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丹
(淮安市淮安醫(yī)院,江蘇 淮安 223200)
臨床護理途徑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中的應用價值
謝丹丹
(淮安市淮安醫(yī)院,江蘇 淮安 223200)
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途徑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在我院診治的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80例為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所有患兒都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護理期間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積極地臨床護理途徑干預。結果 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后的腸道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t=2.943,P=0.018)。結論 臨床護理途徑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應用能改善患兒的腸道功能,提高治療效果,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臨床護理途徑;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腸道功能
輪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主要誘發(fā)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發(fā)生,是腹瀉發(fā)病的主要病因[1]。雖然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發(fā)病率高,但是其也屬于自限性疾病,在臨床上可逐漸恢復,但是對于護理的要求比較高。臨床護理途徑是根據循證醫(yī)學原則,基于自身醫(yī)院的實際情況和長期的臨床經驗總結,針對特定的疾病而進行的護理流程化干預途徑[2]。本文具體探討了臨床護理途徑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選擇在我院診治的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8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家長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診斷標準;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嘔吐、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癥狀;研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合并先天性心肝腎異?;純?;家長不同意本研究。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最小1歲,最大6歲,平均年齡(3.34±1.34)歲;平均病程(3.21±1.22)d;平均發(fā)病體溫為(39.22±3.12)℃;病情:輕度45例,重度35例;發(fā)病季節(jié):春夏季20例,秋冬季6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兒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兒都給予抗輪狀病毒、口服胃腸黏膜保護劑、糾正脫水與微生態(tài)制劑等基礎治療。
對照組:在護理期間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積極地臨床護理途徑干預,主要措施如下:(1)確立臨床護理途徑管理小組,根據患兒的需要及護理特點,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yè)的訓練,結合本院的具體實際制定臨床護理途徑。(2)患兒入院時在病歷中附上臨床途徑表,護理人員根據表上的提示進行健康教育、病情評估及護理評價等,完成途徑內容及評價后畫勾,未完成的則打叉,并注明未完成的具體原因。(3)接班護理人員需先完成未完成的內容后方可進行評價,護士長需嚴格監(jiān)督每班護士臨床途徑的實施情況,尋求正確途徑解決各種問題,并根據具體情況對臨床護理途徑進行評價和修訂。
兩組治療護理觀察時間為14天。
療效標準:顯效:大便常規(guī)基本接近正常,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恢復正常;有效:大便常規(guī)復查好轉,臨床主要癥狀、體征積分值減少≥70;無效:無達到上述標準甚或惡化。
所有患兒在護理前后進行腸道功能的評分,分為0~3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數據采用卡方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對比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后,32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24例顯效、8例有效、8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0.0%;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x2=7.539,P=0.016)。
實驗組與對照組護理后的腸道功能評分分別為(0.72±0.34)分和(1.24±0.51)分,都明顯低于護理前的(2.33±0.54)分和(2.29±0.42)分,統(tǒng)計學分析t=36.215、12.356,P均=0.000,實驗組護理后的腸道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t=2.943,P=0.018)。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多是由于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排水樣便或稀便等癥,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3]。在治療中,一般情況下可通過補液和飲食調理來控制癥狀,同時結合腸黏膜保護劑和微生態(tài)制劑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但也需要加強護理配合。
臨床護理路途是針對特定疾病而設計的科學、規(guī)范、操作性強的護理流程化干預途徑,醫(yī)護人員按照護理途徑進行有計劃的護理,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及時換班也可依據護理路途維持護理及治療,減少了工作失誤。同時臨床護理路途對人員責任進行了明確的分工,有利于隱患的及早消除,較易發(fā)現(xiàn)偏離流程的護理操作,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患兒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護理直接影響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病程的轉歸及預后,在臨床護理路途中,護理人員參與了整個臨床護理路途的設計、管理及實施中,端正家長和護理人員對藥物使用的態(tài)度,同時對其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和修正,有利于護患、醫(yī)患關系的和諧化發(fā)展。本研究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護理后的腸道功能評分分別為(0.72±0.34)分和(1.24±0.51)分,都明顯低于護理前的(2.33±0.54)分和(2.29±0.42)分,實驗組護理后的腸道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t=2.943,P=0.018)。
總之,臨床護理途徑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應用能改善患兒的腸道功能,提高治療效果,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1] 陳 聰.護理路徑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病程的影響[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6(1):141-142.
[2] 洪 潔.個性化護理模式在小兒輪狀病毒腹瀉中的應用[J].醫(yī)學信息,2014,36(12):153.
[3] 姚紅巖.200例嬰幼兒腹瀉的臨床護理干預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1(7):269.
本文編輯:王 琦
R725.1
B
ISSN.2096-2479.2017.37.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