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使用后評估的綜合性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評價

      2017-03-20 01:13黎洋佟
      廣東園林 2016年6期
      關鍵詞:評價研究

      黎洋佟

      摘要:廈門中山公園是位于舊城中心區(qū)的綜合性公園。通過應用使用后評估方法對公園的可達性、景觀要素、空間感知、觸覺感知、配套設施、維護管理6方面使用狀況進行評價,分析公園景觀設計與使用者行為需求的多維關聯(lián)性,指出使用者的行為感知特征、設計實施成果與市民使用間的矛盾沖突點、建成項目使用后評價體系缺失的問題。提出以使用者為核心,優(yōu)化園區(qū)功能分區(qū),增設定制化的景觀設施配套,進而提升公園的整體環(huán)境品質與歸屬感。

      關鍵詞:使用后評估;廈門中山公園;評價研究

      文章編號:1671-2641(2016)06-0000-00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Xiamen Zhongshan Park is a comprehensive park,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the old tow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the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elements, spatial perception, tactile perception, supporting facilities,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Xiamen Zhongshan Park were evaluated. This research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multi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and users' behavior demands,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of users' perception of behavior, the conflicts betwee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lack of evaluation system. Then the paper proposed taking the user as the core, optimizing the function of the park area, adding customization of landscape facilities, to enhance overall space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belongingness in the park.

      Key words: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POE); Zhongshan Park in Xiamen; Evaluation research

      隨著城市綜合品質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所棲居的城市環(huán)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tǒng)經濟觀念影響下,城市歷史老公園因設計水平有限和監(jiān)管維護不足等,未能充分體現價值。而綜合性城市公園作為打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資源,應給予充分的關注和設計[1~2]。以使用者為核心,營造詩意的、定制化的駐足需求空間。目前國內尚未有城市景觀設計系統(tǒng)的質量權衡指標和評估體系。本文以廈門中山公園為例,通過應用使用狀況評價方法,對其進行全面調研與分析,研究其修建的歷史背景與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提出有參考價值的改造提升策略,并為構建使用后評價體系提供現實依據。

      1 廈門中山公園使用狀況調查

      1.1廈門中山公園基本概況

      廈門中山公園始建于1927年,經歷過不同時期的破壞和更新,整體格局為中西文化建筑與園林藝術相結合。園內景觀自然,并充滿著濃郁的人文氣息;園區(qū)功能分區(qū)明確,各類活動場所豐富。區(qū)域四周分別由公園南路、公園東路、公園西路、溪岸路圍合限定,公共交通便捷,商業(yè)氛圍濃厚,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綠心。作為城市大型綜合性公園,它在廈門市民日常休閑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2 廈門中山公園評價因子選擇

      以廈門中山公園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使用者角度出發(fā),探究公園的使用者與公園環(huán)境間的互動關系。直擊使用者感受,對公園可達性、景觀要素(山體、綠植、建筑、親水性、景觀小品、鋪裝)、空間感知、觸覺感知、配套設施以及維護管理6方面進行調研觀察,并結合使用者問卷反饋的主觀評價滿意度,分析公園環(huán)境及使用者行為活動,對其進行系統(tǒng)、客觀、全面的評價,從而指導公園環(huán)境的改進建設(圖1,表1)。

      廈門中山公園使用后評價的各項評價因素有32個,各因素之間可以通過因子分析提取出關聯(lián)性較大的因子。通過運用SPSS軟件對32項評價因素進行了KMO和Bartlett的球型度檢驗,得到KMO值為0.716,適合做因子分析。通過因子分析得知,廈門中山公園的評價因素包括總體印象、交通可達性、景觀要素、空間感知、觸覺感知、配套設置、維護管理等7方面內容。

      1.3 問卷調查及使用人群分析

      1.3.1 調查問卷設計

      隨機選取使用者樣本,對游園使用者進行溝通式采訪,并一對一發(fā)放調查問卷,確保調查人群的多樣性。采用結構式問卷,充分獲取游園使用者的社會學特征、交通特征、游園特征、使用滿意度、行為學特征等方面信息。

