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婭婷
【摘要】 明朝中后期,伴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chǎn)生,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奢靡之風(fēng)出現(xiàn)。服飾上,色彩由素雅轉(zhuǎn)向鮮艷,質(zhì)地由簡樸的棉麻細(xì)葛轉(zhuǎn)向華麗的綾羅綢緞,款式由千篇一律轉(zhuǎn)向千姿百態(tài)。朝廷政治的寬松,以及思想方面心學(xué)的推波助瀾,人們開始追求人格自由,注重自我表現(xiàn),服飾時尚消費之風(fēng)興起,以明中后期的江南地區(qū)為典型,這里成為當(dāng)時引領(lǐng)全國服飾時尚潮流的中心。江南地區(qū)服飾時尚一旦產(chǎn)生,全國上至皇室階層、下至平民老百姓都來跟從,其中又以女性服飾為代表,對全國各地乃至國外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本文將以明中后期江南地區(qū)女性服飾的時尚消費為研究對象,主要就明中后期女性服飾時尚消費特點展開論述,通過這一研究讓我們能夠?qū)?00多年前的女性服飾時尚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關(guān)鍵詞】 明中后期;江南地區(qū);女性服飾;時尚消費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德國經(jīng)濟學(xué)家桑巴特認(rèn)為:“通常情況下,服飾時尚的多樣性首先產(chǎn)生于富有階層消費者購買的種類豐富的消費品。例如,女性禮服要極其美觀出色,社會交際需要的商品要精彩絕倫。越?jīng)]有實際用途的物品,就越受制于時尚。”[1]312-313在明代也同樣如此。
明代女子服飾較為時尚的上衣主要為襖,外面通常套著比甲穿,下裳的時尚穿戴則為裙。根據(jù)出土實物和文人筆記小說中記載,當(dāng)時消費量較高的主要有緞襖、綢襖、綾襖、妝花襖、織金襖等。裙按照材料分,主要流行的有緞裙、綢裙、羅裙、白布裙、藍(lán)印花布裙、織金裙;按形制來分,有百褶裙和月華裙。其他時尚配飾有高底鞋、丁香兒、臥兔兒,等等。
《金瓶梅》第七十二回西門慶給林太太祝壽,給她預(yù)備的一套時樣衣服:“紫丁香色通袖段襖,翠藍(lán)拖泥裙”。[2]1028緞是一種起步較晚而后來居上的高級絲織品。它始于漢,明代是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明代春、秋、冬三季文武百官的高級禮服幾乎都以緞作為面料。由于緞輕、浮線較長,并加強捻或弱捻,緯交織點少,不連貫,且等距離均勻分布在織物中,故顯得表面平滑而柔軟、瑩徹又光亮,珍貴高雅。在《天水冰山錄》中,吏部尚書嚴(yán)蒿被抄家沒收的所有絲織品財產(chǎn)清單中,緞類織物就占到了一大半。
在位于上海寶山區(qū)月浦鎮(zhèn)樂村的處士黃孟瑄夫婦墓中出土了纏枝蓮緞裙和彩云紋緞袍。[3]27明晚期嘉靖前后埋葬的江蘇泰州森森莊明墓中出土花緞裙2件,其中一條主要紋樣為昆蟲、花卉及雜寶紋,裙擺四褶為一組,裙被中間的連續(xù)回字紋分成上下兩部分,裙長82厘米(圖1)。另一條花緞裙主要以纏枝花卉紋為主,裙擺也是四褶為一組,裙長94厘米。[4]36-39
江蘇泰州市的徐蕃夫婦墓中,女主人公所穿衣服,上衣有素緞麒麟紋樣和八寶花緞仙鶴圖案的補服兩件。裙子有花緞裙,呈豆黃色,中間有馬面,主要以八寶夾牡丹花紋為主,中部為鳳凰牡丹連續(xù)圖案,下部為一排牡丹、一排如意頭圖案,裙用兩片花緞做成,每片用三幅半花緞,每幅花緞中間織四只鳳凰,裙長93厘米;還有四合云花緞裙,淺姜黃色,白布腰,裙長84.5厘米,馬面寬37厘米,腰每邊8個褶,裙用兩片花緞,每片四幅;以及梅花緞裙,淺米黃色,白布腰,腰兩側(cè)每邊6道褶,并各釘一根帶子,裙長84厘米,馬面寬36厘米。[5]1
