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狄伯杰(BRDeepak)
據(jù)印媒報道,印度外交部最近決定取消對印度一些研究中國問題的智庫的經(jīng)費支持。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會傷害印度國內有關中國問題的討論氛圍。
印度國內進行中國問題研究的智庫建設原本就不雄厚,即便是印度的一些大學,在該領域也起步較晚。1962年印中邊境沖突后,印度國內的“中國研究”才開始出現(xiàn),當時得到了美國福特基金會的支持。到了1969年,來自尼赫魯大學和德里大學的學者們,在一些現(xiàn)任或退休外交官的積極參與下組建了一個“中國研究小組”,進而為最終在新德里成立的“中國研究所”奠定基礎。這家智庫出版的《中國述評》期刊,成為印度國內唯一以中國為主題的學術期刊。
根據(jù)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2016年發(fā)布的報告,美國擁有1835家智庫,中國435家,印度只有288家。即便是這288家印度智庫,也只有少數(shù)在與它們的中國同行保持積極交流。為了拓展印度民間組織有關中國主題的討論,印度外交部幾年前開始部分資助中國研究所、亞洲學者基金等智庫的一些活動。如果沒有官方經(jīng)費支持,這些機構的一些重磅年度會議很難成行,比如全印度中國研究大會以及印中比較研究、邊界研究、中國經(jīng)濟研究等項目。在此過程中,類似印度“中國研究所”這樣的智庫,還參與了印度的二軌外交,同中國、俄羅斯和日本類似機構進行交流。
可現(xiàn)在,隨著官方資金支持的取消,這些智庫都遭遇了挫敗感,它們推動印度國內有關中國方方面面進行探討的目標恐怕難再達成??紤]到印度與中國的體量和人口規(guī)模,兩國間的接觸交融本來就已算是比較有限。而在如今全球力量平衡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換之際,印中兩國尤需在不同層面加強交流。在此背景下,印度官方對待中國問題研究的態(tài)度將會傷害有關中國外交政策的辯論。
實踐證明,智庫合作可以成為兩國政府、學術機構以及其他機構間政策協(xié)調與磋商的新渠道。印度和中國已經(jīng)見證二軌外交結出豐碩果實,比如“孟中印緬經(jīng)濟走廊”倡議。該倡議背后有著印中兩國智庫的共同努力,一旦落實將形成不同國家間開展次區(qū)域合作的新型范式,進而成為雙邊、地區(qū)乃至全球經(jīng)濟增長的催化劑。
盡管如此重要,但印中兩國智庫間的機制性聯(lián)系并不夠密切。相對而言,美國和中國則借助各種機制舉行多達數(shù)百場的戰(zhàn)略對話、經(jīng)濟對話以及民間交流對話。確實,印中之間存在一些歷史包袱,但這不能成為理由,因為同中美間的朝鮮戰(zhàn)爭以及中日戰(zhàn)爭相比,印中之間的歷史包袱微不足道。在印中各層級智庫間建立全新對話機制,可以推動兩國政府、機構和民眾間的相互理解。因此,印度的智庫應做出努力,印度官方也應繼續(xù)支持?!?/p>
(作者是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