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鐵馬
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人文過程,是人的精神、道德、價值、信仰和人的靈魂的形成過程。語文天生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身,它理應成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良性基地,承擔促進人的發(fā)展,弘揚人文精神的重任。但在語文實際教學中,重知識訓練,輕人文培育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如何通過構建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得語文教學重返人文的軌道,散發(fā)人文的芳香是我們一線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就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課為例,談談對策的看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反戰(zhàn)題材的文章。雖然在當今的中國,戰(zhàn)爭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然而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的,或是沒有對戰(zhàn)爭的災難性有所感觸的人,是無法珍視眼前的幸福的。本文以《流浪人,你若到巴斯》這一反戰(zhàn)題材的文章為例對學生講解,其目的就在于以反戰(zhàn)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人文精神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使學生意識到戰(zhàn)爭是對人類權利的侵犯更是對人性的摧殘,使學生能夠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成為一個具有反戰(zhàn)思想,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人。通常來說一般性質的反戰(zhàn)題材都是從以下角度進行撰寫的:從被侵略一方角度、無辜難民角度或是從第三人的視角寫。而這篇文章與以往的反戰(zhàn)題材文章有所不同,它是從參與侵略戰(zhàn)爭的青年士兵的角度去寫的,整個過程,作者對“反戰(zhàn)”二字絕口未提,卻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一、平等對話,人文教育之本
在對話教學中,學生被視為和教師同等的獨立個體,與教師有著交流討論和闡述意見的平等地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師與學生能平等對話,合作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開放生成,就能為高中階段的人文教育提供堅實的行動之本。語文教師與學生在師本對話、師生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和自我對話中展開交流,碰撞思想,共同領略人文語文所帶來的獨特體驗。
老師:為什么“我”總是問身邊的人“這是什么地方”,還強調自己發(fā)燒、失去知覺、做夢?他所看到的東西到底是不是在做夢?
學生:不是,是他真實看到的,但是他不敢相信所以這樣說的。
老師:那大家覺得“我”為什么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
學生:戰(zhàn)爭把一切都改變了。
老師:接下來,“其他人”被抬到了什么地方?
學生:美術教室。
老師:對,看來這個美術教室可能要變成戰(zhàn)爭時期的臨時“手術室”了,真對這樣的手術條件感到擔憂啊。和平時期的手術都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戰(zhàn)爭年代的手術室可想而知啊,看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心理的恐慌更是性命的不保,即使在戰(zhàn)場中大難不死,在后期的治療中也不一定能夠再次幸運。
老師:在“我”一路被抬著的時候,似乎我的身邊一直有一個人陪著我,給我抽煙,喂我喝水,作者反復強調他有一張疲憊蒼老的臉以及蒜頭和煙草的混合味兒。通過作者的描述,你們認為“我”身邊的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很老、很累又很臟,可能是一個不修邊幅的粗人,年齡應該很大了。
老師:很好,大家說的很多,我們暫且把這個懸念留到最后。當“我”已經傷得很重,等待救助的時候,聽到重炮在轟鳴,為什么沒有對這炮聲產生厭惡與恐懼,還說這炮聲均勻而有節(jié)奏,令人寬慰、令人悅意的,同時“我”想到了陣亡將士紀念碑還想到自己的名字寫進了校史“由學校上戰(zhàn)場,為……而陣亡”。大家對這一段有什么感想?
學生:他可能被戰(zhàn)爭刺激瘋了。
在上述課例中,從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與現實中的“手術室”相聯系,使學生們感受到即使在醫(yī)學技術發(fā)達的今天,無菌手術依然會帶來很大的風險,那么在文章中,那些從戰(zhàn)場中存活下來的“其他人”要在學校臨時搭建的醫(yī)院中進行“手術”,手術的風險可想而知。通過這樣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對遭遇戰(zhàn)爭的苦難者產生同情感,而對苦難者的感同身受也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
二、情感陶冶,人文教育之路
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而很多時候這些情感是需要學生從細節(jié)之處進行大膽想象與引申才能體會得到的。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可以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之處入手,發(fā)揮想象,感受人文氣息,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力量,這是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老師:文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事物,一個“十字架”,一個即使被摘掉卻仍然留下痕跡的十字架,一個即使被涂料重新刷上一遍,依然可以清晰可見的十字架痕跡在暗示什么?你能感覺得到嗎?在西方國家十字架有什么樣的寓意?
