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旋
(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民法總則》顯失公平制度評述
張燕旋
(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顯失公平作為合同法上公平原則的體現(xiàn),具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民法典編纂視闕下,對于顯失公平制度的構建,理論界和實務操作中存在極大的爭議。剛剛通過的《民法總則》重構顯失公平制度,但仍存在規(guī)定不明確的問題。為完善立法,我國顯失公平制度應借鑒域外立法,結合實務經驗,細化主客觀要件的評判標準,緩和舉證難題,以便給予當事人充分的法律救濟,彰顯契約自由與正義。
顯失公平;乘人之危;缺乏判斷能力;顯著失衡
2017年3月15日,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新《民法總則》將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合并成一個條文,而法學會草案是將兩者分開規(guī)定,社科院草案對此均沒有規(guī)定。究竟乘人之危制度是否具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新構建的“利用他人處于危困狀態(tài),缺乏判斷能力”可否包含乘人之危制度?
主觀要件方面,法學會草案沿襲《民通意見》第72條規(guī)定,要求行為人必須“利用優(yōu)勢或者對方無經驗”。《民法總則》終稿并未采納此標準,而是刪除一審稿的“利用他人對自己的信賴”,修改二三審稿的“利用他人處于困境”,將“利用他人處于危困狀態(tài),缺乏判斷能力”作為主觀要件的認定標準。什么樣的情形屬于“缺乏判斷能力”?是否涵蓋之前“利用優(yōu)勢或者對方無經驗”?“危困”與“困境”又有何差異?為何一審稿提出的“利用他人對自己信賴”終稿又予以刪除?客觀要件方面,三稿均繼承《民法通則》第59條和《合同法》第54條,規(guī)定“民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并未將《民通意見》第72條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作為認定標準,法學會草案則要求客觀要件需滿足“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明顯失去均衡”。如何定義結果顯失公平?是否存在具體的評判標準?“雙重要件”下,受害方的舉證責任是否過于嚴苛?法律效力方面,法學會草案同《民法通則》第59條,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撤銷,但三稿卻規(guī)定僅受害人享有撤銷民事法律行為的權利,如此是否會妨礙相對方行使變更的權利?
本文將結合我國現(xiàn)行法律、司法解釋、立法草案以及實務案例分析,考察域外國家或地區(qū)關于顯失公平制度的立法經驗,對《民法總則》第151條的顯失公平制度進行評述,并提出完善建議。
早期的羅馬法對契約采取嚴格的形式主義:只要具備形式要件,契約關系即可成立。后來隨著非要式契約的興起和簡約的成長,形式主義逐漸走向衰落,合意契約開始凸顯。特別是在中世紀教會法的發(fā)展下,合意主義契約觀開始主宰合同法領域,合同的基礎及其效力源泉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形式本身不再是合同不可或缺的條件,合意才是合同效力的本質。
羅馬帝國后期,社會經濟秩序陷入混亂,貨幣貶值,倚仗權勢迫使他人出售財產的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為了保護弱勢一方的利益,當時的立法規(guī)定在買賣土地時,如果出賣人出售的土地價格不足市場公允價格的1/2,無論買受人是否采取欺詐或脅迫的手段,出賣人均可以“非常損失”為由解除契約;契約已經實際履行,出賣人可以要求返還原物,但如果買受人愿意補付價金,契約仍可有效。優(yōu)帝一世基于人道主義將此原則普遍適用于市場交易領域,這就是著名的“短少逾半規(guī)則”,也是現(xiàn)代民法顯失公平制度的起源。[1]
在羅馬法的基礎上,法國教會法學者將其發(fā)展為“公平價格”理論,并在19世紀初的《法國民法典》中正式作為意思表示瑕疵原因的一種,稱為“合同損害”。意思自治原則的基礎上,價格是標的的對價,是否適當,由買賣雙方自由權衡,毋須法律做出強制性規(guī)定。但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市場對交易安全的保護,特別是20世紀初以來對“契約正義”的追求,法國法關于合同損害的規(guī)定越來越多。為妥善解決二者的沖突,法國立法嚴格控制合同損害的適用范圍?!斗▏穹ǖ洹返?118條指出合同損害致使一方當事人遭受損失的情況下僅在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下才能解除契約[2],一是將當事人限定為司法保護下(第491-2條第2款)和財產受管理(第510-3條)的成年人以及未解除親權的未成年人(第1305條);二是限定適用的合同范圍:如果不動產買賣合同(第1674條)和轉讓文學作品利用權的一方遭受的損失超過正常價格的7/12,肥料、種子買賣、繼承人在分割遺產繼承份額(第887條)和有息借貸合同規(guī)定的利率超過1/4,受損方就有權主張合同損害予以救濟。[3]
