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洪
(賀州市昭平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賀州 546899)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
楊 洪
(賀州市昭平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賀州 5468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往往伴隨有肺外因素,常見的肺外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風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并發(fā)心血管疾病,其發(fā)生機制相對較為復雜,與多種因素有關,臨床上需通過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機制及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伴發(fā)情況。本文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進行闡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幌嚓P性;發(fā)生機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臨床表現(xiàn)以不可逆的呼吸受限為主,臨床病理改變以氣道、肺血管、肺實質等部位出現(xiàn)的炎癥反應為主[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往往伴隨有會對患者預后造成影響的肺外因素,其中以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較為常見[4]。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并發(fā)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臨床上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及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5],因此,臨床上有必要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fā)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機制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以尋求有效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fā)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本文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的共同致病危險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改變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進行闡述,現(xiàn)綜述如下。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較多的共同致病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吸煙 由于煙草燃燒后產(chǎn)生的煙霧會對細胞功能造成損傷,對機體內抗蛋白酶及蛋白酶之間的平衡性進行干擾,進而導致表面活性物質出現(xiàn)異常改變,完整性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喪失[6]。長期吸煙往往會導致氣道內的纖毛結構出現(xiàn)異常改變,纖毛清理能力下降,進而造成氣道內分泌物無法得到有效清理,氣道阻力增加,導致患者的肺部通氣功能出現(xiàn)障礙[7]。有臨床研究報道指出,煙草燃燒后產(chǎn)生的煙霧中所含有的毒性成分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系統(tǒng)受到影響,出現(xiàn)非線性的劑量反應[8-9]。臨床上關于煙草煙霧毒性成分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發(fā)生機制尚未明確,但有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煙霧毒性成分會刺激機體出現(xiàn)氧化應激反應,同時,煙霧毒性成分的趨血栓阻塞性效應還會導致血小板聚集、纖溶功能減弱,容易導致血管內栓塞的形成[10]。
1.2 空氣污染與職業(yè)暴露 職業(yè)暴露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因素,人們長期在蒸汽、煙霧、粉塵或瓦斯環(huán)境中進行工作,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率大大增高[11]。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和空氣污染密切相關,空氣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鉛、臭氧以及顆粒物質往往會導致肺部炎癥感染,肺部通氣功能出現(xiàn)障礙,進而發(fā)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13]。而空氣污染在心血管系統(tǒng)中也會造成不良影響,會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自律機制造成干擾,還會導致肺循環(huán)促氧化反應,肺循環(huán)中的炎性介質逐漸釋放于體循環(huán)中,導致體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間接導致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影響[14]。
1.3 衰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發(fā)生于老年人群,老年人群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風險相對更高,這可能和人體老化過程中器官功能衰減有關[15]。衰老的病理特征以DNA端??s短為主,端粒的長度與動脈脈搏波傳播的速度密切相關,通常在存在粥樣硬化病變的血管內其細胞中端粒長度明顯縮短[16]。
1.4 遺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生與遺傳因素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通常情況下,遺傳變異往往會導致肺重塑、肺部炎癥以及氧化應激反應[17]。而隨著近年來基因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心血管疾病存在遺傳易感性,部分人可能會由于遺傳因素而導致其心血管病變風險增高[18]。
2.1 氣流受限 氣流受限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主要臨床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減少、FEV1加速下降、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值下降。FEV1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預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預后,通常情況下,F(xiàn)EV1偏低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死亡風險較FEV1偏高的患者更高,而FEV1加速下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加重的標志,也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心血管事件死亡的重要原因[19-20]。FEV1/FVC的特異性較高,被作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脈病變的重要預測指標,通常在FEV1/FVC處于正常狀態(tài)時,即使出現(xiàn)心律失常,也基本不會引發(fā)冠脈病變,而一旦FEV1/FVC異常降低,此時出現(xiàn)心律失常,冠脈病變的風險呈倍增長[21]。
2.2 低氧血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其呼吸道氣流受限,往往會出現(xiàn)缺氧閾效應,容易發(fā)展為低氧血癥。低氧血癥往往會導致血管內紅細胞異常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導致心臟血液供應出現(xiàn)不足,容易引發(fā)心血管事件[22]。此外,低氧血癥還會對腎臟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成影響,導致腎臟血流供應減少,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被激活,進而導致血管收縮。
2.3 血管功能障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包括血管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動脈僵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脈管系統(tǒng)功能容易出現(xiàn)異常,主要是因為患者機體內彈性蛋白降解出現(xiàn)易感性,導致動脈血管彈性減弱,血管舒張較為困難,在此情況下,血管內皮功能出現(xiàn)障礙,且失去其自身的修復性,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23-24]。
