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建立的媒介平臺嚴密包裹了大學生受眾生活現(xiàn)場,基于多種媒介傳播的信息,向受眾傳輸多元審美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使用已經“符號化”的多種媒介信息建立成“景觀”,對大學生受眾心理有著潛移默化地影響。因此,文章就景觀社會下的大學生受眾心理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并提出相應引導策略。
【關鍵詞】景觀社會;大學生受眾心理;策略
新世紀之后的十余年中,媒介形式的變革較為明顯,相比于紙媒與電視等媒介而言,新媒介具備特殊優(yōu)勢,不僅不斷整合和分裂傳播功能,而且構建了“景觀”,于是形成了景觀社會。這一概念來源于傳播界對“分眾”與“聚眾”的研索,用于所有媒體提升大學生受眾影響力,但其意義不僅局限于對傳播能力的沖破,更為重要的是對大學生受眾心理的重要影響。
一、當前景觀社會下的大學生受眾心理狀態(tài)
毋庸置疑,媒介技術迅速發(fā)展轉變了不少大學生的生活方法,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后工業(yè)時代的物質較為豐富,當前的大眾生活現(xiàn)場不再時為了純粹的生產力發(fā)展進行布置,而是將“符號”與“意義”作為新型的生活空間。著名文化學者費瑟斯通說過:“從經濟文化維度來說,符號化過程及物質產品使用,既展現(xiàn)了使用價值又扮演了交流者角色”。依據(jù)辯證維護主義觀點,物質依舊具備決定意識與能力的第一性,但是大學生在實際過程中轉變了物質使用目的,即轉獲取物質生存發(fā)展為享受物質“符號化”精神感受與體驗。
當前學界在討論文化語境時,認為當前消費主義的發(fā)展趨勢為由冷靜轉向狂熱、由踏實轉向浮躁,若將傳統(tǒng)審美中的心理特征與傳統(tǒng)媒介時代下的大學生受眾相比,那么他們便可稱作“素食主義者”,而當前景觀社會下的大學生受眾則可稱作“素質主義者”,二者之間的意義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八厥持髁x者”值得是具備傳統(tǒng)審美觀的大學生受眾,生活節(jié)奏較慢,對物質要求較低,對社會多種誘惑的抵抗力較強,專注于自身生活,向往和諧美感;“素質主義者”則摒棄了恬淡的生活理念,他們追求高效尊崇的生活模式,樂于享受快感,在他們眼中,物質現(xiàn)實便于獲取,所以及時行樂是最佳選擇。
在全媒體環(huán)境中,幾乎任何媒介人物與事件都能夠被稱作具備特殊涵義的“符號”,且這些“符號”日益演變成各種“意義”,并延伸與解釋了受眾日常生活之中的物質表象。另外,這些“意義”之間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關系,同時還加快了大學生受眾在景觀社會下的心理改變頻率,呈現(xiàn)出動態(tài)景觀,一定程度上說,景觀社會下“符號”與“意義”發(fā)展發(fā)快,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受眾心理與行為習慣。
二、景觀社會下的大學生受眾與媒介關系
全媒體有效融合了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形式、理念與功能,無論是基于商業(yè)利益的推動還是傳媒發(fā)展的考慮,都提升了大學生受眾的媒介依賴度,景觀社會下大學生受眾和媒介關系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
一方面,大學生受眾過于依賴媒介,產日常人際互動日益弱化。景觀社會下的各種媒介是人體所有感官功能的拓展,即電視與廣播為聽覺與視覺的拓展;手機等設備為聽覺與四肢的拓展等,這些感官拓展的有效融入便是新媒體。正因此,大學生受眾更加依賴媒介。長期以往,媒介仿佛已經成為了人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感官中融入工業(yè)技術,大學生獲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更不愿繼續(xù)遵循常規(guī)方式參與現(xiàn)實生活活動,感官惰性日益明顯,并發(fā)展成為一種習慣。另一方面,景觀社會下大學生受眾的被“割裂”感官得以整合,漸進回歸于“整體的人”。媒介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社會和大學生受眾關系有著決定性作用。文字還沒出現(xiàn)的原始社會,人們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在于現(xiàn)實人際互動,沒有顯著的感官分化,可以稱作“整體人”;在使用平面印刷畫面閱讀文字的紙媒社會,除了加強了視覺感官還將人們“割裂”成“視覺人”;二十世紀上半葉,紙媒取而代之了廣播并成為了主流媒體,對于大學生受眾而言,接受直接的文字信息更容易,所以大部分受眾成為了“聽覺人”;之后電視日益普及,有效結合了文字、視頻、聲音與圖像,大學生受眾的“被割裂”有所整合,但主觀能動性較低;只有步入互聯(lián)網社會才能更好地融合人的主動性、視覺與聽覺,大學生受眾的各種感官才能更好地回歸于人整體部分。