隨著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壟斷經濟的發(fā)展壯大,社會經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大量格式合同的出現(xiàn)促使各國開始關注契約正義,特別是到了20世紀初,交易公平和社會公正理念的弘揚,越來越多人關注實質結果的公平正義?!兜聡穹ǖ洹穭?chuàng)新立法例,將暴利行為規(guī)定在第138條第2款,視為違反善良風俗的一種具體情況。德國法直接采取法律手段對經濟行為進行干預,把暴利行為置于善良風俗的范疇,將其作為內容違反公序良俗的絕對無效特例看待。在此情形下,法律對暴利行為調整的是行為內容的正當性,而非意思表示的真實自愿。德國法將暴利行為作為普遍適用的規(guī)則放入合同法領域,暴利行為須滿足兩項構成要件,即行為人利用他人急迫情勢、無經驗、欠缺判斷力或意志顯著薄弱和給付與對待給付之間明顯失衡。主觀要件標準相對明確、具體,客觀方面較為靈活,逐漸被大陸法系的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所接受,比如瑞士、臺灣、埃塞俄比亞、阿根廷、荷蘭、奧地利等。但德國法將暴利行為歸入善良風俗認定無效的理論與契約自由的基本原則格格不入,不少國家或地區(qū)對此不予認同。
在美國,顯失公平制度是衡平法的產物。最初的顯失公平多適用于不動產交易,涉及其他交易的例子很少。進入現(xiàn)代社會,特別是格式合同的大量運用,法律尋求將顯失公平制度從衡平法制度擴展為可以普遍運用的一般制度,《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320條的訂立標志著法院規(guī)制交易范圍內的契約活動有了明確依據(jù)。[4]總體上講,現(xiàn)代意義上的顯失公平包含兩個基本因素:一是當事人訂立合同時的選擇是否為有意義的選擇,二是合同內容是否明顯不利于一方,前者為“程序性顯失公平”,后者為“實質性顯失公平”。
依據(jù)古典英國合同法理論,法律必須絕對尊重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只要存在公平的締約程序,就必須嚴格遵守公正程序的結果,而不必考慮結果公平與否。[5]為糾正主流的程序正義,保護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免受某種不正當壓力的干擾,英國法將從普通法脅迫中分離出的“不當影響”也視為顯失公平中的一種。“不當影響”主要分為兩類:實際的不當影響和假定的不當影響。前者表現(xiàn)為當事人能夠實質性控制或影響另一方當事人的決策;后者強調當事人之間的依賴關系,比如律師與客戶,醫(yī)生與病人,神父與信徒等。[6]不當影響制度稍稍不同于其他國家的顯失公平制度,但其本質上仍屬于意思表示存有瑕疵,只不過突出表現(xiàn)為當事人之間的支配、信任和依賴關系,如果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實施了不公平行為,但又不符合普通法上救濟的條件,若按衡平法屬于不誠實行為的,往往就可以歸入“不當影響”進行規(guī)制。[7]
我國“民法通則草案”將暴利行為規(guī)定為“乘人危難顯失公平”,乘人危難是前提,顯失公平為后果,但這種立法模式并未得到一致認同?!睹穹ㄍ▌t》借鑒南斯拉夫債務法的立法經驗,將其一分為二,此舉被認為是我國立法上的創(chuàng)新。[8]然而通過的《民法總則》再次將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制度合并,并將其作為顯失公平的主觀要件之一。從比較法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大陸法系抑或英美法系,都難以找到乘人之危的概念。[9]從意思表示角度上看,相較于欺詐、脅迫,行為人的可歸責性較小,行為人只是乘機利用客觀存在的危難,并非主動地使一方處于困難狀態(tài),所以在構成要件上需要增加“嚴重損害對方利益”才能夠和其他兩種意思表示瑕疵的危害程度并列。[10]其次,乘人之??梢员滑F(xiàn)有制度所取代,乘人之危的特征是一方當事人利用對方的危難處境(即現(xiàn)時的情形對當事人的生命、健康、財產、榮譽等十分不利的情況下)迫使其作出違背真實意思的表示,此種情形根據(jù)《民通意見》第69條可歸于變相的威脅,其判斷標準與法國對經濟脅迫規(guī)定等同,可以由經濟脅迫取代。再則,乘人之危要求主觀上存有“趁機”的惡意,客觀上要求雙方當事人利益顯著失衡,這與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存在重疊,“乘人危難”也是一方利用優(yōu)勢給對方施加壓力的表現(xiàn),并且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外延比乘人之危廣,因此將乘人之危并入顯失公平制度,是立法的趨勢,也是合理的立法選擇。
