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源
(山西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運城 044000)
儒家文化貫穿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兩千多年,教會學生從溯源角度審視中華文化之魂,將“德育”的靈魂附著在中國文學篇章上,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精髓有更透徹的解讀?!洞髮W》開篇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比寮椅幕秦灤┯谥袊幕l(fā)展的主體脈絡,“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意義不僅是儒家文化的綱領和目標,更在于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品質發(fā)揚光大,把“大人之學”或“君子之學”的要義推己及人,運用到教育中,引導人的思想良性發(fā)展,進而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推動社會健康有序發(fā)展。從縱向歷史觀與橫向地域觀來看,中華傳統文化素養(yǎng)的教育深化與良性發(fā)展,能夠影響民族文化的縱深面。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隨著大學擴招政策的實施,大學生生源結構趨向于復雜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水平參差不齊,使學生語言文學的認知能力差異較大,尤其是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多數學生以分數的獲得為終極目標,文學感知與表達的能力多以“會做題”“能得分”為目的,多數學生的思想局限于課本或考卷,對社會的認知幾乎是片面或空白的,更缺乏多元化、立體化看問題的角度。
儒家文化作為大學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儒家文化的篇目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多為選讀篇目,儒家文化的傳統精髓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篇章也沒有形成主要的課程體系,教師大多以完成篇目講授為目的,并沒有深入思考其對于學生思想構建的影響,也未能進行實踐性的創(chuàng)新。本研究旨在對大學語文課程內容進行篇章的梳理整合,并提出符合課程思政教學的理念與方法。
1.學情現狀復雜
大學新生對文學史及經典篇目有一定了解,但在基礎知識方面,部分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語文常識不豐富,古典文學閱讀能力薄弱,現當代文學閱讀面較窄。在認知能力方面,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在教師指導下可以說出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具備信息檢索的能力,能夠利用網絡查閱資料,但大部分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還需提高,閱讀與表達技能運用還需熟練。在學習品質方面,缺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愿意接受形象生動的學習資源,技能學習的熱情較為濃厚,在藝術領域有別出心裁的想法,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熱烈;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比較懈怠。
2.思政體系缺失
從教材編排來說,《大學語文》規(guī)劃教材多采用年代順序編排,經典作品貫穿在歷史發(fā)展的線索中。這種編排具有合理性,也印證了時代變遷對于作品風格的影響。但是,學生在各個時期的篇章學習中,容易落入經典模式的窠臼,就作品而研究作品,無法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經典與經典的橫向關系,也無法深刻理解溯源性作品對后世的價值體現,在融合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在某個階段機械加入課程思政內容,缺乏歷史觀與發(fā)展觀,課程思政停留在表層,無法使學生入腦入心。由此可見,固定的教材模式會導致教師在經典篇章的講授中,按部就班、一成不變地按照歷年的教學方式、教學文案、教學內容來授課,使大學語文課程思政陷入不能推陳出新的窠臼。
3.授課模式單一
傳統的大學語文教法,遵循語文課程基本的教學設計,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賞析、記憶、表達,緊跟課本選編的主題文章,圍繞著教學重點設計教案,甚至逐句逐字分析作品,推導作者的意圖,課堂陷入虛空的想象和抽象的分析,模式固定,內容固定,課堂缺乏創(chuàng)新與改革,授課的模式呈現單一化的局面。大學語文的課程篇目固定,教師也沒有進行挖掘與重構,篇目之間缺乏貫穿性與橫向聯系,講授的意義不明確;教師對著課件從頭到尾講,課件內容固定化、單一化,缺乏創(chuàng)新與實踐;有的教師課件制作精美,課件動態(tài)效果與展示效果好,講課過程滔滔不絕,滿堂灌輸,但是其內涵單一,缺乏課堂藝術性,給學生安靜思考與品讀經典的機會少,沒有回歸大學語文課程的最終教學目標。如此一來,造成學生對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厭倦,甚至認為這門課程的存在價值極低。
1.大學語文與修身觀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體系中的“儒學”以孔學為先導,作為古代教育思想體系的設計第一人,孔子認為應該通過“禮樂教化”來培養(yǎng)“文質彬彬”的君子??鬃臃浅V匾暋霸姟迸c“樂”在學生人格培養(yǎng)中的重要意義。在此意義上,文學作品中的價值觀對于學生人格的塑造,對于學生修身立德具有積極作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豐富多彩又搖曳多姿,通過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了解與探究,使學生學會發(fā)現歷史文化中的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學會分析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惡丑,學會品評“人性美”的深層內涵,進而樹立個人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詩經》中對于君子品德的描述,《論語》中對于君子之德的要求;孟子對于仁義禮智的規(guī)定;荀子對于學習意義與方法的闡述;魏晉風度中君子在亂世之中操守的表現;唐宋詩歌與散文中的君子之品;明清詩歌中的氣節(jié)與節(jié)操等等,都是古典文學蘊藏的修身立德典范,成為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寶貴文化資源。將關于修身之德或君子之品的文化典籍進行整合,同時鏈接當代經典文學作品做以比較閱讀,與反映當代社會熱點的故事或經典案例結合分析,跨越歷史的維度進行課程重構,這一部分可以作為大學語文的起始部分,成為立德樹人的寶貴文化資源。借助于大學語文這門人文課程,拓寬學生的眼界,深化學生的思維,增益學生的情商,使課堂教學貼近現實并反映現實,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與討論。
2.大學語文與家國情
古往今來,文學篇章中的家國之情不勝枚舉,家國內容的側重,使學生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展開想象,引導學生回顧歷史變遷與家國興亡,激發(fā)學生感恩、孝悌、仁義、忠勇之心,關注現實社會與時政熱點,啟發(fā)學生感悟生活、思考人倫、表達自我,使學生善于發(fā)現美、學會熱愛美、能夠欣賞美,增強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暗干n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先秦儒家經典中的“仁義禮智”的社會理想,成敗得失的深謀遠慮,“任重道遠”的匹夫之責,戰(zhàn)爭硝煙下的正義之士,群臣策士的集體關照,兩漢三國的政治理想與英雄事跡,唐宋時期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明清時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擔當,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民族覺醒與獨立的吶喊,社會主義時期對于時代變革后的深思等等,這些都是歷代文學中家國情的經典代表,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審美能力等深有裨益。
