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若琳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婚姻家庭制度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是與當時的中國國情相適應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因此。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家庭制度,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隨著西方近代文明的傳入、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婚姻家庭制度受到猛烈地沖擊和挑戰(zhàn),中國人的婚姻呈現出從保守到開放、從一元到多元的變化。
關鍵詞:中國婚姻;婚姻變遷;合理性
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于風雨飄搖之際頒布,其雖未得以生效執(zhí)行大清王朝就灰飛煙滅了。但作為中國第一部民律草案,不僅扭轉中國“重刑輕民”之傳統(tǒng),而且其反映的近代立法技術的精髓之深遠,對后來民國、乃到后世民事立法皆有深遠影響?!洞笄迕衤刹莅浮贩路▏⒎w制,在當時是一部較為先進的法律,是中華立法之驕傲。但是,處于時代的局限性,以現代觀點,《大清民律草案》中諸些規(guī)定是糟粕的,最為突出的表現在于“夫妻之間權利的不平等性”,姑且稱之“夫唱婦隨”。
《大清民律草案》沿襲了中華五千年傳統(tǒng)的“陋習”,對于妻子一方,并未給予完全的民事主體資格,似乎將妻子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仿佛與近代乃至現代女權運動要求的“男女平等”的呼聲漸行漸遠,加之離婚中對女性較多不利保護的因素,許多抨擊這部法律“行憲政之名,無憲政之實。尚未真正實現現代法治觀念,創(chuàng)造平等、自由、博愛的社會”。
西周時期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存在父母的參與與介入,“七出”、“三不去”制度中男女權利義務的極大差別,到唐宋時期如《戶婚律》中極力維護封建婚姻家庭制度。法律承認封建強迫包辦買賣婚姻制度的合法性,強化夫妻之間的不平等性。妻子受到夫家的嚴格控制,不得以任何理由離家出走。違者,徒兩年。五千年的中華封建文化傳統(tǒng)傳承了這樣一種精神:“夫為妻綱”,女性被控制在夫家的絕對權力之下。這樣的封建傳統(tǒng)沿襲至清朝末年,已經成為了一種公認的事實傳統(tǒng),以至于在《大清民律草案》并未作出適應現代社會的變更。由此遭到了許多現代學者的駁斥。
殊不知,這樣的抨擊是對當時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不甚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男尊女卑觀念在婚姻生活領域的反映最為直接。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歷史上出現的最初的階級對立,是同個體婚制下的夫妻間的對抗的發(fā)展同時發(fā)生的,而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奴役同時發(fā)生的?!迸陨鷣砩鐣匚坏拖?,婚姻地位卑微。從古代開始,當父系社會逐漸代替母系社會,妻子逐漸成為丈夫的隸屬品。這是時代發(fā)展之必然,男人擁有比女人更加強壯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在自然的選擇下成為了家庭中的“頂梁柱”,這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依靠了男性,意識形態(tài)中男人也就成為了“家中的權威”,當時封建社會的小商品手工業(yè)社會,技術進步的瓶頸限制了生產的規(guī)?;瑢θ肆Y本的有限需求也就導致了供給的有限性,在勞動力競爭市場中,男性勝出,而女性,就只有依偎在家中“相夫教子”,做一個所謂的“賢妻良母”。久而久之,社會分工的變化也導致了家庭角色的演變,女人失去了可以獲取物質生活的資本。從另一個方面說,她們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女性長期在家中的生活使他們大多喪失了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并且經濟實力也不允許他們可以獨立的從事民事活動,即使法律規(guī)定妻子可以不經丈夫同意從事民事活動,但事實上如果沒有丈夫的同意,妻子也很難進行民事交易活動。甚至會導致“傾家蕩產”的悲劇,加之古代對女方離婚的諸多限制,男方可以以此為由輕易尋找到休妻的借口,加劇出現離婚等不利于妻子一方的情形出現。這樣的結果將可能導致妻子一方最終“得不償失”,所以,在中國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樣的法律規(guī)定是合乎情理的。
古往今來,關于婚姻制度規(guī)定在現代仍嚴重就是對妻子一方是不利的,尤其“七出”制度等成為了批判的風口浪尖,男女婚姻完全以家族為中心,完全由家長決定,似乎無婚姻自由而言,妻子只能“從一而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只是針對女性的婚姻倫理原則,片面要求女性應該重貞節(jié)。在“從一而終”成為官方所倡導的婚姻倫理觀念后,通過官方廣泛的宣傳與嚴格的實施,很快就被廣大民眾認可和接受,并被人們內化為自己的內心信念,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對女性發(fā)揮廣泛的約束作用。尤其是隨著封建理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封建綱常禮教對“從一而終”的控制愈加強烈。