南京吏部尚書朱恩家族墓七號墓也出土了緞裙2條[3]31。上海松江區(qū)廣昌縣知縣岳山家族墓中女尸身蓋綢緞棉被,外套內(nèi)是一件華麗的圓領(lǐng)褐底黃花翟鳥紋緞裙,色澤絢麗奪目,緞翟鳥紋裙內(nèi)仍為一件綢緞花紋裙。[3]43
緞是很貴重的一類絲織品,根據(jù)萬歷四年至六年三關(guān)馬市交易的貨物抽銀數(shù),一匹緞子的抽銀數(shù)達(dá)10分,段襖抽銀5分,而當(dāng)時的奢侈品——貂皮才抽銀2分。緞的價值可想而知。
綢也是明代絲織品的一大類。綢在明代制造技術(shù)大大提高,數(shù)量多,品種全,如有妝花綢、織金綢、潞綢、江綢、宮綢等等。綢細(xì)密且厚重,保溫性能好,故被明統(tǒng)治者看好,明代帝后和文武官員都喜歡用綢做春秋兩季的服飾面料。明朝為綢織物的鼎盛時期,凡明墓葬中出土的絲織品必定有綢織物。
在明徐蕃夫婦墓中出土了素綢棉襖、素綢單衫、素綢連衣裙、素綢小棉襖和素綢棉背心。下裳有素綢裙,其中一條素綢裙為淺豆黃色、素綢腰,腰兩邊訂素綢扎帶一付,裙長85厘米,中有馬面,兩邊各有三個荷包褶。另一條素綢裙為淺豆黃色、素綢腰。[5]1素綢即不織花紋,按其有無花紋來分,有不織花紋的素綢和織花紋的花綢兩大類。
《金瓶梅》第十四回中,潘金蓮上穿沉香色潞綢雁銜蘆花樣對衿襖兒,下著一尺寬海馬潮云羊皮金沿邊挑線裙子。[2]165書中多次出現(xiàn)對潞綢的描寫,潞綢是明代的皇室貢品,產(chǎn)于今天的西安長治,是支撐晉商發(fā)展的主要商品。
妝花是明中后期南京的一大特色,且流行至全國。妝花是織花紋的一種工藝方法,凡是在綾、羅、綢、緞、紗、絹等織物地上采用挖花技術(shù)織彩色花紋的皆為妝花織物。妝花織物由于采用妝花技術(shù)織花紋,緯線起花,換線靈活方便,使花紋不受色彩限制而隨心所欲地織各色花紋。并且同一緞上的織物,花紋可以相同,配色卻能完全不同,使織物在經(jīng)緯方向上呈現(xiàn)逐花異色的效果,但花色艷而不俗,繁而不亂。
明代南京云錦高雅華貴,且保溫性極好。云錦繼承了元朝的織金錦,并加以創(chuàng)新成為加金妝花錦緞的新品種,色彩燦如云霞,故名云錦。它包括上面所說的妝花、庫緞和庫錦三種。明朝是云錦成熟定型的重要時期?!督鹌棵贰防?,吳月娘穿著大紅妝花通袖襖兒,嬌綠緞裙,貂鼠皮襖。[2]172
妝花羅也是明代的一大時尚,在元代已有,明代始流行。妝花羅是羅中織彩最多、花紋最艷麗、技術(shù)水準(zhǔn)最高的高檔絲織品種之一。以羅織物作地子,在羅地之上用多種彩緯,采取織錦獨有的長跑梭和短跑梭以及緙絲、妝花織物所特有的挖花工藝織花紋。凡是在羅織物上采取妝花工藝織花紋的絲織品就是妝花羅。妝花羅產(chǎn)在明代江寧織造即今天的南京,是南京云錦妝花中的品種之一。
織金織物在明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甚多。織金技術(shù)是用于五彩繽紛富麗堂皇的花色品種之上,使織物表現(xiàn)出古樸端莊的外觀效應(yīng)。加金織物將貴重的金、銀加工制成扁或圓的金銀線,織進(jìn)絲織物作為裝飾。在元代,織金只限于錦。明代織金品種豐富,開始在綾羅綢緞及妝花上進(jìn)行織金,而不只是在錦上。
浙江嘉興市秀洲區(qū)王店鎮(zhèn)李家族墓出土四件織金裙,其中一件織金綢裙,四季花蝶萬字紋、百褶,裙身長76厘米;一件為織金綢裙,平安如意雜寶紋,下擺用條寬10厘米的金粉邊裝飾,裙長77厘米;一件織金緞裙,紋飾為折枝鳳凰麒麟奔馬,裙長84厘米,裙子中間用萬字紋和綾紋作間隔,上鑲有三條金粉帶;還有一件曲水雙螭蕉石仕女織金綢裙,可惜出土?xí)r已腐爛,只剩下殘片。[6]53-62
江蘇省泰州市的森森莊明墓,出土花緞金線裙一條,裙長89厘米,紋飾有花鳥及雜寶紋,裙擺四褶為一組,共四組,裙裾一周還有用寬9厘米的金線織就的圖案(圖2)。[4]36-49
