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1世紀以來唐代西域文學研究述評

      2017-03-28 17:58:29孫文杰
      昌吉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邊塞詩文史西域

      孫文杰

      (新疆師范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21世紀以來唐代西域文學研究述評

      孫文杰

      (新疆師范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21世紀以來,學界從各個角度對唐代西域文學展開研究,以前未被重視的文人作品也受到了一定的關注,唐代西域文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與20世紀唐代西域文學研究相比,近10多年以來的研究者善于利用和借鑒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挖掘出唐代西域文學新的文化內(nèi)涵,加大了對唐代西域文學系統(tǒng)性、持續(xù)性、整體性的研究,出現(xiàn)了一批頗具成就的系列性研究成果。文章從唐代邊塞詩中的西域研究、唐詩與西域文化、唐詩與西域地理、唐五代邊塞詞等幾個方面對其成就做了回顧;同時,新世紀唐代西域文學研究也存有明顯的不足與遺憾,如低水平的重復性研究較多,這也是下階段唐代西域文學研究亟待改觀的地方。

      新世紀;唐代西域文學研究;綜述

      源于《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的詞語“西域”,是我國史籍所使用的一個地理概念,有廣、狹兩義。廣義的西域泛指玉門關、陽關以西乃至中亞、南亞的廣大地區(qū),狹義的西域則指以今天新疆為核心的天山南北路及其附近地區(qū)。而唐代西域文學,是指唐代文人所創(chuàng)作的有關西域的文學作品。作為唐代文苑中獨具情韻的異域奇葩,它不僅描寫素材充滿了民族風味、異域情調(diào),同時也顯示了唐人以昂揚奮發(fā)為基調(diào)的主體精神的高揚與心靈世界的擴展,體現(xiàn)出了唐人審美趣味的多元化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唐詩剛健開放、自由爽朗的氣質(zhì),拓展了唐代文學的境界[1]。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西域文學在文學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研究的重點與熱點?;赝麄€20世紀,唐代西域文學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對此,前人已有翔實的總結(jié),如海濱的博士論文《唐詩與西域文化》所附“研究綜述”,以唐詩為主對20世紀唐代西域文學研究進行了歸納與梳理。進入21世紀以來,學人們踵武前賢,繼續(xù)致力于唐代西域文學的研究。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6年10月),國內(nèi)已出版唐代西域文學研究專著21部,碩博論文52部,各類研究論文約570篇,從這些數(shù)字,可以窺知唐代西域文學研究蓬勃的生命力。而統(tǒng)觀21世紀以來的唐代西域文學研究,既有新材料、新方法的運用,也有對20世紀研究重點的繼承,呈現(xiàn)出繼承與發(fā)展齊頭并進的繁榮景象。

      本文通過對21世紀以來唐代西域文學研究的既有成果進行梳理,總結(jié)唐代西域文學研究的成果與問題,以期對將來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唐代邊塞詩中的西域研究

      自1924年徐嘉瑞明確提出“邊塞派”以來[2],學界對邊塞詩派的性質(zhì)與界定屢有爭鳴①。直至1984年唐代文學年會的召開,才大體肯定了“邊塞詩派”這一名稱[3]。在此之后,唐代邊塞詩就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與重點。21世紀以來,唐代邊塞詩也同樣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十多年來,共有120多篇論文以此為論題。

      而在這之中,岑參及其邊塞詩又是熱點中的熱點,以此為論題的論文共有43篇。其中較有價值與新意的是李芳民《岑參安西之行為游邊非入幕考》認為高仙芝入朝表請岑參入幕之說難以成立,岑參任高幕掌書記或判官證據(jù)不足,岑參此行乃是為尋求立功機會的個人游邊[4]。戴偉華《強、弱勢文化視野中的岑參邊塞詩》注意到了事實上存在的南北疆差異對岑參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而岑參而對強、弱勢文化的辯證理解與認識也顯得更加客觀[5]。海濱《岑參對唐詩西域之路的雙重建構(gòu)》,指出岑參詩歌所載的大量西域地語匯以及充滿真淳深婉的性情的詩歌,從文學與地理的雙重角度構(gòu)建了一條唐詩西域之路[6]。李世忠《論岑參對先唐邊塞詩的接受》,認為岑參邊塞詩的“奇”是對先唐邊塞詩進行較為全面接受與借鑒的結(jié)果[7]。

