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到老學到老”是我國常用的一句諺語,表達了一種“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進取精神,是一種樂觀的激勵,學習是永不停息的。我們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也是對精神的一種充實,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學會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性得到升華,但是我們應該怎樣來對待學習,應該有怎樣的態(tài)度和觀念呢?本文試古人荀子的開篇之作《勸學》來探古人的學習觀,想來對我們的終身學習也是有幫助的。
【關(guān)鍵詞】學習觀;態(tài)度;方法
引言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勸,也有勸勉、鼓勵的意思,其全文系統(tǒng)的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態(tài)度和方法等內(nèi)容。作為戰(zhàn)國末期的大教育家,荀子清晰的闡述了自己的學習觀,提出了不少精辟獨到的見解,對后世可謂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便是在當今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與價值。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一、學習的重要性
文章開篇即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門見山,用“君子”之口鄭重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學習不可以停止。這是荀子最鮮明的學習觀點。此觀點反映出荀子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終身學習,不斷獲取新知識的一種迫切要求。在措辭詞上,他沒有用應該不斷學習,而是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是對人們在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的一個糾正,更具有針對性。
(一)“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贝司湔f明了外界客觀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也會有所發(fā)展和提高,以此折射出我們通過學習也能進步和提高,這能夠使學習的人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fā),要想“青于藍”、“寒于冰”,就要不斷的學習。而并非“今日學,今日輟”所能辦到的。
(二)“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搞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避髯诱J為人的本性其實是“惡”的,主張人性惡,故需改造人的惡性,但是我們該如何改造呢?荀子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那就是學習,人之所以能夠遵紀守德,做善事,都是學習的結(jié)果,學習可以使人棄惡從善,這肯定了學習對人性改變的深遠影響,故荀子認為學習可以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zhì)。
(三)“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睆娬{(diào)了空想不如學習,緊接著荀子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樣四個在生活中常見的情況作為比喻,說明人在固有條件不發(fā)生變化的狀況下,借助外力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由此推論,人與人之間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是因為其利用學習來彌補了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己有了提高,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由此可見,學習可以使人增強自身的才能與力量。
通過以上三點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習對于我們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我們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它不僅幫助我們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更能開拓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
二、如何對待學習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論做任何事情,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態(tài)度,我們終將一事無成,學習也是如此,那么古人又是怎樣看待學習的呢?首先就應該是專一。在《勸學》中荀子提出蚯蚓“無爪牙之利”與“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其原因就是“用心一也”,然而螃蟹雖有“六跪而二鰲”,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其原因就是“用心躁也”,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來說明學習要求我們必須有專心致志的態(tài)度,要想學有成就就必須做到專一。其次,學習成敗的關(guān)鍵還在于持之以恒的精神?!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避髯訌娬{(diào)的是鍥而不舍的,持之以恒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慢慢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故學者應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不拋棄,不放棄,持之以恒才能把學問做好。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不急不躁、鍥而不舍,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學習,才能更好的讓我們自己的人性得到升華。
三、學習方法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聞者選;順風而呼,聲非加急也,而聞者彰。”荀子認為我們的感知器官作用的限制使我們自身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我們要想充分發(fā)揮這些能力就必須學會“善假于物也”。在學習中學會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識,取長補短,綜合運用,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避髯诱J為要想“致千里”就得“積跬步”,要想“成江海”就得“積小流”,所以積累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學習也是如此,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在學習中我們要學會積累,而且要注重細節(jié),不可狗熊掰棒子,邊走邊丟。“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本印⑹ト松星胰绱?,其人格都是靠積累,道德情操也是不斷積累和培養(yǎng)的過程,更何況是學習,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需要不斷積累的。
四、總結(jié)
《勸學》一文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靈活多樣,采用對比的方式,上下呼應來層層推進,將作者本人的學習觀點闡述的一清二楚。荀子認為所謂學習,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素質(zhì),提高我們自身的能力,開拓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有更好的學習認知,所以我們要端正我們的學習態(tài)度,專心致志、不驕不躁、鍥而不舍的善于利用外界客觀事物,慢慢積累來幫助我們學習,從而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從時代意義上來講,這對于我們來說仍然是有借鑒價值的。
作者簡介:孫婧;女;四川綿陽南山中學高2017屆37班學生;擅長:文學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