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如 飛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多元視閾下的防控腐敗機制建構
徐 如 飛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的大背景下,反腐倡廉的形勢依然嚴峻,反腐敗斗爭呈現出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特征。腐敗問題通常不是來自于腐敗現象本身,而在于我們解決腐敗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合乎實際。因此,我們必須從理論上認真思考,我們的反腐敗措施是否合乎當前中國國情,我們的反腐敗工作是否找到了源點,破除反腐困境不是某一個學科能夠獨擔重任,而是需要眾多學科“協(xié)同作戰(zhàn)”,多管齊下,發(fā)揮合力。反腐敗理論研究既是一個歷史性課題,也是一個現實性的難題,需要進行多層次探索、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提出對策,從而推動防控腐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促進反腐敗工作理論創(chuàng)新、思路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用科學的思路引導民眾,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工作,用科學的制度構建體制,進而調動全民力量參與反腐敗斗爭,不斷筑牢制度防線、法律防線以及思想道德防線,形成強大合力,努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反腐倡廉;嚴峻;合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方針,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體系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①(以下簡稱“決定”)也指出要強化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要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和制度保障;健全反腐倡廉法規(guī)制度體系,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沖突、領導干部報告?zhèn)€人有關事項、任職回避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也表明,“反腐敗高壓態(tài)勢必須繼續(xù)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tài)度懲治腐敗”[1]。這些足以表明中央反腐敗的堅定立場和強烈信心,也釋放出“零容忍是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重要前提”這一信號。本文旨在從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角度,結合中國當下的反腐實際和具體國情,為加快推進我國反腐倡廉建設建言獻策。
(一)腐敗的定義
對腐敗的概念界定是開展腐敗與反腐敗理論研究,構建預防腐敗機制的基礎。如果概念不清,對象模糊,反腐敗工作就有可能產生歧義,導致不良的后果。何為腐???從詞義上來理解,“腐敗”原是指事物處于腐爛、變質、病變的狀態(tài)。后來人們通過形象化比喻,才將腐敗這個詞語與人的墮落聯(lián)系起來,并逐步引申到政治領域和社會生活之中。即把“腐敗”一詞用來特指一個人思想陳腐,生活糜爛、行為墮落,或者一個社會混亂、政治黑暗以及制度、組織、機構、措施無序等[2]。《牛津英語詞典》中列舉了腐敗的不同含義,可以歸納為三類:一是指物質的腐爛與瓦解;二是指道德的墮落;三是指在公共事務中濫用職權。其中用于政治生活的含義是指由賄賂或恩惠而放棄公共義務,使正直變質或被破壞[3]。海登海默認為,腐敗是運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4];亨廷頓將腐敗定義為“國家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共規(guī)范的行為,其基本形式是政治權力與財富的交換,即權錢交易”[5]。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腐敗是權力欲望無限擴大的結果[6]21。也有一些加拿大學者認為,腐敗是指權力的濫用,包括公職人員或商業(yè)管理者利用自身優(yōu)勢和法律、政策、制度的疏漏而獲得不正當利益。
上述國內外學者對于腐敗定義的表述,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在不同層次上觸及了“濫用權力”“謀求私利”等腐敗的根本性特征,為我們進一步深入考察腐敗的屬性、內涵、表現即預防腐敗機制的建構打下了良好的思維基礎,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前提。由于研究的出發(fā)點、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各國學者對于腐敗概念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腐敗是不正當運用公共權力以謀求私利的行為,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
(二)我國的反腐現狀
目前,腐敗已是世界性通病,各國幾乎毫無例外地面臨著洶涌而來的腐敗浪潮。腐敗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和政治問題,它嚴重威脅著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是一種對社會產生廣泛腐蝕作用的“惡性腫瘤”。腐敗行為危害巨大,它擾亂經濟與社會秩序、扭曲市場和社會風氣、破壞民主與法制,甚至危害人們正常的價值觀念。
