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焱
(常州工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常州213022)
思維定勢對英漢成語互譯的影響
楊焱
(常州工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常州213022)
思維定勢指心理上的“定向趨勢”,其消極作用是思維模式固定,由潛意識來支配自己的行動,往往將問題簡單化。英漢成語互譯是東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環(huán),但成語的文化底蘊(yùn)厚重,翻譯中的思維定勢會造成文化傳遞的缺失。文章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思維定勢對英漢成語互譯的影響,并進(jìn)一步探討成語翻譯過程中克服思維定勢的策略。
思維定勢;成語;互譯
漢語成語短小精悍,聲調(diào)鏗鏘,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英語中的idioms和漢語的成語相對應(yīng),是語言在長期的運(yùn)用過程中形成的特定表達(dá),本質(zhì)上是一種“語言習(xí)慣”,無理據(jù)可言。英語中的idioms也具有簡潔凝練的特點(diǎn),往往蘊(yùn)含典故,富有哲理。英漢成語互譯應(yīng)傳遞豐富的文化信息,但在互譯過程中,思維定勢的阻礙作用十分明顯。因此有必要研究思維定勢在成語互譯中的具體表現(xiàn)及克服思維定勢的策略。
“定勢(set)”這一術(shù)語是由德國心理學(xué)家G.E.繆勒(G.E.Muller)和舒曼(F.Schumann)首先提出的,表示對某一特定知覺活動的直接準(zhǔn)備[1]63。心理學(xué)家將其完善并發(fā)展為一種理論,即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傾向性準(zhǔn)備狀態(tài),決定同類后繼心理活動的趨勢。換言之,就是由于重復(fù)或練習(xí)而鞏固下來的并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岸▌荨彬?qū)動下思考問題,就會形成思維定勢,進(jìn)而形成潛意識,支配人們的言行。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在動力定型驅(qū)使下按照既定方向或程序進(jìn)行思維的活動過程,是人們在長期生產(chǎn)或生活過程中,通過經(jīng)驗(yàn)積累產(chǎn)生的一種既定的思維模式和固定性思維習(xí)慣。思維定勢是用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跳不出已有“框框”束縛,思路難以打開,思維缺乏靈活性,常常表現(xiàn)出消極的習(xí)慣定勢,是束縛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枷鎖。這種思考模式隨處可見,使用者囿于自己的經(jīng)驗(yàn)采取行動,不發(fā)散思考,不求本溯源。在英漢成語互譯過程中,思維定勢將立體的、復(fù)雜的問題平面化、簡單化,使得翻譯中產(chǎn)生許多問題,因此必須克服這種思維惰性。
成語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漢英成語各自承載獨(dú)特的民族文化信息,因此,即使是措辭相同也會表達(dá)不同的內(nèi)涵,英漢成語互譯時需要彌補(bǔ)這些差異,但譯者的思維定勢對英漢成語互譯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一)望文生義,貌合神離
成語難懂、難譯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濃郁的、獨(dú)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其文化語境中有特定的內(nèi)涵。英漢互譯時,在思維定勢的驅(qū)動下,譯者往往望文生義,想當(dāng)然地按照其字面意思在譯入語中找到一個對應(yīng)的成語,貌似很巧妙地運(yùn)用了套譯法、歸化法,但其實(shí)兩個成語的含義不同。
例如,季羨林的《長壽之道》中提到“身輕如燕,健步如飛”。張培基教授給出的譯文是“agile like a swallow and walking as if on wings”[2]152。成語“身輕如燕”源自趙飛燕的傳說,這位絕世美女身材瘦削,體態(tài)輕盈,婀娜多姿。成語里的“燕”是指趙飛燕,比喻輕盈如燕。很顯然,譯者并沒有將“趙飛燕”這一意象直譯出來[3]121。所以這個譯文雖然傳達(dá)了相同的意思,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畢竟此“燕”非彼“燕”,它改變了漢語成語的文化意象。
再如,經(jīng)典教材《英漢翻譯教程》中,英語成語“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的漢語譯文為“滾石不生苔”[4]161。事實(shí)上,這兩個成語內(nèi)涵完全不同,前者義為“a person who is always changing the place of work will not get rich”,即“頻繁換工作不利于生財”,而后者義為“生命在于運(yùn)動”。再如,“It is a wise father who knows his child”并非“父賢知其子”,而是“再聰明的父親也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孩子”之義;“eat one′s words”并不能譯為“食言”,而是“收回前言,承認(rèn)錯誤”之義;“walking skeleton”義為“骨瘦如柴”,而并非“行尸走肉”,后者的意思是“the walking dead,a walking corpse and running flesh,an utterly worthless person”;“pigs might fly!”與字面上的“豬也許會飛起來”含義大相徑庭,前者的含義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或“天下事無奇不有”。
成語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層義和指稱義,而在其隱含義、引申義和聯(lián)想義[5]70。所以成語翻譯不能太草率,譯者應(yīng)深入了解成語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否則譯文就會和原文貌合神離。
(二)一一對應(yīng),追求唯一
因思維定勢產(chǎn)生的成語翻譯問題不僅出現(xiàn)在一些教材里,甚至還出現(xiàn)在詞典中。以英語成語“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為例,很多教材和詞典都將其譯為“明珠暗投”,《新英漢詞典》和《漢英詞典》《英華大辭典》則譯成“對牛彈琴”。那么,“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究竟和哪一個漢語成語對應(yīng)呢?
