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明 田建學 楊航
航空無線電設備是確保航空活動安全的一種重要設備。要確保其工作狀態(tài)良好,定期對其實施檢測,這是一項經(jīng)常性工作。改進《航空無線電設備檢測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是本課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傳統(tǒng)課程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航空無線電設備檢測技術》課程教學大多采取知識本位的教學模式,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體,是知識的講解者與傳授者,大多采用“概念講解→知識→規(guī)律→應用→案例→示范→學生實踐→作業(yè)”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中,教師講解所占的時間較多,留給學生實踐的時間較少,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多是被動的。到了實際任職崗位,學生往往對著一堆儀器、設備茫然不知所措,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不能很好地轉化為任職崗位的能力。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
任職崗位教育則要求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需要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的崗位實操能力和按規(guī)范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知識可以在傳授過程中獲得,能力卻只能是學生自己通過不斷摸索、實踐訓練而獲得。因此必須對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過程做出改革。
本課程的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航空無線電設備的保障能力,即:熟悉航空無線電設備檢測的理論和規(guī)定,能夠根據(jù)檢測任務設計檢測計劃,熟練運用檢測儀器、設備完成相關任務,并根據(jù)檢測結果進行判定,實施后續(xù)維護、維修或保障。因而可將本門課程的能力要求細分為:具備檢測理論知識的能力,儀器、設備的使用能力,制定檢測計劃的能力,實施航空無線電設備檢測的能力,維護航空無線電設備的能力。
明確課程的具體能力目標之后,可按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改革。
(一)“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的概念
能力本位職業(yè)教育模式起源于北美的能力本位運動,目前已經(jīng)成為世界各國職業(yè)教育與改革的方向。其概念是:“能力本位教育是建立在對某一職業(yè)崗位所需能力的鑒別和操作的基礎上……一般是以特定的行為化目標來陳述所鑒別出來的操作技能。隨后,就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來排列這些目標,以此作為教學順序以幫助學生掌握這些行為目標……”[1]
CBE理論的核心觀念就是要使學生掌握某個職業(yè)所必需的實際工作能力。對“能力”的理解因人而異。在此僅將“能力”理解為學生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職業(yè)能力,即滿足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的能力[2]。一切以崗位需要為目的,課程配置、教學設施及其配置等完全服從于“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
通常實施CBE教學模式的核心步驟如下:先進行就業(yè)市場調查,然后分析崗位職責,在此基礎上提出綜合職責能力和專項能力,由此形成職業(yè)能力分析表,然后制訂課程標準、課程計劃,進而設定教學方式、認定教學模式,最終實施教學,并進行能力評估[2]。由此可知,CBE教學模式需要全盤統(tǒng)籌、仔細調研,制定詳細周到的整體計劃,對每一步計劃都要嚴格落實。目前,CBE教育的開展已經(jīng)取得了不錯的成效[3]。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航空無線電設備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模式
引入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對本課程進行改革,參照CBE教學模式實施的核心步驟開展施訓。
1.學生就業(yè)市場調查
本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走向各航空地勤無線電保障專業(yè)崗位,從事一級或二級航空無線電地勤維護。
2.崗位職責
從事本專業(yè)一級維護的人員,需要熟練掌握無線電設備的機上安裝位置、交聯(lián)關系、各設備間連線的走向及位置,能夠熟練掌握設備的通電檢查、安裝和拆卸,能夠制定本專業(yè)的維護計劃和組織實施維護工作;從事本專業(yè)二級維護的人員需要熟練掌握無線電設備的組成及連接關系、機件的性能指標,能夠完成本專業(yè)設備的檢測及故障判定,能夠制定本專業(yè)設備的檢測維護計劃和組織實施檢測維護及故障判定,具備一定的故障修復能力。
(1)綜合職責能力
根據(jù)崗位職責,需具備的綜合職責能力有:制定一級、二級維護計劃的能力,按照計劃組織實施一級、二級檢測維護的能力。
(2)專項能力
根據(jù)崗位職責,需具備的專項能力有:機上設備的外部檢查能力、機上設備的拆卸與安裝能力、機上設備的通電檢查能力、機上設備的故障判定能力、一定的機上設備故障修復能力、無線電設備的性能指標解讀能力、無線電設備檢測相關儀器的使用能力、對無線電設備實施檢測的能力、對檢測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判定能力、無線電設備故障定位能力、一定的無線電設備故障修復能力。
3.課程標準及課程計劃
課程標準的制定主要以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教師在課程的施訓過程中,主要扮演導師的職責,學生在明確了本課程的能力目標和今后的崗位職責后,根據(jù)個人的情況,結合本課程的課程標準,針對性地制定個人的課程計劃。
4.教學方式與教學實施
本課程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每個學生制定的課程計劃,按照時間節(jié)點對學生的能力目標予以檢查。在學生完成課程計劃期間,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匯報予以指導。
本課程各項能力培養(yǎng)目標的教學方式如下。
(1)綜合職責能力
在本課程后期,每名學生選擇一個機型,到圖書館查閱對應機型的維護手冊,明確本機型的工作計劃和流程,結合實驗室的實裝設備,制定單個檢測、維護項目的工作計劃,以3名或3名以上學生為小組,每名學生依次按照自己擬定的工作計劃,組織本小組的學生按照計劃實施相關的檢測與維護,完成后小組成員集體討論每名組員計劃制定和實施過程的成功經(jīng)驗與不足,教師則跟蹤整個過程,最后對每名小組成員的計劃制定和實施情況予以點評。
(2)專項能力
1)機上設備的外部檢查能力
為每名學生頒發(fā)一部實裝機型的維護手冊,要求每名學生通讀維護手冊后,列出本機型的外部檢查順序和檢查要求,制定出個人熟練掌握本項能力的時間和訓練計劃,教師則對學生列出的外部檢查順序和檢查要求予以審查,并按照每名學生的時間節(jié)點對本項能力進行檢查。
2)機上設備的拆卸與安裝能力
教師根據(jù)實裝機型上的設備,選擇有典型特征的設備提供給學生,每名學生通過查閱飛機維護手冊,掌握機上設備的拆卸與安裝流程、方法及特殊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師演示拆卸與安裝方法后,每個學生制定自己的實習計劃。教師在學生實習過程中,應全程予以指導,并按照學生制定的實習計劃重點對學生的該項能力進行檢查。
3)機上設備的通電檢查能力
