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②,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諫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③也”父不從,作輿④,捐祖于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兇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yǎng)。
(選自元·郭居敬《二十四孝》)
【注釋】
①原谷:人名。
②厭憎:討厭,憎恨。
③負義:違背道義。
④輿:手推的小車。
⑤兇:不吉利。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選自袁宏道《西湖游記·晚游六橋待月記》,有刪節(jié))
【思考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月色入戶 ( )
(2)蓋竹柏影也 ( )
(3)止午、未、申三時 ( )
(4)其實湖光染翠之工 (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安可為俗士道哉?
3.兩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分別是什么?同樣是描寫月色,兩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1)寫月的語句:
(2)描寫方法:
4.【甲】【乙】兩文篇末的議論分別表露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或感情?
【參考譯文】
原谷的爺爺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討厭他,就想拋棄他。原谷此時十五歲,他勸父親說:“爺爺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儉度日,你怎么能因為他老就拋棄他呢?這是忘恩負義啊。”父親不聽他的勸誡,做了一輛小推車,載著原谷的爺爺,把原谷的爺爺扔到了野外。原谷在后邊跟著,就把小推車單獨帶了回來。父親問:“你帶這個不吉利的東西回來做什么?”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輛了,所以現(xiàn)在先收起來?!备赣H很是慚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原谷的爺爺接回來贍養(yǎ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