《金瓶梅》里,西門慶的五個婦人穿著銀紅織金段子對衿襖兒。[2]1094其中織金緞是以緞組織為地,在各種緞紋組織的緞地上,以金、銀線為紋緯織金銀花的緞織物,是緞織物中非常珍貴的品種之一?!督鹌棵贰返谒氖兀好?、迎春、玉簫、蘭香四個丫頭,身上一色都大紅妝花段襖兒,藍(lán)織金裙。[2]546《明史·輿服三》記:“洪武三年,庶人冠服,令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繡、錦綺、纻絲、綾羅,止許綢、絹、素紗。洪武五年令民間婦人禮服惟施紫絁(即粗綢),不用金繡。”《金瓶梅》中連丫頭們都服用織金裙,也反映了明中后期織金服飾的普遍穿戴,反映了當(dāng)時的奢侈僭越之風(fēng)。
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在上海的明墓出土的大量服飾和織物中,其中一半以上為棉織品,都是當(dāng)?shù)丶徔椀?,統(tǒng)稱為松江布。已出土的松江布,絕大部分為白布,少量白色格子布、藍(lán)印花布等。布有粗、細(xì)兩種。細(xì)布色白,細(xì)潔柔軟,拉線均勻,織工精細(xì)。粗布白色泛黃,厚實,布面看上去比較粗糙。明代松江地區(qū)生產(chǎn)的棉布種類有白布、藥斑布等上百個品種。[7]
南京工部尚書戴縉(1427-1510)墓中,出土白棉布裙一條、白棉布夾褲一條、白布襪一對、白布弓鞋一對。[8]109-119位于上海寶山區(qū)的處士黃孟瑄夫婦墓中,黃孟瑄夫人穿的2條白布裙,以及夫婦倆腳穿的布鞋襪等,皆用松江布。[5]1上海閔行何文瑞家族墓出土白布20疊、白布上衣3件、白布褲子1條。[3]75浙江溫州府通判潘允徵墓中,出土白布衫2件,布裙1條,長70厘米。[3]105葬于上海盧灣區(qū)肇嘉濱路江蘇泰州徐番夫婦墓中出土白布褲1條、白布褂1件和白布底靴1雙。明小說《金瓶梅》中也有關(guān)于白布的穿戴,如第七十四回,如意兒穿著玉色對衿襖兒,白布裙子。[2]1068
除了流行穿白布衣,還有一種名叫“藥斑布”的松江布也被人們大量使用。 “藥斑布”又名藍(lán)印花布。《松江府志》上記載最細(xì):“藥斑布為松江最著名的四種棉布中的一種,出青龍重固,其法以皮紙積背如板,以布幅方狹為度,簇花樣于其上,將染,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調(diào)和如糊,刷之候干,入綻缸浸染成色,暴干拂去,藥斑紋燦然?!盵7]
上面所說的就是凹、凸版紋型棉布印花技術(shù),此技術(shù)在明代民間極為流行。其制作工藝是將凹紋型版刻掉花紋而留其地,印花效果地青花白;凸紋型版則去掉地留下紋,印花效果則地呈白、花呈青。印花前將布料鋪在案上,然后把染漿涂在刻花型版上,一版接一版地扣印,印時要求染料涂得勻薄,花版銜接圖案對正即可。
明代印染工藝十分發(fā)達(dá),在皇室的御用機構(gòu)中專門設(shè)有顏料局,主管顏料事物。在《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的記載中,經(jīng)過提煉,能作植物染料的植物達(dá)幾十種之多。說到藍(lán)印花布和紡紗織布,則不得不提到黃道婆。元末明初人詩人王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在他的著作《梧溪集》卷三《黃道婆祠》寫道:“黃道婆,松之烏涇人,少淪落崖州,元貞間,始遇海舶以歸。躬紡木棉花,織崖州被自給。未幾,被更烏涇名天下?!碧兆趦x的《輟耕錄》卷二十四記:“元代國初時,有一名黃道婆,自崖州來。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于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其上折枝、團(tuán)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人既受教,竟想作為,轉(zhuǎn)貨他郡,家既就殷?!?/p>