      邊塞詩與邊塞戰(zhàn)爭自然密不可分,21世紀以來,學界也有諸多論文以此為論題,其中較有價值的是王樹森《唐蕃角力與盛唐西北邊塞詩》,通過對玄宗朝唐與吐蕃持續(xù)角力的歷史背景與岑參、高適、李白等人邊塞詩的梳理與考證,從現(xiàn)實、歷史與個體功名訴求等多個角度審視盛唐西北邊塞詩所流露出的各種情緒[8]。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以來一些年輕的學者也開始關注以往容易被忽略的邊塞詩因素,使唐邊塞詩的研究視野進一步擴大、研究對象進一步豐富。如馬立克《初唐邊戰(zhàn)與邊塞詩》,從武德貞觀時期邊戰(zhàn)與邊塞詩等多個角度全面論述初唐邊戰(zhàn)與邊塞詩之間的互動關系[9]。郁沖聰《唐代邊塞詩與唐代疆域沿革關系論略——以所涉邊塞地名為中心》,從安史之亂后唐代邊塞詩中功名意識的消退與疆域意識的凸顯等方面探討唐代邊塞詩與唐代疆域沿革之間的關系[10]。

      此外,從宏觀角度研究唐代邊塞詩較有特點的有周建軍《論邊塞詩在晚唐的余韻與沉響》,從時代環(huán)境、詩人心態(tài)等角度探討晚唐邊塞詩文運、世運的衰落,進而體現(xiàn)出與盛唐、中唐邊塞詩迥然不同的特點[11]。木齋《論初盛唐邊塞詩的演進和類型》,則認為初盛唐邊塞詩以其剛健崇高的審美,健全了詩本體在唐詩階段的意象構(gòu)成,引導了近體詩與歌行、古風體的多元化建構(gòu)[12]。而從微觀角度探討唐代邊塞詩較有新意的是佘正松《晚唐邊塞詩壇的盛唐余響——論馬戴邊塞詩》,認為馬戴在晚唐邊塞詩壇最后一次奏響盛唐氣象的洪鐘余響,這既是唐代盛世情懷的回光返照,也是唐代邊塞詩中英雄主義的絕唱[13]。陳瑜、杜曉勤《從阿史那忠墓志考駱賓王從軍西域史實》,利用20世紀70年代出土的《阿史那忠墓志》等新材料,考證駱賓王從軍西域的具體細節(jié)[14]。

      二、唐詩與西域文化

      在近百年的唐詩研究進程中,僅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唐代邊塞詩的研究論文就多達300余篇,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總的來說研究力度尚嫌不足,對西域詩中最值得挖掘的西域文化等方面的關注尤其不夠[15]。進入21世紀以來,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唐詩與西域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果,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唐詩與西域藝術

      在唐詩與藝術關系的研究方面,以唐詩與樂舞關系研究最為突出。在這方面具有較高價值和開創(chuàng)意義的是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對歌詩創(chuàng)作在唐代初盛中晚四個階段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理論上的考察,并具體論述了初唐人對近體詩律的探索與歌詩傳唱的關系、盛唐詩的繁榮與歌詩傳唱、中唐元白詩派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歌詩傳唱、論晚唐“才子詞人”的歌詩創(chuàng)作等論題[16]。同時,吳相洲《唐詩創(chuàng)作與歌詩傳唱關系研究》切入唐詩創(chuàng)作之原初本體,以歌詩的傳唱現(xiàn)象來觀照、闡釋和求證唐詩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涉及到唐詩藝術發(fā)展的自身,確立了以“歌”、“釋”、“詩”的理論模式。這無疑拓寬了唐詩研究的視野,為古代文學研究學科建設提供了一個思考與行動的參照[17]。

