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佳琪
摘要:阿利蓋利·但丁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開拓者之一,以其著名長詩《神曲》聞名世界。在這部長達一萬四千余行的長詩中,詩人但丁采用了中世紀夢幻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并在詩中運用大量兩希文化中流傳的典故。
關鍵詞:《神曲》;兩希文化
《神曲》作為歐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在歐洲文學史上的文學價值毋庸置疑,《神曲》的作者,意大利詩人但丁被稱為“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同時也被稱作“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 [1],原因就是他既很好地傳承了兩希文化傳統(tǒng),同時又能結合中世紀意大利的現(xiàn)狀為人類指引出發(fā)掘自身價值的道路。
一、兩希文化
兩希文化是指:古希臘一羅馬文化與希伯來一基督教文化,兩者是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
古希臘一羅馬文化所崇尚的酒神精神追求人類欲望的滿足,欲望被認為是人之與生俱來的快樂之源,蘊含著張揚個性、放縱自我、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個體生命價值的世俗人本意識。古希臘一羅馬文化倡導人們要不遺余力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并習慣于及時行樂。而以日神精神為核心的希伯來一基督教文化是一種抑制人的自然欲望,規(guī)約人之生命意志的理性型文化,認為“原罪”就是人之自然欲望,人的這種欲望應該始終被來自于上帝的理性制約。
二、但丁《神曲》對兩希文化的傳承
《神曲》代表了中世紀文學的最高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但丁自幼熟讀古羅馬時代作家維吉爾、奧維德和賀拉斯等人的作品時的勤奮。
但丁《神曲》“采取了中古夢幻文學的形式” [2],對兩希文化的傳承首先表現(xiàn)在長詩里有著大量基督教的典故傳說以及自古希臘至中世紀以來的各種異教故事,這是內容上的繼承表現(xiàn)。在全詩的開篇,但丁以“迷失于黑暗森林”為象征來借指自己而立之年的迷惘和困惑,繼而被代表野心、淫邪和貪欲的獅、豹和狼攔住去路,就在這危急關頭,代表人類理性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受但丁年輕時所戀慕的女子貝雅特里齊所托來帶領詩人游歷地獄和煉獄,以上的象征都是詩人受到兩希文化影響的體現(xiàn),隨后作者在《神曲》里相繼描寫了數(shù)百個來自于兩希文化的人物和典故,比如來自于圣經故事中的亞當和夏娃之子該隱,因為嫉妒而殺害了自己的親兄弟,被迫永遠在懲治嫉妒罪的第二平臺受苦,而在與地獄遙相呼應的另一極天堂里,彼得、約翰等圣經中的圣徒則簇擁在圣母瑪利亞周圍,沐浴在三位一體的上帝圣愛之中。
但丁《神曲》對兩希文化在精神上的繼承則體現(xiàn)在他對詩中人物死后安置靈魂的處所上,作者不以自己的喜好為準,而是嚴格而苛刻地遵循著兩希文化中的規(guī)定,比如在但丁心中,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可以稱得上自己精神上的導師,但是按照希伯來一基督教文化中的基督教教義,維吉爾出生和死亡都沒有受洗禮而不能算是上帝的子民,所以盡管但丁非常崇拜這位詩人,但也只能將他安排在煉獄之中。這些對教義堅定不移的支持和踐行體現(xiàn)了但丁對兩希文化精神的繼承。
三、但丁《神曲》對兩希文化的發(fā)揚
雖然但丁《神曲》中對兩希文化有著固守,但作為“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他寫作的目的是宣揚其政治觀點,揭露丑惡的現(xiàn)實,喚起人們發(fā)現(xiàn)自我,因此在長詩中對兩希文化傾注了更多的人文情懷。
第一點,但丁摒棄了狹隘的宗教觀點,他站在熱愛祖國和人民的角度主張政教分離,反對教皇干涉世俗的政治斗爭。但丁在《神曲》中對那些披著宗教的外衣欺騙和欺凌民眾的教會人士進行了激烈的抨擊,在游歷地獄時痛罵已故的教皇尼古拉三世,并在《天堂》第27篇里借第一任教皇圣彼得之口譴責了歷任教皇,這說明了但丁宗教觀念的進步和發(fā)展。
第二點是但丁在《神曲》中對愛和理性進行全新統(tǒng)一。兩希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很多時候將感性和理性人為對立,古希臘一羅馬文化過于強調迷狂和欲望對人類的重要性,希伯來一基督教文化則又過于壓抑人性,但丁在對兩希文化的繼承中又將這兩種文化的精髓合二為一,比如《神曲》中“信仰”的化身貝雅特里齊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結合。貝雅特里齊既是凡人也是神明,是完美的代表,既體現(xiàn)了但丁作為人的先天愛欲,同時又經歷了理性升華,成為“信仰”所在。貝雅特里齊通過帶領但丁洗滌靈魂里的罪孽,從而使得詩人重獲新生并得到上帝的寬恕和救贖,這正是但丁對兩希文化的最大揚棄——吸取兩者的精華,在理性和感性之中尋找最佳契合點,以信仰為引導走向至善至美。
四、結論
但丁《神曲》作為一部以宗教文學的形式批判現(xiàn)世和啟迪人們發(fā)現(xiàn)自我的作品,受到了兩希文化和新萌發(fā)的人文思想的雙重影響,但丁在接受傳統(tǒng)兩希文化的同時,能夠以揚棄的精神繼承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也正是因為《神曲》能夠遵從兩希文化又能映照現(xiàn)實,才使得它在較為黑暗的中世紀流傳下來,并深深地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意大利版序言).
[2]田德望:但丁和他的《神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