《孔雀東南飛》中女主角蘭芝的悲慘遭遇似乎向我們控訴夫權社會的不平等,但是,制度之所以可以延續(xù)千年,是有其所謂的基礎的,而法律之所以這樣的規(guī)定,也因為法律是制度的產物,殘缺的制度必定存在殘缺的法律?!案改钢?,媒妁之言”似乎也成為了眾矢之的,許多不幸似乎驗證婚姻成為父母進行政治、地位、金錢的聯姻,卻從未從兒女的幸福大事著想。婚姻由父母決定,兒女沒有自由而言,釀成了多少不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但是,我們看到那些不幸的時候,應該可以理解為什么當時會有那么多不符合現代情理的規(guī)定出現,多少包含了它的合理性。在古代,作為女子不輕易出門拋頭露面,對外界社會不甚了解,而婚姻,作為一樁人生中的大事,是不可以草率行之。所以,在男女雙方不能相互了解的時代,父母從利益選擇、經驗、學識等各個方面,都成為了最佳的判斷者?;橐鍪怯谐杀镜模页杀揪薮?,怎樣可以實現收益大于成本從而贏得這場交易的關鍵取決于掌握的信息量,而父母,因為他們的利益和將要嫁出或者娶回的兒女是一致的,是最不可能存在利益沖突的,必然成為這個實現最優(yōu)選擇的決策者。而“門當戶對”這一被現代批判為現代自由戀愛的最大絆腳石的規(guī)矩,其實是最好的判斷信息的途徑。因此,在嚴格婚姻制度下,這種選擇成為了必然趨勢。
當時的社會狀況導致了女性的劣勢地位,意味著女性一旦離開了男方的“護佑”將“寸步難行”。所謂的“七出制度”的執(zhí)行也是有非常嚴格的限制的,幾乎成為了不可能,在限制離婚的制度中所能體現的是對女性的保護,而限制女性權利能力的規(guī)定也可以說是盡量減少男方可以拋棄女性的“借口”。“從一而終”總勝過于自己孤苦伶仃的過一輩子,畢竟不管怎樣,婚姻是具有規(guī)模效益的經濟行為。中國傳統(tǒng)婚姻倫理,滲透于中國古代婚姻生活的各個層面,制約著人們的婚姻行為和婚姻關系,調整著人們的婚姻心態(tài),具有鞏固等級秩序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具有強調夫權至上、家庭至上,突出男性本位和家庭本位,片面約束女性的特點,具有扭曲人性、壓抑個性、愚昧落后、保守狹隘的缺陷。
或許有人會問:這樣的婚姻制度為何又會被批判或者說革命了?本來制度問題就無所謂絕對的“對與錯”,在當經濟基礎發(fā)生變化后,現有的制度無法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它便成為了瓶頸,則需要有所突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轟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也粉碎了統(tǒng)治者“天朝上國”的美夢,給泱泱中華帶來了沉重的教訓和屈辱。同時也帶來了外國先進的新生產力的變革。1911年的中國,工業(yè)革命的影響還未成為能夠未翻天覆地以至于影響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制和意識的變革。勞動力變革的勢在必行也沒有顯得那么急迫,更何況,當年統(tǒng)治者立法之目的僅為解決外國侵略者所謂“中華蠻夷尚未開化”的無端指責,并未想從根本解決中國封建社會的體制問題。而現代乃至當代社會,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社會化急需大量的勞動力,社會分工也更加細化,腦力勞動戰(zhàn)勝了體力勞動成為了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女人,在社會的變革中也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具體勞動上升為抽象勞動,抹去了作為性別之差的具體勞動特性,由抽象勞動而來的勞動力轉化為資本,女性開始擁有了在社會中立足的物質基礎,也慢慢發(fā)展了平等的世界觀、價值觀,在意識形態(tài)上也就可以與男人們平等,來自男人的束縛被解除了,女人們自由了,也有了更多發(fā)展的空間。通過比較發(fā)現,各國的女權運動,都是與工業(yè)化、現代化的進程緊密聯系的。
這個時代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工業(yè)生產使得大量婦女可以進入工廠,她們至少在許多工作崗位上可以毫不遜色的、甚至更為出色的創(chuàng)造財富,避孕的簡便和醫(yī)療的進步已使得婦女不再為頻繁的生育或懷孕所累,小家庭,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家務勞動的社會化以及家務勞動的電氣化,教育的普及,知識經濟的發(fā)展,社會交往和流動的增加,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選擇和再選擇機會(包括配偶之選擇)的增加。所有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著婦女和婦女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因婦女體力弱這種自然屬性而產生的在社會生活中的被壓迫和剝削的命運,并進而影響了婚姻中的男女關系。在現代社會,就總體而言,養(yǎng)育問題對于個人來說已經不像在傳統(tǒng)社會中那么重要了,社會可以承擔并且也已經承擔起許多先前由父母承擔的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同時,由于社會保險、福利制度的建立,由于人員的高度流動,“養(yǎng)兒防老”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昨日黃花,社會也已經更多承擔起老年人贍養(yǎng)的責任。因此,除了生物性本能以及文化傳統(tǒng),父母已經由于沒有往昔的收益而缺乏生育孩子的動力(DINK家庭的在城市中日益增多,就是一個明證),而且由于女性的工作機會增多,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也使得她們在生育上更為“理性”(婦女生育率與一個她們的就業(yè)程度、特別是收入高低大致成反比)。由此,近代以來,婚姻制度發(fā)生了一些重大變化,但這并不是觀念改變或啟蒙的產物,我更傾向于認為,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關于婚姻法的討論就不能停留在道德直覺的評判,甚或變成對原則的意識形態(tài)爭論。我們應當更多考慮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考慮到一切可能的后果。不能從尼采一貫批判的那個虛構的“無知無欲的”個體出發(fā),忘記了在很大程度上人受制于生物性,我們無法徹底擺脫的現實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一句話,無法擺脫我們得以成為現在這個樣的那個“存在”。我們不能憑著某種程度意識形態(tài)化的“愛情婚姻”理念;不能憑著一些煽情的或浪漫化的文學故事;不能憑著本來同一定條件相聯系但為了表述便利而抽象了的法律概念原則來設計婚姻制度。法律制度總是要求能夠精細操作,而不能用諸如“夫妻有相互忠誠的義務”這樣的很難操作或操作起來容易出紕漏的道德話語構建一些應然要求。