根據透明國際公布的清廉指數*或譯作腐敗感知指數、清廉指數、清廉印象指數等,是透明國際自1995年起每年發(fā)布的評估,就世界各國民眾對于當地腐敗狀況的主觀感知程度予以評估及排名。清廉指數按降序排列,得分越低越腐敗。清廉指數是根據各國商人、學者與國情分析師,對各國公務人員與政治人物貪腐程度的評價,資料來源包含自由之家、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等10個國際組織。(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縮寫:CPI)(見表1)來看,在2015年評估的168個國家或地區(qū)中,中國大陸排名評比第83名,與中國的臺灣、香港(臺灣排名第30名,香港排名第18名)相距甚遠,在參評的168個國家和地區(qū)中也只處于中等水平。無論是從縱向還是橫向來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官員腐敗勢情嚴峻且積弊已深,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肅清腐敗毒瘤。在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取得成功的今天,腐敗無疑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絆腳石。因此,必須將反腐進行到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發(fā)現一起查處一起,發(fā)現多少查處多少,不定指標,上不封頂,凡腐必反,除惡務盡。
表1 透明國際腐敗感知指數(CPI)摘錄*資料來源:透明國際組織網站www.transparency.org。
長期以來,我國也十分重視并致力于反腐敗斗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長期堅持反腐敗的領導體制、總體工作格局和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內容也不斷創(chuàng)新。最根本的是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依靠法治、人民群眾的參與和監(jiān)督;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以促進“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有機結合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強調監(jiān)督機制的形成與效果;長遠目標與階段性成果相結合,穩(wěn)步推進;牢牢抓住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糾正行業(yè)和部門不正之風;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等等。這些傳統(tǒng)和積累,既是我們一直以來反腐敗工作得以深入開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也是當下反腐敗工作能夠成功地維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十八大以來,中央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將一批批省部級高官如蘇榮、令計劃等人繩之以法(見表2)。懲貪力度可謂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重塑和增強了全國人民對黨中央反腐懲貪的信心。除了“打虎”“拍蠅”之外,還有“獵狐”——“天網行動”抓捕外逃人員,“抓違紀”——公款吃喝、違規(guī)用車等,“抓巡視”——實現對行政機關、央企、金融單位等全方位覆蓋,多管齊下,成績斐然。從表3中我們不難發(fā)現,2013年是一個重要節(jié)點,與2012年相比,全國檢察院查辦貪腐案翻了將近5倍,腐敗分子在反腐高壓之下無處藏身。之后,反腐工作逐漸常態(tài)化,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明確指出:“反腐斗爭永遠在路上”,“打贏這場攻堅戰(zhàn)、持久戰(zhàn)”。面對這些反腐成就,我們也應當理性地看到,紀委在這場反腐敗斗爭中充當著“主力軍”的角色,發(fā)揮著事后懲治、補救的功能。我們不禁要反思:腐敗造成了大量的公共資源流失又該如何補救呢?除了紀委,難道就沒有別的反腐出路了嗎?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尤為重要。當前腐敗問題呈現出一些個性的方法和手段,尤其是隨著大案、團伙腐敗案的增多,對我們在研究對策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眾多的研究聚焦于對腐敗的懲處上偏重嚴密刑事法網和加大打擊力度,對腐敗滋生和蔓延的深層原因剖析不夠。筆者認為,以權力為核心、懲防并舉、長期有效的預防腐敗系統(tǒng)工程的構建亟待加強,切實讓官員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五次全會上指出,面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依然嚴峻復雜的形勢,必須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沉的使命憂患感、頑強的意志品質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如何緊密聯(lián)系國情,針對當前我國反腐問題提出建設性、可行性的預防腐敗方案,是本文深入研究和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
