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麗
摘 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這部作品看似是伊豆的抒情風(fēng)物詩,實際上并沒有過多地描寫伊豆的風(fēng)景,可以說《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心理主義文學(xué)。本文中,筆者將對《伊豆的舞女》進(jìn)行文本分析,以主人公“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考察主人公“我”發(fā)生心里變化的原因。
關(guān)鍵詞:《伊豆的舞女》;心理變化;孤兒根性;治愈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2-0175-02
《伊豆的舞女》描寫的是一位20歲的高中學(xué)生,為排遣內(nèi)心的苦悶憂郁,“我”只身來伊豆旅行。伊豆的舞女小薰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對她產(chǎn)生了一種思慕之情。在文章有多處心理描寫,從中我們不難讀出20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之間所特有的懵懂純真的情愫。
一、心理描寫
作品通過第一人稱“我”的眼睛,直觀地描寫了旅途的自然景色以及同路的巡回藝人們的生活。同時也讓讀者對“我”的感受、心情等有了一些感受。比如,在文章開頭部分,一直心心念念地想追趕上巡回藝人們的“我”,被茶館老婆婆緊跟護(hù)送,這讓我不能快步前行。第三部分當(dāng)我和紙老板下棋時,藝人們來了,這讓“我”原本能贏的圍棋故意輸?shù)袅?。諸如此類場景的描寫,隨處可見,相信讀者讀到此處會不由得笑出聲來??v觀全文,讀者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極其相似的事物,作為高中生的“我”在遇到旅人們的前后表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
(一)對于敞開心扉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心理
作品的開頭部分,是對原本信步悠然旅行的“我”被大雨追趕、匆匆趕路的描寫。然而“我”急于向坡道奔行的舉動,不只是為了躲雨,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和巡回藝人們相見。但是,當(dāng)“我”的愿望達(dá)成時,內(nèi)心卻緊張起來。明明正中“我”的期待,讓“我”很是興奮,可是在藝人們要走的時候,“我”卻只能燥熱不安卻沒有起身同行的勇氣。在作品的第二部分的開頭,原本一心要追上藝人們的“我”,在真正追上他們的時候,卻裝作一副冷淡的樣子超了過去。這兩處描寫了“我”的矛盾心理:“我”一直都在對茶館老婆婆和藝人們掩飾著自己的心思。這也許是因為“我”沒有讓人洞察內(nèi)心世界的勇氣,又或者是一直恐懼于自己對外人敞開心扉。相對于此處,我們來看看離別時的“我”是怎么樣的呢?
“不,剛剛和人告別?!蔽曳浅L孤实卣f。讓人家見到自己在流淚,我也滿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滿足中靜睡。在回東京的船上,因離別的悲傷和對藝人們的懷念,“我”流下眼淚。當(dāng)“我”的這一舉動被不認(rèn)識的少年看到時,當(dāng)這個少年關(guān)切地問“我”是否有什么不幸的事情發(fā)生時,“我”坦言自己流淚的原因是剛剛和人告別。即使眼淚被人看見,即使自己的內(nèi)心被人了解,“我”也滿不在乎,覺得平靜自然?!拔摇睆淖畛醯膬?nèi)心不想被人知曉到自然地敞開心扉,表明“我”因遇到了舞女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心理變化。
(二)對于別人的好意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心理
“我”給茶館老婆婆留下了五角錢的銀幣,老婆婆因感激而抱著“我”的包裹,尾隨在“我”身后,匆忙地邁著小步,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一直送“我”到隧道。對于老婆婆的這份心意,“我”并沒有感動,反而是覺得老婆婆蹣跚緩慢的腳步阻礙了“我”趕緊追上藝人們的行程,認(rèn)為給“我”添了很大的麻煩。在此處,對于別人展示給我的好意,“我”的態(tài)度是冷淡的。那時的“我”是自私的,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追趕藝人們的事情上。相對于此處,在返回東京的船上,“我”皮膚感覺有些冷、肚子感覺有些餓的時候,那原本不認(rèn)識的少年給“我”打開了飯菜,“我”拿起紫菜飯卷就吃,裹著他的斗篷就睡,似乎完全忘記了那是別人的東西。無論別人對“我”如何親切,“我”都理所當(dāng)然地接受了?!拔摇彼坪鯇e人拜托給“我”的事情,也覺得及其應(yīng)當(dāng),再也不是之前的冷漠了。從“我”從冷淡地對待別人的好意到欣快地接受別人的好意,我們可以看出其心理上的轉(zhuǎn)變,因為“我”遇到了藝人,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親情。
(三)對于細(xì)微太鼓聲表現(xiàn)出的不同心理
我們來看這兩段文字:“女人的尖嗓門時時象閃電一般銳利地穿透暗夜。我有些神經(jīng)過敏,一直敞開著窗子,癡呆地坐在那里。每一聽見鼓聲,心里就亮堂了?!薄凹妬y的腳步聲持續(xù)了好一會,然后又突然靜下來。我睜大了眼睛,像要透過黑暗看出這片寂靜是怎么回事。我心中煩惱,那舞女今天夜里不會被糟蹋嗎?”
