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方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生兵變,建立了北宋王朝。面對少數民族的入侵和內部尖銳的階級矛盾斗爭,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宋太祖除了不斷強化國家機器外,還利用了思想統治工具。他不但廢除了周世宗顯德間(公元954—959年)的廢佛令,經常親自參拜佛寺,還派遣僧人游歷西域,把佛教作為一種外交的手段對外溝通。同時培養(yǎng)了一批專業(yè)的佛經翻譯人員,使中斷了近二百年的譯經事業(yè)在宋代得以重新開展,并于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敕令益州開雕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漢文木板印刷《大藏經》。在宋太祖尊佛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北宋諸帝對佛教大都持扶植、利用的態(tài)度。由此佛教逐漸走出了后周滅佛的陰影,逐漸繁盛起來。在經歷了宋初三朝良性的佛教政策,真宗天禧年間,僧尼數量高達45萬之眾。
佛教自漢傳入中國,便開始了逐漸中國化的歷程,同時也在一步步與中國正統文學相融合,詩僧的出現便是二者融合的結果之一。孫昌武先生在《佛教與中國文學》中說:“到了宋代,中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下坡路;中國佛教的發(fā)展也進入了蛻變期?!薄胺鸾逃衷谙蚴浪卓繑n。一方面,這一時期作為一代宗師的佛學大師們,大都精于外學。他們溝通儒釋,經常表見于言論著述?!笨梢娝未屪訙贤ㄈ遽尩默F象也比較常見?!皾h僧譯,晉僧講,梁、魏至唐初,僧始禪,猶未詩也。唐晚禪大盛,詩亦大盛?!笨梢娫娚當盗康膭≡鍪加谔颇┪宕?,且詩僧的迅速發(fā)展與禪宗的興盛有很大關系。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云“近世釋子多務吟詠”,說明了宋代詩僧興盛。
首先,北宋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為詩僧的發(fā)展提供了政治支持。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統治者大多崇尚佛教。宋承五代十國,宋初的四位皇帝個個崇信佛教,他們修建寺院,多次齋僧,給僧侶們提供了可資享用的實惠。宋太祖不僅下令刊刻了我國第一部官刻大藏經,還“手書《金剛經》,常自讀誦”。宋太宗更是“素崇尚釋教”,宣稱浮屠之教,有裨政治,他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譯經院,派遣僧人從事佛經翻譯。并制定“試經”制度,相當于佛教界的科舉考試:“詔江南、兩浙、福建等處諸州,僧三百人歲度一人,尼百人歲度一人。自昔歲度僧道惟試經,且因寺之大小立額,如進士應舉,雖奸猾多竄身其中,而庸蠹之甚者無所容。”這一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世人進入佛門的門檻,使得僧人的文化素養(yǎng)大大提升,也為詩僧隊伍的不斷壯大起到了推動作用。宋真宗趙恒效其父制作《圣教序》,大力支持譯經事業(yè)。據說他的嗣位與一位僧人有關,《宋人軼事匯編》卷一載:“太宗三子,真宗第三,封壽王。詔一異僧遍相諸王,僧已相七王,惟壽王未起。僧奏云:‘遍覲諸王,皆不及壽王。上曰:‘卿未見,安知之?僧曰:‘適見三仆立于門皆將相材器,其仆即爾,主可知矣。三人乃張相耆、楊相崇勛、郭太尉承祐也?!边@無疑將加深真宗對佛教的好感,所以其在位期間,重修佛塔、增修寺院,多次前往寺院“祈晴”“祈雨”,普度天下童子,并于京師及諸路共設戒壇七十二處。一系列的崇佛政策,使得僧尼的數量與勢力在真宗統治后期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
其次,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一了全國,生產得到迅速恢復與發(fā)展,經濟趨于繁榮,為詩僧的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端问贰返乩碇据d:“兩浙路,蓋禹貢揚州之域,當南斗、須女之分。東南際海,西控震澤,北又濱于海。有魚鹽、布帛、粳稻之產。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薄案=罚w古閩越之地。其地東南際海,西北多峻嶺抵江?!秀y、銅、葛越之產,茶、鹽、海物之饒。民安土樂業(yè),川源浸灌,田疇膏沃,無兇年之憂?!渌仔殴砩徐耄馗⊥乐?,與江南、二浙略同?!眱烧?、福建兩地物產豐富且無兇災之年,較為富庶的經濟條件,形成了樂善好施的社會風俗,所以當地佛教較為繁盛。此外,江南、兩浙、福建一帶清麗的山水,吸引了大量的詩僧南游,也為詩僧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山水美景,不僅有助于詩僧們參禪悟道、修身養(yǎng)性,同時還激發(fā)了他們的詩興,并形成了獨特的詩歌風格。
宋代釋子的詩文為后人開啟了解宋代僧侶日常生活的窗戶,其詩文中的許多篇章,是考證宋初寺院制度和僧侶生平的重要資料。同時,還記載一些當地民俗民風,通過這些也可增加對宋朝不同地域民風民俗的了解。所以,既具有寶貴的文學價值,還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