表2 十八大后落馬高官數據統(tǒng)計*資料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www.ccdi.gov.cn統(tǒng)計的對象為十八大后落馬的省部級(軍)及以上官員,統(tǒng)計數據截止日期為2016年9月。
表3 全國檢察院查辦涉嫌貪污賄賂等犯罪案件情況*參見最高人民檢察院2012—2016年工作報告。
美國著名的公共行政學家羅森布羅姆,真正提出應當從管理、政治和法律等多元視角來認識和探究公共行政,以全面、系統(tǒng)地把握公共行政之本質[7]。受其啟發(fā),本文試圖從政治學、經濟學、法學、行政倫理學等多元角度深入剖析腐敗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政治學視角——權力的制約機制
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俞可平曾指出:“如果只是很少一部分官員腐敗,原因更多在于官員本身,如信仰缺失、自我約束不嚴等等,但是如果有大批的官員腐敗,那肯定是制度出了問題。正如一個魚塘,有幾條魚死,可能是魚本身的問題;如果有大片的魚死亡,那一定是魚塘的水有問題?!?參見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俞可平于2015年12月3日在北京大學的講座《政治學的公理》。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體制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中,在體制轉軌時期,體制之間的磨合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這個階段中,舊的體制下建立的有關規(guī)章制度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而被廢止,而新的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從而形成在政策、規(guī)章制度上的“真空地帶”,而這就是滋生腐敗的重要根源。產生的弊端如鄧小平同志所言“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8]。
在現代社會中,腐敗通常指權力腐敗,即權力職能的蛻變或異化變質。因此,加強對公共權力的制約監(jiān)督,防止權力越界和失控,成為謀取部門和個人利益的工具,是預防腐敗的核心問題。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啟蒙時期的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現代的漢密爾頓到當代的哈耶克等思想家,對權力都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人類自身的理性不足以防止其對權力的濫用,對由此而帶來的危險,只能用制度消除。鄧小平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9]。目前,我國的腐敗案件呈現出拉幫結派、腐敗群體化;以權謀私、腐敗家族化;權色交易、生活腐朽化;錢權交易、腐敗金錢化;負隅頑抗、關系涉黑化;蓄謀外逃、呈現國家化等多重特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當中的某些基本制度出了問題,如官員任用制度、晉升制度、權力制約機制。因此,建立高效的預防腐敗機制,必須以權力制約為中心,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深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在干部的任用、晉升等方面如果不是靠公平競爭,而是靠關系、走后門,致使一些能力差、素質低的人也進入政府機關或走上領導崗位,因此必須改革現行的干部任用制度。(1)在干部的選拔、任用標準方面,要確保干部德才兼?zhèn)?,有較強的無私奉獻和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擴大民主,提高群眾的選官參與程度,強化干部任用過程中的監(jiān)督。未得到民眾表決通過的,不得提拔和任用,從根本上扭轉干部完全由上級任命的現象。(2)明確干部的罷免制度,對那些能力低、品行差、有腐敗行為的干部要予以降級、罷免,構成犯罪的要依法懲處。(3)改革干部責任追究制度。過去的責任追究是只要被提拔人存在腐敗行為就要追究領導的責任,即實行對干部推薦、考核、提拔等多環(huán)節(jié)的追究機制。本文認為,在追究提拔人時應區(qū)別對待。被提拔人在提拔之初就其身不正,對此領導要負失察之責;如果被提拔人在上任之初清正廉潔并且此前也沒有任何腐敗行為,而是在以后的過程中改變操守,這就無須追究提拔人的責任。
2.完善行政審批制度。層層審批大大增加了經濟主體的經營成本,阻礙了資源的有效配置,極易導致尋租設租等行為。因此要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行政審批制度。首先,要減少審批項目,政府不該管的堅決不管,充分發(fā)揮市場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其次,要規(guī)范審批行為,改進審批辦法,盡量減少審批中的自由裁量權,嚴格按照“權力清單”*中央、國務院《關于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出:分門別類進行全面徹底梳理行政職權,逐項列明設定依據;對沒有法定依據的行政職權,應及時取消;依法逐條逐項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審查;在審查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基層、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公布權力清單,積極推進責任清單。辦事;最后,行政審批項目不應該由相關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建立專家審查、咨詢制度,著力解決審批過程中的暗箱操作行為,減少權錢交易和尋租設租的可能性。