這是溫泉雨夜的“我”的心理描寫。當(dāng)?shù)弥嚾藗儽唤腥サ綄γ骘堭^的時候,“我”就無時不在注意著太鼓的聲音。有了太鼓聲說明舞女正在席間,內(nèi)心就會得以安慰。鼓聲停下來,“我”就會焦躁不安,就會想舞女會不會在今夜被糟蹋。“我”對太鼓音的分辨表明了“我”對于舞女的期待。這份期待和“我”至今為止的空想是緊密相連的。這份空想也就是前文中自己和茶館老婆婆對話時產(chǎn)生的,即“我”想讓舞女留在“我”的房間里。相對于此處,當(dāng)“我”遙望下田昏暗的街道時,耳邊似乎想起了細(xì)微的太鼓聲,這樣的鼓聲撫慰著“我”的內(nèi)心,此時充斥“我”內(nèi)心的已經(jīng)不是之前的空想,而是即將和藝人們分手時的悲傷和懷念。兩處“我”對于太鼓聲音的不同感受,是因為“我”在與藝人們相處過程中逐漸了解了他們的生活,深入到這一家人中,漸漸覺得自己也是其中一員而慢慢改變的。對于舞女,“我”的想法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污穢,“我”的內(nèi)心明朗起來?!拔摇彪S著和藝人們尤其是舞女的接觸,心理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是與川端康成的成長經(jīng)歷分不開的。在《少年》中他寫道:“我從小時候開始,就和別人不一樣,在不幸與不自然中成長起來的我,固執(zhí)扭曲,內(nèi)心封閉在一個小小的空間中,這讓我非??鄲?。”川端康成幼小的內(nèi)心因父愛母愛的缺失,有一個空洞。而能把這個空洞填滿的也只有愛。自從遇見了舞女們,他漸漸感受到了這份愛。川端康成也說,這部小說,與其說是為了表達(dá)自己對伊豆舞女的愛,倒不如說是為了表達(dá)一份感謝。感謝來自于他人對自己的愛,感謝別人認(rèn)為自己是一個“好人”。這種愛,并不是狹義上的戀愛,而是來自辱舞女的清純善良,來自于旅途中遇到的人的好意和信賴。因為有了這份愛,“我”的污穢的想法才變得干凈,扭曲的性格才得以治愈。
二、產(chǎn)生心理變化的原因
(一)污穢想法的凈化
與茶館老婆婆對話時,“我”心里想的是想讓舞女留在“我”的房里?!拔摇敝杂羞@樣的想法,是因為“我”把14歲的舞女當(dāng)成了十七八歲少女,作為一個藝人,十七八歲的女子應(yīng)該已經(jīng)會在男人中周旋了。這也是因為“我”沒有深入接觸他們而產(chǎn)生的一種錯覺。而“我”的這種想法的消失也是從“我”進(jìn)入到藝人們的世界之后的事了。在小旅店里有這樣一段對舞女動作的細(xì)微描寫部分:“她坐在我面前,滿臉通紅,手在顫抖,茶碗正在從茶托上歪下來,她怕倒了茶碗,乘勢擺在鋪席上,茶已經(jīng)撒出來??此切呃㈦y當(dāng)?shù)臉觾?,我愣住了?!?/p>
成年女子裝扮的舞女,原本已經(jīng)應(yīng)該適應(yīng)周圍有男人的存在??墒窃凇拔摇泵媲?,她卻顯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羞澀,這讓“我”很驚訝?!拔摇辈挥傻靡?0歲女人說的一句“這孩子情竇初開呀”的話而反省,自己在茶館的胡思亂想似乎破碎。但是,由于沒有深入接觸藝人一行人,對于舞女們的真實狀態(tài),是無法完全把握的。因此,舞女那與十七八歲少女氣質(zhì)不符的神態(tài)和四十歲女人的話,并沒有完全使“我”從污穢想法中解放出來。在湯野住宿的晚上,“我”所表現(xiàn)出的一系列不安的舉動,也是因為“我”一直認(rèn)為舞女是屬于“我”的?!拔铱梢裕莿e人不行”的男人的嫉妒、自我等感情躍然紙上,痛苦充滿內(nèi)心?!拔摇睂瓷先ナ甙藲q的舞女的污穢想法的徹底消失,是在第二天早上。在浴場盡頭,舞女赤身裸體,連塊毛巾也沒有地跑了出來,她筆直地伸出了兩臂,口里在喊著什么。舞女的這一幼稚的舉動讓“我”知道她還是個孩子,“我”滿心舒暢地笑個不停,頭腦干凈得象刷洗過似的。這個看上去十七八歲的少女身上有著十四歲女孩所特有的美麗純真。因為遇見了她,“我”的心在返回東京的前夜完全得到了凈化。