我們考慮的是中國的婚姻制度,因此還必須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社會總體的發(fā)展趨勢作一個判斷。中國目前城市地區(qū)的婦女獨立程度,在我看來,是中國過去30年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福利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我不敢說,隨著市場經濟發(fā)展,這種福利會消失。但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看,例如婦女就業(yè)難、特別是下崗再就業(yè)更難,很有可能這種福利在城市地區(qū)也會逐步弱化。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婦女有可能在經濟上、事業(yè)上處于一種相對不利的地位,她們對于男子的經濟依賴有可能被迫增加。我們的婚姻家庭法、離婚制度對這些可能發(fā)生但未必發(fā)生的社會條件必須有所準備。
隨著社會的進步,婦女擁有自身產權程度日益增加,她們的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婚姻制度發(fā)生了嬗變。比如在農村,雖然長期以來遵循男耕女織的自然分工,婦女其實也是農業(yè)生產的主力軍,農村婦女的貢獻增加,經濟地位提高,話語權也隨之增長,婚姻制度的變遷有了現實基礎。在現代職場,無論是公務員還是公司白領,靚麗美女的身影隨處可見,男女搭配的工作與生活,成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單元。建立在戀愛婚姻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自由選擇,構成了現代婚姻契約關系的基本形式,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與人口共同認同與接受的婚姻主流?,F代人都普遍認為有愛情的婚姻是幸福的前提。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分散決策的市場機制思想滲透到人類的戀愛婚姻制度中,主張戀愛和婚姻自由、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造有愛情的婚姻。個人選擇權力與自由的擴大,外部環(huán)境的促動與傳統(tǒng)婚姻制度的缺陷,共同推進了婚姻制度的演化與變遷?;橐黾彝ブ贫仁且欢ㄉ鐣贫认碌幕橐黾彝バ螒B(tài),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是通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社會規(guī)范所確認的特定婚姻家庭模式?;橐黾彝リP系是社會系統(tǒng)的縮影,構成了社會的基本單元。一種婚姻形式的確立和被社會認同,便會不斷地向社會擴散,并輻射到所有的人際關系之中,形成一個龐大的社會網絡結構。并與社會系統(tǒng)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系統(tǒng)交互影響。
通過以上傳統(tǒng)婚姻制度和現代婚姻制度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出,現代婚姻制度在傳統(tǒng)婚姻制度基礎上發(fā)生了三大轉變:第一個轉變是,婚姻決定者從父母轉變?yōu)榛橐鲋黧w;第二個轉變是婚姻目的從生育轉變?yōu)閻矍?;第三個轉變是婚姻規(guī)范從“男主女從”、“包辦”、“買賣”、“順從”轉變?yōu)椤澳信降取薄ⅰ盎橐鲎灾鳌?、“婚內感情”。這種轉變是婚姻制度發(fā)展的必然趨勢?,F代婚姻制度的確立,避免了多少婚姻悲劇的發(fā)生,促成了多少美滿、幸?;橐龅膶崿F,使多少人在婚姻中感受到陽關般的溫暖,使社會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使社會更加穩(wěn)定、美好。
事實上,每個人最終都只能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都無法真正體會他人的感受和判斷。但是,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還是可以觀察、傾聽和感受。如果不是過分脫離實際,那么我們就應當留心一下社會中人們以自己的日常行為對這類問題做出的“投票”,想一想并試圖理解為什么社會上普通人往往會更多譴責“陳世美”現象,譴責的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嘲弄“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其中當然有許多人云亦云,許多在一般層面發(fā)言的人也的確不了解某個腳指頭對于那只鞋的感受;但是,我們至少要有一顆平常人的心,要有一種起碼的傾聽愿望。如果總是從基于我們的社會位置而接受的永遠正確的原則出發(fā),也許關于婚姻和家庭的討論就變成了我們個人的理想婚姻和家庭的討論,而不是關于中國絕大多數人可能采納的婚姻制度的討論了。
用蘇力老師的一句話結束這篇文章的調侃:即使意識到了,就一定可以超越嗎?
參考文獻
[1]薛君度、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2]陳旭麓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3]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婚姻家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4]余華林著,《女性的“重塑”:民國城市婦女婚姻問題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
[5]張學見:《從<中國式離婚>看當代中國女性婚姻觀念的變遷》,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