3.完善民主制度。過分集權是我國傳統(tǒng)政治體制的重大弊端,許多事情都由黨政“一把手”說了算,權力太過集中,其他成員在民主表決中成為“陪襯”的對象,挫傷了成員參與決策的積極性,更為官員腐敗特別是“一把手”濫用職權提供了條件。因此,我們的制度設計必須要尊重民主參與權、民主表決權,堅決貫徹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并且在重大事項的表決中實行一票否決制。具體表現為:重大事項必須經過集體議事,不得以個別征求意見或傳閱會簽代替;重大事項的敲定,必須實行會議表決,以此體現領導集體的意志。
4.建立健全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制度。該制度是預防腐敗犯罪的一項重要措施,其核心就是讓公職人員在任職期間財產數額公開化,接受公眾監(jiān)督。要向有關部門報告自己、配偶及子女的財產狀況,包括來源、數量、變動等,由主管機關予以審核。隱瞞、謊報、轉移財產或者不能說明財產的正當來源等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追究。最近二三十年,國家在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方面已做出種種努力,并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規(guī)定,但是實踐效果并不理想,遭到各方的抵制。另外,所實施的政策規(guī)定本身也存在缺陷,如財產申報主體不清晰、適用范圍較窄等。因此,我們應該群策群力加快財產申報法的出臺,為財產申報制度的建立保駕護航。
5.改革舉報制度。舉報是有效預防和打擊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腐敗分子起到重要的震懾作用。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實名舉報制度,這往往會打消人們舉報的積極性,使一些了解干部腐敗行為并且想檢舉揭發(fā)的人因害怕受到打擊報復而望而卻步。如果國家不能解決保護舉報人的問題,那么人民群眾勢必就會長期屈服于腐敗分子的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因此,為了有效地打擊腐敗行為,我們也應當鼓勵匿名舉報。不可否認的是,匿名舉報很可能會因個人恩怨而產生不負責任的隨意舉報,給國家機關的工作帶來混亂。這就需要受理舉報機關進一步增強鑒別舉報線索真?zhèn)蔚哪芰Α?/p>
(二)經濟學視角——官員也是“經濟人”
一個人在成為公職人員之前首先是一個“經濟人”。根據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觀點,“經濟人”[10]是指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的行為動機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我的利益或效用,工作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因此,管理制度的設計要么能確保個體自由地追逐私利,要么以權力強制或其他激勵措施使成員服從集體利益的需要。經濟學認為,政府官員同樣扮演著“經濟人”的角色,尋求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腐敗行為是具有成本和收益的,政府官員在無形之中會進行著成本—收益計算。只有當腐敗行為的預期收益超過其預期成本時,官員才會從事腐敗活動。如果腐敗行為的預期收益小于其成本,官員會感到得不償失,自然也就不會腐敗了。因此,構建預防腐敗機制必須要立足于經濟學進行官員腐敗的成本—收益分析,抓綱治本,將官員的腐敗思想扼殺在搖籃之中。
從官員的個人角度來看,腐敗的收益就是利用職權從他人或國家那里獲取的不正當利益,包括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等。一次成功的腐敗行為獲得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示為:g=f(m、s),m為物質因素、s為精神因素。同時,官員在從事腐敗活動時也要承擔風險,因此腐敗收益的計算必須將風險考慮在內,這時候的私人凈收益表示為:G=g×(1-p),p為腐敗行為被查處的概率。官員腐敗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為:C=c1+c2+c3×p,c1表示預備成本,即官員為了獲得謀取私利的工具——權力,而做出的種種努力;c2表示實施成本,即官員發(fā)現制度漏洞、創(chuàng)造腐敗機會而投入的精力和費用;c3表示風險成本,即官員因腐敗行為而承受的精神壓力和物質損失,包括現有的職位、權力、薪水與社會地位、個人的自由、聲譽等等。一般來說,預備成本和實施成本是比較確定的,而風險成本是潛在的,只有那些被查處的腐敗官員才會完全承受腐敗的風險成本。腐敗敗露的可能性不會是100%,它和腐敗行為被查處的概率p有關[6]62-63。
綜上來看,官員腐敗的凈收益可以表示為:W=G-C=g×(1-p)-(c1+c2+c3×p)=f(m、s)×(1-p)-(c1+c2+c3×p),當W>0時,官員才可能選擇腐敗行為。從公式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查處概率、腐敗收益、腐敗成本直接決定著官員是否選擇腐敗行為。收益越大,官員腐敗的可能性越高;成本越大,腐敗的可能性越小。在收益、成本固定的情況下,查出腐敗行為的概率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預防腐敗機制。
