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在“孵化與條件設置中心”孕育室里,一只只編了號的試管裝著新鮮的卵細胞,在顯微鏡下用特殊的方法授精,再用強光、冰凍、酒精等方式讓受精卵優(yōu)勝劣汰……
如果你讀過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一定對這幕場景印象深刻。這本1932年出版的小說中描述的未來,離我們越來越近。
在《科學轉化醫(yī)學》雜志上,3位資深醫(yī)學研究人員提出警示,隨著體外配子技術(IVG)的不斷成熟,有朝一日,人類的生殖細胞也許能從皮膚細胞中孕育出來。
2016年10月,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使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在人體外培育出精子和卵子,從而實現(xiàn)體外受精孕育胚胎。盡管這項技術要走到實際應用這一步還需要“過五關斬六將”,但是科學家提醒人們提前思考: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了,人類是否有足夠的理智應對?
顯然,這項技術給了不孕不育者新的希望,但是帶來的倫理道德爭議同樣巨大。如果父母為了得到“最完美的孩子”,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個胚胎,那么被殺死的多余的胚胎是否涉及“墮胎”。在法律層面,如果一個人脫落的皮膚細胞被偷去創(chuàng)造新生兒,他是否應該承擔撫養(yǎng)義務。如果技術足夠成熟,一個孩子可能會有3對父母,家庭倫理又會有怎樣的新面貌。
當科學的腳步在不斷加快的時候,科學家要做的不是拖住它的步伐,而是要勸它等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