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蘭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本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逼鋵嵔處煵粌H要教、要導,而且要通過課堂導學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語文學習能力,更應通過“引”而“不發(fā)”的渠道滲透學法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逐步引導學生向自主學習的方向發(fā)展。主要從還給學生“讀中內(nèi)化、思中消化、悟中活化、用中強化”的語文課堂,闡述了留給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空間這一觀點的重要性,讓學生正視自我、認識自我、成長自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讀中內(nèi)化;思中消化;悟中活化;用中強化;課堂教學
當下的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課外閱讀量,并推薦了相應書目,但很多學生限于種種原因,根本不能真正達到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量。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钡热魺o山,何處采得美玉歸?因此,大力推動學生閱讀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閱讀、廣泛閱讀,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讀的時間,這很有必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健全人格。為此,作者在努力探索這一教法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熟能生巧,讓學生“讀中內(nèi)化”
主動參與——“內(nèi)化”的前提。人餓了,就會主動找食物,吃起來很香,易消化;若不餓,就會厭食,勉強去吃,吃什么也不香,這是常理。學習也如此,主體不參與,無法“自讀”,不“自讀”,就無法“內(nèi)化”。在教學中,不僅是參與,而且要主動,這樣才能為“內(nèi)化”提供強大的動力,才能一舉多得。正所謂:“提領(lǐng)而頓,百毛皆順”,抓住了牽動全文的重點問題,則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提問,使教路、文路、學路三線合一。定準了課文悟讀的靶心,學生的自主閱讀、探究閱讀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導向,也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語文課堂,因此,每每接觸一篇課文,都會:
1.潛心悟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
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鉆研教材,確定“教什么”,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jù)教學目標,結(jié)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悟讀、品味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
2.潛心悟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
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lián)系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心態(tài)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3.潛心悟讀文本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本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yǎng)的過程?!笔购⒆拥奈膶W素養(yǎng)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yǎng)更沉實,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lǐng)學生在文字符號構(gòu)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提升、自我成長——教師責無旁貸。
還記得在深圳聽特級教師管建剛上的《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環(huán)節(jié)可謂是環(huán)環(huán)緊扣,條理清晰,新穎簡潔,設計巧妙,引領(lǐng)學生進入課文的悟情悟境之中,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于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tài),對課文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之中,啟示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本校高效課堂研討課:《草原》這一課例,整堂課以“美”為主線,設計了三個部分:(1)在呈像感形中發(fā)現(xiàn)美。(2)在品詞悟情中感悟美。(3)在移情入境中意會美。課堂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表象的美到意會的韻,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感悟、意會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chuàng)造美。整節(jié)課一氣呵成,重點突出,在看似簡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看似平平常常的課堂,學生卻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生成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心路歷程,實實在在經(jīng)歷品悟文本的過程,結(jié)合生活的“場景”,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在讓學生去踐行、活化,在集思廣益、思維互補中,為今后的學習注入超強動力。
二、文思泉涌,讓學生“思中消化”
錦鯉俗稱日本鯉,它的神奇之處在于,如果你在小魚缸里飼養(yǎng)它,它只會長到兩三寸長;如果你把它放入大魚缸或小池塘中,它就能長到六寸到一尺長;如果把它放進大湖中,讓它不受限制地充分成長,有朝一日可能會長達三尺。我想:教學中不也是這樣嗎?應讓孩子們?nèi)コ浞帧罢故咀约骸?,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發(fā)揮。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們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是“大湖”;是學生求知、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每一節(jié)課都是生命的一個腳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guān)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發(fā)展的寬闊天地。曾記得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文本的教育價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的愛,學生對這句極端的斷言,可能會疑惑不解,正好為學習下文做鋪墊,故借助:“創(chuàng)設語境,引起思辨;品讀語句,感悟內(nèi)涵;解讀生活,豐富延伸”等來預設教學。
1.對于文本中母親的鼓勵的感悟
母親一念完那首詩,眼睛亮亮的,興奮地嚷著:巴迪,真是你寫的嗎?多美的詩??!“精彩極了!”她摟住了我,贊揚聲雨點般落到我身上?!坝H愛的,發(fā)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寫了一首詩,精彩極了……”母親上前說道。采用抓住文中關(guān)鍵的“言語形式”品讀感悟。至于對父親的提醒、警告:我看“糟糕透了?!备赣H把詩扔回原處;“我不明白”,父親并不退讓,“難道這世界上糟糕的詩還不夠多么?”采用“對話”“預思效果”等手段幫助理解。
2.課堂操作過程中理解
文段①:一個作家,應該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來自母親的力量,這種愛的力量是靈感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但是僅僅有這個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會把人引入歧途。所以還需要警告的力量來平衡,需要有人時常提醒你:“小心,注意,總結(jié),提高?!?/p>
文段②:這些年來,我少年時代聽到的這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我的耳際;“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我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那一股風刮倒。我從心底里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那就是愛。在愛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駛?cè)ァ?/p>
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涵時得下一番工夫——那就是給學生思悟較多的時間。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惫首寣W生把文本熟讀于心、爛熟于心,且解讀自己的生活,豐富延伸愛,從而入情入景來揣摩父母的評價背后的良苦用心,感悟到不管是怎樣的評價,方式不一樣,但都是父母的愛,就這樣,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循序漸進,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永遠因讀思而生動,因生成而精彩。學無止境,教無定法,相信語文課堂在學生自主閱讀中會越來越精彩!