法律應始終貫徹公平原則,顯失公平制度作為合同法上公平原則的標志,其存在有其正當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契約自由、彰顯契約正義。一個有序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各種公正的制度之上,法律必須對不公平合同予以救濟。[6]在民法體系構成的角度上,顯失公平的性質決定其不能被其他制度所取代。雖然說欺詐、脅迫、重大誤解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結果,但是也會出現(xiàn)分離情況,即存在沒有構成欺詐、脅迫,但結果仍然是不公平的情形,況且欺詐、脅迫側重強調手段的不法性,與顯失公平不盡相同,法律應該充分考慮實踐中的各種可能性,提供充足的救濟方案。[11]
《民法總則》第151條摒棄《民法通則》第59條和《合同法》第54條規(guī)定的“單一要件”,規(guī)定成立顯失公平不僅需要客觀結果上的不公,還需滿足主觀要件的限制,正式確立了顯失公平制度的“雙重要件”。顯失公平屬于意思表示不自由的一種,如果受害方不存在談判劣勢,能夠認識到利益失衡且自愿接受,法律對此不予干預。如果受益方不存在利用的主觀故意,利益不平衡只能視為正常的商業(yè)風險。至于純暴利行為,依《民法總則》第151條規(guī)定,其缺乏主觀要件無法成立顯失公平,但實務認為如果一方獲得利益大大超出合理范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可以根據(jù)《合同法》第52條第4項規(guī)定,認定為無效合同,①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吉08民初12號民事判決書?;蛘哌m用“誠實信用”“等價有償”原則解決。
1.主觀要件。乘人之危要求當事人處于危難緊迫狀態(tài),并且此狀態(tài)必須是現(xiàn)實且重大的,以致于迫使其違背意志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拔ky”意指“危險困難”。立法將乘人之危作為顯失公平的主觀要件之一,“利用他人處于危困狀態(tài)”指行為人明知他人處于危險、急迫、窮困等困難境地,仍不當牟取利益的情形,充分保留了乘人之危民事行為的內涵,有效避免當事人迫于壓力做出違背自己真實意愿的意思表示。
“判斷”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即肯定或者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12]判斷的基礎建立在對事物的了解之上?!叭狈ε袛嗄芰Α?,從字面意思,表示行為人無法對事物作出獨立的思考,側面體現(xiàn)了行為人對事物的了解尚不夠全面和充分,從法律意義上講,行為人無法辨別分析自己實施的民事行為帶來的后果,也就是說行為所產生的法律效果并非行為人主觀愿望追求的。比如在“劉小青訴冉光學、泉州是鯉城泉清生活廢塑回收站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法院認定劉小青為智力殘疾人,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調解協(xié)議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能預見其行為后果,其簽署的調解內容顯失公平,依法直接歸于無效。①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泉民提字第31號民事判決書。
“缺乏判斷能力”似借鑒德國法第138條第2款,指行為人智力上存有缺陷,雖程度未達到無法律行為能力的狀態(tài),但卻能影響其對法律行為的利弊作出選擇。[13]但第138條第2款并不保護錯誤的評估以及令人失望的投機行為。[14]與此類似,《奧地利民法典》第879條將其表述為“判斷力差”,《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3.10條用“無知”來替代,《荷蘭民法典》第44條則將這種情形歸入“精神狀態(tài)不正常”(《澳門民法典》275條),而《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1710條直接將其等同于“頭腦簡單”。臺灣地區(qū)民法典未單列此種情形,將缺乏判斷能力包含在“輕率”因素里面,意指當事人對其行為不注意或者未經深刻考慮,不知道其行為的意義所在。[15]
筆者認為,“利用優(yōu)勢”本身不宜單獨為顯失公平的主觀要件,其可以并入“無經驗”進行討論。無經驗指欠缺一般的生活或法律行為經驗即對法律行為意義上的事情本身欠缺經驗?!杜_灣地區(qū)民法典》第74條、《荷蘭民法典》第44條、《奧地利民法典》第879條、《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和示范規(guī)則》第207條、《歐洲合同法原則》第4.109條、《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3.10條、《阿根廷民法典》第954條、《瑞士債法典》第21條、《韓國民法》第104條、《澳門民法典》第275條均規(guī)定了“無經驗”的主觀要件,因為此種利用他人主觀狀態(tài)欠缺的形式表明行為人已經背離了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理應承擔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16]然而當前通過的《民法總則》卻將其刪去,實屬不當,但筆者認為從解釋論的角度上看,缺乏判斷能力也可以涵蓋無經驗這種情形。