由于該項能力需要在實裝飛機上實施,存在損壞裝備的可能。因此,本項能力培訓的初期,教師必須明確指出培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要求學生牢記在心。學生根據(jù)飛機的維護手冊,制定本項能力的個人計劃,教師應當在學生熟練通過模擬訓練后,方可允許學生按照個人計劃上機實習。在實習過程中,教師必須全程跟蹤,并予以悉心指導。
4)機上設備的故障判定能力
學生可自行查閱飛機維護手冊上的典型故障,教師對此予以抽查。本課程的實施是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故障,要求學生分組,通過以組為單位的競爭模式,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團隊意識,鼓勵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集體討論、制定故障定位方案和組織實施故障定位等流程,培養(yǎng)學生的該項能力以及綜合職責能力。
5)一定的機上故障修復能力
實際工作中該項能力的獲取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較豐富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該項能力對學生的要求也因人而異,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提出的要求較高,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則要求能掌握以后努力的方向。
6)無線電設備的性能指標解讀能力
該項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該部分主要是教師講解,對該項知識的考查也主要以理論考核的形式完成。
7)無線電設備檢測相關儀器的使用能力
學生通過課程標準和飛機維護手冊,自行查閱本崗位所需的通用儀器和專用儀器,并根據(jù)自己對相關儀器掌握的熟練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并上報教師,教師對其予以審查。學生按照自己的計劃展開學習并按時間節(jié)點申請檢查。
8)對無線電設備實施檢測的能力
該項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學生結合本課程的課程標準,通過自學飛行手冊和查閱相關資料,明確檢測內容、方法、步驟、程序和注意事項,制定個人的學習計劃。教師隨后針對性地講授檢測的注意事項和方法,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完成檢測任務,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和問題隨時予以解答,并按時間節(jié)點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情況進行檢查。
9)對檢測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判定能力
檢測過程中測得的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誤差,也可能存在誤讀和誤測量。如何防止誤測量、測量錯誤和減少測量誤差,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推薦給學生相關書籍,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討論等方式完成本模塊內容的學習。學生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并完成后,向教師提出考核申請,教師則利用實際實裝檢測的數(shù)據(jù)對學生進行考核。
10)無線電設備故障定位能力
該項能力要求學生通過對檢測完成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正確處理、判讀的基礎上,準確判定航空無線電設備的故障件,在熟知其工作原理、電路組成和電路圖的基礎上,利用檢測儀器、設備,將故障定位到單元級。鼓勵學生根據(jù)個人情況,以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教師在學生制定計劃之前,針對學生的個人情況分發(fā)學習任務,學生領取任務后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完成后向教師申請考核。
11)一定的無線電設備故障修復能力
該項能力要求學生在正確進行無線電設備故障定位的基礎上,找到故障部位并予以維修。本項能力可進一步拆分為無線電設備維修基本能力、故障定位能力和無線電設備單元級維修能力。
在實際教學施訓中,教師提供給學生帶有單元級故障的航空無線電設備,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前期的能力培養(yǎng)成果,根據(jù)自己的無線電設備維修基本能力和單元級維修能力,制定個人學習計劃,教師則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指導并按時間節(jié)點進行考查。
5.教學評價
考核評價的目的是檢驗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是否達到,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使學生通過評價都能看到自身的長處與不足,增強崗位任職的信心。評價應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為以后的教學改進提供事實依據(jù)。
要想對學生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就需要盡可能多地掌握多方面的評價信息。傳統(tǒng)教學評價模式采取考試的單一評價模式,對學生的評價難免失之偏頗。本課程的評價力圖通過多渠道的評價方式形成最終評價結論,主要評價項目實踐有:無線電專業(yè)維修基礎、檢測數(shù)據(jù)處理,無線電設備性能指標解讀,無線電設備的機上外部檢查,無線電設備的機上安裝、拆卸,無線電設備的機上通電檢查,一定的機上故障修復能力,檢測儀器的使用能力,無線電設備檢測能力,無線電設備的故障定位能力,一定的無線電設備故障修復能力,擬定工作計劃和組織實施能力。評價依據(jù)主要有以下方面。
(1)能力評價為主
評價采取教考分離的原則,對能力和理論的考試,采用題庫隨機抽題的形式進行,具體的操作過程則形成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操作流程,力爭使評價客觀公正。
(2)多種評價方式為輔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全程追蹤,其評價較為全面;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成員之間對彼此的能力有著較深的理解,評價小組成員之間互評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學生對自我的了解最為深刻,但具有主觀性,自我評價對形成最終的評價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三、小結
能力本位的思想回歸了教學的本質,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施教改以來,本課程的學生連續(xù)三年100%通過了國家組織的崗位職業(yè)技能鑒定,這進一步證明了本項改革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石偉平.比較職業(yè)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吉莉莉.加拿大社區(qū)學院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研究——以喬治布學院(George Brown College of Applied Art and Technology)為個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3]牛志英.美國社區(qū)學院研究及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