(二)孤兒根性的治愈
20歲的“我”意識到自己的孤兒根性,受不了自己內(nèi)心的憂郁,才踏上了伊豆的旅程。“我”遇到了藝人們,接觸到了舞女小薰,這些一直被社會視為“乞討式”的藝人們向我展現(xiàn)了他們的好意與信賴,這讓我得以自省。文章開始,舞女們看到“我”后就將坐墊翻了過來讓給“我”坐;“我”吸煙時她把煙灰盒移到“我”身邊;在泡澡時,為“我”擦背;在泉水附近等著讓“我”先喝第一口;在他們嘮家常的過程中也自然地向“我”訴說了自己的家人的情況。這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樸實,感受到了他們的真誠。漸漸地,“我”感覺“我”似乎也成為了這個大家族的一員。藝人們不斷地向“我”展示著他們對“我”的信任。榮吉自然地向“我”訴說著家里的事兒;舞女在和伙伴談起“我”的時候,說“我”是個好人,而千代子那附和的肯定讓“我”的心落了下來。“我”最終走出了陰霾,大步走向前方,也是因為有了藝人們的好意和信賴?!拔摇辈⒉幌肱c這些美好的人分別。因此,在下田,“我”撲簌簌地流下了眼淚?!拔摇币恢倍枷氲玫轿枧^上的梳子,這不單單是因為那份讓“我”感受到的旅途的傷感,更是想把這把梳子作為一種紀(jì)念,紀(jì)念“我”因遇到了舞女而得以治愈的孤兒根性。在“我”的孤兒根性已被治愈、登上回東京的船上時,“我”對于人們給“我”的親切關(guān)心和信任也覺得理所當(dāng)然起來?!拔衣犎螠I水往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后什么都沒有留下,只感覺甜蜜的愉快”。這最后的一句話說明“我”心靈已被凈化,孤兒根性已得以治愈。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是他對自己孤兒根性得以治愈的一種感謝,同時也是一首頌揚美好青春的贊歌。閱讀這部作品,清新之感油然而生,我們似乎被帶入到一個唯美的空靈世界。我們在《伊豆的舞女》中確實能夠看到些許風(fēng)景描寫,但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它看成是一部風(fēng)物詩,它更是一部對人的心理的抽象寫生,這也正是川端文學(xué)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xiàn):
〔1〕川端康成.雪國·伊豆的舞女[M].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1998.
〔2〕陳文靜.從《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美學(xué)思想[J].電影評介,2009,(08):68.
〔3〕杜曉麗.川端康成筆下女性的美麗與哀愁——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國》中的女性形象為例[J].蘭州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3,290(5):5-6.
〔4〕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形象探微[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2,(1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