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莉
一、道德評價的含義與特征
1.道德評價的定義
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依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準,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所做的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從道德評價中可看出:①道德評價是人類社會獨有的。動物不存在道德,這是由人與動物的主體性差別所決定的,動物因不能夠自覺約束自身行為而難以形成道德標準和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因而道德評價也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只有人才能夠做出道德評價。②道德評價需要一定的道德標準來支撐,它并不是無標準、無依據(jù)的。③它具有階級性、社會性。不同的階級,道德評價的標準是不完全一樣的,以此來進行的道德評價行為也是不同的。同樣,在不同的社會中,道德評價的標準也是有所差異的,道德評價標準不會是永恒不變的,也不會是沒有共性的,因而,人們的道德評價行為也會隨著自身社會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④道德評價的對象不僅限于他人,還包括自我道德評價。自省一直是中國人德行修養(yǎng)的方法之一,是將自身放在與他者一樣的位置上,將“自我”視作“他者”,用相同的道德標準對自己所作所為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2.道德評價在當代的特征
(1)道德評價能力的變化性大。道德評價水平的差異性與隱蔽性是顯而易見的,每個個體不可能有相同的道德評價水平起點,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同一個層次水平上。而且,試圖去判斷一個人的道德評價能力處于何種水平,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不像道德行為一樣外顯,它具有隱蔽性的特征。但在當代,道德評價能力除了具有以上特征,其能力的變化范圍也越來越大?,F(xiàn)今人們之間有了越來越緊密的社會關系,人類社會生活范圍越來越大,人們的觀念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與之相關的道德評價行為所面臨的社會情況、道德評價主體思想的多元化,使得道德評價主體的思想會隨著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情況而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
(2)道德評價表達媒介的多樣化。到近代社會,新興媒體開始從小眾走向大眾,人們開始普遍接觸具有道德評價性質的報紙、廣播等?,F(xiàn)代社會計算機、手機的普及化,讓人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網絡表達渠道的逐漸暢通,使道德評價表達媒介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
(3)道德評價主體的類聚性。類聚是指同類事物匯聚到一起。不同道德評價水平的主體會在交往中表達自身的道德觀點,而具有相同道德觀點的人更容易再次對其他道德行為進行判斷,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因此,道德評價主體往往呈現(xiàn)類聚性特點。例如,一個家庭往往對同一道德事件的觀點是相同或相似的;你的同伴與你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是相同的。
3.道德評價的作用
道德評價行為的作用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具有積極性的,如裁判作用和激勵作用,即通過對同一種道德行為的評判,對該行為進行褒獎或譴責,促使人們更加自覺、積極、主動地根據(jù)社會公認的道德標準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當然,道德評價基于社會現(xiàn)實,指向未來生活,具有引領人前進的積極作用。
但同時,道德評價方式的運用不當,對品德發(fā)展還起著阻礙作用。在當代,道德評價方式運用不當時會產生以下消極影響:①混淆視聽。當今社會日趨多元化,各種價值觀念并存,主流價值觀受到沖擊,尤其我國還處在舊的傳統(tǒng)道德觀崩塌、新的道德觀仍在塑造的現(xiàn)狀中,不和諧、不穩(wěn)定的道德評價聲音層出不窮,一定程度上會誘導、混淆民眾的看法。②道德暴力。從個人角度來講,道德評價的主體是個人,它的執(zhí)行者也是個人,個人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就是其道德評價的實施,這就易形成道德權威的假想。當一個人將自己的想法擺在道德判斷的制高點上時,那么這種想法必然是錯誤的、片面的。這也就形成了道德暴力,即人們的所謂“正當?shù)牡赖伦l責”會對評價對象造成一定的傷害。③加深錯誤觀念。在社會中,我們必須正視人們的道德水平是處在不同層次的,而道德評價是人們觀念形態(tài)的道德對已行動的道德現(xiàn)實做出的判斷,這屬于道德認知環(huán)節(jié)。社會中處于較低層次道德水平的人,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也很難準確、完整,而由于道德評價的特性,這種錯誤觀念更容易在團體影響下得到鞏固、深化。
二、道德評價的標準
關于道德評價的標準仍有一些分歧——唯動機決定論者認為應以動機作為主要依據(jù),唯效果決定論者則主張以行為結果為主要依據(jù),而唯手段決定論者則認為手段的不道德最終會損害動機和結果的道德性。但關于道德評價標準的爭論,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已經就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問題做出了科學解釋——動機與效果應該是實踐基礎上的統(tǒng)一,對任何人進行道德評價,既要看動機,又要看效果,兩者要兼顧。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雖然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在實踐中, 我們仍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遇到“‘好心辦壞事算是道德嗎”“效果是好的,動機就不重要了吧”“是否應該在動機不良和效果不佳里面找到一定的平衡點”等。關于此,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觀點。