      此外,直接探討唐詩和西域音樂文化關系的專論也很值得重視。王春明博士論文《唐代涉樂詩研究》,從進入唐詩的絲弦樂、進入唐詩的管吹樂、進入唐詩的敲擊樂、進入唐詩的歌唱四個角度,對唐詩與音樂的關系進行了歷史的、美學的考索探究,探討頗具創(chuàng)新意義[18]。具體到個案研究而言,沈文凡《白居易“歌詩”音樂美學思想探微》,認為白詩淺俗風格風格的形成,與詩人執(zhí)著追求音樂性有關,白居易的“歌詩”既具有音樂美學的高度,又有藝術實踐的可操作性[19]。

      (二)唐詩與西域民俗

      有關唐詩與西域民俗的關系,20世紀董乃斌、何立智、張素梅等曾先后撰文討論過具體民俗門類是如何接受西域文化影響,以及又如何對唐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的②。21世紀以來,這方面較有價值的成果是趙睿才在博士論文《唐詩與民俗關系研究》基礎之上出版的專著《時代精神與風俗畫卷——唐詩與民俗》,從民俗學視角出發(fā),探討了西域胡俗對唐代民俗的直接影響,對于唐詩創(chuàng)作的直接與間接影響,進而通過唐詩這面鏡子,折射出唐朝多民族融合下多樣而特殊的民俗習慣及其影響,更直接、更生動地展示唐人的風貌與生活情景,頗有新意與價值[20]。

      此外,較有新意的是海濱《論西域民俗文化對唐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酒俗和飲酒詩為核心》,通過對西域酒俗文化所具有迷戀性、狂歡性、自由性三個特點的梳理,來探討西域酒俗文化對唐人飲酒詩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21]。柏紅秀、李昌集《潑寒胡戲之入華與流變》,通過對潑寒胡戲的考證,認為其傳入中原后因與傳統(tǒng)文化相悖而被禁后,一些藝術形式為唐代歌曲、戲弄等多種文藝樣式所汲取,說明胡樂與華樂相結(jié)合而融入華樂才是胡樂入華后的最終歸宿[22]。

      (三)唐詩與胡姬

      胡姬作為流入內(nèi)地的西域藝人代表,其展示的西域樂舞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對此唐詩人也多有描寫。作為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唐詩與胡姬早在20世紀就引起了中外學者們的注意,我國學者向達與美國學者愛德華·謝弗就曾分別在《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唐代外來文明》中論及胡姬[23]。

      而進入21世紀以來,胡姬及其形象繼續(xù)引起了學界的關注。李小茜《唐代胡姬詩探微》,從唐詩中胡姬形象、胡姬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中唐之后的胡姬走向三個方面探討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共融,認為唐詩中的胡姬傳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患意識[24]。任紅敏《略論胡姬形象美感特質(zhì)與世變之關系》,認為胡姬形象自身即有的美感特質(zhì)是詩人與時代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與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時代文化意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25]。柏紅秀《唐代文學中的“歌者”》,認為安史之亂后新的音樂風尚使得胡姬更多地從事憂傷樂曲的表演,而文人在觀照胡姬時,又因聯(lián)想到國家興衰與自身命運而融入傷感的情懷[26]。

      近年來,有關唐詩與胡姬研究成就較為突出的是鄒淑琴系列論文,從胡姬之“姬”的考證、胡姬服飾、文化觀念、傳播媒介等多個角度探討唐詩與胡姬的關系。其中較有新意與價值的是其《唐詩中的胡姬:被塑造的“他者”形象》,認為胡姬形象往往是作家基于自身文化立場塑造而成的文化“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③。

      (四)唐詩與西域物象

      在歷史前因與當朝政策的相互作用下,唐帝國的對外交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致使諸多的外來物象進入中原地區(qū),這些外來物象以不同的方式進入唐人詩歌之中,從而為文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21世紀以來,學界對此也多有關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論著是陳珀如《瑟瑟羅裙琥珀酒——論西域名物與唐詩色彩》,考證“青黛”“瑟瑟”“猩猩紅”“郁金”等域外名物進入唐詩之后,逐漸地喪失了在原產(chǎn)地的大多數(shù)特性,由具體名物而轉(zhuǎn)化成理想化的形象色彩,并形成詩歌中的文學意象[27]。郭院林《唐詩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蘊》,則認為在戰(zhàn)爭主題之下,唐代西域詩歌意象主要表現(xiàn)出蕭瑟荒涼、蒼涼悲壯的特點;而和平主題下的西域主要有歡快歌舞的異域風光。這些意象蘊含即史意義、西域民族文化交融以及民族心理認同等方面的文化意義[28]。