      問卷形式將結構式問卷與李克特量表結合,量表分別賦值2、1、0、-1、-2,測量被試者對廈門中山公園可達性、公園景觀要素、空間感知、觸覺感知、配套設備、維護管理與綜合品質等影響因素的使用滿意度及主觀判斷反饋信息。對結構式問卷調查結果與滿意度賦值,利用SPSS和EXCEL軟件進行定量分析,包括其均值分析與相關性分析,建立綜合評價指數進行因子判斷和對比評價,最終得出定量評價結果。

      1.3.2 調查問卷發(fā)放

      廈門中山公園使用人群混雜,流動性大。問卷共發(fā)放153份,回收153份,其中有效問卷148份。

      1.3.3 使用人群基本情況

      1)使用者性別分析

      數據顯示,調查人群中男性有69人,占總體47%;女性有79人,占53%(表2)。女性使用者比男性使用者稍多。通過分析使用者行為,得出:因公園綠化草坪面積大,游樂設施樣式多,更適合女性攜帶孩子游玩、嬉戲和駐足;男性多進行監(jiān)護,年齡較大者多參與棋牌、健身走步、閑聊等活動。

      2)使用者年齡分析

      數據顯示,年齡段在40~60歲的中老年使用者最多,占總體40%,這類人群主要是中山公園附近居民,每天在公園中集聚游憩,結交新友和做日常休閑活動;其次是年齡大于60歲的老年人群,占31%,多進行日常體育鍛煉,或帶兒孫游玩消磨時光。0~20、20~40歲的游園者分別占總體的19%和24%,他們多以中山公園為通勤路徑或在周末搞體育鍛煉等健身活動。綜上所述,中山公園主要使用者為年齡大于40歲的中老年人群(表3)。

      3)使用者來源分析

      數據顯示,使用者中本地居民有142人,占總體的96%;外地游客有6人,占4%,因此使用者主要為廈門本地居民。在調研人群中,高中以上學歷者占調查總人口的85%,能較便利和相對準確地獲取反饋信息(表4~5)。

      1.3.4 使用者使用情況分析

      1)到達公園所需的時間及分析

      數據顯示,使用者選擇步行前往的比例最大,占總體的62%,說明使用者能較便利地到達中山公園。其次選擇自行車、助力車,乘坐公交車、BRT前往,分別占總體的18%,13%,說明使用者通過步行或公共交通就能滿足基本出行需求。同時有51%的使用者到達廈門中山公園的時間少于10 min,34%的使用者需10—30 min,多數使用者到達公園的時間少于30 min,說明公園可達性較好(表6~7)。

      2)使用頻次及游憩逗留時間分析

      數據顯示,首次使用者僅占6%,而多數被試者則是每日或每周數日來此,分別占總體的28%和52%。說明公園的使用率較高,使用者將中山公園當作日常游憩活動的場所。同時72%的被試者在中山公園有1~3 h的駐足停留時間,而停留時間在3~6 h的使用者占20%,而時間少于1 h的使用者僅9%。使用者在公園內主要進行休閑散步、嬉戲游玩、健身鍛煉、棋牌對弈、休憩閑聊、觀賞風景、科普學習和趣味活動等,園區(qū)不同的功能分區(qū)和游客偏好決定了使用者游覽公園的方式和路徑相異[3],故也一定程度影響了使用者在園內的駐足逗留時間。廈門中山公園面積約13.8 hm2,分為3個功能片區(qū),平均每個占地4 hm2,游覽全程的時間根據不同的路徑和游覽觀賞速度而有所不同(表8~9)。

      3)使用目的與景點偏好

      據數據顯示與調查觀察,園中使用者主要活動行為包括健身鍛煉、散步、觀賞風景、休閑娛樂、游玩活動、文化活動、通勤活動、棋牌聚會、趣味活動及科普知識教育等。對3大功能分區(qū)的活動分工作日和周末、晴雨天逐個記錄統(tǒng)計。結果顯示,晴天時公園內活動較為豐富,且各時段存在明顯差異,活動主要發(fā)生時間集中在06:00—12:00與18:00—21:00。而在雨天各時段間使用者多借助園內各遮蔽設施進行休憩閑聊、棋牌聚會等活動(圖2,表10)。

      2 構成要素使用狀況評價

      2.1 公園可達性

      游客對到達中山公園的便捷性基本滿意,但在對公園內部道路通達性的反饋信息中得出,受公園內部道路蜿蜒,缺少明顯的指示牌系統(tǒng),喬灌木遮蔽性較強等多因素影響,游客較難清晰判別道路走向(表11)。