三、引導景觀社會下大學生受眾心理的相關策略
首先,高度認同景觀社會下的受眾本位。景觀社會下的審美展現(xiàn)是一種“感性”對于“理性”的沖破,“受眾本位主義”得到了高度認可,且充分尊重大學生受眾感性體驗。景觀社會下,技術理性雖然為大學生受眾取得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對于受眾本文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在媒介使用過程中獲取的情感體驗。無論是影視、文字還是電視、互聯(lián)網等,以理性為中心的內在技術都沒有得到大學生受眾的關注,他們在乎的是媒介所傳播的文化、表述的精神、引導的價值觀,這些才是大學生受眾接受新媒體的主要目的。盡管技術在不斷創(chuàng)新,但人性不會隨之改變,感性需求也較為穩(wěn)定,為了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受眾需求,全媒體平臺需要充分發(fā)揮所有媒體的作用,建立合理傳播橋梁,幫助大學生受眾全方位地獲取與自身需求相適宜的感性體驗。
其次,創(chuàng)新景觀社會下大學生受眾模式。景觀社會下,可以結合全媒體傳播特征與大學生個體實際創(chuàng)新大學生受眾模式,產生強盛的信息輻射網絡,合理籠絡大學生受眾,進而強化主流輿論對大學生受眾的正面影響。媒介的創(chuàng)新,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前大學生受眾心理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已經習慣了利用互聯(lián)網與智能手機搜索信息,而并非從報紙與電視上獲取信息,這無疑增加了媒介獲取大學生受眾注意力的難度。加之,景觀社會下的大學生受眾心理具備較為顯著的“私人化”與“個性化”的傾向,具體表現(xiàn)于每個大學生個體都會被多種媒介設備所包圍,產生一種歸于看重自我的心理習慣。從表面上看,媒介設備具備較強的吸引力,但從深層次上看,這無疑加重了“個人主義”的傾向,且具備較強的指向性。所以,創(chuàng)新景觀社會下大學生受眾模式至關重要。
最后,用好新媒體傳播正能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只要稍加用心便會發(fā)現(xiàn)受眾輿論與大部分媒體報道信息之中存在一些具備負面色彩的人物與事件,這無疑影響了大學生受眾的幸福感,而正能量的傳播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提升自信,所以我們需要積極傳播正能量,基于媒介引導“正能量”已經成為了景觀社會下較為重要的任務。新媒體具備的“娛樂性”等特征可以促進信息傳播成效的提升,可以提升大學生受眾接受程度,但這種“娛樂性”僅是表述的手段并非目的,大學生受眾在接受此種方式傳播信息之后才可以更好地領悟與接受,進而被“籠絡”,所以,“游戲精神”的意義除了在于宣泄感官快感,還在于對大學生受眾的重要影響?;谶@一點,媒介傳播可以更好地了解與掌握大學生受眾的感情與價值觀傾向,可以為“正能量”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結論
總而言之,景觀社會下全媒體在不斷拓展,學界意義也在不斷發(fā)展新事物,它的傳播與進步對大學生受眾價值觀和審美心理的影響日益深入,且是一個潛移默化地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景觀社會下大學生受眾的話語權日益民主化,這無疑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推動和諧,因此解放受眾話語權至關重要。
此文章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3年度科研基金項目的結項論文,項目名稱《景觀社會下大學生受眾的媒介心理探究》,項目主持人:張曄,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項目編號:2013KJ088
【參考文獻】
[1] 仰海峰. 德波與景觀社會批判[J]. 南京社會科學, 2008(10).
[2] 劉 揚. 景觀社會的媒介立場[J]. 寧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1).
【作者簡介】
張曄(1983—),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