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鏡子”意象由來已久,從詩學(xué)范疇延伸到文學(xué)作品,并有著廣泛應(yīng)用。在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中,頻繁出現(xiàn)的鏡子以及與鏡子相似的諸如眼鏡、玻璃等“鏡”意象有著極具現(xiàn)代意味的敘事抒情功能及豐富的隱藏含義?,F(xiàn)代性主要是從類似電影敘事手法的“轉(zhuǎn)換功能”,以及人物認知的客觀化層面表現(xiàn)。而從“鏡”意象易碎的特點亦可挖掘出它在表現(xiàn)張愛玲作品的虛無悲涼核心的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鏡意象 現(xiàn)代 功能 認知 虛無
鏡子是詩學(xué)范疇中一個常見的隱喻。由于鏡子夠反映的物象,便常借它來反觀現(xiàn)實。而由于鏡像、鏡光是都非實體存在,再加上易碎的特點,那么這個意象的潛藏含義中虛幻無常的意味便更加濃厚了。從鏡子延伸開來,具有以上特性——反映、折射、易碎的物品,便攜帶上了同樣的隱含意味。這樣的物品包括玻璃、眼鏡、光潔的瓷器等等……本文將統(tǒng)一作為“鏡”意象進行討論。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鏡”的意象是令人矚目的存在。正如評論家水晶所言:“如果說‘張愛玲小說里的戀人總喜歡抬頭望月亮的話(引用夏志清先生在《張愛玲的短篇小說》的一個看法),那么我此刻要加上一句,他們也同時喜歡低頭照鏡子,望月固然令人懷遠(外感),攬鏡則更易發(fā)人深思(內(nèi)?。??!痹趶垚哿岬男≌f集《傳奇》中,“鏡”意象的運用則更加突出。下面將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分析“鏡”意象在小說中對敘事、人物塑造、情節(jié)發(fā)展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機制。
一、轉(zhuǎn)換功能
首先是時空轉(zhuǎn)換的現(xiàn)代性手法,張愛玲小說的現(xiàn)代性歷來為人所道,尤其是其中電影手法的運用。而鏡子在其中承擔起了時空轉(zhuǎn)換的作用:
風從窗子里進來,對面掛著的回文雕漆長鏡被吹得搖搖晃晃,磕托磕托敲著墻。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回蕩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jīng)褪了色,金山綠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金鎖記》)
由風吹長鏡而起,人看著的是鏡子里的影像,于是那鏡子里的簾子屏條也隨著鏡子一起晃蕩。此處尚為實寫;而當七巧按住鏡子,鏡像依舊在“風中回蕩”時,整個現(xiàn)實的時空便開始虛化,“暈船的感覺”讓人體會到那種不真實,而喪失了時空感。時空距離被延伸、扭曲,當最終回歸正常時,已經(jīng)完成了轉(zhuǎn)換,一下過了十年,大大縮短了敘事時間。鏡子在這里的作用如同電影的“蒙太奇”手法,通過淡出、溶入完成場景的變換。作者通過這樣的手法,跳過了她認為不需要的敘述,卻又不至于使人感到生硬突兀,而更具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這樣的場景現(xiàn)場感十足,并且充滿著含蓄的意味。同樣,鏡子這一意象能夠通過延展時空,創(chuàng)造另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中,隔離了時間,形成混沌的狀態(tài)。一些潛在敘事便在那個空間里完成,吞納了敘事時間,易如同電影中的“漸隱”:
他還把她往鏡子上推,他們似乎是跌到鏡子里面,另一個昏昏的世界去了……(《傾城之戀》)
下文再起筆已是第二天的事了。作者隱去了兩人纏綿的實寫。雖然僅僅過去一夜的時間。雖然歷來文學(xué)作品中亦不乏這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性表達,類似“漸隱”的轉(zhuǎn)換手法也比較常見。但是,通過鏡子這一意象,“跌到另一個世界”的表達則有其更深層次的意味,而非只停留在時空轉(zhuǎn)換中。這個在后面會做更多討論,暫且按下不表。
