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化使得我國傳統(tǒng)家庭結構不斷解體,家庭結構趨向核心化,同時“空巢家庭”數量不斷增多。文章在家庭變遷視角下,以“城市空巢家庭的代際支持”為切入點??疾炷暇┛粘布彝ゴH經濟、生活照料、情感支持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得出的研究結論為解決空巢老人養(yǎng)老危機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城市空巢家庭老年夫婦;代際支持
問題的提出
一個國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超過10%即為老齡化。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空巢家庭的老人戶占總數的28%左右這說明中國已經進入一個老齡化國家階段。而在傳統(tǒng)社會中,中國家庭代際關系模式是雙向“反饋模式”,即父母撫養(yǎng)未成年子女,子女成年后反過來贍養(yǎng)老年父母。而在工業(yè)化、城市化、現(xiàn)代化過程中,家庭結構的變化、贍養(yǎng)負擔的增加,這些不利因素都可能對代際支持與家庭養(yǎng)老模式產生強烈的沖擊。
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通過對當前空巢家庭以及代際支持狀況文獻資料研究,把理論運用到實證研宄當中,豐富老年學理論。
現(xiàn)實意義:此次研究作為城市空巢家庭研究的一個實證案例,為我國解決空巢家庭養(yǎng)老的現(xiàn)實困境提供相關參考依據。
“空巢家庭”的含義
“空巢家庭”借用了家庭生命周期理論進行界定。所謂家庭生命周期,實際上就是把家庭看作一個生命有機體,從而研究家庭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產生的規(guī)則性變化,它反映了一個家庭從形成到解體是一個循環(huán)運動的過程。
穆光宗在《家庭空巢化過程中的養(yǎng)老問題》對空巢家庭的定義是: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論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發(fā)展的最后一個階段,是指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家庭。對空巢家庭的研究
李德明、陳天勇等人撰寫的《城市空巢與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狀況的比較》一文,指出與子女同住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狀況均較好,獨居老人的心理狀況較差的結論。
學者穆光宗曾提出“少子老齡化”的概念,這個概念注重的是家庭結構的變遷與老齡化所帶來的養(yǎng)老挑需求尚未得到較好的滿足。同時他指出了“分而不離”的代際居住模式與“又分又離”的代際居住模式在贍養(yǎng)老人方面的區(qū)別。
城市空巢家庭代際支持研究
王樹新認為盡管代際分開居住,建立兩個獨立的核心家庭,但是兩個家庭之間仍然保持著緊密聯(lián)系,形成一種能分能和的彈性家庭發(fā)展網絡。
林戈指出,我國城市中有很多子女與父母居住地理空間距離上都很近,為父母提供養(yǎng)老支持的可能性依舊很大。
文獻總結
目前相關研究成果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眾多可借鑒的思路,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城市老年人代際支持較少的學者較少。對城市空巢家庭老年夫婦代際支持關注也不多,此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研究框架
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是南京城市空巢老年夫婦。
2. 研究內容
根據調查分析南京市空巢老人子女代際支持現(xiàn)狀,包括經濟來源及收入狀況、生活照料情況以及精神慰藉情況三個方面。
城市空巢家庭代際支持現(xiàn)狀
代際經濟支持
1.老人較少獲得子女經濟補貼
子女給老人的經濟補貼
金額 人數(人)比例(100%)
0 39 78
1-500 6 12
500-1000 3 6
1000+ 2 4
數據反映:其中有39個老人沒有獲得子女經濟支持,占78%,基本較少老人獲得子女的經濟補貼。在老人獲得子女經濟支持金額方面,主要是500元以內,占12%??傮w上老人獲得子女的經濟補貼程度比較低。
