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正
數(shù)千年以來,我們的先輩為今人留下了兩大舉世矚目的歷史遺產:一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國,二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
政治經濟,境內境外
我們必須承認或者說必須面對的是,在當前中國發(fā)展的全局中,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確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有的挑戰(zhàn)還格外嚴峻。根據我們的研究,當代中國邊疆穩(wěn)定面臨的挑戰(zhàn),從性質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
首先是政治類型的挑戰(zhàn)。它又分為三種情況:第一,某些勢力要把我們一些省區(qū)、邊疆地區(qū)從統(tǒng)一多民族的中國中分裂出去,在政治上表現(xiàn)為分裂與反分裂的斗爭,這種斗爭是全方位的,既有政治戰(zhàn)線上的斗爭,也有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還有武裝斗爭;第二,由于邊疆地區(qū)相關聯(lián)的境外地區(qū)不穩(wěn)定造成的沖突,就是說問題不在境內,而是在境外;第三,由于歷史上遺留的邊界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存在邊界糾紛,影響了局部地區(qū)的穩(wěn)定。
上述第一種情況,即分裂與反分裂,目前問題最突出的地區(qū)是臺灣、新疆和西藏。這些地區(qū)的一些政治勢力要搞分裂,要鬧獨立。
第二種情況,目前主要表現(xiàn)在東北邊疆地區(qū)。東北邊疆本身存在很多困難需要克服和解決,但它最大的挑戰(zhàn)仍然來自于境外的朝鮮半島,后者情勢的不確定性,對我們東北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確實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第三種情況,遺留的邊界問題。從當前陸地邊界來看,主要是中印邊界的歷史遺留問題;從海疆來看,一個是釣魚島的爭端,一個是南沙群島主權的爭端,還有東海海疆劃界的問題。
政治類型的挑戰(zhàn)之外,是經濟類型的挑戰(zhàn)。這相對比較簡單,無非是部分國外勢力集團為了追逐高額利潤,在我國邊疆地區(qū)實施跨國犯罪活動,包括販毒、拐賣人口、走私槍支等。特別是販毒,當前的熱點地區(qū)是云南、廣西,以云南尤為嚴重,因為它緊鄰所謂“金三角”(泰國、緬甸與老撾三國邊境的三角地帶,世界上主要毒品產地之一)。
根據這兩種類型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我們可以確定中國邊疆問題的四個重點地區(qū),即臺灣、新疆、西藏和海疆,以及一個次重點地區(qū),即東北邊疆。
動蕩弧線,斗而不破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二十余年間,我國周邊安全形勢趨于穩(wěn)定,應該說是新中國成立后情況比較好的一個時期,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總體的穩(wěn)定與局部的不穩(wěn)定并存。
第二,陸緩海重,就是陸地邊界相對比較緩和,海疆方面的問題更多。
第三,威脅多元,程度有別?!巴{多元”中既有美國的因素,也有日本的因素,東盟跟我們同樣有競爭。在西北的新疆方面,伊斯蘭世界與我們也有不協(xié)調的地方。
第四,上述問題相互聯(lián)系,互相影響。
我們在觀察周邊安全的時候,還有兩點必須格外予以關注。一、根據學術界的研究,當前國際上存在著一條“動蕩弧線”,西端是巴爾干半島,由西向東延伸,東端就到了阿富汗。這條“動蕩弧線”的客觀存在,使得我們原來認為中國的北邊、西邊相對安全,而南邊、東邊事情比較多的觀點,需要重新思考。二、還是前面已提到的美國因素??梢哉f,美國給我們制造麻煩之心不死。如今中國邊疆地區(qū)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和麻煩,繞來繞去到最后,都繞不開美國的因素。
頭腦清醒的美國政治家們,早已看到中美關系的底線就是不能讓中國跟美國正面相撞。我們國家的領導人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9·11”之前處理跟美國關系的時候,掌握的度是“斗而不破”。
“9·11”以后國際形勢有了很大的變化。美國在反恐問題上需要中國的支持。當然美國的對華政策是機會主義的,它在一定時期內跟我們和解,我們也不能過于樂觀,它說變就變。
中國“威脅”?威脅中國
具體來說,在我國周邊安全問題上,有這么幾個政策的取向可以考慮。
第一個政策取向,是強化以多邊制衡為核心的大國政策。我們要頂住美國的壓力,借助俄羅斯,穩(wěn)住日本,拉住歐盟。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把廣大的第三世界作為一個重要的牽制力量。
第二個政策取向,是要推行以積極塑造為重點的周邊安全政策。面對美國、日本等國所制造的“中國威脅論”,要以睦鄰友好為特點,改善周邊關系,塑造我們的大國形象。
第三個政策取向,是我們要突出以“有效威脅”為內容的國防政策。也就是說有時候就要顯示實力,比如臺灣問題,我們說,只有立足于打才有可能不打。
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針對各種分裂勢力的現(xiàn)實威脅,當務之急是要致力于建設多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及在此基礎上的國家認同。
縱觀中國歷史,當統(tǒng)一形成共識然而實際阻力重重之時,文化認同的力量更能顯示出“硬實力”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可以說,文化認同就是政治,文化認同就是國防,政治、軍事上的統(tǒng)一只有以文化認同為基礎,才能更加穩(wěn)固和持久。
盡管中國是一個擁有數(shù)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但建立國家認同的歷程,并不比其他國家來得容易。梁啟超很早就認識到:傳統(tǒng)上中國人沒有國家認同感,老百姓認同的是皇帝個人,而非國家。
在比較了傳統(tǒng)中國與西方近代國家的政治及社會狀況后,很多外國學者得出與梁啟超類似的結論——存在了兩千年之久的中華皇朝體制,竟然沒有在老百姓中培養(yǎng)出明確的國家認同感,這讓他們非常驚訝。
今天的中國,面臨著歷史與現(xiàn)實糾纏在一起的極端復雜的邊疆治理難題,面臨著波云詭譎、瞬息萬變的多邊國際關系。如何能在繼承和發(fā)揚“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兩大寶貴歷史遺產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堅實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如何能在參與全球化合作與競爭的同時,避免催生狹隘而激進的民族主義?如何能在強調人民廣泛參與政治的同時,維持中央政府的權威?
如此種種,都是中國在走向現(xiàn)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必須認真對待的挑戰(zhàn)。
(摘自《中國經營報》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