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
后生為什么要聽大人的話?
大人的話值得聽,無非因為生得比后生早一點兒,如果大家都是向著相同的方向走,大人可以告訴后生哪一條是冤枉路——我已經(jīng)走過了,沒用的,別走了。換句話說,是個人的口述歷史,可供后來者參考。那為什么不直接看更浩瀚豐厚的歷史書?親身經(jīng)歷,而且由真人娓娓道來,又親和,又沒有偽造忌諱的必要,自然更有說服力。大前提是,這大人要有足夠的表達力和感受力。
經(jīng)歷是個人資產(chǎn),一旦變成包袱,常常當(dāng)成書包般向后生隨便拋擲,即便壓不死人,也能嚇跑許多聽書人。曾經(jīng)被蛇咬過,所以終身留有陰影,見后生即訓(xùn)誡“蛇會咬人”,并且代替后生把關(guān)??匆婏L(fēng)吹草動,便攔住人不讓前進,卻不知是自己心理陰影作祟,最后發(fā)現(xiàn)原來只是杯弓蛇影;下不了臺,就以“小心駛得萬年船”作為補充教訓(xùn),不是不好笑的。
歷史會重復(fù),卻不一定是簡單的高度復(fù)制。環(huán)境不同,蛇出沒的條件不一樣,過早發(fā)出警告,只落得成為“寒蟬效應(yīng)”的幫兇,弄得人未亡而膽先喪。
有些大人最喜歡這樣的陳述:你現(xiàn)在的心情,我也曾經(jīng)有過;你現(xiàn)在有的熱情,當(dāng)年的我,可能比你還要多好多。但是,活下去,就會發(fā)覺,感性無用,活下去還是要靠理性行事。光有熱情,是沒用的。
沒用的,這樣說,仿佛認(rèn)定后生就只有情緒,沒有腦筋,誰聽得進去?一直強調(diào)“沒用的,沒用的”,成功史雖然因時移世易而未必管用,但還是有一定的市場;不斷推銷失敗史,無異于見火即撲,不分那是照明的燭光火種,還是真是一場火災(zāi),總之先潑了冷水再說。
如果后生最可愛也最可惜的,是火遮眼;那大人最無奈的,就是越活越變成自己曾經(jīng)瞧不起的、曾經(jīng)極力反對的那類人。心里面有一把火,是可遇不可求的,火一旦熄了,也不是你要點燃就能點燃的。
咬就咬吧,就讓后生給蛇咬一口,說不定他們的體格更強,醫(yī)療技術(shù)更先進,死不掉的話,以后又少了一樣不必要的恐懼。燒就燒吧,大人又怎么忍心讓后生一個個早熟老成,還沒過火,便已成油條,膩得悶人。
更有些大人不講理,只講輩分,最好笑的一句話叫“我食鹽多過你食米”,這有什么好炫耀的?你吃鹽吃得多,但消化不良,反而會誘發(fā)身體的種種毛病,未老先衰,更何況人人口味不同,你吃的鹽多,只表示你那個年代口味重。正如行橋多過別人行路,也沒什么稀罕,路會改,地圖會更新,橋已變成海底隧道,有什么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