上海閔行三友村明墓出土4條藍(lán)印花布被,主體圖案亭臺樓閣等圖案在藍(lán)印花布被面花紋中幾乎都有,背面是藍(lán)色地,其上印有白色花紋。4條藍(lán)印花布夾被中,一條為菱形方格紋被面,三幅拼接,在菱形方格內(nèi)飾有花鳥等圖案;一條主體圖案為人物庭院;一條庭院對弈圖被面,四面邊框均為纏枝菊花,主體圖案遠(yuǎn)山近水庭院人物,畫面模糊不清,中下部庭院內(nèi)一對夫妻對弈,左邊男主人背后站立一侍從,庭院外左側(cè)一棵高大芭蕉樹,枝葉繁茂,樹下二人僅存痕跡?;乩韧庥邢?、花草、樹木和山脈;一條松竹梅圖被面,三幅縫成,四面邊框飾纏枝菊花紋。[3]237
黃孟瑄夫婦墓中出土藍(lán)印花布鞋一雙,底長23厘米。上海松江工業(yè)區(qū)的古林紙工公司工地墓中出土藍(lán)印花布裥褶羅裙1條,白布上藍(lán)色印花,印花已不清晰。四川新都縣明代墓中出土藍(lán)布夾褲一條和藍(lán)布裙一件,裙由八幅綴成。[9]19-24由此,也可以看出松江地區(qū)藍(lán)印花布的受歡迎程度,它從松江地區(qū)流行到全國各地,不僅用于服飾,也用于生活用品。
明末江南地區(qū)還流行百褶裙和月華裙。根據(jù)葉夢珠的《閱世編》記載明末流行的百褶裙一般是8-10幅之間。明末清初人李漁則說百褶裙在家穿為8幅,出門穿則為10幅:“吳門所尚‘百褶裙,可謂盡美。予謂此裙宜配盛服,又不宜與家常,惜物力也。較舊制稍增,較新制稍減,人前十幅,家居八幅,則得豐儉之宜也。吳門新式,又有所謂月華裙,一裥之中,五色俱備,猶皎月之現(xiàn)光華也,人工物料,十倍長裙。”[10]153“常服,俗謂之裙。崇禎初,專用素白,即繡亦只下邊一、二寸,至于體惟六幅,其來已久。古時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是也。明末始用八幅,腰間細(xì)褶數(shù)十,行動如水紋,不無美秀,而下邊用大紅一線,上或繡畫二、三寸,數(shù)年以來,始用淺色畫裙,有十幅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輕描細(xì)繪,風(fēng)動色如月華,飄蕩絢爛,因以為名。”[11]206
明徐蕃夫婦墓中出土一件八寶花緞連衣百褶裙,百褶裙呈深姜黃色,上衣下裙,交領(lǐng)右衽,裙子共有116個褶(圖3)。[5]1江蘇江陰明薛氏家族墓出土百褶裙一件,其中百褶裙為白棉布質(zhì)地,裙長83厘米,裙身由幅寬45厘米,長約85厘米的8塊布料縫制而成,以每4塊為一組縫成一大塊,兩大塊之間交錯,總體呈扇形,共有16道寬褶(圖4)。[12]35-42
江西德安地區(qū)出土百褶連衣裙三件。百褶連衣裙單夾各一件,單連衣裙上身同衣制,腰處有2厘米寬折疊極細(xì)小的皺褶,下為褶間裙,袖通長240厘米,身長126厘米。夾連衣裙上身同衣制,從腰起呈裙?fàn)?,用長56-58厘米料8至10塊折疊縫制。袖通長200厘米,身長115厘米。第三件為醬色綢百褶連衣裙形制同布百褶連衣裙。[13]5-9葬于南京中華門的明徐達(dá)五世孫徐俌(1450-1517)夫婦墓中,出土有四件百褶連衣裙,裙長114-162厘米。[14]28-33
明中后期還流行一種名叫“丁香”的耳飾。李漁的《閑情偶寄》中寫道:“飾耳之環(huán),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盵10]149《金瓶梅》第六十一回:“王六兒穿著白杭絹對衿襖兒,鵝黃挑線裙子,耳邊金丁香兒。”[2]814