三、華章妙悟,讓學生“悟中活化”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準備好充足的學習材料,為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
1.“讀”中自悟的課堂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覺力?!币雽W生執(zhí)筆成文,必須引導學生遵循“感覺—領(lǐng)悟—積累—運用”的途徑學習語文,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提高感悟力和作文水平。為此,教學小學語文第九冊《可愛的草塘》一文時,先是引導學生領(lǐng)悟“‘我第一次見到草塘這美景的語句?!保ㄏ露握n文)“請讀這一段,想一想。”“再讀這一段,欣賞、欣賞?!?/p>
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綠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仔細瞧……一層又一層……茫茫的……(積累沉淀語感)。
接著讓學生自悟、自讀,提高自己的欣賞力、自悟能力,進一步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2.“品味”感悟的課堂
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師不是在“教”學生,而是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討,一起興奮,一起激動,是平等的對話,是民主的交流,是自由的討論。因此,教學中,我們要逐漸培養(yǎng)學生把人家的情感升華為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語言消化為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文章當“籌碼”,把自己的人生當“棋壇”,且運籌帷幄。如:《鄉(xiāng)下人家》描寫的是“鄉(xiāng)村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鄉(xiāng)間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的鄉(xiāng)土人情、質(zhì)樸的鄉(xiāng)村生活,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xiāng)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牽動起自己的情愫,延綿濃濃的愛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情。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lián)系自己,感悟蘊理,感悟人生,因為“自己走過的才叫路”!
筆者曾有幸聽了江蘇特級教師孫建鋒講授的《最大的麥穗》,也驚嘆于學生悟得透徹,那鮮明的個性表現(xiàn),現(xiàn)還歷歷在目。孫老師在講到尾聲時,讓學生自讀課文,體會最后一句話:“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比缓髠€別談感受,將悟出的道理寫上黑板并簽上名字。學生表現(xiàn)踴躍:“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機不可失,時不再來”“1>0”“吃到的雞腿比幻想的雞腿好”……爭先恐后地把黑板填得滿滿的,把課堂上學的東西自悟消化到日常生活的大課堂上來。
四、文化浸潤,讓學生“用中強化”
學生之間的“強化”包括集體強化、小組強化、個體強化。創(chuàng)新培養(yǎng)不僅需要獨立思考,還需要互相溝通,且敢于異化,與伙伴交流,或在討論中各持己見,或在商榷中求同存異,或在辯論中針鋒相對,匯集各種思路,不同的觀點。學生身在其中會自我互化觀點,強化觀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產(chǎn)生思維摩擦與撞擊,使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擴展。如學完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當理解了課文后,設計了以下強化練習:
1.擴展閱讀:《父愛,在拐彎處》
2.以“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說說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說明白,又要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
3.本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經(jīng)歷了幾次起伏變化,從文中找出表現(xiàn)“我”心情的詞語,依次填在下面的( )里
(得意洋洋)——( )——( )——( )——( )——(醒悟)
4.“我筆表我心”。把上述對爸爸、媽媽的話寫下來
5.自我評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評價理念,“建議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jié)果的資料?!辫b于此,對本節(jié)語文學習賦予評價新天地,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結(jié)果,更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1)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
朗讀習慣“三到”、合作交流“敢于交流”、自主探究“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寫話習慣“真情實感”。
(2)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jié)合,更重視定性評價
靠近清泉,心靈就會濕潤,靠近評價,生命就會跳舞。就這樣通過不同層面的評價,把愛、自信心滲透到學生的心田,在平等的氛圍中、對話中實現(xiàn):“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優(yōu)勢互補、自我強化的學習模式,讓課堂真正做到:
①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
②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
③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
④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
⑤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要活用好例子,以它為載體,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自我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谶@個思想,課堂上,我每每都是做一個“牧羊者”,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lǐng)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做一個“渲情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研讀把感情表達出來,在情感碰撞中才能漸入高潮,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做一個“牽箏人”,牽引學生在天高地闊的知識領(lǐng)域里翱翔、馳騁。
因此,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的作者,深有體會:教學之路雖任重道遠,可教學之果卻是那么甜透心脾。只要能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閱讀所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緊貼學生生活,遵循學生的心路歷程,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且充當好“助產(chǎn)婆”,通過質(zhì)疑、反詰等手段不斷引發(fā)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深層對話,不斷調(diào)試錯誤,機智調(diào)整教學策略,修正思維,使學生的智慧火花在那不經(jīng)意的輕輕一“點”間不斷迸發(fā),盡顯個性、靈性,“厚積薄發(fā)”,從而帶動整個課堂“靈動”起來,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概之: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語文的“大舞臺”,并賜學生“長袖”,促學生“善舞”!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