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云
(安徽省立醫(yī)院,安徽 230001)
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早期液體復蘇的100例護理觀察
吳 云
(安徽省立醫(yī)院,安徽 230001)
目的 總結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早期液體復蘇的監(jiān)測及護理體會。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急診科收治的100例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情況,總結早期液體復蘇救治和護理經驗。結果 本組100例患者,經早期液體復蘇及相應護理干預,搶救成功率為73.0%,其中轉運途中死亡8例,院內死亡19例。結論 對于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體復蘇和采取有效急救護理措施,能夠提高救治效果,降低病死率。
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液體復蘇;急救護理
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HTS)為創(chuàng)傷醫(yī)學常見危急重癥,致死率較高,早期液體復蘇是搶救該類患者的關鍵。現對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急診科收治的100例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情況進行分析,并將早期液體復蘇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急診科收治的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齡范圍為20~79歲,平均年齡為(51.8±6.9)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46例(占46.0%),高處墜落傷28例(占28.0%),其他26例(占26.0%);創(chuàng)傷部位:顱腦損傷或以顱腦損傷為主31例(占31.0%),以胸腹部損傷為主28例(占28.0%),以四肢損傷為主41例(占41.0%)。納入者均符合休克相關診斷標準,根據休克程度:輕度38例(占38.0%),中度45例(占45.0%),重度17例(占17.0%)。
1.2 方法 均給予早期液體復蘇,具體救治措施為(1)維持生命體征。快速評估患者傷情并建立多條靜脈通道,首選貴要靜脈行頸內或鎖骨下穿刺置管術,在傷后活動性出血控制前1h內行限制性液體復蘇,將平衡鹽液、血漿制品輸入體內,輸注濃縮紅細胞擴充血容量和輸血,促進血壓循環(huán),收縮壓維持在60mmHg左右,保證正常血氧供應和主要臟器血流灌注;在早期液體復蘇同時,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嚴密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等情況。(2)監(jiān)測動態(tài)尿量。液體復蘇過程中持續(xù)監(jiān)測尿量,每隔1小時記錄1次,尿量維持在30ml以上,對于少尿患者,快速找到原因,待活動性出血得到控制后,可適當給予利尿劑,增加患者尿量,改善其組織供氧不足狀況[1]。(3)糾正內環(huán)境紊亂。急救過程中采集血標本并送檢,對動脈血pH值、血乳酸水平等指標進行持續(xù)監(jiān)測,記錄凝血酶原時間、乳酸恢復時間等,及時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積極預防水腫以及呼吸道異物阻塞等情況發(fā)生,結合患者病情的實際需要,適當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本組100例患者,經早期液體復蘇及相應護理干預,存活73例,死亡27例,搶救成功率為73.0%。其中有8例患者在轉運途中出現呼吸心跳驟停,搶救無效死亡。液體復蘇期間,發(fā)現嘔吐致呼吸道窒息10例(占10.0%),行氣管插管后好轉;吸氧導管脫落4例,及時發(fā)現并處理,未引發(fā)不良事件。
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變化較快,救治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可能面臨生命危險,從該類疾病病理生理特點來看,急性失血失液為主要表現特征,并會由此引發(fā)一系列不良后果,液體復蘇越及時,救治效果越理想,目前主要采用早期限制性液體復蘇救治措施。結合以往急救經驗,早期液體復蘇應考慮到4大要點(1)液體復蘇的時機,對于活動性出血的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可在早期給予平衡鹽液來維持其機體基本需求,經手術處理后再行大量液體復蘇,不應急于補液,可進行限制性延遲復蘇;(2)復蘇液的選用,嚴格遵醫(yī)囑補液,具體要考慮到患者的失血量和臨床狀態(tài),通常情況下,先給予晶體液并配血,在補充血容量的同時還應按需填補已擴大的毛細血管床;(3)復蘇的位置和途徑,多采用靜脈途徑,主要選取貴要靜脈;(4)復蘇液輸入的溫度和速度,復蘇時是降溫還是復溫,一直存在很大爭議,應視情況而定,快速補液尤為重要,但是在大量液體復蘇時則應合理控制輸注速度,以免引發(fā)急性肺水腫[2-3]。
早期液體復蘇對護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護理人員要合理選擇復蘇部位、快速建立給液通道、合理控制輸液溫度和速度,以及做好抗休克效果監(jiān)測等工作。從整個急救處理過程來看,首先要合理選擇體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這需要護理人員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如對于腦灌流減少患者,應去枕平臥,而口部有分泌物患者,則應將頭部偏向一側;其次是要做好急救前各項準備工作,如快速建立靜脈通道、監(jiān)測生命體征、控制血壓等,對于病情危重且進展較快患者,抗休克和降壓應同步,以抗休克為主;然后是運送途中和救治前的護理,轉運途中應維持有效供氧,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等情況,發(fā)現異常及時處理,保持各導管通暢,通知醫(yī)院做好接診準備,到達醫(yī)院后立即送入手術室,嚴格交接班,將急救處理情況交到清楚,保證急救護理的連續(xù)性,同時做好家屬工作,穩(wěn)定其情緒,只有保證急救有條不紊的進行,才能使患者盡早脫離危險[4]。
[1] 楊鶴鳴,崔彥,李成林,等.控制性與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體復蘇的對比研究[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2,10(1):27-30.
[2]王阿鳳,陸關珍,金培英,等.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救治中液體復蘇鏈式管理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21(7):3-4.
[3]劉華清,李福龍,陳琛.限制性液體復蘇對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腎功能衰竭代償期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10(3):1778-1779.
[4]陳祖鵬,李徐,徐震,等.早期限制性液體復蘇在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應用[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1,10(4):479-481.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1.096
2095—9559(2017)01—2878—01
2016-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