      2.2 公園景觀要素

      使用者對公園內綠植景觀及道路鋪裝基本滿意,認為公園綠植蔥郁,遮陽避暑效果佳,空氣清新,公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品質好;園內道路鋪裝排布清晰,分區(qū)明確,打磨均勻,透水性強。不同區(qū)域和使用空間的鋪裝樣式相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片區(qū)活動的趣味性。使用者對園內建筑風格樣式及景觀小品豐富度的反饋意見為較一般,認為建筑景觀效果平庸,不能體現地域特色,景觀小品參與度不高,多為擺設,或僅有美觀效果。多數使用者對園內山體景觀及親水性設計不滿意,山體景觀雖綠化優(yōu)美、坡度適宜,但使用者參與性很低,只能在其周圍休閑散步。水系能增加公園的趣味性,且使用者的親水渴望性迫切。而該園的中央水系水深最深處達2.43 m,離岸2 m范圍內水深1.08 m(含淤泥),岸邊僅有簡易的警告牌,未設護欄,不符合公園設計規(guī)范[4](圖3)。水質環(huán)境較差,僅能以游船方式體驗;水岸以硬化邊界為主,阻隔使用者親水,未能滿足多數游客的需求(表12)。

      2.3 公園的空間感知

      使用者對園內的交往空間氛圍、文化內涵以及開放程度均較滿意。不同功能片區(qū)所賦予的文化活動種類不同,為使用者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但因開放程度高,人群流動性大,大部分使用者只把公園作為游樂空間,場所感反饋意見為一般。而對公園出入口空間與休憩空間,使用者認為由于人群混雜,公園入口停放大量私家車,極大地削弱了公園的出入通行力,入口識別性較差(表13)。

      2.4 公園的觸覺感知

      使用者對中山公園整體觸覺感知不強,對園區(qū)內臺階和圍欄扶手的設置以及地面坡度的適宜度、無障礙設施的設計都較不滿意。公園內水系蜿蜒,多以橋的形式通行,并相應增設了較多臺階和輔助設施(圖4)。由于公園主要使用人群為大于40歲的中老年人,其中多數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臺階過多、地面坡度不適或無障礙設施配套不完善,給這部分人群或殘疾人士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表14)。

      2.5 公園的配套設施

      公園照明設施基本滿足要求,燈具高度、亮度及間距基本符合規(guī)范。在18:00—21:00時段,游客多進行休閑散步活動。在公園配套設施中,使用者對園內指示牌系統(tǒng)的滿意度最低,表示未發(fā)現可識別性指示牌,只能憑借詢問或人群趨向判斷景點方位,初次來會不方便。指示牌系統(tǒng)是公園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到公園內各景點及功能片區(qū)的通達性。

      使用者認為園內座椅配置不足或不合理,以致發(fā)生借花池、馬路牙、欄桿等地休憩的現象,而在園路兩側分布的石座椅卻無人問津。由于石座椅材質冰涼,在寒、雨天無法舒適使用,且布置缺乏一定私密性,因此在座椅的設計和排布上應注重材質選擇,在高頻使用區(qū)域合理布局座椅位置。

      中山公園周邊停車設施基本滿足需求,有集中停車場3處及路邊停車帶。但使用者對停車場分布在公園西門附近并不滿意,這樣使得街道基本被路邊停車占據,而西門位于丁字路口交點,車流混亂,影響使用者進出園區(qū)。

      使用者對廁所數量及分布都不滿意,廁所位置過于隱秘,無指示系統(tǒng)引導不便于識別。由于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為中老年人,活動區(qū)域呈現多區(qū)塊集中,主要分布在公園的各出入口附近(圖5)?,F有健身器材設施僅集中配置在北區(qū)游樂園片區(qū)附近,雖基本滿足使用者需求,但可達性較弱,應在其他片區(qū)適當增設器材。使用者對園內垃圾箱設施與遮蔽場所的設置都基本滿意(表15)。

      2.6 公園的維護管理

      調查中發(fā)現,使用者對園內清潔衛(wèi)生較為滿意,舒適清新的空間環(huán)境使他們愿意駐足停留、觀賞游憩。其次使用者對公園內景觀維護情況、基礎設施維護情況及安全防范措施情況等相對滿意,覺得基本不影響公園設施的使用(表16)。

