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
第十三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用白話表達的話,這段的大意是這樣的——
古時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而難以認識。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
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薄冰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四周鄰居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在做客;他灑脫渾融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jīng)過雕畫的原木;他高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渾濁的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道的體、用、相、征
按照方東美先生的觀點,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對道的內(nèi)涵的論述,可以分為四個方面:道體、道用、道相、道征。
上一章主要說的是“道相”,這一章談的是“道征”。
什么是“道征”呢?
指道的高明至德在現(xiàn)實中的具體呈現(xiàn)。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边@里的“天”就是指“天道”,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
中國人自古就知道一個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中國的古人認為,無論什么學(xué)問,最后都得為現(xiàn)實服務(wù),為人的幸福服務(wù),而且必須有效果,否則,就會被拋棄。
那么人得了道,得能看出來呀,從外表看有什么特點呢?或者說,我們訪師問道,用什么標準去找老師呢?
而且儒家也講“無征不信”(《中庸》),怎么看一個人得道沒有,或者說離道的境界接近到了什么程度,這一章提供了一些參考標準。
通過“穿越”來理解古人奧義
道沒有形象,難以用普通感官來直接感受到,但這體性虛無的道,是可以通過得道的人來體現(xiàn)出來的。
但這種體現(xiàn)又不能說的太確切,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味,因此,老子施展他最拿手的方式,通過比喻讓人來感受這種內(nèi)蘊。
豫、猶、客、冰、樸、谷、濁,從不同的側(cè)面來說得道者的模樣。
先說“豫”和“猶”,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一個詞叫“猶豫”,應(yīng)該就是從這里來的。
猶、豫,是兩種古代的動物,現(xiàn)在應(yīng)該已經(jīng)滅絕了。
豫,據(jù)說長得像大象,活動時緩慢而謹慎。猶,是生活在樹上的一種動物,聽到一點動靜就會爬到樹上,觀察很久,果然沒事時,才會下樹活動覓食。
古人用這兩種動物組成了一個詞——猶豫,形容行為處事遲疑不決的樣子。
“冬涉川”,對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出行時汽車、火車,乃至飛機,唯恐旅途中沒有高山大河,看不到風(fēng)景。但對于春秋時期的古人則不一樣,渡過大河經(jīng)常是有生命危險。許多人因此把命丟了,但許多時候,為了生活和工作,古人又不得不渡大河,因此,我們看《易經(jīng)》,好多卦辭、爻辭都是“利涉大川”,那是古人渡大河前心情忐忑求卦求問卜的遺跡。
冬天過河就更可怕,在老子那個時代的中原地區(qū),入冬后,河流的冰層也不可能像今天東北的冰層這樣厚,上面可以過坦克、跑汽車,往往是人在渡河時踩破冰層,墜入無底深淵。所以,《詩經(jīng)》中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說的就是“冬涉川”的危險情形。
這時,我們再體會“豫兮若冬涉川”這句話,估計能更深刻感受到老子的意思了。
“畏四鄰”,同樣不輕松。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有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這么多圣人,但當(dāng)時的社會可不是什么黃金時代,《史記》里就說,在春秋時期,以下犯上殺戮國君的事情有三十六件,國家被滅亡的事情有五十二次,諸侯被放逐,國君不能保住江山社稷的事例,數(shù)也數(shù)不清?。ā按呵镏?,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所以,古人把記載春秋歷史的《左傳》叫“相斫書”,說里面全是人與人相互砍殺的事,我們也都有印象,《左傳》一開頭,就是《鄭伯克段于鄢》,兄弟相殘,兒子囚禁母親。秦國和晉國,是世代聯(lián)姻的鄰國,一代代親戚連親戚,是所謂的“秦晉之好”,但實際上兩個國家一代代打得不可開交。老子就是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國與國之間、家族與家族之間,今天是好鄰居,明天就可能是置人于死地的敵人?!蔼q兮若畏四鄰”,就是這樣一種謹慎的狀態(tài)。
無論治國還是修身,都是含糊不得的。
至于客、冰、樸、谷、濁,是比較好理解的,就不一一闡釋了。
當(dāng)我們通過分析歷史,穿越到二千多年前,設(shè)身處地思考一下,就能更深入地領(lǐng)會古人的思想。這應(yīng)該就是陳寅恪先生關(guān)于治學(xué)的那句名言的含義:“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思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p>
孔子的教具——欹器
然而上述這些還都是表象,如果沒有得道,似乎也是能模仿出來的。那么內(nèi)在的道征是什么呢?
老子說:“保此道者不欲盈?!?/p>
盈,就是滿。內(nèi)心必須做到“不盈”。
西漢時期的學(xué)者在解釋這一章的時候,用了孔子的故事,我們不妨一讀。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中去參觀,在廟中見到一個形狀傾斜樣子奇怪的器具??鬃泳蛦柺貜R的人:“這是什么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放在座位右邊,來警戒自己的?!笨鬃诱f:“我聽說這放在座位右邊警戒自己的器具,空著時就會傾斜,裝一半水就會端正,裝滿水了就會翻倒?!笨鬃踊仡^對學(xué)生說:“往里面灌水試試吧?!彼膶W(xué)生往這器皿里注水,水至一半時,這器皿是正的;當(dāng)水注滿時,這器皿會傾覆,而這東西在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鬃痈锌卣f:“唉,哪里會有自滿而不傾覆的呢!”
(《荀子·宥坐》: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笨鬃釉唬骸拔崧勫蹲髡?,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笨鬃宇欀^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易經(jīng)》中的“謙”卦闡述了“不盈”的道理。
《序卦傳》解釋說,在十分充裕的時候不能夠自滿,所以設(shè)有乾卦。(“大有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謙卦是艮下坤上,象征地中有山,山石在大地中埋藏著,不僅不會風(fēng)化,還會因為吸收水分而變重。因此,在64卦中,六個爻都吉祥的,僅有這一卦,是我們應(yīng)該著意領(lǐng)會的一卦。
我們還沒有得道,但我們可以領(lǐng)會得道者內(nèi)心的神髓——“不盈”,從“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開始,時刻真實地保持謙虛的心態(tài),向道的方向前行。
讓我們用清代金纓先生《格言聯(lián)璧》中的這句話來結(jié)尾吧——
“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