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 季 楠
“過去”pk“未來”材料作文佳作展評
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 季 楠
【文題展示】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詩人普希金說,那過去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畫家黃永玉說,世上常有人放著前頭的好景不看,轉(zhuǎn)過身朝向過去,只認為過去的都好。
【寫作指導】
首先,審明材料,普希金的話是立足于“過去”,黃永玉的話是立足于“未來”。
其次,摸透內(nèi)涵,“過去”指向人、事、物的起點;“未來”指向人、事、物的終點。
再次,定準結點,“過去”和“未來”的聯(lián)結點是“現(xiàn)在,當下”。
最后,厘清關聯(lián),“過去”能為“未來”積蓄力量;“未來”能將“過去”的愿景實現(xiàn)。
【參考立意】
“過去”角度切入:(1)過去無論好與壞,落寞與輝煌,不該忘卻,都應該珍惜。(2)過去成就現(xiàn)在和未來。
“未來”角度切入:(1)把握當下,面向未來;(2)前路風景美好,心系未來。
綜合角度切入:(1)心念過去,志在遠方。(2)過去已逝,未來可追。
【佳作展評】
【“過去”角度切入】
給過去以生命
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 張 良
逝者如斯,未嘗往也。我們也在一路向前。那么,過去是什么?是垃圾,拋之而后快?是黑歷史,抹白之而心安?我想我們更應該給過去以生命,殊不知,那過去的一切已然是唯美。
給過去以生命,擁抱它吧!
猶記得那位滿頭霜發(fā)、滿面溝壑、手彎背弓的老音樂家。當那個特殊的十年過去后,人們不禁問:“您苦嗎?”他笑言:“每天都很忙,忙著用4-4的拍子鍘草。”聽著他爽朗的笑聲,心中驀然潮濕,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更是擁抱著過去擁有音樂時的美好生活的激情,扛下了那十年的苦,十年的痛和不堪。迎來了新的今天和明天。
給過去以生命吧,前行的道路上總會有不理解、背叛的漩渦;現(xiàn)實的刀尖總會時不時刺痛我們的胸膛。難道真的毫無辦法嗎?給過去以生命吧,擁抱過去,感受過去,讓它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帶給我們奔向未來的力量,助我們以堅挺的姿態(tài)去迎接前行時的鋒利。
美好地過去給人以力量,那,挫折,失敗的過去呢?
給這樣的過去以生命,擁抱它吧!
曾經(jīng)的他傲慢無禮,驕傲自負。曾經(jīng)的他固執(zhí)己見,讓藍色巨人IBM公司搶得先機,推出了個人電腦,搶占大片市場。曾經(jīng)的他使得蘋果新開發(fā)出的電腦在市場上節(jié)節(jié)慘敗。曾經(jīng)的他被迫離開了蘋果。
離開后的十年間,他創(chuàng)建了行業(yè)前列,市值也是億美元的NeXT和Pixar動畫公司。
離開10年后回到蘋果的他,4年時間,他把NOKIA從第一趕下臺,又用了10年時間,把蘋果從倒閉帶到世界第一。他說:“過去幫助了我?!?/p>
過去讓他明白了自己的不足,過去讓他反思了自己的過失,過去也讓他自身變得更加地完美。當他再次回到蘋果,他是眾人的救星,是同行的克星,是可以享用上帝蘋果的人。
前行的路上不會只有鮮花與掌聲。走過的路也不會只有荊棘與噓聲?;赝^去,有美好的回憶,有痛苦的挫折,有不堪的過往。但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擁抱、感受、尊重過去,給過去以生命。迎接更美好的自己更輝煌的今天和明天。
【評 析】
本文的特點有三:
一是觀點新穎別致。當大部分考生在為“未來之美”振臂高呼之時,作者卻提出了“給過去以生命”的觀點。
二是素材駕馭超凡。素材雖少,但經(jīng)過整合給人以視覺沖擊力。如喬布斯這一素材,從“曾經(jīng)的他”到“離開蘋果的十年”再到“回到蘋果的十年”,整合中體現(xiàn)駕馭素材的不凡。素材雖簡,但兩個例子從“過去之美”和“過去之殤”兩個角度共同論證了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應“給過去以生命”。
三是結構清晰嚴謹。引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本論部分緊扣中心論點。在每段開頭,結論部分重申中心論點,中間段過渡自然,全篇渾然一體。(季楠)
【“未來”角度切入】
青冢·天涯·夢
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 王思源
“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我們都是那過河的人?!毕饺厝缡钦f。是的,生命的本質(zhì)在于向前走,而非一直回首。最美的花開放在路的盡頭。
獨留青冢向黃昏
風起沙涌,雁過人佇,朱唇輕啟,只道一句:“愿保漢匈百年好,獨留青冢向黃昏?!彼换厥祝涣魬?,手抱琵琶毅然而去。昭君,一紙詔書,她看見了漢匈的友好之景。她不留戀于中原的美好生活,她只希望她的前行可保國家百年安定。她朝向未來行走,留給后人一片安寧祥和。
別潼關,出長安,江南再見難。決然地“一去紫臺連朔漠”。她懂得,生命的本質(zhì)在于向前走,而非回首。最美的花開放在路的盡頭。
朱顏辭鏡花辭樹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她一生行走望天涯,最美不過是那撒哈拉沙漠上的落日、黃沙,這個明麗智慧的女子便是三毛?!白钍侨碎g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三毛深知,過去留不住,只有向前走,才能有超脫后內(nèi)心的明澈。于是,她選擇了向前走,選擇了流浪。
棄凡塵,赴沙漠,往事不回首。三毛看到了撒哈拉沙漠上震撼人心的景色,看到了走向未來的那個使人沉醉的自我。于是,她行走一生。她懂得,生命的本質(zhì)在于向前走,而非回首。最美的花開放在路的盡頭。
撐篙掠過河畔柳
尋夢,撐一支長篙。徐志摩曾說他年輕時瘋狂地喜歡“留下來”三個字,而成年后,他再不會任性地讓任何人留下。因為他學會了自己向前走。他追隨著林徽因的腳步,走過山,走過水,一生陪伴。他不再讓林留下,因為林不會留下。若是他不向前走,而沉溺于過去等待的美好中,只怕是連陪伴也無法陪伴了罷!
撐長篙,拂金柳,踏步向前走。徐志摩看到了陪伴才是最美好的告白,于是,沉淀對過去的懷戀,追隨林徽因。他懂得,生命的本質(zhì)在于向前走,而非回首。
古往今來,無數(shù)人選擇纏綿過去。他們不知,向前走,走向未來,才能掬取人生中最明澈的那一汪清泉。
青冢依然在,天涯路不遠,佳人夢中留。在這個紛繁復雜、前路迷茫的時代,我們更應堅定腳步向前走。只有向前走的人,才能摘取那盛開在路的盡頭的,那朵最美的花。
【評 析】
本文的特色凝結于“三美”:
一是內(nèi)容美。小作者熟悉散文的筆法,圍繞“生命的本質(zhì)在于向前走”,縱筆古今,人物,詩句,意象紛至沓來,為我所用。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展示了文化底蘊。
二是結構美。作者自然地將“生命的本質(zhì)在于向前走”這一觀點融入于三個人物,從而使讀者明白了行文的內(nèi)核所在。令人驚嘆的是文章能時時前呼后應。這就使文章章節(jié)圓潤有致,層次感強。
三是形式美。三個片段,三個徐徐走來的古今人物,用清麗的語言漸行漸近鋪設,娓娓道來故事,層層細致描繪,前應后襯,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