1.正視官員的“經濟人”自利動機,對官員的利益給予合理補償。古人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目前我國的公務員薪酬制度存在結構不合理、體系不清晰、權益失均、激勵功能不足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一些官員“另謀出路”,特別是一些掌握重大事權財權的官員將國家的財政資金中飽私囊。由于多種原因,西方的“高薪養(yǎng)廉”制度在我國還沒有實施的條件,但是我們可以不斷完善公務員薪酬制度,如改革工資結構、津貼補貼使用規(guī)范化、采用薪酬級差制,增強激勵功能,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提高工資水平,同時完善福利制度,消除國家公職人員的后顧之憂。
2.創(chuàng)新財政資金管理制度。建立規(guī)范的公共財政運轉體系,一方面徹底改革財政資金的收繳方式,對預算外資金,一律實行收支脫鉤管理,規(guī)范政府收支行為,真正落實“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各項規(guī)定。按照“單位開票、財政統(tǒng)管”的思路,具體可采取“兩個分離”的管理辦法,即“票款分離”“罰繳分離”[11]。另一方面要禁止任何單位私設“小金庫”“違規(guī)開設銀行賬戶”等行為。多年來,“小金庫”一直以各種方式藏匿于各個單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解決本單位急需的開支,同時由于其隱秘性較強,知情度不高,往往也會成為某些官員個人的“錢袋子”。
3.強化處罰機制,提高腐敗成本。上述表明,提高反腐機關的工作效率,依法從重給腐敗分子以嚴厲制裁,能夠大大提高腐敗成本,使之成為得不償失的事情。破案率高、判刑率高是增加腐敗成本最直接的體現,因此必須建立專業(yè)的打擊和預防腐敗的工作隊伍。同時,加大對腐敗的懲罰力度也是增加腐敗成本的重要手段,可以制定或修改相關法律,從重量刑,提高罰金數額,從而起到預防腐敗的作用。
(三)法學視角——立法、司法
為了更好地防止官員腐敗,保證權力的正確行使,最佳手段就是通過法律手段來規(guī)范權力,從權力的授予環(huán)節(jié),到決策環(huán)節(jié)、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通過科學配置權力,健全監(jiān)督程序,完善監(jiān)督制度以防權力失控、決策失誤和行為失范,使權力在法律的框架內規(guī)范行使??刂坪皖A防腐敗法律機制能夠通過一系列的反腐法律規(guī)定和執(zhí)法司法環(huán)境,使之成為按照既定的反腐目標和控制要求實現維護導向、支撐運動,并保持自我調節(jié)和良性運行的法律制度體系及行動方式。很顯然,其核心是利用法律機制和手段優(yōu)勢預防和控制腐敗。法律機制具有懲罰作用、教育和改造作用、威懾作用、激勵作用和補償作用等特點[12],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完善立法機制。立法機制是治理腐敗問題的根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預防腐敗法律體系,才能在具體工作中有法可依,在反腐斗爭中占得先機。目前,我國在控制腐敗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方面還是初具規(guī)模的,有利于今后深入懲治和預防腐敗,建設廉政制度。但我們同時也應當看到,最重要的還是在我國盡快制定一部專門的反腐敗法。制定反腐敗法是當今世界的重要發(fā)展趨勢,而我國的刑罰和其他單行法規(guī)關于反腐敗的條款,至今尚無專門的立法。因此,制定專門的反腐敗法是當務之急。這也有利于預防、發(fā)現、偵破、查處和打擊貪污賄賂等腐敗犯罪。制定的反腐敗法應體現懲防并舉、綜合治理、從嚴懲處、特殊犯罪特殊處理原則,增強可操作性。
2.改革司法機制。首先,要確保司法獨立,在我國法院是司法權的行使主體,法院不僅要在機構設置上與行政、立法部門獨立,更要在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方面,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黨政領導的干涉。法院獨立的必要性就在于它不僅為司法權的行使提供了組織和場所的保障,也為法官獨立行使職權排除干擾。其次,健全監(jiān)督機制,防止司法腐敗。司法機關被看作為社會排難解紛、對公民行使生殺大權的“操刀手”,司法部門一旦發(fā)生腐敗,必將直接破壞國家的法制,縱容犯罪,損害公共利益。因此要充分加強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力度,通過法律對監(jiān)督主體的地位和權限、監(jiān)督的范圍和程序以及監(jiān)督的方法做出明確規(guī)定,實現監(jiān)督的法制化。最后,還要建立制衡機制。法院、法官的權力大、責任重,只有建立權力的制約機制,才能防止大權獨攬、肆意妄為,才能保證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敗。
3.推動國際反腐敗合作機制新發(fā)展。2003年10月31日第58屆聯(lián)合國大會審議通過了《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于2003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這是聯(lián)合國歷史上通過的第一個用于指導國際反腐敗斗爭的法律文件,對預防腐敗、界定腐敗犯罪、反腐敗國際合作、非法資產追繳等問題進行了法律上的規(guī)范,對各國加強國內的反腐行動、提高反腐成效、促進反腐國際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以下簡稱“公約”),該公約進一步加強了控制腐敗的國際法律合作,形成了控制腐敗尤其是腐敗犯罪的較完整、全面的國際法律合作的原則、措施和制度?!豆s》中規(guī)定了定罪機制、引渡、專職機構、訴訟移交、執(zhí)法合作、聯(lián)合偵查及資產追回等多項內容,我國作為其中一員,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加快國內有關控制腐敗的程序和試題立法,使之盡可能與《公約》相契合,確保《公約》所確立的國際司法協(xié)助體系在我國順暢運轉。針對我國目前貪官外逃嚴重的現象,我們可以利用《公約》提供的契機廣泛建立控制貪官外逃的國際司法協(xié)作機制,在尚未建立國際司法協(xié)助的國家也可以建立相互間的案情通報機制,使外逃官員無處藏身。
