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汪欣
近年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六安市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在六安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境內,大衛(wèi)觀瀾苑、金領歡樂世界、曙光二期工地上,發(fā)掘了一批戰(zhàn)國至兩漢古墓葬。墓葬形制多為豎穴土坑墓,平民墓居多,有一小部分墓葬早期被盜。從發(fā)掘情況來看,墓葬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但也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F將這三處工地墓地出土的比較有代表性的銅鏡介紹如下。
戰(zhàn)國鏡(未定名)
1件。2011年12月20日,在曙光二期工地M168出土。圓形,三弦鈕,圓鈕座,窄素緣微卷。鈕座外四邊對稱有一寬凸弦紋伸向緣邊,看似“十”字架,主紋為窄凸弦紋在“十”字的每個部分構成“∧”字形,形成相對稱的四角形。整個主紋區(qū)形成似四個連體的“W”組成的紋飾,無乳丁,無鋪地紋。直徑14.20厘米,緣厚0.35厘米(見圖1)。
“內清”重圈銘文鏡
西漢,1件。2011年9月7日于金領歡樂世界工地M743出土。圓鈕,十二連珠紋鈕座。鈕座外依次飾射線紋、寬平素凸弦紋各一周。寬弦紋外兩周射線紋間為內銘文帶:“ 內清質以昭明,光之光愿雍□,象夫光日月,心忽揚忠,然塞泄。”外面一周寬平素凸弦紋,兩周射線紋間為外銘文帶:“□清白事君,怨污之弇明,玄錫之流澤,恐疏而日忘,美人外承兌□靈景,願思□雍絕。”鏡面微鼓,窄平素緣。直徑18厘米,緣厚0.55厘米(見圖2)。
“宜子孫”七乳禽獸紋鏡
東漢,1件。2011年9月3日于在大衛(wèi)觀瀾苑工地M28出土。圓鈕,圓形鈕座。座外環(huán)列九枚小乳丁和銘文“宜子孫”及圓鉤紋,外為雙弦紋帶間飾一圈纏枝紋。內區(qū)分布七枚內向八連弧紋座乳丁,等距相隔,乳丁間分別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神獸、禽鳥圖案。近緣飾三角鋸齒紋和雙線變體云紋各一周。鏡面微鼓。窄素緣。直徑19.10厘米,緣厚0.50厘米(見圖3)。
“尚方”銘四神博局紋鏡
東漢,1件。2011年9月5日于大衛(wèi)觀瀾苑工地M45出土。圓鈕,柿蒂紋鈕座。座外有凹形方框,方框四邊各伸出一T形紋和兩枚對稱式乳丁,用四個L形紋飾和四個V形紋飾相間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鳥、獸及羽人。其外雙弦紋內有銘文一周:“尚方佳境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來,浮由天?!辩R緣飾兩周三角鋸齒紋和一周雙線水波紋。鏡面微鼓。窄素緣。直徑15.60厘米,緣厚0.45厘米(見圖4)。
六山鏡
戰(zhàn)國,1件。此銅鏡雙弦紋鈕,圓圈鈕座,主紋區(qū)為順時針方向相連的六個“山”字,字體瘦削,傾斜度大。山字中間的豎畫甚長,頂住鏡緣。每個山字的外框鑲有細邊,左邊細邊延長伸至另一山字的底邊,形成六出星芒形,六個“山”字內部圍成對稱的六角形,六角內及“山”字上方左右兩側共18個小區(qū)間分布18個小圓圈,圈內空。羽狀地紋。寬平素緣,鏡面近平,保存完整鏡圓形。直徑27厘米,鏡緣厚0.6厘米(見圖5)。
六安城古稱皋城,西周至春秋,大小封國林立,先后屬英、六、舒蓼、舒鳩、舒庸等。戰(zhàn)國時期,六安先后隸屬吳、楚,楚與吳在皖西地區(qū)展開過長達百年的戰(zhàn)爭。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今壽縣),稱郢,后亡于秦戰(zhàn)國末期。秦統(tǒng)一中國后,置潛縣,其余屬九江郡,置六縣、壽春、安豐三縣,郡治壽春。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封劉寄(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兄弟)之子劉慶為六安國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厚葬之風盛行,并與仁、義、孝相結合,所謂“棺槨必重、埋葬必厚”。不管是諸侯還是平民,都會在墓葬中隨葬大量的世間用品。在商代,銅鏡是作為祭祀的禮器出現。戰(zhàn)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漢代,銅鏡慢慢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在中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墓中都有銅鏡發(fā)現。戰(zhàn)國時期銅鏡開始盛行。
六安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位于六安東約5公里,是六安市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墓葬較為集中的埋葬區(qū)。近年來為配合城市經濟建設,已經先后搶救發(fā)掘了一大批各個歷史時期各類古墓葬。這批墓葬材料,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文化面貌以及墓葬制度的演變過程,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實物資料。該區(qū)域作為安徽省正式發(fā)掘清理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墓葬的重點區(qū),總數幾千余座。截至目前,開發(fā)區(qū)共出土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銅鏡千余面。漢代鏡除早期仍沿用部分戰(zhàn)國鏡式樣外,進入中期以后(即武帝時期),從形制到圖案裝飾都特征明顯。窄小的弦鈕和橋形鈕被半圓鈕所替代,地紋基本消失,鏡體較戰(zhàn)國鏡略顯厚重,鏡面更加光亮,并出現了帶有較長銘文的吉祥祝頌之辭。六安開發(fā)區(qū)出土的戰(zhàn)國至兩漢銅鏡種類較多,以兩漢鏡居多。主要紋飾有蟠螭紋、蟠虺紋、博局紋、星云紋、連弧紋、禽獸紋、龍虎紋、神人畫像和重圈銘文等。
以上所介紹的五面銅鏡均為考古發(fā)掘出土,有完整的發(fā)掘資料。其時代為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從墓葬發(fā)掘資料來看,這五面銅鏡在出土時放置的位置基本相同,都置于頭骨旁側的器物箱內,其中有兩件(曙光二期M168、大衛(wèi)觀瀾苑M45)銅鏡原放置于漆盒內。這些信息對于我們研究銅鏡在戰(zhàn)國至兩漢喪葬習俗中的使用情況具有重要意義?!?/p>
(作者單位:六安市文物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