2.4 炎癥反應 炎癥反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由于氣道內的浸潤炎性細胞逐漸增多,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增高,氣道內變態(tài)反應加重,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加重。炎癥反應往往會導致機體內出現(xiàn)缺氧反應,缺氧反應又會加劇炎癥反應,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全身系統(tǒng)功能造成影響,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25]。
2.5 氧化應激 人體在進行氧化代謝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活性氧物質,這種物質會對細胞造成損傷,導致機體對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減弱,進而導致氣道炎癥反應,容易發(fā)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氧化應激反應增強時,炎癥反應也會隨之增強,導致血管內皮功能出現(xiàn)障礙,進而破壞血管內纖溶活性,導致血栓形成,最終發(fā)展為冠脈病變[26]。
目前,臨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采用β1受體阻滯劑、β2受體激動劑、支氣管擴張劑以及抗膽堿藥物,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交感神經(jīng)興奮存在一定的風險性,故臨床上多采用β1受體阻滯劑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27],常用的β1受體阻滯劑為美托洛爾,在李莉紅[28]的臨床研究中,采用美托洛爾治療COPD合并CVD患者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與李琛琛、王蕾[29]的美托洛爾臨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主要是因為美托洛爾并不存在擬交感活性,可選擇性作用于心血管系統(tǒng),促使血管平滑肌得到舒張[3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并發(fā)心血管疾病,且并發(fā)心血管疾病后患者的預后效果較差,臨床上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及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還有待臨床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魏智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1):85-89.
[2]Lee D S H,Markwardt S,McAvay G J,et al. Effect of β-blockers on cardiac and pulmonary events and death in older adul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Medical care,2014,52(3 Suppl.2):S45-S51.
[3]崔芹,加孜那·托哈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13,33(15):1188-1191.
[4]劉韶瑜,陳亞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機制[J].國際呼吸雜志,2011,31(1):28-32.
[5]劉韶瑜,陳亞紅,姚婉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及預后[J].國際呼吸雜志,2011,31(9):682-687.
[6]呂興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29):157-157.
[7]蘇慧鵬,胡陽,鄧潔,等.COPD與血管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yī)學,2013,24(3):430-433.
[8]周春霞,江山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5,38(1):72-75.
[9]趙琳,崔妙玲,李麗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特征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6):691-693.
[10]孫永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癥—關注心血管病診治[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2,7(6):405-407.
[11]王曉月,黃茂,孫培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機制及治療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15,35(15):1193-1196.
[12]趙虎雷,謝洋,李建生,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評價指標[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5,22(5):550-553.
[13]劉楊麗,劉笑然,謝燦茂,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機制及分子標志物的變化[J].國際呼吸雜志,2013,33(1):63-68.
[14]王春娟,熊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療[J].臨床肺科雜志,2016,21(1):149-151.
[15]何玉,張健,秦明照,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全身炎癥反應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J].中國醫(yī)刊,2015,50(1):32-35.
[16]靳娜,孫麗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心血管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12):1916-1918.
[17]楊生岳,戴勝歸,馮恩志,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4,7(3):81-83.
[18]劉丹琴,戴元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對心功能的影響機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5,95(8):628-630.
[19]王佳佳,謝洋,李建生,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癥的思考[C].2014:273-280.
[20]趙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癥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3,19(21):3899-3901.
[21]熊漢忠,胡克.COPD患者CRP、IL-6、IL-10水平與心血管事件的相關性[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11):2000-2002.
[22]呂青蘭.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預后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338-3339.
[23]虞松平,梁永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診治進展[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2,07(3):237-240.
[24]劉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風險:一項預后預測的隊列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3,12(10):794.
[25]郭璐,解鄭良,劉躍建,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1,10(4):376-379.
[26]黃昌成,何建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研究[J].西部醫(yī)學,2015,27(1):69-71.
[27]王金星.β1受體阻滯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應用中的安全性及療效評估[D].泰山醫(yī)學院,2013.
[28]李莉紅.美托洛爾治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2,23(12):45-46.
[29]李琛琛,王蕾.美托洛爾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21):137-138.
[30]汪錚,陳孝謙,馬利軍,等.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13,33(13):1006-1011.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3.096
2095—9559(2017)03—3172—03
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