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亮
【摘 要】
《天籟》來源于《莊子.齊物論》,王崧舟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注重方法指導,善于把握精髓,并且為學生留有疑惑,構建開放課堂,進而給學生和任課老師以啟發(fā),不僅對課文內容進行有效講解,還展現(xiàn)了任課老師的魅力,受到同行和學生的喜愛。本文結合王崧舟執(zhí)教《天籟》的實際情況,探討了筆者的幾點感悟和認識。
【關鍵詞】
《天籟》 方法指導 文化 開放課堂
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的是一段文言文《天籟》,來源于《莊子·齊物論》。光聽這名字,足以嚇倒一大片,任課老師和學生對其中的內容不了解,難以準確把握要點,深刻領悟文章的內涵和中心主題。一般而言,初步打開課文和屏幕一看,很多人看不懂,也讀不通,難以準確把握《天籟》的含義和文章的主題思想。這么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怎樣來開展教學,又如何讓學生在短短四十分鐘里有所得呢?這是每個任課老師應該重視和關注的問題,值得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但筆者有幸的是,能夠聽特級教師王崧舟執(zhí)教《天籟》,聽完大師的精彩課例,若有所悟,若有所感。本文將結合《天籟》的內容和王崧舟執(zhí)教的基本情況,探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一、方法指導,“讀”占鰲頭
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教學內容更好的傳達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幫助學生有效理解課文內容,任課老師首先就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通過靈活和巧妙應用教學方法,能夠將學生更好帶入課堂教學,讓任課老師充分發(fā)揮潛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實現(xiàn)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王老師說:如何讓孩子親近文言文,那就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讀。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教的。上課伊始就多次齊讀,課中多種方式的展示讀,有范讀、跟讀、男女生對讀……
一節(jié)課上別出心裁地讀,似乎課堂時間都花在讀課文上了,但細細推敲,卻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之奧妙——王老師的朗讀指導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同時,靈活采取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仔細閱讀,有利于逐漸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印象,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字里行間的含義。
比如,王老師先示范讀,學生跟讀,學生讀到“夫”字時,王老師進行正音,并講解理由,而后再反復讀這一句。 從整篇讀、到逐詞逐句推敲讀。從讀正確、讀流利,到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再到讀出理解、讀出疑惑。王老師扎實的朗讀功底帶著孩子們走近了經典,真可謂大道至簡?。?/p>
二、把握精髓,感受文化
《天籟》這一段文字,不談背后的含義,不講莊子深邃的思想、道理,光是里面的生僻字,就足以牽扯教者的很多精力。王老師在教學時,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并沒有花太多的時間來解釋生字,來講解句義,而是抓住天籟、地籟、人籟的不同來大致把握課文。
他站在宏觀的角度,帶領孩子們去感受文言文中蘊涵的文化,借助作業(yè)紙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通過反復研讀課文,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認知來理解什么是天籟、地籟和人籟。而后,再選擇其中一段全班朗讀,王老師抓住帶“似”字的詞語,“者”字的詞語,帶著學生讀準,讀出節(jié)奏,讀出句式……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與孩子不是在讀文,而是在“玩”,一段文字,你讀讀,我評評,他練練,便讀出了趣味,讀出了深意,使課堂生機盎然了。
生活即語文,生活即文化,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與幾千年前莊子生活的世界有所不同,但又有所相同。相同即相通。《天籟》這短短的一段文字,在王老師的課上,不就是一座溝通古今、走進自然的橋梁嗎?
三、留有疑惑,開放課堂
清之學者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薄短旎[》一課中,王老師拋給學生一個最大的問題:三種聲音,天籟、地籟、人籟,莊子究竟最推崇哪一種呢?學生各抒己見,都有自己的道理。王老師并沒有判斷孰是孰非,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讀出味道,正如他提問一個孩子:“你在讀的時候,似乎能夠悄悄地感受到什么?你想讓大家聽到什么?”孩子們讀、聽,潛移默化中,各自明白了天籟、地籟、人籟盡皆有之。語文本就博大精深,不求唯一,王老師可謂精妙!
這時,王老師意味深長地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到今天也沒弄明白,你們也許不久就會明白,也許要用一輩子去思考。課堂在一段大自然的聲音中戛然而止,孩子們個個滿臉狐疑走下課堂?!短旎[》對于這些孩子們來說沒有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這樣開放的收尾,讓人不禁意猶未盡!
【結 語】
幾千年的時空距離,造成了學生與文言文的隔膜。這樣一段古文,只是穿越了時空的一個歷史碎片,但它承載著豐盈的民族文化基因。教學文言文,就是要引領學生穿越古今,去閱讀、去思考、去汲取,認識我們的祖先,與他們對話,了解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文化。特級教師姜樹華說得好:小學階段文言文的教學擔當著向小學生“引薦”文言文學習的任務,成為中學階段,乃至更高學段學習文言文的“引橋”。王老師的《天籟》,正是這樣一座“引橋”,入境誦讀,避難就簡,不求甚解,讓學生產生混沌感悟,讓學生帶著疑惑離開課堂,讀“天籟”,悟萬物之情,在師生心中流淌……
【參考文獻】
【1】錢浩.再論莊子的“天籟”【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2)
【2】鄧夢軍.莊子“天籟”思想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6)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4】張和平.“天籟”新解——兼論“天籟”與莊子哲學【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