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摘要:《禁閉》是薩特最具世界影響力一部劇作,在該劇中薩特將地獄情境作了顛覆,并展現(xiàn)了三個互相追逐、折磨的鬼魂以及他們之間形成的封閉的三角關系。通過這些特殊情境的設置引發(fā)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本文從《禁閉》中的鏡子缺失,他人目光的注視這兩方面特殊情境入手,著重分析“自我問題”,最終得出要樹立獨立的自我,追求自由的自我這一結(jié)論。
關鍵詞:地獄情境 ;自我;他人;確立自由和獨立意識
獨幕劇《禁閉》是薩特最著名的一部哲理劇。它最初以《他人》為劇名刊載在雜志 《弩》1944年第8期上。第二年,伽里瑪出版社以《禁閉》 為題出版了該劇作。最初擬名《他人》,后來改為《禁閉》,對這一更名評論者們各持己見,而我認為劇名的更改隱含深義,它表明作者是將劇作分析的重心從“他人問題”深入到了“自我問題”。關于《禁閉》的論述不少,但是大多是圍繞“他人就是地獄”這句名言而展開的,很少從自我角度集中闡述。但筆者認為,人作為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雖然受到他人的注視和影響,但更多的是來自于對自己的認識,應當從自身出發(fā)尋找問題的根源。因此,本文主要從地獄情境的特殊性著眼,來分析《禁閉》的自我主題,得出《禁閉》所表達的基本觀念是對個人和他人關系異化的丑惡寫照,更是對自我主體禁錮的深刻反思。
一、失去鏡子:不能正確對待自己
薩特所描寫的地獄情境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沒有鏡子,所有可當作鏡子的東西也都被拿走了。而鏡子,恰恰又是三個鬼魂所渴求的東西。男主人公加爾散在進入地獄不久便發(fā)現(xiàn)沒有鏡子,他說“這兒沒有鏡子,沒有窗戶,沒有任何容易打碎的東西”而艾絲黛爾更是急切地需要一面鏡子“您要是讓我一個人待著,至少得給我一面鏡子呀”。鏡子在劇中反復出現(xiàn),象征意味明顯。作為映照人們形象的物品,鏡子的作用是幫助人們觀察自我的形象。在《禁閉》中,鏡子是鬼魂們認知自我的重要媒介,艾絲黛爾的話就印證了這一點“當我講話時,我總設法在一面鏡子中看到自己。我一邊說話,同時看到自己在說話,就像別人看見我一樣,我看見了我自己。這樣我就頭腦很清醒”。人之所以要照鏡子,是為了確認自我的存在,尋找自我認同,因此 “當我不照鏡子時,我摸自己也沒有用,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還存在”。因而,鏡子的缺失使鬼魂們失去了自我認同。加爾散由原來虛偽地自我欺騙,將自己塑造成英雄的形象,并為自己的性魅力自豪,把自己看做妻子的恩人,到后來稱自己為“下流胚”,艾絲黛爾則從原來自信于自己的美貌和對男人的吸引力,到后來說自己是“一堆垃圾”。伊內(nèi)絲相對于前面兩者來說仍留有一些自我認同,她曾自豪于對表嫂的影響力,但她是“照過鏡子來的”她對自己有著清楚的認識,她不像前兩者那樣虛偽假裝,而是坦承自己的罪惡,把自己界定為一個作惡者:“我活著就得讓別人痛苦”,但是,在伊內(nèi)絲的自我定位中潛藏了自我否定的意向,她認為自己是個“該入地獄的女人”。
二、自我與他人的正確認識:確立自我意識和自由意識
在《禁閉》中,三個鬼魂從自我欺騙、美化走向自我否定,他們將自己的存在置于他人的目光下,過分依賴于他人的評價,他們始終以自我為中心,將他人視作實現(xiàn)自我目的的工具,這種種導致他們無法從自我心靈的封閉狀態(tài)中走出,在異化他人的同時也導致了自我的異化。加爾散和艾絲黛爾不是選擇互相幫助,而是一心考慮自我欲望的滿足,導致了這種自我否定直接走向了自我禁閉,伊內(nèi)絲則始終如一地選擇作惡,她沒有一絲善意,“活著就需要別人受痛苦”,她的理性使她永久地受禁錮。其實,地獄的禁閉,就是人物自我的禁閉。
黃忠晶指出,“如果一個人太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回事,把自身的存在完全歸結(jié)為他人的看法上,那么,他人就是地獄。因為這種過分的依賴使一個人失去自由。一個人要想獲得自由,就得不囿于他人對自己的成見之中,而應該擺脫這種成見,去爭取自身的自由”。①
我認為,任何外在的思想對于我們而言都是稱重的枷鎖,只有掙脫他人思想的禁錮,才能抵達明媚的天堂。正如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所說的“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之外,什么也不是”。②人是生而自由的,是一個自為的存在,他自己決定自己,自己設計自己。“地獄”的禁閉其實是自我的禁閉。人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要擺脫心靈的地獄,就不能過分依賴于外物,個人要獨立于他人,抑或改善與他人的關系,以自己的選擇為自身和世界賦予意義。
注釋:
①黃忠晶,《他人與地獄——薩特關于他人的思想簡論》[J].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第三期。
②潘培慶、湯永寬、魏金聲等譯,《薩特哲學論文集》[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112頁。
參考文獻:
[1]沈志明譯.薩特戲劇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2]黃忠晶,黃巍編譯.薩特自述[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黃忠晶.他人與地獄——薩特關于他人的思想簡論[J].青海社會科學,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