      2.7 評價因素均值分析

      根據因子分析結果,結合EXCEL軟件計算各因素變異系數,整理出廈門中山公園使用后評價因素平均值匯總、標準差及變異系數(表17)。若均值>0且變異系數CV<0.32則表示評價較為集中且相對滿意,反之則較為離散且不滿意。

      3 使用狀況評價建議及策略

      通過對廈門中山公園綜合構成要素使用狀況分析與使用者行為反饋分析,整理歸納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公園可達性及園內道路的通達性受公園指示牌系統(tǒng)完善程度高低的直接影響。應完善園內指示牌系統(tǒng),在節(jié)點、路口處設置必要的路牌或智能服務系統(tǒng)。

      2)充分利用公園豐富的景觀要素,重新調整其結構布局,使公園原有的廊道、軸線及景觀節(jié)點在空間上更加明晰。凸顯山體走勢和對景作用,并將其與北側游樂園區(qū)域相結合;開發(fā)休閑步道,設置安全圍欄,供使用者親近山體,滿足觀景需求。貫穿全園的水景是中山公園的“血液”,應增加其親水性,設置親水步道、親水平臺與游憩水池等,并對水體進行清淤處理,同時設置安全圍欄和在適當位置做好安全標記。

      3)對公園周邊停車設施進行疏解,根據停車需求合理配置停車位:在公園南側、東側車流量大的臨街面可適當布置集中式停車場;在西門附近應控制路邊停車現象,以便有效疏通車流,提升公園入口的識別性。

      4)廈門中山公園整體環(huán)境品質優(yōu)良,但在使用者行為感知,如園內臺階、圍欄、地面坡度及無障礙設施設置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問題,應進一步改善。設計師應設身處地為使用者著想,感受人的行為尺度,設計定制化的使用空間,為殘疾人提供最大的便利。

      4 結語

      城市公園作為市民融入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最直接的載體應跟上時代步伐更趨完善。通過采用使用后評價方法對廈門中山公園進行詳盡分析,立足于使用者,從環(huán)境與人互動關系的角度出發(fā),觀察人的使用行為,分析其使用后反饋信息,并給予綜合評價。探尋出設計師設計構想與使用者的使用存在較大的矛盾與問題,設計師的主觀判斷會直接影響公園的綜合環(huán)境品質;指出在公園設計中,應更注重人的使用尺度、公園基本要素間的關聯(lián)性、設施的布局合理性等問題,定制式設計配套設施,最大限度地為使用者提供便利,提升其幸福感與城市歸屬感。

      參考文獻:

      [1] 徐磊青,楊公俠.環(huán)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23-45.

      [2] 朱小雷.建成環(huán)境主觀評價方法研究[M].南大學出版社,2005:1-10.

      [3] 林晏州,陳惠美.高雄都會公園使用后評估之研究[J].內政部營建署,1998: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公園設計規(guī)范:CJJ 48-92[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6.

      [5] 任淮秀.汪昌云.建設項目后評估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猜你喜歡
      評價研究
      關于區(qū)域低碳環(huán)保發(fā)展綜合評價研究
      高中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
      建筑業(yè)綜合競爭力評價研究
      中醫(yī)整體護理干預腦中風后下肢肌肉痙攣的評價研究
      房地產風險投資管理與評價研究
      陜西省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水平評價研究
      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評價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角度進行學生學習評價的探索
      新課程標準下中學體育校本課程評價的研究
      基于AHP的青島市生態(tài)城市建設評價研究
      亚东县| 新源县| 淮滨县| 梁平县| 贵德县| 兰溪市| 金堂县| 景泰县| 法库县| 南丹县| 合阳县| 阿勒泰市| 饶河县| 淮阳县| 禹州市| 得荣县| 谢通门县| 文山县| 米林县| 烟台市| 东平县| 荣成市| 桐庐县| 沈阳市| 疏附县| 威宁| 夏河县| 中牟县| 方正县| 磴口县| 宁晋县| 通辽市| 子洲县| 三台县| 呼玛县| 长武县| 武夷山市| 赤城县| 西华县| 靖远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