“缺乏經驗”意味著行為人對交易的性質、價款的給付、標的的數(shù)量等合同內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了解或者認識的偏差,才會讓交易的相對方趁勢利用,造成結果的顯著失衡。例如在“秦海濤訴翟競偉等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翟文明在與秦海濤簽訂房屋買賣合同時,年齡已經77歲,行動不便,亦無近親屬照顧,其訂立之時無法對房屋交易程序及價格做出正確的判斷,屬于對房屋沒有買賣經驗的情形。②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5)二中民終字第07054號民事判決書。
徐國棟主編的《綠色民法典草案》第79條提到利用他人對自己權利的從屬或者依賴關系。[17]又有學者認為,我國民法上存在許多諸如“誠實信用”“公平”的原則性條款可以適用,所以在大陸法系的框架下,民法典一般不規(guī)定“不當影響”為影響合同的獨立因素。[18]筆者認為,雖然現(xiàn)行立法未規(guī)定“不當影響”,但其仍可以作為缺乏判斷能力的一個因素加以考慮。雖然現(xiàn)行立法并未明確主觀要件的具體標準,特別是新增“缺乏判斷能力”,但考慮到法律的銜接問題,司法實務中法官審判仍可以依據(jù)以往的“缺乏經驗”來認定顯失公平,但也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因素,比如利用他人對自己的信賴關系、輕率、精神狀態(tài)差、年老、智力低下、年幼等等,按照目的解釋的說法,無論顯失公平主觀要件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為何種,只要締約時使合同相對人的自我決策能力降低,造成其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意思,即可以認定缺乏判斷能力。
2.客觀要件方面。最新美國法院審判認為合同價格過高也會造成結果的不公平。如何衡量標準“過高”,通常依據(jù)交易時的合同價格與當時的市場零售價格的差距程度,假使產品價格高于市場公允價格的2.5倍,法院有權宣告合同顯失公平。[4]這點與法國法和意大利法類似,如《法國民法典》第1674條和第887規(guī)定,如果在不動產買賣中,出賣人的損失高于不動產價款的7/12或共同繼承人在遺產繼承中獲得財產數(shù)額少于1/4,則可認定結果顯失公平。
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沒有像《法國民法典》那樣具體規(guī)定顯失公平的標準,司法審判中也沒有出現(xiàn)具體的數(shù)字比例以供法院參考,公平原則的實質內容也有其相對性,因此在客觀要件上法官自由裁量的幅度很大。根據(jù)筆者搜集到現(xiàn)行有效的司法解釋,最高院曾在“價格合理”問題上作出說明,認定價格是否合理應該參照合同訂立時交易地點的政府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格,綜合考慮標的的性質和數(shù)量等因素,如果價格轉讓達不到70%或者高于30%,則可視為價格不合理。①《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九條對于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guī)定的“明顯不合理的低價”,人民法院應當以交易當?shù)匾话憬洜I者的判斷,并參考交易當時交易地的物價部門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結合其他相關因素綜合考慮予以確認。轉讓價格達不到交易時交易地的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百分之七十的,一般可以視為明顯不合理的低價;對轉讓價格高于當?shù)刂笇r或者市場交易價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視為明顯不合理的高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九條“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合理的價格”,應當根據(jù)轉讓標的物的性質、數(shù)量以及付款方式等具體情況,參考轉讓時交易地市場價格以及交易習慣等因素綜合認定?!鳖愃频倪€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6條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jù)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shù))。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但目前已經失效。同樣具有參照意義還有國務院1995年頒布《制止牟取暴利的暫行規(guī)定》。但立法直接規(guī)定顯失公平的標準畢竟太少,大多數(shù)商事合同的價格系商事主體對各種市場因素綜合判斷后協(xié)商確定的結果,很難一切交換關系都做到等價。