      此外,有關唐詩與西域物象研究較有價值與新意的還有喬喬《〈全唐詩〉中的胡食》,作者以“《全唐詩》中的胡食”為研究論題,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對唐詩進行梳理,為拓展和深化唐代外來飲食文化以及唐詩研究找尋一個新的視野[29]。海濱《進貢與卻貢——唐詩中葡萄的象征意義》,認為唐詩人們把葡萄入漢家、歲獻葡萄酒作為漢唐帝國征服西域、令四方來朝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號,包含著特定的政治象征意味[30]。

      (五)唐詩與西域文化的互動交流

      將唐代文學尤其是唐詩放在唐代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后唐詩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學界嘗試從唐代歷史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角度對唐詩進行整體把握和闡釋,為唐詩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與局面。21世紀以來,學者們繼續(xù)進行從文化角度對唐詩進行考察研究的新探索。但與以往學界較為注意西域文化對唐詩的影響不同的是,21世紀的學者們逐漸開始重視唐詩與西域文化的互動交流乃至內(nèi)地文化向西域文化、文學的反哺。朱玉麒《吐魯番文書中的玄宗詩》便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并試圖彌補缺憾。本文是筆者長期整理研究吐魯番文書的成果之一,綴合了一個世紀前在吐魯番出土、分藏于英國和日本的兩片唐玄宗《初入秦川路逢寒食》詩歌殘片,通過對這一詩歌殘片的具體分析,認為唐代西州流傳有作為習字或者詩歌練習的玄宗詩范本。朱文以小見大,揭示了唐代中原政治及文化向西北邊州的同步輸出及其影響,也向人們昭示了西域文獻在未來古代文史研究中的無限潛力[31]。

      可見,自20世紀以來唐詩個案研究等微觀領域內(nèi)已經(jīng)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但整體性的“唐詩與西域文化”的宏觀研究似乎陷入了困境,未能全面展開。因此,學界開始呼喚“唐詩與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型。海濱《“唐詩與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型呼喚》,認為20世紀的研究成果客觀上為“唐詩與西域文化”研究的全面推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礎,但在宏觀研究領域也出現(xiàn)了種種困境,應從“研究的重點從現(xiàn)象轉(zhuǎn)移到過程和關系”、“研究方法上要積極主動地把唐詩外圍的各種資料整合到研究中來”兩個層面轉(zhuǎn)型[32]。海濱在呼喚“唐詩與西域文化”研究范式轉(zhuǎn)型的同時,也在實踐與摸索“唐詩與西域文化”的整體研究。其博士論文《唐詩與西域文化》從文化角度對唐詩進行考察研究的新探索,從唐詩接受西域文化影響的前提、西域歷史地理文化、西域樂舞文化和西域民俗文化四個方面厘清了與唐詩相關的主要西域文化現(xiàn)象,比較清晰地論證了唐詩如何接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并努力顯現(xiàn)前述現(xiàn)象和過程背后的詩學影響[33]。

      三、唐詩與西域地理

      地域文化和文學的關系研究,學者們關注已久。自1986年金克木發(fā)表《文藝的地域?qū)W研究設想》以來[34],地域文化是唐詩研究是熱門而有效的視角,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關中、江南、長安、洛陽等區(qū)域文化與文學研究成為唐詩研究的主流和熱點時,而西域地域與文學則處于相對冷落的位置。

      而進入21世紀以來,唐詩與西域地理的研究則成為學界的一個關鍵詞,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現(xiàn)象就是唐詩的“輪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熊柱《〈全唐詩〉中的輪臺》,通過考證歷史上西域曾出現(xiàn)過的兩個輪臺,比較了各家對《全唐詩》中出現(xiàn)的26處“輪臺”的注釋,認為輪臺有三指:漢輪臺、唐輪臺、泛指邊地與邊城[35]。而更有學術價值的當屬薛天緯的《岑參詩與唐輪臺》,認為漢以后輪臺演化成一個典故,成為西北邊地的代稱;唐輪臺為庭州屬縣。但出現(xiàn)在唐人詩文中的輪臺,在許多情況下并不指輪臺縣,而是以輪臺代稱西北邊地,或用輪臺指稱西州、庭州一帶地區(qū);長安二年庭州改置北庭都護府,輪臺更明確地成為北庭都護府轄區(qū)的代稱。岑參第二次從軍西域在北庭都護、伊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府任職期間,寫有多首“輪臺詩”是指北庭都護府駐地而非輪臺縣[36]。