首先考察這三個成語的詞源。成語“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出自《新約·馬太福音》“do not give dogs what is sacred;do not throw your pearls to pigs.If you do,they m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and then turn and tear you to pieces”, 即“不要把圣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免得它們用腳把珍珠踐踏,又轉(zhuǎn)過來猛噬你們”[6]1474。從字面上看,英語成語中的“pearls”一般指事物而不指人?!癈ast pearls before swine”可譯為“把珍珠撒在豬的面前”,豬當(dāng)然不會欣賞這么美的東西,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是做無謂的努力,甚至還可能被咬一口,用來比喻一番好意給狗吃[7]167。例如:
(1)原文:Through him the captain offered them fifteen dollars a month,and one month′s pay in advance,but it was like throwing pearls before swine.
譯文:船長通過他向他們提出月薪十五元,先付一個月工錢,但這番好意白費(fèi)了,人家不領(lǐng)情。
“明珠暗投”出自《史記》:“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即珍貴的璧玉,夜間放光,暗地里將其撒在路上,大家斜著眼睛看,感覺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或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里。
《三國演義》五十七回:“(龐)統(tǒng)曰:‘吾欲投曹操去也?!?魯)肅曰:‘此明珠暗投矣?!赏G州投劉皇叔,必然重用?!庇纱丝梢?,“明珠暗投”主要指人,比喻有才能的人去給昏庸的人服務(wù)。Brewitt-Taylor將其譯為flinging a gleaming pearl into darkness。所以,“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與漢語成語“明珠暗投”含義不同。
“對牛彈琴”最早見于東漢學(xué)者牟融的《牟子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敝v述了戰(zhàn)國時期公明儀為牛彈奏樂曲的故事,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fēng)雅。也用來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的是什么,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簡言之,就是“對愚蠢的人講高深的道理”,這在一定程度上與“cast pearls before swine”這個英語成語的含義相同。
(2)原文:I will no long waste good advice on Kate.It just seem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because she never listens to it.
譯文:我再也不給凱特進(jìn)忠言了,她根本不聽。我可不對牛彈琴了。
由此可見,“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不應(yīng)譯為“明珠暗投”,在一定上下文中,可以理解為“對牛彈琴”,也可譯為“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所以,成語翻譯絕非一一對應(yīng)這么簡單,不能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每個成語都有唯一一個配套的成語譯文。
(三)二元對立,非此即彼
人們在評論成語翻譯的優(yōu)劣時,經(jīng)常不能擺脫二元對立的思維,要么直譯,要么意譯,要么異化,要么歸化[8]104。事實(shí)上,習(xí)慣性地在兩者中找一個自己支持的譯本是偏激的?!八雷g”“直譯”都是內(nèi)容上忠實(shí)原文,只是程度有別罷了;“意譯”“胡譯”譯文都不囿于原文,但前者遵循譯入語文化,曲線達(dá)意,后者卻無原文可依,天馬行空[9]11,所以翻譯時“度”的掌控至關(guān)重要。
1.過度歸化,濫用成語
人們經(jīng)常采用套譯法,即在譯入語中找一個內(nèi)涵基本相似的成語。例如:
(3)原文: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譯文:說曹操,曹操到。
(4)原文: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譯文: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
英漢成語都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翻譯時應(yīng)當(dāng)注意保留這種特色。把漢語的民族色彩或地方色彩強(qiáng)加到譯文中去,不僅沒有為之增色,反而讓人感覺莫名其妙,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違和感。例(3)、例(4)中,英漢成語雖然意義近似,但因?yàn)椴懿?、諸葛亮是我國的歷史人物,互譯時使用套譯法,就會與原作上下文形成矛盾[4]163。因此,歸化過度就是生搬硬套,張冠李戴,譯文變得不土不洋,不倫不類。例如:
(5)原文:with fair skin and black eyes
