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蘭梅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49-01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農村許多學生的父母都到城市里打工,讓自己的孩子留守在家中,由于這些孩子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在其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在心理上受到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不及時得到疏導,時間長了,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如何疏導留守兒童的心理,現(xiàn)在筆者就自己針對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工作的開展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1.調查了解,建立檔案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針對學校的留守兒童,我要先對他們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了解學生的家庭住址、父母的姓名與聯(lián)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與在什么地方打工等都一一記錄在案,以獲得第一手資料,然后為每一個留守兒童建立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檔案。
在把這些留守兒童的基本資料建全后,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來觀察這些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tài)與學習情況,通過交談、活動等去發(fā)現(xiàn)、分析他們是否存在心理問題,如果有心理問題,分析是屬于什么類型的心理問題,性格是孤僻還是暴躁,是任性還是自己沒有主見等。并將調查資料填入到他們各自的檔案中,這樣,對以后開展有針對性的疏導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在以后的疏導過程中也能夠有理有據,不會產生盲目性。
2.開展活動,激發(fā)熱情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往往很多教師認為心理疏導就是把學生帶到自己身邊進行談心,但是學生在學校中的所有活動并不是單單面對教師,他還要面對許多同學、學校的其他人或事,所以開展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與熱情,才能把學生真實的心理反映出來。要定期有目的地開展活動。如拔河比賽、接力跑等能體現(xiàn)集體精神的活動,要想完成比賽,需要他們之間的通力合作,這樣,既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又能夠幫助他們在活動中學會與別人協(xié)作、互助幫助,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同時,我還定期開展班會活動,班會讓不同的學生輪流主持,而我卻退在幕后,先選定下一次的班會主持人,然后讓他自己在這一期間發(fā)現(xiàn)班級的問題,然后再開班會的時候自己策劃并組織。當輪到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主持時,我會主動幫助他們梳理思路、提出建議,讓他們有勇氣、有能力辦好這件事。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自豪感與滿足感,從而反哺我們的心理疏導。
3.尊重留守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唯有平等,才能將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完全消除,才會發(fā)生人格的互相感化。"教師想真正走進學生心中,必須放下師道尊嚴,拋棄權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才能走出第一步,有機會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記得一次,班里有幾個留守學生染了黃頭發(fā)回來,這是學校所不允許的。但我沒有在班上同學面前讓他們出洋相,而是很客氣的請他們到操場去。我先用幽默的語言夸他們與時俱進,注重個人形象。在他們高興之余,亮出我們學校的要求,征詢他們是否可以走清新的學生形象路線。他們笑著異口同聲的答應了。第二天,他們就請假上街理短發(fā)回來了。這次我從了解學生的愛美的心理出發(fā),尊重他們,再好好引導,實現(xiàn)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使我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需求,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善意,而樂于接受教育。
4.與留守學生談心,引導其思想和行為
通過多年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不少留守學生對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理解不夠透徹,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差,同學關系緊張和社交方面存在一定障礙。因此最近幾年,我教書著重于兩個目的:一、引導學生做人;二、引導學生學習。我覺得:"學會做人,學生就成功一大半了,出到社會就是一個合格的公民,不會危害社會;如果學會做人,又學會學習,學生就相當成功了,出到社會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可以為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這些年,我每個學期都主動給學生開展心理輔導課。主要引導留守學生端正思想,規(guī)范行為。注重結合他們的一些實際情況,講一些故事,啟發(fā)他們明白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并號召學生每天爭取一點點進步,積累起來就多了。
這是大范圍的引導學生,為了便于引導個別留守學生,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平時除自己細心觀察外,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吐露心里話的機會。當留守學生遇到挫折后,我及時做耐心細致的心理疏導工作,明確指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從失敗的陰影中解脫出來,重新振作,找出失敗的根源,重揚前進的風帆。
5.巧妙限制留守學生的無理要求
就留守學生的心理而言,他們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一旦在學校信任了老師。偶爾就會在老師面前撒嬌,提一些要求。作為老師,如果不假思索就滿口答應,學生肯定滿天歡喜,但久而久之,就放縱了他們行為。如果一口拒絕,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快,不滿甚至抵觸情緒。所以一定要好好思考、分辨。只要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要求,屬于學生的"合理要求",我們應該滿足。如果是有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也要耐心的疏導其心理,切不要嚴肅嚴格處理。我的意見是要巧妙處理學生的無理要求。
6.培養(yǎng)留守學生抗挫折能力
挫折感在"留守兒童"的心理上表現(xiàn)很明顯,他們的情緒常常處于失望、焦慮、沮喪等緊張狀態(tài)。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具備很強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的孩子,因此培養(yǎng)"留守兒童"樂觀開朗的個性很重要,讓他們能微笑著面對挫折。遇到挫折時應靜下心來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條件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于根據自己的優(yōu)勢確立奮斗目標,在前進過程中及時調整,化壓力為動力。引導"留守兒童"學會宣泄,把自己內心積壓的負面情緒,使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出來,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通過寫作、唱歌等方式表達內心的悲憤,甚至到一個適合的地方大哭一場。"自古雄才多磨難"。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tài)度,學會悅納自己。
7.培養(yǎng)的留守學生自信心
培養(yǎng)"留守兒童"自信心就是讓他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老師應根據"留守兒童"發(fā)展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其經過努力能完成。"留守兒童"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讓他跳一跳,想辦法把花籃取下來,從而在不斷的成功中培養(yǎng)自信;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另外,對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關心。如對膽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家里或班級上擔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大膽自信。
8.培養(yǎng)留守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對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和在工作中都會起到關鍵的作用。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正常的交流,常常不知道與別人要怎么相處,從而不愿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應該鼓勵他們參加學校和班級的工作活動,讓他們充分展現(xiàn)自己,從中培養(yǎng)自己的交流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如定期開展主題班會、舉辦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讓留守兒童積極參與,感受老師、同學的關心。
農村留守兒童因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正確指導,使得他們遇到的煩惱和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缺乏對現(xiàn)實的正確認識,因內心不平衡而引起各種心理問題。所以要針對留守兒童常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幫助,從而形成健康的性格特性,促進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