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月
[摘 要]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與教育是一個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的基本保障,我國自199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來,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在這期間我國不斷的對其進行補充完善,但是其中仍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本文談談筆者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一些看法,望拋磚引玉。
[關鍵詞]未成年人保護法;解讀;反思
在2014“為了明天——預防未成年違法犯罪論壇”上,專家學者大多認為法律與現實脫節(jié)是眼下未成年人保護的最大難題。《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兩部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律,被稱作“沒有牙齒的法律”。專家學者指出這兩部法律“僅僅是一種導向型的保護法和預防犯罪法,它更多屬于軟法,是一種政策性的導向,缺乏責任條款。
一、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適用性不強
自《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以來,其中的大部分條款都沒有得到法院和社會適用,有研究表明在過去的25年中,法院在審理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和保護未成年人時,運用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條款比例極低。在2006年第一次修訂以前,法院在審理相關的案件時只有1/3左右的法條。這一研究的結果也正符合一些專家學者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缺乏可操作性,為政策導向型,“沒有牙齒的法律”的評價。
筆者在進行論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積極的在網上搜索了關于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發(fā)現我國法院適用1991 年《未成年人保護法》審判的案件數為84個,適用2006 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件數48個,適用2012 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審判的案件數為16個。在1992 年《未成年人保護法》生效后的23 年時間里,法院適用該法審理的案件數總共為148個。法院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審理的案件數總共為87個,平均一年不到4個案件,這一調查使筆者對《未成年人保護法》有了新的認識。
二、缺乏對未成年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筆者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深感現代中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在學校中大家斗毆的現象屢禁不止,在社會上黃賭毒也是撲不滅澆不息。致使現代的中學生深受其害,上網、逃課、吸煙、早戀等現象越來越多,嚴重的危害著學生的健康成長。貴州八名少年為了練膽殺人;少年為了索取網費殺害自己的祖母。這些血淋淋案件無不體現了現代未成年法律意識的淡薄,直接導致這些人間悲劇的發(fā)生。因此筆者認為學校作為對未成年開展法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擔負著對未成年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責任,應當加強對未成年的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將法治教育的課程納入到日常的教學體系之中。
近年來,很多學校響應國家的號召,在教學中開展法治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科普法律法規(guī),但是教師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學習,學校中法治教育的教師很多都是其它學科的任課教師代課,教師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法治教育經驗,有的教師只是大概的翻看了相關的法律書籍,就去進行法治教育,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能夠照本宣科,沒有辦法將知識點進一步的細化,缺乏具體的案例和新穎的教學方法。也沒有很好的理論性的教學內容,在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講解時,致使教師的教授雜亂無章,學生對法律法規(guī)一知半解。使法治教育流于形式。
現階段的高中教學,缺乏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除了在《思想政治》課程中有少量的對法律知識的講解,長期以往學生在枯燥單板的知識點學習中,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致使教師的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與時俱進,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及配套法律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對與未成年人的保護也出現了新的問題,虐待未成年人、非法雇傭童工、未成年人失學等都嚴重的危害著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于是國家也積極的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修訂。
將《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基本法,還意味著對其他法律的指引或者指導作用,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地方性立法的良法的判斷提供依據。首先需要明確法律術語的含義。比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4 條規(guī)定中出現的“淫穢、暴力、兇殺、恐怖、賭博”等術語的含義應當明確,在這些用語中除了“淫穢”一詞可以借鑒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走私、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分子的決定中對于“淫穢物品”一詞的界定,其他詞語均需要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予以明確。在審理一些未成年的刑事案件時,由于處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法院一般不會公布審理的過程和結果,對于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我們也無法考究,但是在民事案件中對于未成年人的責任界定時,往往會因為沒有明文規(guī)定,而導致到不到相關的法律條文進行參考。因此對與一些關鍵術語的界定應當給予詳細的批注和解釋。為接下來的案件審理提供有力的保證和支持。
四、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督
據研究表明,未成年上網、吸煙、早戀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獵奇和隨大流心理,導致很多學生誤入歧途最終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對未成年進行法治教育時,未成年的監(jiān)護人要加強對未成年的監(jiān)督,經常和未成年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的發(fā)現未成年存在的問題,引導未成年人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年時期養(yǎng)成的習慣,決定著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如近期發(fā)生的“17歲少年砍死奶奶”,少年為了籌集上網的網費,以一種瘋狂的方式,剝奪了最疼愛他的人的生命,最終釀成了悲??!究其原因是其家長、教師對其教育和管理的疏忽。缺乏和未成年人的溝通和交流,致使年輕的他們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因此未成年的監(jiān)護人要加強對未成年的監(jiān)督和溝通,對未成年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給予充分的重視,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避免對未成年過渡的溺愛和放任自流。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從《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制定和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能夠看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唯有將法律、教育、未成年人現狀、社會等因素相結合,才能夠使未成年人茁壯成長,成為我國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徐霄桐:.《未成年人保護法》 是“沒有牙齒的法律”.《中國青年報》.
[2]廖盛芳. 讓未成年人真正成人——寫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之際[J]. 中國人大.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