比甲是明朝人們都喜愛穿用的服飾,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老百姓?!度f歷野獲編》中記載:“元世祖后察必宏吉剌氏。創(chuàng)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無領(lǐng)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蓋以便弓馬也。流傳至今,而北方婦女尤尚之,以為日用常服。至織金組縤,加于衫襖之外。其名亦循舊稱。而不知其所起,又有所謂只孫者,軍士所用。今圣旨中,時有制造只孫件數(shù),一起于元,時貴臣,凡奉內(nèi)招宴飲,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今但充衙士常服,亦不知其沿勝國胡俗也。只孫、元史又作質(zhì)遜。華言一色服也。天子亦時服之?!盵15]366
臥兔兒是晚明女子頭上戴的飾物,用海獺皮或貂鼠皮制成,大多在冬季使用。一個小小的臥兔兒,其價格竟可達(dá)到幾千元,可以入奢侈品的行列了。[16]25-33弓鞋為明代纏腳婦女常用之鞋。葉夢珠的《閱世編》記:“弓鞋之制,以小為貴,由來尚矣。然予所見,惟世族之女或然。其他市井仆隸,不數(shù)見其窄也。以故履惟平底,但有金繡裝珠,而無高底筍履。崇禎之末,閭里小兒,亦纏織趾,于是內(nèi)家之履,半從高底。”[11]206
時尚的膨脹力使其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快速傳播,并且不受到空間或階層的阻礙。例如江南地區(qū)的蘇州是明代全國的時尚中心,流行時尚一旦形成,則引發(fā)天下百姓都來跟從。王士性在《廣志繹》中寫道:“姑蘇人聰慧好古,又善操海內(nèi)上下進(jìn)退之權(quán),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其賞識品第本精,故物莫能違。又如齋頭清玩、幾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尚古樸不尚雕鏤,即物有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制,海內(nèi)僻遠(yuǎn)皆效尤之?!盵17]14這無疑就造成了時尚的普遍性。《松窗夢語》記:“自金陵而下控故吳之墟,東引松、常,中為姑蘇。其民利魚稻之饒,極人工之巧,服飾器具,足以眩人心目,而志于富侈者爭趨效之?!盵18]83又如在民間大受歡迎的素衣,流傳甚廣,連皇宮里的人都開始效仿,甚至連皇帝也穿用。宮中萬歷刻本《新昌縣志》載:“小民儉吝,惟粗布白衣而已,至無喪亦服。孝服衣帽,盈巷滿街。即帽鋪亦惟制白金帽,絕不見有青色者。”[19]17崇禎時期,王譽昌在《宮詞》里寫道:“四月輕綃進(jìn)六宮,素衣驚與至尊同。裁冰籠雪慈云影,不踏蓮州一瓣紅?!弊髡咴谧⒅袑懀骸皩m眷暑衣從未有用純素者,后始以白紗為衫,不加蓋飾,自后穿純素暑衣,一時宮眷裙衫,俱用白紗裁制?!盵20]75-76這都是服飾時尚普遍性的表現(xiàn)。
明代城市流行時尚的變化,可以從明中后期南京婦女服飾的變化窺見一斑。如南京婦女的衣飾樣式起初十余年一變,明中后期時,婦女的衣飾,如頭上發(fā)髻的高低、花鈿的樣式、衣袖的寬窄長短、服裝印染的顏色、鬢發(fā)上的配飾等等,很快就會發(fā)生變化,舊樣式被淘汰,新樣式便很快出現(xiàn)。如果人們?nèi)匀淮┯眠^去以為美或時尚的東西走出去就會被別人笑話。顧起元的《客座贅語》中記:“留都婦女衣飾,在三十年前猶十余年一變。邇年以來,不及二三歲,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寬狹修短,花鈿之樣式,渲染之顏色,鬢發(fā)之飾,履綦之工,無不變易。當(dāng)其時,眾以為妍;及變,而向之所妍未有見之不掩口者。”[21]197可見,時尚的變化速度之快和影響力之大。
