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改革須破解“三重三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國家層面已經認識到學校美育存在的問題,包括一些地方和學校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重應試輕素養(yǎng)、重少數(shù)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應付、擠占、停上美育課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資源配置不達標,師資隊伍仍然缺額較大,缺乏統(tǒng)籌整合的協(xié)同推進機制。因此,要發(fā)展學校美育就必須針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
(摘自2016年9月1日中國教育新聞網)
職稱評定應革除“三唯”之弊
新華社記者張逸飛表示:評職稱對“靠技術吃飯”的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它不僅關系到收入和晉升,也被看做評價個人業(yè)務水平和貢獻的一把標尺。然而長期以來,各行業(yè)在職稱評定工作中普遍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不分行業(yè)特點地把學歷、資歷、論文,甚至英語、計算機等標準量化為職稱評定的“硬杠杠”,逼著專業(yè)技術人才為評上職稱而在專業(yè)技術之外耗費大量精力,造成巨大人力資源浪費。
(摘自2016年11月9日新華社)
從來就沒有無壓力的學習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認為:從來就不存在沒有壓力的學習,國內如此,國外也是如此。減負不是目的,要讓家長和學生明白壓力的積極意義。更重要的是,要讓減負從單純物理時間上的減少,升級為單位時間所獲價值和效果的提升,這才是減負的根本所在。真正該減的應是那些低效的、與學生個體不匹配的學習。這就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優(yōu)化。
(摘自2016年11月11日《人民日報》)
“海歸”為啥變成“海待”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表示: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出國留學者越來越多,但這只是一種在經濟條件允許后的教育路徑的選擇,無關好壞、優(yōu)劣?!昂4钡脑黾由踔脸B(tài)化是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標志之一,日韓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qū)都曾掀起留學熱,但隨之也出現(xiàn)了“海待”現(xiàn)象。我想提醒一些熱衷留學的同學與家長,試圖通過“留學生”這個身份轉換的捷徑讓自己快速升值的想法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可笑的,最根本的還是需要你有真水平,你足夠努力。
(摘自2016年11月1日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