      此外,有關唐詩與西域地理研究較有新意的還有蓋金偉《唐詩“交河”語匯考論》,認為唐詩“交河”意象的變遷大體經(jīng)歷了突厥汗國、邊塞功業(yè)、西域交河、藩鎮(zhèn)之亂四次比較明顯的變遷,體現(xiàn)了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實性特征,反映了西域與唐中央政權(quán)關系的變遷[37]。周波《用形象學分析唐詩中的“條支”》,分析在漢、唐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條支”的微妙變化,以及隱藏在其中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變化、人們的心理變化[38]。何央央《唐代邊塞詩特定背景研究——由漢至唐從中原赴西域路線的考察》,通過對陽關和玉門關、從漢代到唐代從中原赴西域的路線的變遷、唐代邊塞詩與西域路線三個方面的考察,為唐代邊塞詩歌的解讀提打開了新的角度[39]。

      四、其他

      除了上述幾個方面之外,21世紀以來的唐代西域文學研究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如,劉尊明《論唐五代文人邊塞詞》,認為唐五代文人邊塞詞濫觴于中唐而集中于晚唐五代,其四種題材類型的創(chuàng)作動因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現(xiàn)實和生活體驗的反映、邊塞詩歌和民間詞曲的影響、應歌而作和隨調(diào)賦詠的產(chǎn)物三個方面[40]。侯立兵《漢唐辭賦中的西域“水”“馬”意象》,認為漢唐辭賦秉承著豐富的西域文明,也滋生了繁多而頗具異彩的西域意象,其中西域的“水”與“馬”因為關聯(lián)著人們深刻而獨特的生存和生命體驗而積淀了深厚的人文精神[41]。張正學《變·變相·變文——從唐人黃元之“西域之變”說起》,認為原產(chǎn)于“西域”的“變”,在其流傳過程中不斷吸收當?shù)毓逃械睦L畫和文學營養(yǎng),演變出流行南亞、中亞,特別是東亞的“變”、“變相”、“變文”形式[42]。

      《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同樣它的傳說記載,也影響到了中國民間文學的發(fā)展。21世紀以來,有關《大唐西域記》的研究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主要集中在文化、文學、版本等方面。比較突出的是王邦維自2014年4月至今在《文史知識》連載22篇“《大唐西域記》:歷史、故事與傳奇”系列論文④。另外,崗搓博士論文《〈大唐西域記〉藏譯文研究》[43]、余欣《〈大唐西域記〉古寫本述略稿》[44]、高田時雄《〈大唐西域記〉在日傳承問題》等論著[45],就《大唐西域記》的藏譯文、古寫本、在日傳承等方面均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此外,較有新意與價值的還有倪紅雨《唐傳奇中的西域人物形象》[46]、李德輝《唐人行記論略》[47]、黎羌《唐五代詞中的胡風與絲綢之路民族詩歌的交流》[48]、任曉勇《民國唐詩學研究》⑤、陳求知《唐五代西域胡裔詩人詩作考論》,等論著[49]。

