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巍
《從細菌到巴赫再到細菌:心靈的進化》是美國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出版的第18本書(其中有五本是跟人合著的),他說這本書是他50年來的研究頂點,提供了一個關于心靈的統(tǒng)一的、自然主義的觀點。
丹尼特在他新作的開頭寫道:“怎么會有心靈?心靈何以有可能提出并回答這一問題?簡短的回答是,心靈不斷進化并創(chuàng)造了思考工具,最終這些思考工具使心靈能夠知道心靈是如何進化而來的,甚至讓它能夠知道這些工具如何使它們知道心靈是什么。哪些思考工具?最簡單的、其他工具以各種形式所依賴的工具是詞語,接著是閱讀、寫作、算術,繼而是導航和地圖制作,學徒練習,以及所有我們發(fā)明的提取、操縱信息的具體手段:指南針、望遠鏡、顯微鏡、攝像機、電腦、互聯(lián)網等等。這些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技術和科學,使我們能夠認識許多其他物種不知道的事情。我們知道有細菌,狗不知道,海豚不知道,大猩猩不知道。甚至連細菌都不知道存在著細菌。我們的心靈是不同的。理解細菌需要思考工具,迄今我們是唯一具有一套復雜的思考工具的物種?!笨瓷先ニ讶祟愋撵`的地位看得很高,但因為他的“進化論”視角,導致人類意識在他看來不過是一種幻覺。
丹尼特說,他對解答心靈問題的最佳科學理論做了一個概述,列出了它的支柱性要素。關于人類的意識,丹尼特在書中提出的重要口號之一是“沒有理解力的能力”,就像計算機不懂算術也能執(zhí)行復雜的計算,動物也能在不知它們?yōu)槭裁茨菢幼龅那闆r下展示出非常協(xié)調的行為。對于我們?yōu)榱嘶钪?、應對世界和他人以及繁殖的大部分活動,我們是不知道的。細菌、樹是這樣,人類也是如此。我們在消化、移動肌肉去抓門把手,把聲波的影響轉化成有意義的句子,都是自由漂浮的理性完成的,它們是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產生的。這些模式為什么會出現(xiàn)并被保存下來是有理由的,但我們不知道那些理由,為了展現(xiàn)這些能力我們也不需要知道。他寫道:“就像電腦桌面上用戶幻覺的點擊并拖動的圖標一樣。桌面背后發(fā)生的事情非常復雜,但用戶無需知道?!备烂嫔系膱D標不同,我們的用戶幻覺不是設計師創(chuàng)造的。它們幾乎都是自下而上的設計的產物,對于它們要用自然選擇的進化論來理解,不是某個智慧生物設計的。
自然是怎樣從細菌發(fā)展出巴赫的?丹尼特提出,人類的意識除了自然進化,還有一個文化進化的過程。在自然進化中,變異是DNA的變化導致的,它可以通過繁殖被繼承。行為上的變異也可以被其他人模仿,這種情況下傳遞的是道金斯提出的“覓母”(Memes),它們是在文化上被傳播的東西,如一種觀念、一種時裝潮流。“有人可能會說,覓母唯一的好例證是覓母這一概念本身,多年來它被高效地復制著。”在丹尼特看來,覓母的最佳例子是詞語,詞語獲得用處和意義后逐漸被傳播。最終詞語使我們的大腦能夠反思我們在做的事情,獲得完全的意識。“覓母的涌入把我們的大腦變成了心靈?!比缓髱浊陙恚幕瘡淖韵露献兂闪俗陨隙?,從無意識地產生和檢驗各種主意走向了有意識地設計,如藝術、建筑、科學和音樂上的創(chuàng)作。
2011年,美國哲學家勞拉·韋德在《心靈哲學概覽》一文中說:“在20世紀,心靈哲學成了英語世界哲學的核心領域,并一直如此。心靈和大腦的關系、意識的本質、我們如何感知世界等問題被認為是理解世界的關鍵。如今,心靈哲學的主導立場致力于把精神現(xiàn)象等同于大腦的運作,用科學術語來解釋它們。有時這一工程被稱為認知科學,它假定認知發(fā)生于人類和動物的大腦中,也發(fā)生于計算機中,這三種形式中的認知可以同等地加以研究?!?/p>