司法實務中,法院通常以買賣合同中標的物的價值和價款差距過于懸殊認定行為顯失公平,政府定價略有不同,在“鄧江湖與成都鐵路局鐵路旅客運輸合同糾紛案”中,法院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以是否符合國家定價作為判斷公平的條件,符合國家定價就是公平,不符合國家定價就是不公平。但也存在考慮其他因素的情形,因為顯失公平制度并不能為當事人免除交易過程中應承擔的正常商業(yè)風險。比如在“李明柏訴南京金陵職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案中,江蘇省高院認為原審法院僅以物價局的詢價來認定涉案房屋租金損失顯失公平不甚合理。根據(jù)市場一般行情,決定房屋租賃價格的因素主要包括房屋面積、戶型、地理位置、裝潢檔次等因素,物價局出具的詢價意見僅是認定房屋租賃價格的參考和證據(jù)材料,不應成為認定的直接依據(jù),應當綜合房屋市場租賃價格真實情況。[19]除此,實踐中認定客觀要件的又一標準為看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否對等,一方獲益或受損是否違背法律或交易習慣,尤其是涉及人身和生存權益的案件。如果雙方訂立的賠償協(xié)議嚴重不利于勞動者,則可主張顯失公平予以救濟。[20]類似美國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承擔責任及風險明顯不合理的合同也可歸屬為顯失公平合同。比如“長春市協(xié)力房地產代理有限公司訴張永光居間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協(xié)力公司訂立的格式合同免除了自己的責任,僅規(guī)定被告的義務,加重了被告的責任,判定被告向其支付全額居間費及違約金的行為構成顯失公平。②長春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2014)朝民初字第898號民事判決書。
3.顯失公平構成要件的舉證責任。根據(jù)《民法總則》的規(guī)定,認定顯失公平需具備以下構成要件:一是合同內容在客觀上利益失衡;二是利益受損方是在處于危困狀態(tài)或缺乏判斷能力的情形下作出意思表示;三是受益方在主觀上存有故意,即明知合同結果會造成雙方利益嚴重失衡,仍積極追求這種結果的發(fā)生;四是顯失公平發(fā)生的時間在訂立合同之時。③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法院(2014)閔民五(民)初字第313號民事判決書。司法實踐中,法律行為并不能僅因給付與對待給付之間存在顯失公平而撤銷,因為單以結果顯失公平來撤銷合同,不僅不符合市場交易習慣,還有造成許多已經成立、正在履行甚至履行完畢的合同被推翻,引起經濟運行鏈條的中斷和交易秩序的紊亂。[21]必須結合主觀要件,即行為人明知他方作出決定是出于不知情或草率行事,仍故意維持這種狀態(tài)并從中獲利。④沐陽縣人民法院(2015)沐民初字第03845號民事判決書。但一般情況下,受害人很難舉證對方具有趁機的故意,往往只能證明自己在訂立合同時缺乏經驗和技能、不了解市場行情、草率等。因此,“雙重要件”下,受害人的舉證極易陷入困難的境地。法院也經常以證據(jù)不足、缺乏說服力來否定顯失公平行為。筆者認為,針對顯失公平制度的舉證難題,可以借鑒德國法的“推定”規(guī)則,即如果確定給付與對待給付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則可以推定受益方具有利用的故意。隨著司法判例的總結,緩和顯失公平程序性要件的趨勢愈加明顯,甚至發(fā)展到受害方只需證明客觀要件,法院就可以判定成立暴利行為?!栋⒏⒚穹ǖ洹返?54條和《魁北克民法典》第1406條也采用了相似的規(guī)定?!巴贫ā痹瓌t使顯失公平主觀要件的認定標準逐漸客觀化,不僅方便司法實務的審判,同時也減輕了受害方的舉證責任。如果受害方能夠證明其訂立的合同利益嚴重不均衡,即可推定獲利方存在主觀上“利用”的故意,一旦獲利方對此無法舉證或者舉證不充足,法院應認定合同滿足顯失公平的雙重要件,依法撤銷合同。