      對于唐代文學與西域的關系,還應該提及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中國李白研究會的組織活動對于唐代西域文學研究的推動之功。如,2012年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主辦、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承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唐代西域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于會議主題的明確性,大會收到的120篇文章都從不同側(cè)面關聯(lián)到了唐代文學與西域的關系。2015年中國李白研究會合作在吉爾吉斯國立民族大學主辦的“‘李白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圍繞著李白與絲綢之路的話題,就李白本身的西域出身及其詩歌的異域風格,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如前所揭,21世紀以來唐代西域文學的研究基本囊括了唐代邊塞詩中的西域研究、唐詩與西域文化、唐詩與西域地理、唐五代邊塞詞等幾個方面。從數(shù)量上看,唐代西域文學研究固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與缺憾。最明顯的就是低水平重復性研究較多,致使唐代西域文學研究呈現(xiàn)出虛假繁榮的格局。例如對唐代西域文學與文化關系的研究,盡管21世紀以來曾先后發(fā)表230余篇論文,但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唐代西域詩歌與西域歌、樂、舞等方面的簡單論述,主題多有雷同,有創(chuàng)新、有深度的論著較少。對唐代邊塞詩的研究也存在上述問題,多局限在邊塞風物、地理、主題、風格、內(nèi)容等方面的總結(jié),或重復將岑參、李白等人詩歌中的西域意象交互比較進行研究的套路;或存在思維定勢,如對唐詩中“胡姬”的研究,從形象、文化等方面立論的文章就有20余篇。通過梳理唐代西域文學與西域邊塞、西域藝術等方面之間的關系,固然是研究的前提與基礎,但在沒有新材料被發(fā)現(xiàn)的前提下,這種相對“空”的研究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很難繼續(xù)進行下去的。這也應該是今后唐代西域文學研究亟待改觀之處。

      應當說,唐代西域文學還是一個尚待深度發(fā)掘的學術寶庫,在不斷尋找新的學術生長點與研究角度的前提下,繼續(xù)展開系統(tǒng)性的深入研究。我們相信,唐代西域文學研究也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

      注釋:

      ①20世紀20年代,胡云翼認為邊塞詩“便是戰(zhàn)爭文學”(胡云翳.唐代戰(zhàn)爭文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35);20世紀30年代,羅根澤也認為邊塞詩就是“征戰(zhàn)文學”(羅根澤.樂府文學史[M].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47);同時,蘇雪林認為唐代邊塞詩是“唐民族實力向外發(fā)展的結(jié)果”(蘇雪林.唐詩概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49-57);20世紀80年代,吳學恒、王綬青發(fā)表《邊塞詩派評價質(zhì)疑——三十年來文學史研究中的一個問題》,徹底否定唐代邊塞詩,認為其是侵略者的贊歌(吳學恒,王綬青.文學評論[J].1980,(03):105-110);此后秦少培、胡大浚等人先后撰文反駁(分別見:西北師范學院中文系編.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39,67)。

      ②該方面的主要論著還有:董乃斌,程薔.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何立智.唐代民俗與民俗詩[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張素梅.唐詩類選:唐代風俗及藝術詩[M].合肥:黃山書社,1998。

      ③21世紀以來,鄒淑琴曾先后發(fā)表《唐前文學中的胡姬形象及其反映的文化觀念》(《文藝評論》,2013年第8期,35-38頁)、《唐詩中的胡姬之“姬”》(《新疆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58-61頁)、《唐詩中的胡姬之服裝考》,(《蘭臺世界》,2014年第3期,16-17頁)、《唐詩中胡姬形象的文化傳播與民族融合的媒介價值探析》(《昌吉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12-15頁)、《唐詩中的胡姬:被塑造的“他者”形象》(《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2期,132-137頁)。