3.大學語文與天下事
大學語文最終的目標是人的培養(yǎng)。大學語文課程除了涉獵修身齊家治國方面的內容,更多的是將視野轉到更寬廣的外圍世界,這就要求大學生需具備國際文化視野,具有放眼天下的格局和思想,所以,大學語文內容側重點,應加入中華文化發(fā)展傳播的精髓、世界文化文學的經典內容,增加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拓寬大學生的文化視野與文化格局。除了古典文學中的作品之外,中國啟蒙思想與救亡圖存時期的作品,現當代文學中追逐理想與新生的經典,西方與亞非文化與文學中人的生命、追尋、渴求、堅守、希望、復仇、新生、愛、自然等主題,當代世界局勢與國家的成就,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與國家安危大局觀等等,多元化的課程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與愛國之心。大學語文應包含塑造大學生完整世界觀與價值觀的豐富內容。
1.因材施教
儒家思想的發(fā)軔之處——孔子在春秋時期即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墩撜Z·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笨鬃影凑召Y質不同的教育對象,施加不同的教育內容,這是因材施教的開端。在《論語·先進篇》中,子路與冉有都向孔子提出是否“聞斯行諸”,孔子的回答是“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在教學理念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就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方法。研究學生,不僅僅是研究個體,研究不同學生的性格,更注重時代特點下,學生的“材質”,在課堂中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提問方法,“鼓勵”的方法適用于安靜、膽小的學生,而“引導”的方法更適用于思維活躍、勇于發(fā)言的學生,“反問”的方法更適合性格激進,但見解頗多的學生。但是,對學生的肯定與鼓勵,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如果學生得不到教師的支持,往往不能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因材施教”在當今時代常用常新,更要貼近青年學生的時代特點,研究年輕一代的喜好,適時在課堂中融入年輕人常用的語言詞匯,加入年輕人的思維習慣與語言表達,使學生和教師的價值觀走得更近,進而能接受與認同教師的教學理念,投入到富有創(chuàng)見的學習過程中。同時,信息發(fā)展多元化與自媒體傳播技術成熟的當代社會,如何將教育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有效結合,使課堂呈現出時代感與先進性,促進“德育”與“美育”深度融合,這應是大學語文教師思考的重要方向。
2.“知”“行”合一
“知”與“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一對重要范疇,“知”“行”問題在儒家思想的源頭即占有重要地位。到了明代,哲學家、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學說,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重要命題:“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引導“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驗證“知”,認為“行”便是“知”。即沉浸式的體會并運用,將“知”和“行”完全合二為一,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將知行合一的理念貫穿在教學中,教師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不能把知識的講授和知識的實踐分開設計,而是充分結合學生的專業(yè)技能與學習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在行中知,在知中行。教師營造課堂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梢圆捎昧浇虒W法來進行課程總體設計:發(fā)布任務、引導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技能訓練、拓展提升。整理匯總音頻、視頻、文章評論資料,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拓寬知識視野,構建立足于生活現實的多元化課堂。通過鑒賞、誦讀、創(chuàng)作表演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突破教學重難點。課程結束,教師督促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通過任課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多元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學生利用拓展知識,結合評價意見進行再一次的修訂完善,并回收學生課后作業(yè),進行作業(yè)反饋評價,形成良好的反饋機制,促進學習成果。
3.教而后思
孔子主張“學與思并重”,這同樣適用于教而后思。在以升學為目標的現代教育體系中,經過中高考后的部分學生存在厭學情緒,對于學習方法與學習品質出現問題的學生,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和鼓勵,更多的是教會學生在學習中找到快樂與建立信心,而不是一味地為了考試而死讀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課程思政可以通過課堂改革來進行,在詩歌、散文中融合音樂與繪畫的創(chuàng)作,將其他藝術美與文學藝術美結合,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融入了美育教學的內容,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從宏觀上來說,中西方的人格教育發(fā)展史都比較長,呈現出東西文化的顯著特征:古希臘的史詩教育和音樂教育是西方人格教育的抒情化表現,而中國先秦的詩教與樂教,是從社會現實與儒家經典兩方面進行人格影響的教育。中西方在人格教育方面有共通之處,就是如何發(fā)揮詩歌和音樂等藝術形式的作用。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專業(yè)特長,尋找文學藝術與舞蹈、繪畫、音樂、口語、朗誦等藝術形式的契合點,延展教學時空,構建豐富多元化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軔與成熟,與政治、教育、倫理、道德、人格、個體與群體精神等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儒家視野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思政,不僅僅停留在古代經典篇目的解讀上,更深的內涵應是與作者靈魂的相互關照,理解各種文學作品內部滲透的寬廣而深厚的儒學思維,所以,語文課堂更應關注的是從人這個本體出發(fā)而形成的語言文字表達,而不是單純的分析文字與篇章。儒家思想淵源貫穿了中國思想兩千多年,教會學生從溯源的角度來理解語言文學,從歷史變遷與個體發(fā)展的角度來理解課程,傳統文化的大美價值就附著在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篇章上,從而使學生對中國文學有了更加深刻而透徹的解讀,從而能夠建構豐富而多元化的思維模式,幫助學生邁向更久遠、更宏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