譯文:膚若凝脂,目若點(diǎn)漆
(6)原文:toss about on a sleepless bed
譯文:輾轉(zhuǎn)反側(cè),寤寐思服
一般來說,由于這種歸化的翻譯采用了具有目的語文化色彩的成語,符合目的語言語表達(dá)習(xí)慣,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因而易于為讀者接受。但濫用漢語成語就會導(dǎo)致過度歸化,使得譯文與原文不對等。例(5)給人以時空錯位、畫蛇添足的感覺。例(6)濫用《詩經(jīng)》中表達(dá)相思之情的成語,事實(shí)上,從源語表述中并不能確定主人公難以入眠的原因,所以這樣的套用過于主觀,并不妥當(dāng)。
2.過度西化,忽視成語
漢語成語體現(xiàn)文字之美, 也傳遞著中國獨(dú)具魅力的文化。而受英文的影響,譯文西化現(xiàn)象日漸嚴(yán)重。譯文處處仰賴成語,等于只會用中國古人的腦來想,嘴來說,絕非明智之舉。但是,翻譯時不使用成語,問題也很大。淡忘成語,全盤西化,是文化意識萎縮的表現(xiàn)。例如:
(7)原文:In one word
譯文:總的來說
(8)原文:extremely urgent
譯文:極端緊急
(9)原文:commit the same error
譯文:犯同樣的錯誤
(10)原文:fellow sufferers
譯文:一道受苦的人
(11)原文:miss a good chance
譯文:失去一個好機(jī)會
文字過度西化,譯文則不簡練。許淵沖先生在《翻譯的藝術(shù)》中提出,文學(xué)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應(yīng)是忠實(shí)于原文內(nèi)容,譯文形式通順,還應(yīng)發(fā)揚(yáng)譯文的優(yōu)勢,超越原文[10]16。例(7)~例(11)可分別改譯為“總而言之”“十萬火急”“重蹈覆轍”“難兄難弟”“失之交臂”。
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成語翻譯往往過于簡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應(yīng)正確地對待成語翻譯,既不能完全歸化,濫用成語,也不能完全異化,全盤西化。應(yīng)根據(jù)上下文內(nèi)容,采取相應(yīng)的策略。
(一)部分套用,求同存異
適度使用成語,可達(dá)到言簡意賅的效果,但完全生搬硬套會顯得十分突兀。因此可以巧妙利用成語,部分歸化,這樣既不會給人文化錯位的感覺,又能使讀者輕松、準(zhǔn)確地掌握異域文化信息。
例如成語“人文薈萃”,義為“人才和文物眾多,并聚集在一地”,如果直譯的話,可譯為“gathering of talents and cultural objects”。顯然,原來漢語的韻味在這個譯文中消失殆盡?!癿ilk and honey”出自《舊約·出埃及記》第三章“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奶與蜜之地)”,以“奶”和“蜜”比喻“富饒豐足”[6]86,如果在“milk and honey”前加上“intellectual”,那么“a place flowing with intellectual milk and honey”便是“人文薈萃之地”了。同樣還可以利用這個英語成語典故將“魚米之鄉(xiāng)”譯為 “l(fā)and of fish and rice”。采用這樣的譯法外國人容易理解,不會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礙,還可以保留漢語的文化特色。因此部分套用《圣經(jīng)》典故,不僅傳遞了成語本身的含義,也使譯文擁有了文化底蘊(yùn)。
《紅樓夢》二十五回:“我手里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背烧Z“心有余而力不足”該如何翻譯呢?英語中的成語“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出自《新約·馬太福音》“watch and pray so that you will not fall into temptation.The spirit is willing,but the body is weak(總要做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愿望,肉體卻軟弱了)”[6]1513?;艨怂乖诜g時套用了這個典故但卻改變了關(guān)鍵詞,譯為“my heart is willing but my purse is lean”,而楊憲益則簡單地譯成“I just haven′t the means”,兩種譯文高下自見。
再如,英語成語“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如果簡單直譯為“運(yùn)煤到紐卡索”,則讀者不理解其真正含義,如果意譯為“多此一舉”,又有文化缺失和文化錯位的遺憾,所以將其譯為“運(yùn)煤到紐卡索,多此一舉”,或許是比較完美的選擇。同樣的例子還有“one stone kills two birds”可以譯為“一石二鳥,一箭雙雕”。
(二)不是成語,勝似成語
無論英語成語還是漢語成語,都有抑揚(yáng)頓挫、朗朗上口的特點(diǎn)。英譯文盡最大限度保留源語中的語言美感與修辭手段,使譯語讀來仿佛本族語般流暢。
例如成語“外強(qiáng)中干”,泛指外表強(qiáng)大,內(nèi)實(shí)空虛。如果譯為“a paper tiger”也還貼切,但與“外強(qiáng)中干”的內(nèi)涵不盡相同。如果為了盡量忠實(shí)于原文譯為“outwardly strong but inwardly weak”,又很平淡。為了保留其語言上的美感,可以譯為“forcible-feeble”,既簡練,又押頭韻。例如:
(12)原文:That guy is physically big,actually he is only forcible-feeble.