      ④分別是《三獸之塔:玉兔何事居月宮》(《文史知識》,2014年第4期,101-106頁)、《龍駒、龍馬與金花王》(《文史知識》,2014年第5期,102-105頁)、《雁塔傳奇:從印度到中國》(《文史知識》,2014年第6期,110-114頁)、《質(zhì)子、質(zhì)子寶藏與漢天子》(《文史知識》,2014年第7期,107-112頁)、《桃和梨的故事:印度的中國物產(chǎn)》(《文史知識》,2014年第8期,104-109頁)、《一個夢的穿越:烈士故事與唐代傳奇》(《文史知識》,2014年第9期,107-113頁)、《碎葉與素葉:滄桑千年何處尋?》(《文史知識》,2014年第11期,110-116頁)、《香山與無熱惱池:大河之水何處來?》(《文史知識》,2014年第12期,104-109頁)、《佛牙的故事》(《文史知識》,2015年第1期,92-97頁)、《靈鷲遠自天竺來》(《文史知識,2015年第2期,109-112頁)、《龍女與大臣:一個“求夫”的故事》(《文史知識》,2015年第3期,107-110頁)、《東國公主與蠶種西傳:一個絲綢之路上的傳說》(《文史知識》,2015年第4期,102-107頁)、《布呾洛迦山與普陀山:關于觀音的故事》(《文史知識》,2015年第5期,110-113頁)、《鼠王傳奇:古代和田的鼠神崇拜》(《文史知識》,2015年第6期,110-114頁)、《“人主之地”與“象主之國”:古代亞洲人文地理的一種構(gòu)想》(《文史知識》,2015年第7期,102-107頁)、《颯秣建:一個有“中國門”的城市》(《文史知識》,2015年第8期,103-108頁)、《雞足山與大迦葉:從摩揭陀到云南》(《文史知識》,2015年第9期,116-119頁)、《懷念巴米揚大佛》(《文史知識》,2015年第10期,123-127頁)、《那爛陀與最早的中國留學生》(《文史知識》,2015年第11期,102-107頁)、《書生的花樹奇緣:一座古城的傳說》(《文史知識》,2015年第12期,73-76頁)、《“西天”之名:古代中國人怎么稱呼印度》(《文史知識》,2016年第1期,113-116頁)、《佛影窟與〈佛影銘〉:從“佛影”引出的故事》(《文史知識》,2016年第2期,122-127頁)。

      ⑤任曉勇在其博士論文《民國唐詩學研究》中編第七章“跨文化視域下的學術突破——李白出生地的發(fā)現(xiàn)”中(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評述在近現(xiàn)代中外文化大交流背景下,民國學者探索、考證李白生地在西域碎葉的歷程,分析了他們?nèi)绾瓮黄菩W嚪ǖ膯我凰悸罚鴱目缥幕涣鞯膹V闊視野中鎖定焦點、多維求索、科學論斷的原因。

      [1]姚春梅.唐代西域詩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2.

      [2]徐嘉瑞.中古文學概論[M].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65.

      [3]澗巖.關于唐代邊塞詩的討論綜述[A].西北師范學院中文系.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C].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356-362.

      [4]李芳民.岑參安西之行事跡新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89-96.

      [5]戴偉華.從兩個傳統(tǒng)中確認岑參邊塞詩的寫實特質(zhì)[J].西北師大學報,2013,(2):1-7.

      [6]海濱.岑參對唐詩西域之路的雙重建構(gòu)[J].中華文史論叢,2012,(2):167-198.

      [7]李世忠.岑參對先唐邊塞詩的接受[J].廣西社會科學,2008,(9):135-138.

      [8]王樹森.唐蕃角力與盛唐西北邊塞詩[J].北京大學學報,2014,(4):80-89.

      [9]馬立克.初唐邊戰(zhàn)與邊塞詩[D].蘭州: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

      [10]郁沖聰.唐代邊塞詩與唐代疆域沿革關系論略——以所涉邊塞地名為中心[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5.

      [11]周建軍.論邊塞詩在晚唐的余韻與沉響[J].貴州社會科學,2003,(3):83-94.

      [12]木齋.論初盛唐邊塞詩的演進和類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5,(1):92-97.

      [13]佘正松.晚唐邊塞詩壇的盛唐余響——論馬戴邊塞詩[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5,(2):60-63.

      [14]陳瑜,杜曉勤.從阿史那忠墓志考駱賓王從軍西域史實[J].文獻,2008,(3):29-37.

      [15]姚春梅.唐代西域詩研究綜述[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7,(2):67-71.

      [16]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7]吳相洲.唐詩創(chuàng)作與歌詩傳唱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8]王春明.唐代涉樂詩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3.

      [19]沈文凡,王春明.白居易“歌詩”音樂美學思想探微[J].北方論從,2012,(5):18-20.

      [20]趙睿才.唐詩與民俗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1.趙睿才.唐詩與民俗關系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趙睿才.唐詩與民俗:時代精神與風俗畫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21]海濱.論西域民俗文化對唐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酒俗和飲酒詩為核心[J].西北民族研究,2011,(4):172-178.

      [22]柏紅袖/李昌集.潑寒胡戲之入華與流變[M].文學遺產(chǎn).2004,(3):61-70.

