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賢達+吳煜燁+張江+馬銳+肖杰
【摘要】高校學生黨校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充分發(fā)揮高校學生黨校的教育作用,有利于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健康成長。目前高校學生黨校建設存在著課程與學生脫節(jié)、缺乏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問題。本文以北航材料學院“三個課堂”育人模式的探索為主要案例,說明了“三個課堂”模式的育人效果,為新時期高校學生黨校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校學生黨校 三個課堂 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244-02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做好高校黨建,需要以高校學生黨校為依托平臺,高校學生黨校在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工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的高校學生黨校教育存在著課程內容與學生思想脫節(jié)、課程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等諸多問題,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黨校的育人模式成為當下工作的重點。
一、高校學生黨校的教育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
1.課程內容與學生思想脫節(jié)
在進行問卷調研和實地走訪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反映當前黨校教育內容的說教范。部分課程內容過于理論化,導致學生不能夠深入理解;老師的課堂講解不能貼近學生,學生無法和老師形成有效互動,只能接受灌輸,對知識的實際掌握程度不理想;也有部分課程內容只重視說教和灌輸,沒有照顧到學生的課堂反饋,對學生的實際教育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出現(xiàn)課堂上學生“普遍迷?!钡默F(xiàn)象;目前低年級的學生普遍抵觸說教式的教育,對于不吸引注意力的課堂毫無動力,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認真學習的動力,甚至會出現(xiàn)某些課堂學生不認真聽講的現(xiàn)象。以上問題是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從問題中發(fā)掘需求,可見當前的黨校教育內容需要貼合當代學生的特點,不能只注重黨?!凹t不紅”,而更應該思考如何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紅”色知識。
2.課程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
形式創(chuàng)新也是黨校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部分,實際走訪和調研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如下:當前黨校教育只注重課堂教育,依然以傳統(tǒng)的老師授課為主,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教育效果不理想;課堂教育只注重灌輸式和說教式的方法,不結合當前學生的特點進行課程設計,很多內容不能夠讓學生參與其中,無法讓學生主動思考,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差;當前教育模式無法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無法將理論真正地和個人實踐結合起來,導致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而非主動地思考知識。形式的創(chuàng)新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新時代的學生對傳統(tǒng)枯燥的教育模式早已失去了興趣,這也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尋找更加適合的教育形式,讓黨校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
理論往往與實踐結合的時候才具有生命力,只有空談的理論無法展現(xiàn)理論的正確性和先進性,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也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當前的黨校教育,存在很多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部分黨校未設置實踐課堂,不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工作;也有部分黨校雖然設置了實踐課堂,但往往存在著實踐過于簡單表面,無法將理論有效地與實踐結合起來,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導致實踐課堂形同虛設。
通過以上論述,可將目前高校學生黨校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歸結為兩點:第一,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第二,課程形式不夠創(chuàng)新。從問題看需求,存在問題的地方即是需要改變的地方。內容上,需要貼近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以實際教育效果為檢驗標準。形式上,需要豐富教育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谝陨戏治觯叭齻€課堂”育人模式被最終提出。
二、“三個課堂”育人模式的實踐探索
“三個課堂”分別為知識課堂、實踐課堂、文化課堂,三個課堂互為支撐,共同構成學生黨校育人體系,缺一不可。知識課堂作為黨校教育內容的傳播平臺,主要作用是將黨史、黨章及黨的理論知識等內容傳遞給學生;實踐課堂作為黨校實踐教育的開展平臺,主要作用是將知識課堂的內容與實際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實踐教育;文化課堂作為文化氛圍的凝聚平臺,主要作用是圍繞知識課堂和實踐課堂,建立黨校的紅色文化氛圍,實現(xiàn)氛圍育人的目標。為了檢驗“三個課堂”育人模式的育人效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學院黨校為試點,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工作。