總之,明朝中后期,伴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chǎn)生,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奢靡之風(fēng)出現(xiàn)。服飾上,色彩由素雅轉(zhuǎn)向鮮艷,質(zhì)地由簡樸的棉麻細(xì)葛轉(zhuǎn)向華麗的綾羅綢緞,款式由千篇一律轉(zhuǎn)向千姿百態(tài)。朝廷政治的寬松,以及思想方面心學(xué)的推波助瀾,人們開始追求人格自由,注重自我表現(xiàn),這在服飾方面表現(xiàn)尤為明顯,服飾時尚消費之風(fēng)興起,其中又以明中后期的江南地區(qū)為典型,成為當(dāng)時引領(lǐng)全國服飾時尚潮流的中心。江南地區(qū)服飾時尚一旦產(chǎn)生,則引來全國上至皇室階層、下至平民老百姓都來跟從,其中又以女性服飾為代表,對全國各地乃至國外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
參考文獻(xiàn):
[1]Purdy,Daniel Leonhard.The Rise of Fashion[M].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4.
[2](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2.
[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明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王為剛,張偉.江蘇泰州森森莊明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3(11).
[5]黃炳煜,肖均培. 江蘇泰州市明代徐蕃夫婦墓清理簡報[J].文物,1986(9).
[6]吳海紅.嘉興王店李家墳明墓清理報告[J].東南文化,2009(2).
[7]顧清.松江府志[M].崇禎年間編撰.
[8]黃文寬.戴縉夫婦墓清理報告[J].考古學(xué)報,1957(3).
[9]賴有德.四川新都縣發(fā)現(xiàn)明代軟體屍墓[J].考古通訊,1957(2).
[10](清)李漁.閑情偶寄[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11](清)葉夢珠.閱世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
[12]唐漢章,韓鋒,等.江蘇江陰明代薛氏家族墓[J].文物,2008(1).
[13]江西德安明代熊氏墓清理簡報[J].南方文物,1994(4).
[14]袁俊卿,阮國林.明徐達(dá)五世孫徐俌夫婦墓[J].文物,1982(2).
[15](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6]陳芳.晚明女子頭飾“臥兔兒”考釋[J].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2012(3).
[17](明)王士性.廣志繹[M].呂景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18](明)張瀚.松窗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明)秦徵蘭.天啟宮詞[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20](清)王譽昌.崇禎宮詞[M].鑄古齋刻本,1886.
[21](明)顧起元.客座贅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