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顧洪彬
納氣(補腎納氣)是治療腎不納氣的方法。腎不納氣的癥狀是:呼吸氣短,氣喘,行動后喘得厲害,吸氣更困難,面部虛浮,苔淡白,脈細無力,用黨參、胡桃肉、補骨脂、山萸肉、五味子、熟地等藥。此法適用于肺氣腫及久病體虛有以上癥狀者。補腎納氣法也可用于慢性支氣管炎的腎虛型,表現(xiàn)為咳嗽有痰,喘促氣短,活動時更甚,腰腿軟,苔淡白,脈細,用熟地、山茱萸、茯苓、五味子、杏仁、遠志、補骨脂、胡桃肉等藥。
引火歸原是治療腎虛火上炎的方法。腎火上升稱為“浮火”或“浮陽”,表現(xiàn)為上熱下寒、面色浮紅、頭暈耳鳴、口舌糜爛、腰腿軟、兩足發(fā)涼,舌質(zhì)紅,脈虛,可用肉桂、附子、熟地、五味子等藥。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歸于腎,熟地、五味子補腎而收斂,使腎火不再上行,上熱下寒諸癥也可消除。
交通心腎是治療心腎不交的方法。心腎不交表現(xiàn)為心悸、心煩、失眠、遺精、頭暈、健忘、耳鳴耳聾、腰腿軟、小便短赤或感到灼熱,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可用生地、麥冬、百合、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何首烏等藥。
斂汗固表是治療陽虛自汗或陰虛盜汗的方法。例如陽虛自汗、心悸、呼吸氣短、苔少、脈大無力,用牡蠣散(黃芪、麻黃根、牡蠣、浮小麥);陰虛而夜間睡眠中盜汗、午后低熱、口干、唇燥、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用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萸肉、干山藥、澤瀉、白茯苓、丹皮)加白芍、牡蠣、浮小麥、糯稻根須等。
斂肺止咳是治療久咳肺虛的方法。肺虛而咳嗆日久、痰少、呼吸迫促、自汗、口舌干燥、脈虛而數(shù),可用五味子湯(黨參、五味子、麥冬、杏仁、橘紅、生姜、紅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