1.知識課堂建設
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和方法,革新知識課堂的教育模式。知識課堂是黨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只有知識課堂開展得好,才能將理論真正地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才能提高黨校教育的實效。提高知識課堂育人實效的主要措施如下:①統(tǒng)籌規(guī)劃課程內容,重視教師資源匹配。黨校要有黨校的核心培養(yǎng)目標,圍繞黨校的培養(yǎng)目標,設置課程內容,根據(jù)課程內容,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合理匹配教師隊伍。②理論貼近學生,達到學生真正理解。將理論深入淺出得講解給學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理論的妙處。③改變灌輸和說教的方式,增加學生互動,激發(fā)學生動腦思考。灌輸和說教會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同樣的知識,不同的方式給學生,學生學到的內容就不一樣。④充分利用課下的時間,增加經(jīng)典閱讀等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廣泛地開展課下學習,提倡課下閱讀經(jīng)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2.實踐課堂建設
改變傳統(tǒng)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的現(xiàn)狀,充分發(fā)揮實踐課堂的育人作用。具體措施如下:①豐富實踐形式,鼓勵創(chuàng)新實踐。以志愿服務、觀影參觀、熱點討論等形式開展實踐,鼓勵形式創(chuàng)新,既能掌握實踐技能,同時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理論的理解。②增加實踐引導工作,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充分地指導。學生實踐需要指導,學生的理論高度不夠,視野也受限,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細節(jié)指導。實踐指導的過程也是對學生的教育過程,更加有利于讓學生理解實踐的意義。③以暑期社會實踐為依托,鼓勵黨校學生組隊參加實踐,以黨校課堂內容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課題,極大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實踐育人的作用。
3.文化課堂建設
以知識課堂和實踐課堂為基礎,全方位營造文化氛圍,實現(xiàn)氛圍育人。注重黨校教育細節(jié),才能營造黨校文化氛圍。黨校姓黨,所以需要全方位的描繪黨,不僅僅依靠知識課堂和實踐課堂,更要依靠每一個細節(jié),依靠黨校培養(yǎng)過程的點點滴滴,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黨校的文化氛圍,最終才能實現(xiàn)氛圍育人。以讀一部理論經(jīng)典、背一首紅色詩詞、參觀一次革命圣地、看一場紅色電影、學一首紅色歌謠等等為載體作為依托,將紅色文化的氛圍營造起來。
三、“三個課堂”育人模式的育人成效
經(jīng)過北航材料學院學生黨校的長期工作探索,“三個課堂”育人模式已經(jīng)初見成效,在學生思想水平、學生實踐能力、紅色文化氛圍等方面均有突出成效。
1.學生思想水平顯著提高
經(jīng)過知識課堂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課程內容的統(tǒng)籌規(guī)劃,保障了授課教師的穩(wěn)定性,保證了課程質量;課程內容接地氣,更加貼近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促進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積極倡導的課外閱讀,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視野。經(jīng)過黨校課程學習后,學生的期末考核全部通過,并且優(yōu)秀的比例大幅提高。學生對黨的認識和了解加深,平時主動討論黨的方針政策,在討論中思考,互相促進提高。
2.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鍛煉
經(jīng)過實踐課堂的真抓實干,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極大鍛煉。實踐形式的豐富,激發(fā)了學生參加實踐的熱情和興趣;實踐引導工作的加強,保證了學生實踐工作的順利開展;以暑期實踐為活動平臺,增加了實踐的參與度及參與時間,充分保證了學生的實踐量,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水平。實現(xiàn)了學生全員參加實踐,實踐成果得到了學校乃至北京市的認可,獲得了學校及北京市級的榮譽獎勵。
3.紅色文化氛圍得到營造
通過文化課堂的氛圍熏陶,紅色文化已經(jīng)深入每一位黨校學員的心中。以細節(jié)彰顯文化的理念,讓每一位學員感受到了文化氣息的存在,全體學生在黨校學員的帶動下,開始加入到黨校學習的隊伍,文化育人的效果也以此呈現(xiàn)。
參考文獻:
[1]朱成榮.論新形勢下黨校教育理念和機制創(chuàng)新[J].唯實,2006(1):13-16.
[2]李響.遼寧省高校學生黨校實踐教學模式構建[J].科技視界,2015(13):38-38.
[3]張志剛.加強院(系)黨校建設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4]杜匯良,王三環(huán).論高校學生黨校建設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27-28.
[5]章嫦華.高校黨校課程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高教與經(jīng)濟,2011(3):18-21.
[6]李春華,李媛媛.高校黨校建設和創(chuàng)新的思路與舉措[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