反腐敗理論研究既是一個歷史性課題,也是一個現實性的難題,需要多層次探索、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提出對策,從而推動防控腐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促進反腐敗工作理論創(chuàng)新、思路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用科學的思路引導民眾,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工作,用科學的制度構建體制,進而調動全民力量參與反腐敗斗爭,不斷筑牢制度防線、法律防線以及思想道德防線,形成強大合力,努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1]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堅持以零容忍態(tài)度懲治腐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02-18(7).
[2]蔣周明.腐敗探源與反腐敗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3.
[3]王滬寧,主編.腐敗與反腐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6.
[4]海登海默.腐敗的面貌:以比較眼光進行的探索[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1997(3):37-48.
[5]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M].張岱云,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6]倪星.腐敗與反腐敗的經濟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415.
[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
[9]廖斌,廖天虎.腐敗防控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21.
[10]竺乾威.公共行政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44.
[11]羅中敏.腐敗成因與防治對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1.
[12]李曉明.控制腐敗法律機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74-276.
[責任編輯:張?zhí)炀癩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rruption under Multiple Perspectives
XU Ru-fe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Law and Politic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t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anti-corruption is still severe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corruption appears long-term, complex and arduous. The problem of corruption usually comes not from the corruption itself, but whether the idea and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conform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get rid of the plight of corruption, not a subject can bea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but a large number of disciplines are needed to work on it. Besides, some measures can be taken, such as using the scientific regulations to construct system, making all people combat corrup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law and ideology and morality.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upholding integrity; severity; joint efforts
2016-11-02
徐如飛(1992— ),男,江蘇省揚州市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行政理論、政策人類學。
D630.9
A
1002-6320(2017)01-0102-06
①《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戰(zhàn)略部署,而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的研究決定,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