(1)動機不良,效果好,并不算是道德行為。正如叔本華所說:“不管我們?yōu)槟骋恍袨樘岢鍪裁礃拥淖罱K動機,但如果經過一番拐彎抹角,我們發(fā)現(xiàn)做出這一行為的最終真正推動力就是做出行為者的苦或樂,那這一類的行為就是利己的,因此也就是沒有道德價值的?!?/p>
(2)動機好,效果不好,則需要考慮很多客觀因素,諸如實施手段,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變量(如他人的規(guī)勸、事情的突變、過程階段的發(fā)展等),動機是否恒一,不良效果是否可以避免等。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將動機視為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一個人只要有善的動機,就不應該認為是惡的行為,只需要加以規(guī)避即可。列寧曾指出,應有區(qū)別地(在“個人意義上”)評價“由于輕率”和“出于預謀”而發(fā)生的不好的行為。毛澤東也認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保ā斑@點精神”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因此出現(xiàn)了“完全道德”與“缺陷道德”。完全道德用來表示道德行為無論從動機、效果、手段來講都是道德的,在對完全道德進行評價時,人們應該贊同并效仿;而缺陷道德用來表示出發(fā)點是好的,但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的出現(xiàn),使好的動機漸漸偏離了正確的軌道,這種行為不能說是不道德的;人們不應該去批判它,而應該試圖去改變它,盲目地批判只會讓人誤入歧途。
但同時也要考慮到一個過程性的因素——倘若僅因為主體的主觀因素而導致不良后果無法避免,我認為也并不是道德的。例如,“善意的謊言”就一定是道德的嗎?并不一定是。因為“善意”是從個人主觀方面提出的,而個人認為的“善意”是否是事實中的“善意”,并沒有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向病人隱瞞病情,經常被認為是善意的謊言,我們也的確看到了其積極的作用,但并不是對每個人都管用。對一個疑慮心頗重的人而言,減緩他的疑慮,反而對他的治療更有效果。當一開始去隱瞞時,行為可以算是道德的;但從主觀或其他客觀因素中已經發(fā)現(xiàn)這個事情開始有所偏差卻仍堅持時,這個行為已經不是道德的了。人們在進行道德評價時,應該肯定其動機,批判其行為。
(3)就手段而講,我認同“唯手段論”中的一個觀點:手段的不道德最終會損害動機和結果的道德性。
當一個人動機好、結果好,然而手段不好時,也不應該是道德行為;同樣,動機、結果都不好,手段正當時,也不應該是道德行為。從該角度看,都應該受到批判。
三、道德評價的對象
道德評價的對象不應該僅限于對他人的評價,還應該包括對自我的評價。自我評價是自我調節(jié)機制的主要成分。一個人如果不自省,眼中盡是他人的缺點,把自己放在一個完美的道德地位上,會對自我行為的改正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青少年由于知識經驗的匱乏,智力水平不高,在自我評價中還缺乏統(tǒng)一、系統(tǒng)的評價標準,因此在不同的具體條件下,都可能依據(jù)不同的標準做出不同的評價。這種不適當、不穩(wěn)定的自我評價,對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都是不利的。
自我道德評價與他人道德評價應該是一個統(tǒng)一的動態(tài)過程,兩者不應該因對象的不同造成觀念的分離。人們在對他人進行道德判斷時,應該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也通過自省來對他人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加以體諒,形成移情體驗,避免過激的道德批判;在進行自我道德評價時,更不應該脫離自己對他人的判斷,一方面是形成對比效應,更容易找出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自己完美道德的假想。兩者應該是同時進行的,任何脫離了其中一部分的道德評價,都不能算是完整的道德評價過程,道德評價的積極作用也會大打折扣。并且,兩者的統(tǒng)一有利于為青少年自我評價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標準,自我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不應該實施不同的標準。自我省察應該將自我從自身隔離開來,將自我視作他人,這樣的道德評價才更不容易受到自我保護思想的束縛,才會更客觀。
由此可見,在當代,道德評價呈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新特點,對道德評價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還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
參考文獻:
[1]韓進之,王憲清.德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鄭航.學校德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唐凱麟.試論道德價值的生成——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一個基本的理論問題[J].倫理學研究,2004(5): 11-15.
[5]辛治洋,張志華.“道德底線”不是道德——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基礎理論問題[J].中小學德育,2013(3):10-16.
[6]張夢圓,苑明亮,寇 彧.論西方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綜合取向:道德基礎理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