學生:應該是代表著“愛”與“希望”以及“上帝的救贖”。
老師:那有什么寓意呢?
學生:黑暗的戰(zhàn)爭早晚會過去,邪惡是無法戰(zhàn)勝正義的。
老師:你說得太對了,作者雖然在文章中并沒有任何的反戰(zhàn)言論,但字里行間都體現了他對和平的期待與向往。
這篇文章中對“十字架”的描述運用了大量的文字,而作者在其進行描述的過程中也蘊含著無限的深意,其中之一就是人文精神的彰顯。雖然說基督教宣揚的是“神的旨意”,然而在此處“神的旨意”所預示著的卻是“光明與希望”,而“光明與希望”又是人對生活、對未來進行追求的動力與信心,因此教師在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講解時,可以注重從“愛”、“希望”、“邪惡是無法戰(zhàn)勝正義的”等方面使學生感受到人的力量是無限的,是值得肯定的;而人對正義的追求更是永恒的、堅定的。
三、內省體察,人文教育之魂
內省體察是一種心理活動,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要充分領悟其中的妙處,身臨其境地去體驗呈現在作品中的真情實感,感受文字里所顯現的人文內涵。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內察體驗去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學生感受到的是人文教育的靈魂。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與其他反戰(zhàn)題材的文章最大的不同點在于該文是以“為法西斯勢力賣命”的普通士兵為角度進行創(chuàng)作的,而故事從頭到尾對“反戰(zhàn)”只字未提,甚至可以說文中的“我”一直到失去了雙臂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無知,甚至還幻想著自己的名字能夠寫在校史中,只有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進行了主題的升華,“我”人性的回歸。作者含蓄地展現出了“我”的弱小與無助,以及“我”變成了一個白色的幼小的嬰兒。這一部分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極其豐富的,因此也應該是文章進行人文精神滲透的重點環(huán)節(jié)。
老師: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躺在手術臺上,看到燈泡中的自己縮成一丁點兒的白團團,像一個早產兒……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述?
學生:(沉默)
老師:說到戰(zhàn)爭,你能夠聯想到的是什么顏色?
學生:黑色、紅色。
老師:對黑色代表著戰(zhàn)爭的殘酷性,而紅色又是戰(zhàn)爭中犧牲的一個個性命,那白色代表什么?
學生:天使、純潔……
老師:對,白色讓人聯想到純潔,那“一丁點兒的白團團”以及“早產兒”讓你想到什么?
學生:脆弱、渺小。
老師:對,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向我們暗示了生命的渺小,尤其是面對戰(zhàn)爭中人生命的脆弱與無助,一個剛剛走出校門3個月的青年失去了自己的雙臂,成為了戰(zhàn)爭的工具,這怎能不讓人感到生命的渺小與無助。那你對“早產兒”還有沒有其他的見解?
學生:新生。
老師:對,“我”經歷了戰(zhàn)爭,躺在了手術臺上,變成了一個“早產兒”,這又是新生命的誕生,從此告別戰(zhàn)爭。
老師:還記得一直在“我”身邊照顧“我”的那個疲憊不堪的陌生人嗎?現在大家知道他是誰了嗎?
學生:這個學校的老門房!
老師:當“我”認出他來的時候為什么討要的是“牛奶”而不是“香煙”了?你認為牛奶和香煙哪一個更像是“善”的代表?
學生:之前要香煙可能是因為戰(zhàn)爭和疼痛想麻痹自己,而見到熟悉的面孔了,特別是來自學校的熟悉面孔,就使“我”回歸了人的本性,善良的本性,原始的本性,重新回到了真實的自我。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嬰兒是最純潔的,因為它的眼中沒有惡只有善,當我們長大成人以后,會因為種種問題作出錯誤的選擇、錯誤的決定,但只要你一心向善,堅持一個執(zhí)著的心,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依然有機會重新“變回嬰兒”,重新做一個善良的人。敢于承認自己的過錯,敢于改變自己的過錯,人的真正價值依然可以重新體現!
在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大景下,人文教育已經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絢麗的風景線,語文教學以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已經成為了教育界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