在20世紀之前,很長時間之中,占主導地位的心靈觀是笛卡兒提出的身心二元論。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服從物理學定律的物質的身體,以及一個非物質的心靈。因為人類的本性是雙重的,所以他的理論被稱為二元論。
到20世紀初,心理學和哲學的發(fā)展對笛卡兒的二元論提出了挑戰(zhàn)。首先是行為主義。行為主義者認為,精神事件可以還原為刺激-反應的配對,對可觀察的行為加以描述就足夠描述精神行為。只有對能夠客觀觀察到的行為加以描述才是科學的。內省是無意義的,產生不了什么。賴爾認為,笛卡兒式的二元論是一個范疇錯誤。所謂范疇錯誤是把某個東西歸到了錯誤的邏輯范疇中。他舉例說,“我的痛苦是綠色的”這就是一個范疇錯誤,因為痛苦不是有顏色的東西。又如,一個游客在牛津大學的各個學院、圖書館、實驗室、教務辦公室游蕩,然后問:“但是牛津大學在哪里?”這也是一個范疇錯誤,因為大學不是在人和房產之上的實體。賴爾認為,笛卡兒所說的靈魂是一個類似的錯誤。笛卡兒認為,他的身體里肯定有一個靈魂,擁有它的天賦、記憶和性格。賴爾說,心靈跟大學一樣,只是他的身體特性的組織。在賴爾看來,最好把一個人的特性理解為修飾身體的形容詞,而不是一個跟身體平行的名詞。比如,智力就不是獨立于身體的東西,而是身體具有的特性的集合。
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說,今天生活在西方世界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接受了某種形式的二元論。這些人都相信,他們都有一個心靈或靈魂以及一個身體。但在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生物學或人工智能科學等領域內的專業(yè)人士肯定不是這樣看問題的。專業(yè)領域內的專家?guī)缀鹾翢o例外地接受了某種形式的唯物主義,即心靈都可以歸結為大腦的活動,沒什么神秘可言。
丹尼爾·丹尼特說,1963年他在牛津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開始認真思考人類心靈的進化,那時哲學家們不懂科學,也不懂心理學、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人工智能雖然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但沒幾個哲學家接觸過電腦,而他作為一個完全沒接受過訓練的業(yè)余愛好者接受了這些領域的教育,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者對他做了非正式的教導。如今,上千個年輕哲學家接受過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方面的交叉學科訓練,他們是專業(yè)的,丹尼特仍是業(yè)余的,但他認為自己是一個知識淵博的業(yè)余愛好者,經常受邀做報告、參加研討會、參觀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仍在接受教育,而且業(yè)余愛好者經常能做出最具洞察力的評論。
丹尼特和約翰·塞爾雖然對心靈都持唯物主義的觀點,但他們之間的論戰(zhàn)非常激烈。塞爾在《意識的奧秘》一書中說:“正如有些評論家所指出的,丹尼特的行文飄逸活潑,有時候幽默風趣,但在關鍵點他卻不夠精確而且含糊其辭。往最壞里說,他試圖用抨擊性的語言和虛張聲勢的問題嚇唬讀者。他的思路并不新,他的觀點是強AI(人工智能)和吉爾伯特·賴爾傳統(tǒng)行為主義的一種混合物,而賴爾是丹尼特在牛津的老師……丹尼特否認內部心智狀態(tài)的存在,并提供另外一種對于意識的說明,而其實際結果是上演了沒有丹麥王子的《哈姆雷特》?!痹谛袨橹髁x之外,還可以加上圖靈的功能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