2.代對子女的經濟支持降低
中國家庭代際支持是一種雙向的支持模式,不但有著子女對老人的經濟補貼,也有著老人對子女的經濟幫助。總體上有老人是不給予子女經濟補貼。數據顯示:老人是否給予子女補貼以及給予子女補貼金額多少與老人的性別、年齡、子女數量等特征沒有明顯關系。
不同人口特征老人給予子女補貼(100%)
項目 0元 1-500元 501-1000元 1000+
性別
男 89.7 6.0 3.4 0.9
女 89.2 7.5 1.8 1.5
年齡
60-69 88.3 7.5 2.7 1.5
70-79 88.2 7.4 3.3 1.1
80+ 96.8 1.6 0.8 0.8
代際生活照顧支持
在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影響下,照顧老人生活是每個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在傳統(tǒng)代際“均衡互惠”原則下,老人也經常會主動幫助子女料理家務,作為獲得子女幫助的基礎。
1. 調查顯示,空巢老人與自己的子女分開居住,生活中的照顧者主要是依靠自己,一方面,60歲以上老年人身體狀況良好,另一方面,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影響,空巢老人都有自己承擔責任的思想,沒有特殊困難不輕易尋求他人幫助。
您現(xiàn)在的日常生活有人照料嗎
年齡 有 無
60-69 5 30
70-79 13 91
80+ 6 60
2.家庭中老人和子女之間處于一種互幫互惠,平等均衡的狀態(tài)。這不僅包含著子女對老人的贍養(yǎng),也包含著老人對子女的生活照料與勞務幫助。受代際支持理論中“責任內化”以及中國傳統(tǒng)倫理責任思想影響。父母對子女有著無私奉獻精神,只要子女需要都會在能力范圍幫助子女。雖然總體幫助量減少了,但長期以來父母都把幫助子女帶孩子當成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代際情感支持與精神慰藉
情感支持主要反映的是子女與老人之間的情感親密程度,是代際關系的重要反映。有專家指出,由于空巢老人身邊無子女,缺乏精神慰藉,易犯孤獨、抑郁、等精神疾患為表現(xiàn)特征的“空巢綜合癥”。但根據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否認自己感到孤獨的空巢老年人口比例為 73.9%。
是否感到孤獨
年齡 是 否 不好說
60-69 10.2 79.5 10.4
70-79 13.9 72.8 13.3
80+ 20.4 59.9 19.7
研究結論
根據本次調查,研宄得出以下結論:
1.結合代際支持理論觀點,空巢家庭老年夫婦代際支持狀況存在著不同與傳統(tǒng)代際共居家庭結構的新特征。空巢家庭的核心化趨勢改變了老人在經濟、生活方面對子女供養(yǎng)嚴重依賴,傳統(tǒng)“反哺模式”明確的“撫養(yǎng)一贍養(yǎng)”型代際間相互依賴、互惠均衡的模式被打破。當前呈現(xiàn)一種不均衡現(xiàn)象,只存在父母對子女的晡育;而子女沒有或者較少有對父母經濟和生活照料義務承擔的反哺。
2. 結論表明老人并不是時刻都需要他人幫助和照料的,會經過一個獨立的自我料理階段,之后發(fā)展到需求外界幫助的階段。而且在老人需要幫助時候不一定就會找子女幫助,老人受“責任倫理”影響很可能會自己克服困難。家庭生命周期揭示空巢家庭是居住方式自然發(fā)展的結果,老人對子女孝順觀念和方式產生轉變,改變了傳統(tǒng)只有代際共居才是孝順和養(yǎng)老的觀念,分居同樣可以養(yǎng)老。老人對家庭共同體產生新的看法,雖然代際分居,但是在觀念中和情感上兩個家庭仍然是“一家人”。
參考文獻
李德明、陳天勇《城市空巢與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狀況的比較》
穆光宗《家庭空巢化過程中的養(yǎng)老問題》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鄔滄萍《老年社會學》
風笑天《從“依賴養(yǎng)老”到“獨立養(yǎng)老”一一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觀念的重要轉變》
熊漢富《空巢家庭:一個應當關注的老年群體》
徐安琪《家庭結構與代際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黃子蘊(1994-),女,重慶市人,在讀本科大學生,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