      [23]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0.愛德華·謝弗.唐代外來文明[M].吳玉貴,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8.

      [24]李小茜.唐代胡姬詩探微[J].社科縱橫,2014,(8):127-130.

      [25]任紅敏.略論胡姬形象美感特質(zhì)與世變之關系[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1,(3):74-77.

      [26]柏紅秀.唐代文學中的“歌者”[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1,(3):149-154.

      [27]陳珀如.瑟瑟羅裙琥珀酒——論西域名物與唐詩色彩[J].國學學刊,2013,(1):119-130.

      [28]郭院林.唐詩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蘊[J].蘭州學刊,2009,(7):189-193.

      [29]喬喬.《全唐詩》中的胡食[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5.

      [30]海濱.進貢與卻貢——唐詩中葡萄的象征意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5):108-114.

      [31]朱玉麒.吐魯番文書中的玄宗詩[A].西域文史(第七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63-75.

      [32]海濱.“唐詩與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型呼喚[M].上海大學學報,2007,(3):34-38.

      [33]海濱.唐詩與西域文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

      [34]金克木.文藝的地域?qū)W研究設想[J].讀書,1986,(4):85-91.

      [35]熊柱.《全唐詩》中的輪臺[J].廣西大學學報,2005,(5):66-68.

      [36]薛天緯.岑參詩與唐輪臺[J].文學遺產(chǎn),2005,(5):38-46.

      [37]蓋金偉.唐詩“交河”語匯考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8,(2):12-17.

      [38]周波.用形象學分析唐詩中的“條支”[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39]何央央.唐代邊塞詩特定背景研究——由漢至唐從中原赴西域路線的考察[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 2012.

      [40]劉尊明.論唐五代文人邊塞詞[J].詞學,2013,(1):8-27.

      [41]侯立兵.漢唐辭賦中的西域“水”“馬”意象[J].文學遺產(chǎn),2010,(3):138-141.

      [42]張正學.變·變相·變文——從唐人黃元之“西域之變”說起[J].求是學刊,2014,(6):134-141.

      [43]崗搓.《大唐西域記》藏譯文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44]余欣.《大唐西域記》古寫本述略稿[J].文獻,2010,(4):30-44.

      [45]高田時雄.《大唐西域記》在日傳承問題[J].長江學術,2015,(2):5-8.

      [46]倪紅雨.唐傳奇中的西域人物形象[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3.

      [47]李德輝.唐人行記論略[J].唐代文學研究,2006:68-75.

      [48]黎羌.唐五代詞中的胡風與絲綢之路民族詩歌的交流[J].民族文學研究,2009,(2):156-162.

      [49]陳求知.唐五代西域胡裔詩人詩作考論[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4.

      I206.2

      A

      1671-6469(2017)-01-0021-08

      2016-11-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流人文化視域下清代新疆作家群研究”(14CZW032)。

      孫文杰(1981-),男,河南周口人,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與西域文獻學研究。

      猜你喜歡
      邊塞詩文史西域
      《文史春秋》征訂啟事
      文史春秋(2022年7期)2022-08-27 05:40:10
      《文史春秋》征訂啟事
      文史春秋(2022年2期)2022-03-25 10:45:20
      《文史春秋》征訂啟事
      文史春秋(2022年1期)2022-03-25 10:18:10
      《八月西域行印記》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散文詩(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2
      《西域圖志》纂修略論
      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 08:16:55
      文史春秋
      文史春秋(2015年5期)2015-11-18 02:42:50
      論中唐邊塞詩
      唐代邊塞詩里的情長思遠
      語文知識(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3
      邯郸县| 拉萨市| 阿克| 图们市| 新民市| 昌黎县| 论坛| 微山县| 武平县| 营山县| 东阳市| 兰溪市| 通许县| 乐亭县| 海伦市| 万荣县| 博白县| 波密县| 句容市| 吉木萨尔县| 阳东县| 尼木县| 夏津县| 罗江县| 旺苍县| 色达县| 托克逊县| 沧源| 双城市| 永善县| 都兰县| 应用必备| 和林格尔县| 大新县| 天柱县| 固安县| 恩施市| 奉节县| 石棉县| 宜都市| 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