譯文:那個人雖人高馬大,實(shí)則外強(qiáng)中干。
再如,根據(jù)成語的含義,“和氣生財”可以譯為“amiability attracted riches,an even temper brings wealth,peace breeds wealth,friendliness is conducive to success”,但這個譯文顯然不能傳達(dá)源語的美感,“good manners,good business”具有韻律感,可以有效傳遞漢語成語的美感。
較之一般詞語的翻譯,成語翻譯要求更高,操作起來實(shí)際困難也更多。譯者應(yīng)盡最大可能傳達(dá)成語在源語中的語言美感與修辭手法,力爭形神兼?zhèn)洹?/p>
(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翻譯本質(zhì)上是語境之譯,文化之譯。語境之于翻譯的重要性再怎么強(qiáng)調(diào)都不為過[11]106。翻譯從來就沒有固定的答案。對于同一個成語,在不同的時代,根據(jù)不同的語境,應(yīng)該使用不同的譯文。
例如,翻譯英語成語“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如果文中說話人是一個工匠,可譯作“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若出自農(nóng)民之口,可譯作“一镢頭挖不出一口井來”;若出自學(xué)者之口,可譯作“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所以根據(jù)特定場合,譯者需要采用相應(yīng)的表達(dá)。馮慶華曾舉過一例:“If you dare to play the fox with me,I′ll shoot you at once! ”[12]286根據(jù)說話人的身份、背景,應(yīng)譯作不同的譯文。如果這話出自一個古代故事,可譯為“汝敢戲吾,格殺勿論”;如果說話人是王熙鳳,則應(yīng)該是“你這蹄子要是有半句假話,仔細(xì)你的皮!”;如果說話人是位讀書人,他也許會憤憤地說:“如果你有勇氣對我搞陰謀詭計的話,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你瞄準(zhǔn)開火?!?/p>
語言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內(nèi)涵。如朱熹在《〈四書〉或問》中曾使用成語“閉門造車”,“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意思是“只要按照同一規(guī)格,就算關(guān)起門來制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符合規(guī)格,就能合轍)”。宋朝是個推崇法制的時代,彼時是稱贊“出門合轍”的巧妙,完全沒有今天“閉門造車”的貶義,那么如果翻譯朱熹這段文字就不能譯為“shut oneself up in a room making a cart”或者“act blindly by divorcing oneself from reality”。
被譽(yù)為“漢語言活化石”的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精練的文字里藏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英語成語堪稱西方文化的結(jié)晶,凝聚著西方人民的歷史、思維與風(fēng)俗習(xí)慣。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具有個性,具有個性的英漢成語之間,吻合只能得之于偶然。因此,望文生義,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譯文具有唯一性,那種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成語翻譯得失的做法,其實(shí)是把復(fù)雜問題簡單化。對于英漢成語互譯,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來靈活處理。
[1] 車文博.當(dāng)代西方心理學(xué)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三[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 萬青.張培基散文中成語漢譯英的意象變化[J].海外英語,2016(4):121-122.
[4] 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5] 張傳彪.文學(xué)語境與成語翻譯[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7(6):70-74.
[6] 圣經(jīng):中英對照[M].香港:環(huán)球圣經(jīng)公會有限公司,2011.
[7] 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2.
[8] 龔曉斌.原型范疇理論對于漢英成語相互轉(zhuǎn)換的啟示[J].山東外語教學(xué),2010(2):104-107.
[9] 周領(lǐng)順,趙國月.譯者行為批評的戰(zhàn)略性[J].上海翻譯,2015(4):9-13.
[10]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11] 趙友斌,陳有斌.洪荒之力 洪荒之譯 [J].中國翻譯,2017(1):104-108.
[12] 馮慶華.實(shí)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責(zé)任編輯:趙 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4.015
2017-03-21
楊焱(1973— ),女,副教授。
A
1673-0887(2017)04-0075-05
H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