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對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日益增長。本文分析了民族音樂的起源,對于群眾文化與民族音樂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通過本文的分析,詳細的介紹了群眾文化與民族音樂之間的淵源,希望能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做出一些貢獻。
關鍵詞:群眾文化;民族音樂;淵源
群眾文化來源于人類社會不斷的進步中,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民族音樂作為其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使得人們平時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在當今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時代,儼然已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充分的研究分析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去發(fā)展民族音樂,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1 群眾文化是民族音樂產生發(fā)展的起源
人類社會發(fā)展中,逐漸有了表達情感和愿望的需要,于是便有了民族音樂。社會文化是人類在征服改造自然中逐漸發(fā)展完善的,為了滿足生存發(fā)展的需求,創(chuàng)造出了語言、文字等一系列工具,不同的地域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性。在社會文化發(fā)展到一定的時期,為了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心理,創(chuàng)造出音樂的形式。在最早的時候,人們勞動生產中,為了方便統(tǒng)一生產,增強勞動效果,會通過喊口號等方式進行思想傳遞,這便是最早的民歌。當人們滿足于所創(chuàng)造的勞動成果的時候,會通過有節(jié)奏的歡呼吶喊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這些造就了民族音樂的基礎。后來人們對于某些特殊日子的紀念以及對于上天的祈求祭祀中,不同的民族產生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但都伴隨著有節(jié)奏的聲音,漸漸形成了一種文化,也成為了民族音樂的起源。
2 民族音樂是群眾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
隨著人們對于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目前文化呈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并且不斷產生更加先進的文化。隨著各種通信技術的普及,以及娛樂項目的增多,逐漸形成了一種以音樂為中心的文化氛圍,民族音樂慢慢的成為了民族文化表達的主流。
(一)、民族音樂用來宣傳群眾文化
具有各地特色的民族音樂成為了人們空閑時間最好的一種放松形式,老少皆宜,擁有著最廣大的群眾基礎,因此,民族音樂成為群眾文化宣傳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到了紀念日、節(jié)日等,民族音樂必不可少。民族音樂在群眾文化宣傳的過程中,有著很強的優(yōu)勢,比如目前所流行的廣場舞,超脫于地域時間的限制,在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基,適合各個年齡段,讓人們充分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間接地加強了群眾文化的建。
(二)民族音樂能凝聚群眾文化
文化是連接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樞紐,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在長時間的交流溝通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民族音樂作為其中主要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增強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合作,成為各個民族溝通的橋梁,對于群眾文化的凝聚有很大的作用。民族音樂起源于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而群眾活動中也經(jīng)常把民族音樂作為主要表達形式,當人們在活動中聽到自己的民族音樂時,會產生巨大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
(三)民族音樂的教育功能
民族音樂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傳承,其中的歌詞大都是積極向上的,傳達出人們的勤勞、熱情、積極、陽光、孝順、愛國等情懷,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并且通過歌曲這種有趣、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人們更樂于去學習接受,進而能提高群眾整體的文化水平。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擁有著多種音樂形式,各個民族之間應該加強交流,利用各自的民族音樂與別的民族進行更多文化上的交流學習。
(四)民族音樂能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
民族音樂起源于民間,也是民間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老一輩的人喜歡聽一聽戲曲,比如京劇、秦腔、黃梅戲、豫劇等,青壯年可能更喜歡聽一些民歌,比如陜北的信天游,同時,還有著很多的音樂人對于民歌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創(chuàng)作。伴隨著多媒體的應用,出現(xiàn)了許多的歌唱比賽節(jié)目,也吸引著大量的觀眾,時下流行的廣場舞,也已經(jīng)打破了國界限制,出現(xiàn)在了英國、俄國等國家的土地上,不斷豐富人們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
3 將民族音樂更好的融入群眾生活
(一)針對目標群體進行選擇
不同的民族音樂有著不同的群眾基礎,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民族音樂的。在關于把民族音樂融入群眾生活的探索中,先要了解清楚目標群體。比如日常的社區(qū)活動,大多都是老年人去參與,由于目前的流行音樂泛濫,受到此類音樂的影響,當前許多老人在早上的晨練中也都放的是一些流行的舞曲、節(jié)奏,沒有一絲民族味道,而且流行音樂大都涉及的情、愛方面,對于青少年的發(fā)展有著不利的影響。針對這一現(xiàn)狀,想要所有的人都沉醉在民族音樂的熏陶中,就必須有選擇、有針對性的對于不同的人群,年齡的差異,文化的差異,地域的不同這些問題,去播放適合他們的音樂。選擇一些文化素養(yǎng)、音樂水平高的人來對于群眾進行引導宣傳。同時,我們可以參考老年人豐富的閱歷,根據(jù)他們獨特的審美方式、審美特點進行民族音樂的播放宣傳。目前,全國范圍流行著廣場舞,但僅僅只有那幾首通用的歌曲還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廣場上播放新的民族歌曲,并進行舞蹈教學,才能提高其氛圍,發(fā)揮民族音樂的精髓,展現(xiàn)其特有的魅力。
(二)增強群眾的鑒賞能力
美妙的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有著這樣的能力,假如某種音樂并不被人們所接受,那么這種音樂也就失去了其所具有的價值。這也要求文化工作者在對于音樂的選擇上,能更好的了解群眾的喜好,選擇合適的音樂,才能引起群眾對于音樂的熱情,加強引導,提高人民群眾的民族音樂欣賞能力。如果引導者自身并沒有良好的音樂欣賞水平或者寬廣的音樂欣賞范圍,那么也很難為民眾去推廣優(yōu)秀的作品,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音樂需求,很難起到推廣的作用。在對于民族音樂的宣傳中,我們不能夾雜個人的喜好觀念進行推廣,這樣可能會產生反作用。針對以上這些內容,要求我們在進行民族音樂的宣傳推廣中,做好深入的調查研究,切合大眾的實際情況,鼓勵引導群眾對于民族音樂的選擇學習。
4 群眾文化中民族音樂審美
民族音樂審美指的是人們在欣賞民族音樂過程中,通過自己的主觀感受判斷對于所聽到的音樂進行評判的過程。在對民族音樂的審美過程中,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增強精神層次的享受。某方面來說,民族音樂審美是人們對于自然重新評判的媒介,能不知不覺中對于人們的思維境界進行提高,充實自己的內心。審美屬于一種抽象的群眾文化,有著很多的標準,并且不同民族地域對于審美的標準也有著差異,對于同一個音樂,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的人所評判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當然,對于民族音樂的判斷并不僅僅有不同點,一些具有共性的民族音樂能夠引起更多人們的喜愛。對于民族音樂的欣賞可能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無法同步,但是對于民族音樂所帶來的震撼心靈的效果都是一樣的,表達的情感也都具有相似性。
5 結束語
群眾文化是社會進步發(fā)展的產物,而民族音樂傳承于民族千年的文化歷史,由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地增加新的內涵,利用聲音將人們的內心精神世界、情感變化表達出來。民族音樂產生于民族文化,由為民族文化服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將群眾文化與民族音樂進行融合,不僅能提高其藝術魅力,更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因此,我國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應針對民族音樂進行大力的發(fā)展推廣,兩者結合,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敏. 芻議群眾文化與民族音樂的淵源[J]. 智富時代,2015,04:360.
[2]江衛(wèi)平. 探討群眾文化與民族音樂的淵源[J]. 北方音樂,2015,11:23.
[3]林珠萍. 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的淵源及發(fā)展思考[J]. 科學中國人,2015,30:170.
作者簡介
廖暉(1971-),女,南寧馬山,畢業(yè)于廣西藝術學院,碩士,桂林市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