4.法律效力方面?!杜_灣地區(qū)民法》第74條規(guī)定對于暴利行為,法院可以根據(jù)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撤銷或減輕給付,而《魁北克民法典》第1408條規(guī)定受益方提出削減或給予公平的金錢補償,法院可判處維持合同。法國、巴西也有類似立法,即獲取不正當利益的一方在必要時主動增加或減少給付來挽回法律行為的效力。上述都是采取較為緩和的手段促使合同成立和有效,盡可能提高交易的成功率,當交易的公正發(fā)生偏差時,我們能做到的并非摧毀已經建立的一切,而應及時調整,重新確立雙方利益的平衡?!睹穹倓t》僅規(guī)定受害方享有撤銷合同的權利,而無變更權利,著實有些欠缺,但本著鼓勵交易的規(guī)則,法院在審判過程中需嚴格把握顯失公平的主客觀要件,不輕易否定合同的法律效力。只要雙方在簽訂合同時,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就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各方的權利義務。
綜上所述,《民法總則》開啟了我國民法典的編纂進程,并極大地推動民事立法的體系化發(fā)展。民法總則作為統(tǒng)領整個民法典并且普遍適用于民商法各個部分的基本規(guī)則,是民法典中最基礎、最通用,同時也是最抽象的部分。然而法律的實踐性和安定性要求其必須以確定性作為自身追求的目標和表現(xiàn)形式。顯失公平制度作為私法自治的體現(xiàn),強化了對意思自治的保障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彰顯民法典的人文關懷。在對其具體化的立法過程中,我們應充分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的銜接問題,細化主客觀要件的認定標準,平衡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努力實現(xiàn)程序公平和實質正義的有機統(tǒng)一。
[1]周枏.羅馬法原論: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94.
[2]法國民法:下[M].羅結珍,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80.
[3]尹田.法國現(xiàn)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07.
[4]王軍.美國合同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204-209,211-212.
[5]P.S.阿蒂亞.合同法導論[M].趙旭東,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03-307.
[6]李永軍.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07,414-415.
[7]A.G.蓋斯特.英國合同法與案例[M].張文鎮(zhèn),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249.
[8]佟柔.中國民法學·民法總則[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177.
[9]韓世遠.合同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20.
[10]冉克平.顯失公平與乘人之危的現(xiàn)實困境與制度重構[J].比較法研究,2015(5):39.
[11]覃開瑩.論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0(3):138.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844.
[13]迪特爾·施瓦布.民法總論[M].鄭沖,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80.
[14]漢斯·布洛克斯,沃爾夫·迪特里?!ね郀柨?德國民法總論[M].張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19.
[15]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40.
[16]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88.
[17]徐國棟.綠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5.
[18]李永軍.合同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283.
[19]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R].2016(12).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R].2013(1).
[21]王家福.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351.
(責任編輯:李金龍)
DF51
A
1001-4225(2017)08-0066-06
2017-04-12
張燕旋(1992-),女,廣東汕頭人,武漢大學民商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