. 捕捉好教育時機。教育時機是指學生在一定的身心成熟水平的基礎上,由外部誘因引發(fā)的迫切需要某種教育的關鍵時候。教師若能把握好這個關鍵的教育時機,應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把握教育時機,通常與教師的教育機智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教師在講授大學生如何履行相應的權利與義務時,強調大學生可以自主規(guī)劃自己生涯,設計自己的未來,但是必須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既是當代大學生的權利,也是大學生應盡的義務。
教育評價是對教育的質與量作出價值判斷,有效教育評價系統(tǒng)仍然要解決好三個問題:誰來評價、評價什么和怎樣評價。我們認為有效教育評價在人員方面,要充分調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教師本人、教師同事、教育管理人員的參與。評價內容主要是從參與課堂教學的教師教育個性發(fā)展和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兩方面,融合教育文化學、教育社會學、教育時間學、課程與教育論、教育心理學的有關要求,構建指標體系。教師教育個性發(fā)展的評價內容主要從教師的精神品格、教師的教育個性構成、教師的教育成績三方面進行。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評價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社會適應能力、時間觀念、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幾方面的內容。評價的方法主要有深入課堂進行觀察,安排適當的座談測試及量表測評。有效教育評價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 不能單純強調自然科學方法的評價移植,要確立綜合的課堂教學活動評價方法。具體說來,有效教育評價應綜合運用理論方法(從教育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管理學等多個角度);科學方法(質與量評價結合的角度)、藝術方法(從“教育也是藝術”的命題出發(fā),把課堂教學當藝術品去鑒賞、體驗、感受)。
2. 有效教育評價切忌外在的、機械的教育評價。應關注師生的人文需要,注重師生的自我內在評價,即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調節(jié)師生各自的教與學的活動,并把評價要素納入到師生各自教與學的活動中去,形成師生自我分析、自我調節(jié)、自我評價的能力。這種評價不是等到結果出來以后再給予評價,而是邊教育邊評價,師生雙方將有效教育的評價成分滲入到教育過程中去,對可能出現的偏差進行及時糾正,然后再繼續(xù)推進有效教育。
需指出的是,我們僅從教育過程一個維度來解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目的是為了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實踐操作過程有所啟發(fā),但對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來說是不夠的。如何從其他方面(如有效教育的性質、影響因素)來明確這一問題,留待日后作進一步的思考。
[1] 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2] 周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權初探[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5):157.
[3] 呂渭源,葉顯發(fā).大學有效教學評估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91.
[4] 沈小碚.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基本條件[J].教學與管理,2000,(10):3-4.
[5] 皮連生,卞春麒.論知識的分類與教學設計[J].鐵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2):83.
[6] 閆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yōu)化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93,103.
[7] 周璠.培育核心價值觀應提高課堂教學感染力——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例[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2):92.
[8] 吳康寧.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6.
[9] 陳旭遠,張捷.教師教學交往風格與教學交往的有效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87.
[10] (美)班尼,(美)約翰遜.教育社會心理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235.
[11] 沈建平.現代教學媒體應用[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5.
2016-12-20
陳蔚(1980—),男,江西南昌人,博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E-mail:chenwei@dhu.edu.cn 干薇(1981—),女,江西九江人,博士,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
G642.421
A
1009-9034(2017)01-0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