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漢字中,有很多茂文字,例如“人、從、眾”、“木、林、森”、“蟲、 、蟲”等。這里我們分析比較特殊的一組:“蟲、 、蟲”。“蟲、 、蟲”從古至今在意義上及其之間的關(guān)系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通過對古今兩個時期的“蟲、 、蟲”的意義闡釋,淺析它們之間的變化。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蟲; ;蟲
作者簡介:駱靜(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國海洋大學(xué)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中西文字比較。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2
一、古之“蟲、 、蟲”
《說文解字》:“蟲,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鸁、或介、或鱗,以蟲為象。凡蟲之屬皆從蟲。許偉切?!盵1]而《說文》又用“蟲”來解釋“蝮”,二者互證,可見二者為一物?!稜栄拧め岕~》:“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2] 郭璞注:“身廣三寸,頭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種蛇,名為蝮虺?!盵3] 在甲骨文中,“蟲”和“它”為一字,羅振玉對此字形的解讀是“卜辭諸字皆象博首宛身之狀。”[4] 羅振玉:“案它與蟲殆為一字,后人誤析為二,又并二字為蛇,尤重復(fù)無理,許書與蟲部外別立它部,不免沿其誤矣。”[5] 張政烺:“它的本義是蛇,象形?!盵6] 可見,“蟲”的本義就是蛇。在后來的使用過程中,“蟲”的義項增加,《甲骨文字詁林》:“‘它與‘蟲雖同源,但說文‘蟲字已別為一義?;蛐谢蝻w、或毛或鸁、或介或鱗,不必為蛇?!盵7] 《說文》原本中并無“或飛”,按段玉裁在“或行”下增“或飛”。這里說的“蟲字已別為一義……不必為蛇”是就其作為部首字而言的,“蟲”作為偏旁的時候,基本就不是其本義了。徐灝曰:“蟲本小蛇之名,引申而為百蟲之偏旁?!盵8]若還就其本義去理解其部中字就會出現(xiàn)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正如王筠《釋例》中所云:“若蟲專是蝮,則部中字豈蝮類乎?”[9] 那么這個“別為一義”為何義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言以為象也。從蟲之字,多左形右聲,左皆用蟲為象形也。”[10] 也就是說,《說文》“蟲”部下的字都是以“蟲”之形為象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蟲者,為動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飛、或毛、或裸、或介、或鱗,皆為象?!盵11] 即“蟲”是動物的通稱,可包括“行、飛、毛、裸、介、鱗”在內(nèi)的各個種類的動物,所以“蟲”部下的動物字皆以“蟲”為象形。這也就是《甲骨文字詁林》中說的“別為一義”。
《說文》:“?,蟲之總名也,從二蟲,凡?之屬皆從?,讀若昆。古魂切?!盵12] 《說文》認為“?”是蟲類的總稱?!抖巫ⅰ罚骸胺步?jīng)傳言昆蟲即?蟲也?!盵13] 徐灝《段注箋》:“古言昆蟲者,謂眾蟲耳。”[14] 桂馥《義證》:“凡從?者,皆小蟲?!盵15] 所以準(zhǔn)確的說,“?”是昆蟲類的總稱。戰(zhàn)國時期的“?”指一種可以祈雨的水蟲或水神,《甲骨文字詁林》:“戰(zhàn)國器?匕銘言?乃水蟲,殷人祀之,所以侑雨,以其為水神,與水旱有關(guān)也?!盵16] 陳邦福:“古蟲與?字有繁簡,誼故可通?!盵17]在甲骨文中,“?”與“蟲”是一個字,只是一個繁,一個簡。但在甲骨文中,“?”用得更多的意思則是地名和神名,屈萬里:“羅振玉釋?,諸家從之。?于卜辭為神袛之名,亦為地名……疑?為靈圣之地,殷人祈之,故為地名,亦為神袛之稱也。卜辭‘舞?猶‘舞河、‘舞岳之比,謂舞于?也。舞為求雨之儀式?!盵18] 饒宗頤:“?字卜辭習(xí)見,有二義:一為神名,如:庚戌卜?貞?它我,庚戌卜?貞?不它我。一為地名,如:丁未卜王其逐在?狩隻(獲)允隻在一月?!盵19]
