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吃飯,中國人的年夜飯是一頓最華麗的飯。從前蘇州人晚上喜歡喝粥,據說怕睡時滯積影響睡眠。記得以前鄰居見面客套話是:“飯吃了嗎?”飯后大人會問小孩:“飯吃飽了嗎?”寧波人請客人吃飯,他們往往會客氣地說:“下飯嘸糕(沒有)飯吃飽?!弊羁尚Φ氖?,我在江西山村插隊落戶時,有次半夜2點鐘起來上廁所,黑暗里遇到一個黑影對我喊道:“楊忠明,飯掐(吃)了嗎?”仔細一看原來是個老鄉(xiāng),天不亮起來撿牛糞,真的把我嚇一跳。
從前的里弄食堂因為大米定量供應,飯不能多買,早上饅頭,中午醬油湯光面,晚上回家吃飯喝粥。兒時的熟豬油拌熱飯,香氣撲鼻,一碗下肚幸福美滿。蛋炒飯以老上海福州路上的“大西洋菜館”的“六小姐蛋炒飯”最有名,色香味齊全,松軟殊常。紹興有家“春宴樓”有個叫“三太娘”的美食高人炒出的蛋炒飯名震一方。滬上名印家陳巨來說,民國某年夏天,一連幾天大雨,街頭發(fā)大水,買菜不方便,他家吃了一個星期的蛋炒飯,后來看到人家吃蛋炒飯心里直反胃。作家蘇曼殊喜食糖,最愛吃上海八寶飯??箲?zhàn)時期上海灘的配給米,也叫“八寶飯”,米里有砂粒、石子、草子等,煮飯前一定要挑凈雜物,否則無法入口。
蓋澆飯,快餐的一種,把燒好的咖喱雞塊、番茄炒蛋、洋蔥肉絲等連汁帶菜澆在瓷盤里的白飯上,價格二角一份,在上世紀50年代很流行,中午吃蓋澆飯要排老長的隊?,F在的蓋澆飯裝在飯盒里,就叫“盒飯”啦,聽說常熟詩人楊無恙特別愛吃日本人制作的鰻魚蓋澆飯。昔時上海人對于米飯視如珍寶,煮飯時撇出來的米湯,做娘的會留給最小的孩子吃。我看見江西農村煮飯的米與米湯分開,米另外放入木桶中蒸熟,吃口堅硬,據說種田人吃了這種硬飯更耐饑。我曾吃過江西的紅米飯配南瓜湯,味道上佳,紅米是水稻晚熟品種之一,因米皮呈醬紅色而得名,飯味清香濃,吃口軟糯耐饑。
用飯字組成的常用詞有:飯來張口、酒足飯飽、粗茶淡飯、看菜吃飯、生米煮成熟飯、吃大鍋飯、茶余飯后、殘羹冷飯、靠天吃飯、令人噴飯、粗茶淡飯……指某人說話啰里啰嗦叫“閑話多得像飯泡粥”,據說來自太倉方言的俗語,原來飯泡粥剛燒開時,鍋面上總是漂浮著一層白沫。而說話多的人也總是說得口沫橫飛,所以人們就用飯泡粥來形容說話多的人。
用“飯”字取名的點心有粢飯糕、糍飯團、米飯糕、八寶飯、糍毛(飯)團等。鍋巴,上海人叫“飯糍”,香香脆脆,這要鄉(xiāng)下燒柴火的老灶頭上鐵鍋里煮飯才能弄出來。鍋巴入菜已成為時尚佳肴,用海參、雞片等做成的三鮮鍋巴人見人愛。
從前去飯店吃飯,菜肴酒水再好,最后大家都要吃上一碗飯,有句老話叫“酒足飯飽”?,F在朋友們上飯店小聚,基本無人再想吃飯,可見飯店從最初供人吃飽肚皮到如今已大有變化。從前的“飯攤”、“飯店”、“飯鋪”、“飯莊”、“飯館”的名稱也悄悄地改為“酒家”、“會所”、“賓館”、“茶餐廳”、“菜館”、“某某”、“某某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