二、“自我”與“他者”認知
在情節(jié)推動中,小說人物的覺醒與認知往往起到關(guān)鍵性的作用。而如何安排使得“認知”不顯得空洞突兀而流于虛假的表面,使得讀者一眼就看出作者在故意為之,便考驗作者的功夫了。固然不可能是人物突然受到神啟似的產(chǎn)生妙悟,那么往往便需要借助某些契機。至于這樣的契機從何而來,我們不妨先看看人類是如何產(chǎn)生認知的。“……但用鏡子來比喻客體對主體的映照這一點卻是相似的。拉康認為六個月至兩歲半的之間的兒童通過鏡子的影像來認識自己。……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進一步認為‘主體——‘我這個概念正是由語言和社會賦予的,恰如鏡子給兒童提供了影像?!保孔r雖然這段話似乎更想表明語言與社會的作用,但是我們不難從中得出這樣的推論——人們總是通過客體認識到“自我”,無論這個客體是具象化的鏡子還是抽象化的語言社會。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鏡”意象充當起了呈現(xiàn)人物“自我認知”的客體作用?!扮R”意象的這種“自我認知”作用在張愛玲小說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她開了燈,撲在穿衣鏡上,端詳她自己。還好她還不怎么老。她那一類的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永遠是纖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瓷,現(xiàn)在由瓷變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傾城之戀》)
流蘇在如此仔細的自我審視中,猛然得出“她還不怎么老”,她還有資本為自己的未來再賭一把。而正是這種認識,讓那些“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不與她相關(guān)了”。她決心拋開所謂世俗禮教的禁錮,用自己的美貌,用自己的身體,去為自己尋找一個庇護。而她對著鏡子的那段表演,“微微飛了個眼風做了個手勢……她忽然不懷好意地笑了——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更是意味著流蘇全改變了,這個女人的所有心機也都由此而來,她是為這場戰(zhàn)爭——這場物質(zhì)與情愛糾葛的戰(zhàn)爭——披上鎧甲了。這個轉(zhuǎn)變關(guān)乎她的人生。整個故事的轉(zhuǎn)折也將到來了。
這種頗帶“水仙花”式的顧影自憐或者說自我欣賞全書中亦多次出現(xiàn)。即將要出嫁的玉清和預(yù)備去約會的長安都有這樣的自我欣賞:
邱玉清背著鏡子站立,回過頭去看后影。玉清并不像兩個小姑子說的那么不堪,至少,穿著長裙長袖的銀白的嫁衣,這樣嚴裝起來,是很看得過去的,報紙上廣告里的所謂“高尚仕女”。(《鴻鸞禧》)
……
長安在穿衣鏡里端詳著自己,忍不住將兩臂虛虛地一伸,裙子一踢,擺了個葡萄仙子的姿勢,一扭頭笑了起來道:“把我打扮得跟天女散花似的!”(《金鎖記》)
在鏡子中凸顯了她們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識。在鏡子中得到自我肯定,從而在追求愛情(更確切應(yīng)該說是婚姻)的路上更有自信。她們看到的毋庸說是她們作為女性的優(yōu)勢。
不過并不是所有鏡像都如此。相反的,有時候,鏡像恰恰反映出的是主體的不堪:
她竭力地在他的黑眼鏡里尋找他的眼睛,可是她只看見眼鏡里反映的她自己的影子,縮小的,而且是慘白的。(《沉香屑·第一爐香》)
……
喬琪的眼鏡充當?shù)谋闶晴R子,薇龍從中看到的是自己的渺小與無能為力,這是現(xiàn)實的折射,她無法把握眼前的這個人。這種猛然間的“自我認識”使她“呆瞪瞪地看了半晌”。
這其實是有些可悲的,女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從能否取悅男性的外貌出發(fā)。把自己依附于男人,那么命運必然也就只能寄托于男人,這往往就是她們的悲劇來源?!扮R子猶如一個清澈的深潭,讀者不但一方面看得到潭面的波光粼影,一方面又覺察到潭底晃動迤邐著的綠藻紅魚?!蓖ㄟ^鏡子不僅反映出女性們由自我形象引發(fā)“心靈契機”,對于男性角色同樣有著“自我認知”的審視功能。