《說文》:“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從三蟲,凡蟲之屬皆從蟲。直弓切?!盵20] 《說文》認為有腳的叫“蟲”,沒有腳的叫“豸”。 這里許慎用“豸”來代表沒有腳的蟲(chóng),并不是說沒有腳的蟲是“豸”這種野獸,而是看中二者有“豸豸”狀這一共性?!磅趱簟笔侵竸游锕捌鸺贡秤舻臉幼印!抖巫ⅰ罚骸耙蚍蚕x無足者,其行但見長脊豸豸然,故得假借豸名?!盵21] 郝懿行義疏:“凡蟲無足者,身恒橢長,行而穹隆其脊,如蝍,蚯蚓之類是也?!盵22] 此外,湯可敬在其《說文解字今釋》對“蟲”的注釋中寫道:“蟲:動物的通稱。”[23]引用的是《集韻·東韻》中的一段話作為參證:“蟲,李陽冰曰:裸、毛、羽、鱗、介之總稱?!盵24] 《說文新證》:“甲骨文、金文多見從?之字,少見從蟲之字,而從蟲之字或從?(如蠱或從?),是蟲與?實本同義,其后或擴大為一切動物之稱,如羽蟲、鱗蟲、介蟲、裸蟲等?!盵25] 在甲骨文、金文中,很少見從“蟲”的,從“蟲”之字基本都從“?”,所以“蟲”和“?”基本同義;在后來的詞語使用過程中,“蟲”字擴大為一切動物之稱,“羽蟲”指帶羽的動物,“鱗蟲”指有鱗的動物,“介蟲”指帶甲殼的動物,“裸蟲”指沒有毛的動物?!跋x”下部的字在造字時以“蟲”為象,作為各種動物字的偏旁而被認為是動物的通稱;而“蟲”是作為一個統(tǒng)籌概念,指稱所有的動物。
可以看出,古文字中的“蟲”“?”“蟲”之間存在特別緊密的關(guān)系?!夺尷罚骸跋x、?、蟲同物即同字。小蟲多類聚,故三之以象其多;兩之者,省之也;一之者,以象其首尾之形。至于字分三形,而又各有從之者,即分三音三義,又孳育之一法也。”[26]如《說文》:“蜚,臭蟲,負蠜也。從蟲,非聲。蜚,或從蟲?!盵27] 《說文》中雖未提從“?”的“蜚”,但《漢語大字典》中提到從“蟲”的“蜚”,“或從?,通作蜚?!盵28] 可見,從“蟲”“?”“蟲”的“蜚”三者音義皆通?!墩f文新證》:“?:蟲之總名也。從二蟲,于古文字中,其意義或同‘蟲、或同‘蟲?!盵29]
二、今之“蟲、 、蟲”
我們今天說的“蟲、?、蟲”和《說文》及其之前的古文中的“蟲、?、蟲”應(yīng)該說是有很大差別的。
三者中“蟲”在古今的差別是最大的。首先,讀音就不同,古“蟲”音“hu?”,今“蟲”音“chóng”;其次,意義上的差別也非常大,我們今天說的“蟲”是昆蟲綱、蛛形綱等無脊椎動物的統(tǒng)稱,《說文》及之前的古文字“蟲”的本義是指蛇類,作偏旁時指一切動物的總稱。
《說文》中的“?”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說的昆蟲。但要注意的是,“?”并不等于“昆”。上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所以“?”這個字是代表“昆蟲”這個意的,隨著詞語雙音化的趨勢,會在一些單音詞后面加上表示詞素的字素,即在“?”后加了“蟲”這個字素;但這樣一方面有重復(fù),另一方面沒有表示昆蟲的群居性特點,于是把“?”改為有“眾多”意的“昆”。昆蟲,即眾蟲也。
繁體中文即小篆演變?yōu)殡`書(之后又出現(xiàn)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后產(chǎn)生的中文書寫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官方在繁體中文的基礎(chǔ)上所做的簡化形成了新的中文書寫標(biāo)準(zhǔn),即簡體中文。在簡體字出現(xiàn)之前,中文只有繁體字書寫體系,“蟲”、“蟲”都為繁體字,國家推行簡體字之后,“蟲”“蟲”便成為了一組同音同義的繁簡字。所以相對地,“蟲”的意義范圍相對縮小了很多,指稱范圍從一切動物的通稱到昆蟲綱、蛛形綱等無脊椎動物的統(tǒng)稱。
古文之“蟲、?、蟲”與今文之“蟲、?、蟲”既相互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這也正體現(xiàn)了文字是發(fā)展演變的,所以要注意文字形體和意義的古今差別,不能以一義通古今,否則就會給自己的學(xué)習(xí)和研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參考文獻:
[1][12][20][2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3]管錫華(譯注).爾雅[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5][6][7][16][17]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8][11][14][15][21][23][24]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1.
[9][26]王筠.說文釋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1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8][19]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2][28]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Z].湖北:崇文書局;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25][29]季旭昇.說文新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