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基于反思。我崇尚語文課堂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走了一段路之后,我叩問自己,要達到“從心所欲”,那“不逾矩”的“矩”是什么?覺得這樣做缺少行動依據(jù)。語文教育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語文既是“技能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又是“心智課程”,重在體驗性。語文課堂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感悟能力,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大量的語文材料。唯此,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我崇尚“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素樸自然的課堂。實踐表明,這樣的追求更多傾向于課堂某種形態(tài)的呈現(xiàn)。我還崇尚過語文課堂的文化尋根。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質,并不為語文學科所獨有,因此語文的基本特點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其次,基于觀察。當今語文課堂似乎“有些失魂落魄”。一是“失真”。語文課堂誤將“浮華”當作“才情”,并有將之作為語文課堂價值取向的趨勢;語文課堂的功利色彩太濃;課堂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的選用,有“跟風”或“一面倒”現(xiàn)象,聲光電手段使用的背后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工藝的失落;語文課堂的終極追求到底指向哪里,方向不明,而且存在內容上泛化、碎片化的傾向。二是“無境”。教師角色從先前的“真主角”到現(xiàn)今的“假導演”,教學理念從先前的“實專制”到現(xiàn)今的“偽民主”,教學對話從先前的“一言堂”到現(xiàn)今的“滿堂問”,教學情態(tài)從先前的“死沉沉”到現(xiàn)今的“鬧哄哄”,不一而足。三是“低效”。2009年,有關部門對北京四所高校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測試,滿分100分,30%的學生不及格,68%的學生在70分以下。
何為“真”?有三層含義:一是“真實”,即與客觀事實相符合,通常與“假、偽”相對;二是“自然、本性、本原”之謂也;三是“本來的、固有的”意思。據(jù)此,“真境”之“真”其實就是“合乎規(guī)律”的意思。
“語文課堂真境”指什么?即以語言為能源庫,以意旨為原動力,以情思為神經元,并有機融合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臻至和諧、美好、愉悅的課堂生態(tài)。
“真境”課堂有哪些基本特質?一是自然。教學手段的選用,教學過程本身,教學流程中師生的狀態(tài)都是本色、清新的。二是真切。即:課堂教學設計有理有據(jù),教學過程自然生動,師生對話樸素和諧。三是深沉。課堂有厚度,教學內容適切而不淺薄,學習體驗深刻而不膚淺,教學氛圍和融而不生硬,教學對話熱烈而不虛浮,一切指向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未來發(fā)展。四是韻味。課堂富有藝術性,互動生成的手段更多樣,過渡更巧妙,方式更精致,活動更有意趣。
從“教育視野”上看 一是真情。真正熱愛語文教育,喜歡語文課堂,關愛每個學生。立意高遠,發(fā)自內心地領悟到教語文不僅是“職業(yè)”,更是“事業(yè)”。二是真知。有廣博的語文素養(yǎng),諳熟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在守正中不斷創(chuàng)新,但又不止步于此,還要擁有豁達的胸襟、哲人的思辨。三是真智。深度把握語文教育教學的原點與主旨,明晰“只談應試忽略語文素養(yǎng)是愚蠢的,只談素養(yǎng)忽視應試現(xiàn)實是虛偽的”道理,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習得放到時代與社會的背景下去考量。四是真行。行之有據(jù),教學是科學的;行之有序,教學是從容的;行之有法,教學是務實的;行之有趣,教學是藝術的;行之有效,教學是可證的。
從“教學工藝”上看 “真境”課堂依靠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但傳統(tǒng)教學工藝仍然要堅守。
一是因聲求氣。所謂“氣”,是指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神韻和氣勢,是作家精神氣質和作品的情感內涵的高度藝術化;所謂“聲”,則是指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句式和抑揚頓挫、高下緩急的聲韻等音節(jié)因素?!皻狻毙枰柚奥暋钡耐庠谛问奖憩F(xiàn)出來;而通過對詩文“聲”的揣摩,讀者能夠領會到作品的“氣”,這就是“因聲求氣”。讀得很美了,也就理解得差不多了。