《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男主人公振保在公車上遇到了舊情人王嬌蕊:
抬起頭,在公共汽車司機人座右突出的小鏡子里,看見他自己的臉,很平靜,但是因為車身的嗒嗒搖動,鏡子里的臉也跟著顫抖不定,非常奇異的一種心平氣和的顫抖,像有人在他臉上輕輕推拿似的。忽然,他的臉真的抖了起來,在鏡子里,他看見他的眼淚滔滔流下來,為什么,他也不知道。(《紅玫瑰與白玫瑰》)
小說里寫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流淚。其實不妨說鏡子照映出了他內(nèi)心隱秘的情感,潛意識中的難堪妒忌、追憶神傷先于意識表達出來了。振保這種無知覺的流淚,與流蘇那忽然的陰笑一樣,都是駭人的。這種不自覺的情感,通過鏡子從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折射出來,展現(xiàn)在了讀者的眼前。
所以不妨說,振保的“自我認知”只是把被壓抑的情感引發(fā)出來,至于是否進入他的意識,即他從自己的眼淚中醒悟到什么,又是后話了。
除了觀看“自我”而達成認知,《傳奇》中還常常通過“鏡”意象來認識“他者”。
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振保在巴黎完成了他的初次性體驗。然而當他從鏡子看到那個妓女的形象時,他才猛然醒悟過來:
這一剎那之間他在鏡子里看見她,她有很多的蓬松的黃頭發(fā),頭發(fā)緊緊地繃在衣服里面,但露出一張瘦長的臉,眼睛是藍的罷,但那點藍都藍到眼下的青暈里去了,眼珠子本身變了透明的玻璃球。那是個森冷的,男人的臉,古代士兵的臉。振保的神經(jīng)受了很大刺激。(《紅玫瑰與白玫瑰》)
意亂情迷間振保都未認真看過那個女人的臉,而就在這一剎那,突然認識到他自己都干了什么?!吧涞摹薄肮糯勘哪槨?,實在不令人愉快,甚至是可怖的了。作者非要這樣來使他猛然驚醒:他自己原是這樣荒唐、下作,這萬萬是不可取的。他必定要創(chuàng)造一個“對”的家庭。鏡子代使了這樣的功能,表達了一種強烈的諷刺批判意味。
而在《鴻鸞禧》中,許峰儀第一次在生日會上見到綾卿的時候則意識到她與小寒相像:
峰儀答非所問,道:“你們兩個人長的有點像?!?/p>
綾卿笑道:“真的么?”兩人走到一張落地大鏡前面照了照。綾卿看上去凝重些,小寒仿佛是她立在水邊,倒映著的影子,處處比她短一點,流動閃爍。(《心經(jīng)》)
既然他不能跟女兒相戀,那么與她相像的綾卿則或許能夠替代小寒。他便自此決意要斬斷與小寒那種不正常的情感牽連。
總之,無論是對“自我”的認識還是對“他者”的認識,實則都是主體認識的覺醒。那種“覺醒”的意味對于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著關(guān)鍵作用。而通過運用“鏡”意象這一意象來完成,使得情感更加客觀化、外象化,整個情節(jié)發(fā)展也更具智性。
三、虛無、易碎的悲劇氛圍
首先從鏡子產(chǎn)生的虛幻鏡像來看。張愛玲的小說往往以無法驅(qū)趕的絕望與虛無為精神內(nèi)核,悲涼籠罩在每個人物的命運當中。而“鏡像”本身的虛幻性構(gòu)成了一個無法抵達的存在。清冷的鏡光中,這種悲涼的意味更深入骨髓,飄忽不定的現(xiàn)實使得《傳奇》中的主人公置身于巨大的虛無之中。以前面所提《傾城之戀》的場景為例:
流蘇覺得她滴溜溜轉(zhuǎn)了個圈子,倒在鏡子上,背心緊緊地抵著冰冷的鏡子。他的嘴始終沒有離開過她的嘴。他還把她往鏡子上推,他們似乎是跌到鏡子里面,另一個昏昏的世界去了,涼的涼,燙的燙,野火花直燒上身來。(《傾城之戀》)
“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們都疑心不是第一次了,因為在幻想中已經(jīng)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了?!敝链藘扇说乃坪豕バ挠嫺嬉欢温?,然而,這就是他們最終能夠獲得的完滿結(jié)局嗎?并沒有。滾燙的熱情與冰冷的現(xiàn)實交織著,他們的情愛被作者置于冰冷虛幻的鏡中世界里。從虛幻的鏡中出來,一切依然是懷疑的。“一個禮拜的愛,吊得住他的心么?”
