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桐客
私以為,沉迷于昆曲的人,無論是作者還是聽眾,定都是溫柔細(xì)致之人。要有多少耐心才能將吳儂軟語、少女情懷裁成曲目;又要用多少日夜不息的琢磨,才能領(lǐng)悟戲文之美。
古人常常斥責(zé)戲子是“小巧而已,不登大雅之堂”,昆曲卻絕非如此。它巧麗雅致,像是扇子上的描金山水,映襯著戲中的金粉畫廊、才子佳人。
昆曲源于江浙,興盛于明清。一方小小戲臺,幾人幾曲幾扇幾舞,自成一片天地。曲調(diào)婉轉(zhuǎn)清麗,一如江南的白墻黑瓦,初見時只覺不夠雍容大氣,久了卻再難割舍。
昆曲曲調(diào)悠長,名為“水磨腔”,是綠水流出來的溫婉細(xì)膩,如同扇尾的流蘇直流進(jìn)人的心底;也如被打磨的卵石般干凈,脫俗得不染塵世半分煙火,半點灰燼。
這種腔調(diào),必要配上輕柔的水袖,描金折扇,美人與歌舞。世人乍聽昆曲,恰如阮郎偶入天臺,光聽聲音已是情難自禁,更哪堪眼前且唱且舞,水袖翩翩,引得臺下人的心緒隨著曲與舞一同翻飛,醉在臺上慵懶且華麗的景致中。
與昆曲初次相逢,是在一幅如夢似幻的畫境中。畫廊虛設(shè),春景空陳,久居閨中的小姐杜麗娘在丫鬟春香的攙扶下徐徐走了出來,手中描金扇,腳下碎蓮步,裙裾微動,眉目柔婉,隨后手扶欄桿輕聲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詩醒人,曲醉人;詞描景,賦作畫。不知天下有多少風(fēng)流客,都如我這般迷失在那聲長嘆里。因那隱在水磨腔之后的寂寞,牽出人生幾縷無奈,也因這一瞬迷惘愛上了昆曲。
不息的時光長河里,當(dāng)然不只我一個自詡風(fēng)流的文客在轉(zhuǎn)角處與其相遇,魏良輔耗費十年光陰傾心雕琢水磨腔,無非是想讓曲中暗藏的夢境更精美,讓所有人都沉醉其間,忘卻憂煩。精研出水磨腔之后,只缺幾卷絕妙戲文,便可將昆曲這門優(yōu)雅至極的藝術(shù)臻至化境。所幸,這個因戲文而流芳百世的文人很快來了。因他的不遺余力,曲中之夢更加豐富。有人高唱良辰美景,有人拾起花下紫釵,有人感慨南柯一夢,有人憧憬邯鄲奇遇。那人喚作湯顯祖,他創(chuàng)作出名為《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的“臨川四夢”。漆金抹朱的回廊在曲調(diào)中斑駁,醉心功名的書生在醒后頓悟。各有各的殘夢,各有各的心境。世人看昆曲,看的既是臺上的夢境,亦是藏在夢里的人心。
昆曲之醉,入情入心。有人醉在那水磨腔的溫婉清冷里,被暗藏華麗的聲線逼出一行孤淚;也有人醉在那胡琴咿呀的聲響里,每一聲都是一場相遇;亦有人醉在那長袖善舞中,一舞一回首,一笑一顰眉,釀成一場傾國傾城的劫難;還有人醉心于戲文,從那字句中描摹出一次重逢,一次離別,掩面淚如絲。
而我坐在臺下看幕起幕落,笑在其間,淚于其間。只覺一生種種愛恨,盡藏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