二是明象悟道。王弼說:“意以象盡,象以言著?!蓖醴蛑嘣?,“天下無象外之道”,“言以明象”。文章的表里應當分為語言層、形象層、意蘊層,即所謂“文”“象”“道”三個基本層次。其中“文”是“象”的形式,“象”是“文”的內容;“象”是“道”的形式,而“道”又是“象”的內容。優(yōu)秀的作品總是充滿了生命的奧秘和機智,是靈與肉、光與色、形與神有機融合的意象體。
三是涵泳感悟。涵泳有潛游、浸潤、沉浸、深入領會之意。
四是比照閱讀。就是指把內容、形式相近、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閱讀,以期探求異同之趣,并開闊眼界,活躍思維,最終達到把握“目標文本”的目的。
從“接受美學”看 真境課堂指向學生素養(yǎng),重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原初感受”。 “原初感受”是指學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能力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課前與客觀呈現(xiàn)的文本進行裸讀式碰撞對接,從而產生的關于文本內涵意蘊、寫作技法等的一系列問題或體驗感悟?!霸醺惺堋背四芰私鈱W情外,還具有獨特的教學意義:教是真教,學是真學,課堂“真境”成為可能。培養(yǎng)學生積累“原初感受”,要把握其五個特征:一是主體性,二是獨特性,三是客觀性,四是多元性,五是合理性。
聚焦學情,真教 如為了確定郁達夫《故都的秋》的教學內容,教師可做較為詳細的學情分析。分析建立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教師可提出幾個問題,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分析出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學生的需求找到了,如何教學就有了依據(jù)。
踐行發(fā)現(xiàn),真學 當講到李煜的《虞美人》時,引導學生建構“發(fā)現(xiàn)路徑”:哪個字最能代表李煜的情感?學生輕松說出“愁”字。當我繼續(xù)追問李煜為什么“愁”時,引導學生透過該詞寫作背景理解“愁”背后的原因。李煜是如何表現(xiàn)“愁”的?李煜綜合運用設問、夸張、比喻的修辭來寫愁;寫出了愁思之多;同時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象,說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像春水晝夜不停,無窮無盡,寫出了愁思的綿長。
精致導讀,真說 如教學《湖心亭看雪》中這段文字:“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崩蠋熢谶m當?shù)囊龑Ш筇岢觯耗憧础疤炫c云與山與水”多拖沓啊,我們都說張岱作文惜墨如金呢,這里居然一連用了三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學生不贊同老師的觀點。老師追問:為什么不行?你聽我讀。老師去掉三個“與”,很認真地讀了,然后讓學生對比讀了一遍。讀完,學生立刻體悟到: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之間的界限很清楚似的。三個“與”字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三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準確,更有氣勢。
契入生成,真思 教莫泊?!段业氖迨逵诶铡芬徽n,師生很順利地理出了小說情節(jié)結構: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捎型瑢W提出疑問,認為四個部分的內容,應該屬于并列關系,因為“盼、贊、見、躲”四個“動作”,都是由菲利普夫婦攜他們一家人“發(fā)出”的。同學還提出“盼、贊、躲”,對于勒而言,都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或褒或貶的情感色彩,而“見”字,則顯得很中性化。怎么概括更好呢?只要以“見”字為線索,以時間為序,把情節(jié)結構分成三個部分,依次概括為“見于勒之前”“見于勒之時”“見于勒之后”,就顯得邏輯關系較順,合情又合理了。
品味美點,真寫 教學中,我經常抓住余光中先生《聽聽那冷雨》的語言之“雅”,引導學生品味借鑒。這篇文章的“雅”,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疊用。首段寫道:“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二是引用。文章這樣贊美大陸風景的神韻: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三是化用。如“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四是借用。借用歐化句式: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
雖然語文課堂“真境”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但是,追尋它是一項事業(yè),會有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僅靠理想與激情遠遠不夠,期盼更多大方之家關注、研究并積極踐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