“就因為對一切都懷疑,中國文學(xué)彌漫著大的悲哀”“一切對人生的籠統(tǒng)觀察都指向虛無?!睆垚哿釋χ袊膶W(xué)的這番闡釋亦是其作品的寫照?!扮R子”這個表現(xiàn)虛假影像的意象,恰恰增加了這種懷疑性,于是,整個文本世界便更加走向悲哀與虛無。
另外一個我們值得注意的地方便是,《傳奇》中的人物近視眼尤其多?!都t玫瑰與白玫瑰》中的振保,《金鎖記》中的芝壽,《鴻鸞禧》中的婁先生婁太太······幾乎每篇中都有戴眼鏡的人物了。我們?nèi)允强梢詮摹扮R”意象來看。眼鏡所呈的像幾乎和鏡子是一樣的,以為是現(xiàn)實,其實何嘗不是幻象。讓這些人物借助幻象來“看清”現(xiàn)實本身就是一種虛無。而摘下眼鏡的他們則近乎是“盲目”的了,這使得他們對于遠觀的愛情、婚姻產(chǎn)生幻覺,而走進之后才仿佛發(fā)現(xiàn)真相似的?!皧鋰滩奶?,經(jīng)作者點明,‘是配錯了的夫妻,兩人經(jīng)常鬧意見。作者讓他們各自都帶上了眼鏡,更加深了隔膜鴻溝,相愛和了解,自然都談不上了。”于是《傳奇》中的人物,似乎都帶了些這樣的隔膜與盲目,在自己所造的幻境里左沖右撞,疲憊不堪。
接著來看鏡子構(gòu)造的易碎的世界?!扮R”意象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易碎。這個由玻璃、鏡片構(gòu)成的世界是如此搖搖欲墜、不堪一擊,仿佛頃刻間便會成為一片閃亮的廢墟。這樣的特點便形成了人物之間脆弱的關(guān)系。尤其是在《鴻鸞禧》中,隨處可見的玻璃鏡子,把這個家庭打造得華美炫目,然而事實上卻是家庭里面每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都虛假又脆弱?!凹偈刮覀儾幌有鯚?,利用統(tǒng)計數(shù)字來看一下,會發(fā)現(xiàn)單是在《鴻鸞禧》中,鏡子被提到七次之多,提到眼鏡五次,玻璃九次,白磁三次。鏡子、眼鏡、玻璃、白磁……統(tǒng)統(tǒng)是脆薄易碎的東西。張愛玲讓她的故事中人,處身在一個裝滿了玻璃、鏡子的世界內(nèi),饒有深意,即使她是純粹出于無心?!?
這個世界正如玻璃板下壓著玫瑰紅平金鞋面一樣的堂皇。而堂皇背后卻是缺乏情感的空洞,這種空洞構(gòu)成了小說的虛無意味,這種虛無是帶著家常性的虛無,因而更加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寸肌理中。
易碎的另一個層次便是“危機”與無法逃脫的崩塌:
隔著玻璃,峰儀的手按在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黃的圓圓的手臂,袍子是幻麗的花洋紗,朱漆似的紅底子,上面印著青頭白臉的孩子,無數(shù)的孩子在他的指頭縫里蠕動。小寒——那可愛的大孩子,有著豐澤的,象牙黃的肉體的大孩子……峰儀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給火燙了一下,臉色都變了,掉過身去,不看她。(《心經(jīng)》)
在易碎的玻璃前面,許峰儀忽然意識到小寒是自己的女兒,自己是絕不能與女兒相戀的。這是他們倆在小寒表明感情后的第一次對峙。這層父女關(guān)系就如同玻璃一樣岌岌可危。然而,盡管有父親許峰儀的克制與轉(zhuǎn)移,作為女兒的小寒卻無法安放,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最終這個玻璃世界崩坍了,留下滿地渣滓:
她的粉碎了的家!……短短的距離,然而滿地似乎都是玻璃屑,尖利的玻璃片,她不能夠奔過去,她不能夠近他的身。(《心經(jīng)》)
小寒那旁人眼中無比美滿的家庭,因了這畸形的情感而成了不堪一擊的玻璃世界,最終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
想象一下,由玻璃鏡片構(gòu)建的大廈呼啦啦剝落、破碎,這畫面是極具壯美的,使人油然而生成崇高的悲劇感。
結(jié)語
本文對“鏡”意象的三重功能進行了探討,從鏡子自身的特性,分析了它在敘事抒情,以及渲染構(gòu)造意境方面起到的作用。盡管張愛玲對于意象的使用或許是無意的?!爱敃r我只感到故事的成分不夠,想用imagery來加強故事的力量。”但這個意象在全文中所起到的敘事抒情功能卻是無比強大,甚至因其所蘊含的虛無特性而成為形成小說內(nèi)核的一部分。
此外,《傳奇》中的人物通過鏡子表達“某種潛意識、剎那的幻覺、異樣的感覺、白日夢的狂想”,而鏡像本是虛幻,這種亦真亦幻也就構(gòu)成了張愛玲這部小說集的特色。
水晶:《替張愛玲補妝》,《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泛論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的鏡子意象》,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頁,第99頁,第98頁。
② 樂黛云:《中西詩學(xué)中的鏡子隱喻》,《文藝研究》1991年第5期。
張愛玲:《中國人的宗教》,選自《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頁。
水晶:《替張愛玲補妝》,《蟬——夜訪張愛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頁。
陳建華:《張愛玲〈傳奇〉與奇幻小說的現(xiàn)代性》,《湖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第3期。
作 者:李凌莉,中山大學(xué)中文系2015級在讀本科學(xué)生。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